作者:泡泡的猫
如此一来,武松可以借助朱子理学名扬天下。
但是考虑到今年要省试,胡瑗担心耽误武松科举。
现在省试已过,接下来殿试只考时务策,不用再担心耽误时间。
武松拜道:“学生记住了,今日便开始著书立说。”
“好,写完后交给我,我与你刊印。”
“谢胡博士。”
胡瑗起身道:“不要在意省试,该你的就是你的!”
“记住了。”
武松送胡瑗到门口,看着胡瑗离开。
回到房间,武松提笔开始系统地阐述阳明心学。
特别是王阳明的《传习录》。
不说武松在房间里著书立说。
这一科省试出了两个省元,很快震惊了汴梁。
所有人都在谈论两人的答卷,大部分都说武松的好,也有人说武松的时务策过于小气,未能坐而论道。
当然,只要是打过仗的,都说武松的时务策更好,李杰的时务策泛泛而谈。
不管其他人怎么议论。
接下来的时间,武松一心在房间里著书立说,闭门谢客。
何运贞来了好几次,武松都不见。
终于,武松把完整的阳明心学写完。
当然,其中不少是武松自己的见解。
拿着厚厚一本书,武松到了国子监。
胡瑗听说武松来了,鞋都没穿,匆匆跑出来迎接。
“学生见过胡博士。”
“哎呀,武松来了,里面坐,你的书写好了?”
“刚写完,送来给胡博士过目。”
“好说、好说,里面坐。”
胡瑗看了一眼册子,上面写着《传习录》。
拉着武松进屋,正好撞见国子监祭酒董逸。
“噫?你就是武松?”
这是董逸第一次见到武松。
武松马上站好,对着董逸行礼:
“学生武松,拜见大人。”
武松也没见过董逸,不知道这是谁。
反正口称“大人”就对了。
“我是国子监祭酒董逸。”
“学生武松,拜见董祭酒。”
董逸见武松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问道:
“这是何物?”
“这是学生写的书,阐述格物致知之学。”
董逸两眼放光,把胡瑗挤到一边,惊喜道:
“来,与我看看。”
胡瑗马上拦住董逸,说道:
“祭酒,这是我让武松写的,该我先看!”
“胡闹,我是祭酒,自然我先看!”
“不行,武松给我的!”
两个人眼看要动手,武松慌忙拦住:
“两位大人,一起看便是。”
两人的争吵吸引了很多人,都围过来看热闹。
到了堂上,武松把书放下,董逸、胡瑗同时翻看。
一页一页地翻,两人不断发出惊叹之声。
国子监的人都被吸引过来,都知道武松写了新书,阐述格物致知之说。
一口气看完,已经到了深夜。
董逸揉了揉眼睛,说道:
“马上刊印,把我的名字加上去。”
这本书绝对流传千古,董逸想搭个顺风车,也名垂千古。
“祭酒,这不合适吧?”
胡瑗急了,他早就想好了,武松的书刊印时,他把名字放在第二位。
“我是祭酒,书由国子监刊印,如何不行?”
“武松是我在恩州府点的解元,该是我的学生,自然该留我的名字。”
两人争执不下,武松劝道:
“两位大人,不如按照笔画排名。”
两人心里算了一下,笔画差不多...
“不行,是我点的武松解元,必须我在前面。”
胡瑗寸步不让,就算董逸是祭酒,是上级。
但这时候如果退让了,就是千百年在董逸之后。
董逸心里想了想,只要能把名字印上去就行,不管先后。
“行,你第二、我第三。”
定了名次,董逸下令火速刊印。
国子监在场官员、博士心中暗骂两人无耻,却又羡慕两人遇到武松。
这本书刊印之后,必定轰动大宋、流传后世。
试问,哪个读书人能抵御这等诱惑。
他们只恨未能结识武松,要不然自己也能加个名字进去。
第75章 为何并列,没脸见人
《传习录》交给国子监刊印,董逸心情大好,把武松请到房间里喝茶。
胡瑗作陪,三人聊到差不多天明,才放武松回客店。
到了客店,只见何运贞、林震坐在客堂喝茶。
见武松回来,两人喜滋滋起身:
“哥哥,如何才回来?”
“昨日听说你去了国子监,引起了轰动?”
“大哥,你又有大作了?”
武松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打着哈欠说道:
“你们明日再来,昨夜在国子监说到天明,实在困顿。”
“好,我们明日再来。”
武松回房,倒头就睡。
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中午。
起床洗漱,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
走出房间,林震就在门外候着。
“大哥起来了。”
何运贞在堂下招手,几个进士和他说话。
武松下楼,何运贞马上让伙计上菜、上酒。
“见过省元。”
“见过省元。”
几个进士对着武松行礼。
黄榜已经发布,所有人都知道武松、李杰是第一名。
见了武松,称呼一句省元也没错。
“客气了,请坐。”
武松坐下来,酒菜上桌,武松毫不客气,先喝三大碗酒,然后一口一只鸡腿,吃得嘎嘎香。
酒足饭饱,武松才停下来,问道:
“李杰那厮怎的不见?”
何运贞嘿嘿笑道:
“小弟遇见过一回,在金环巷,不过他似乎避着我。”
“避着你?为何?”
何运贞看向其他几个进士,嘿嘿笑道:
“哥哥可知为何与李杰并列第一?”
“他门第高,必有人相助。”
“也不对 。”
“嗯?那是为何?”
武松好奇,怎么自己猜错了?
难道说,在考官眼里,自己就是和李杰一样水平?
其他几个进士也很好奇,想知道其中内幕。
何运贞嘿嘿笑道:“哥哥的时务策,被童枢密定位第二,李杰地位第一。”
居然是被童贯看上了。
“原来如此!”
其他几个进士也恍然大悟。
“可是武省元的时务策更实用,为何定李省元为第一?”
武松也在想,是不是自己写的不够好?
半个月后的殿试,只考时务策。
如果真是如此,必须调整文风,像李杰一样,多说空话,少说实际用兵方略。
何运贞狡黠一笑,说道:
上一篇:乱世荒年:我每日一卦粮肉满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