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1章

作者:泡泡的猫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作者:泡泡的猫

简介:(北宋+水浒+科举)

穿越北宋,成为清河县武松,大哥是武大郎。

摆在面前有两条路:

1.上景阳冈打老虎、上梁山当强盗,跟着宋江鬼混,最后成为断臂武松。

2.好好读书,考科举,中状元,靠科举走上人生巅峰!

北宋重文轻武,造反没有好下场,特别是宋江那龟蛋不靠谱。

于是,武松毅然决然选择读书,靠科举成为北宋第一人!

不过,当下有个麻烦事,哥哥武大郎领着一个美貌妖艳的女人回家,她自称:潘金莲!

第1章 穿越武松,努力读书

  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六月。

  清河县衙门外。

  此时正当暑热,烈日炎炎。

  一队童子排队走进衙门,手里提着竹篮,里面放着一些干粮,笔墨砚台和竹筒。

  人群中,有一个人格外扎眼。

  此人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目射寒星、浓眉如漆;胸脯横阔、器宇轩昂。

  这不是别人,正是清河县武家二郎,名唤武松。

  “二郎,你能读书考科举,哥哥高兴。”

  “这一场童子试,你不要太紧张。”

  三寸丁武大郎望着前面的县衙,不停地安慰武松。

  “哥哥放心,弟弟这次童子试必定拿第一。”

  武大郎高兴道:“你能上进读书,哥哥心里高兴。”

  “不管能不能考上,都是好的。”

  衙役站在门口检查,确定没有夹带小抄作弊。

  轮到武松的时候,衙役仔细搜查,最后放进去。

  武大郎只能送到门口,对着武松挥挥手:

  “二郎好好考试,等你出来,哥哥给你一个惊喜。”

  武松对着武大郎挥挥手,大步走进县衙。

  半年前,武松穿越到北宋,成为武家二郎。

  经过反复确认,就是《水浒传》里的打虎英雄武松。

  作为正经牛马预备役大学生,武松对四大名著《水浒传》《金瓶梅》《痴婆子》《如意君》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水浒传》里武松的剧情,最熟悉不过了:

  少年时期,偶遇北宋神秘武师周侗,学了玉环步、鸳鸯腿和滚龙刀法,学了一身好武艺。

  之后凭借一腔义气,看似行侠仗义,实则惹是生非,跑到柴进家里躲避,然后偶遇宋江那龟蛋,从此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武大郎辛辛苦苦把武松养大,最后却跟着土匪头子走上不归路,痛心疾首啊!

  作为现代大学生,接受过完整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马哲毛概、新时代理论洗礼根正苗红的四有青年,武松决定要走正道。

  而在北宋,最正的道就是:

  北宋崇文抑武,推行文人治国。

  读书人的地位最高!

  只需看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意思很简单,只要科举中了进士、做了官,要钱有钱、要豪宅有豪宅、要美女有美女、要豪车有豪车!

  这简直就是劝人做贪官啊...

  不对,这是劝人多读书!

  所以,武松决定读书,考科举、挣功名。

  绝对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绝对不和梁山贼寇勾结!

  半年时间,武松悬梁刺股、拼命读书,恶补北宋科举知识。

  作为穿越者,武松有着天然的优势。

  很快,武松把该读的书全部读完,正式报名参加县里的童子试。

  在北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州试、省试、殿试。

  州试相当于全市会考,省试相当于全国高考,殿试则相当于面试找工作。

  州试之前,需要在县里参加县试,筛选出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童生,也称为秀才。

  今天这场考试,就是由清河县举办的县试,也称童子试。

  不过,参加童子试有个要求,年龄在10-15岁之间。

  如今的武松已经18岁,长得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一起参加童子试的考生,身高只有武松一半,甚至有的只到武松膝盖。

  没办法,谁让原来的武松天天舞刀弄棒,不务正业,荒废了年纪。

  武大郎把卖炊饼攒下的钱送进县衙,贿赂县丞,把年纪偷偷改小3岁,变成刚好15岁的童子。

  走进县衙,中间坐着清河知县张知白,县丞李迪站在身后。

  童子试由当地知县作为主考官,所以今日的主考官是张知白。

  考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是口试,就是当面背诵经书,包括《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学经典。

  二是笔试,就是知县给题目,然后写诗赋。

  张知白坐在中间,每个童子到了跟前,张知白随机从六经挑选一段,让童子背诵,并且打分。

  轮到武松时,知县张知白一抬头,差点吓得摔在地上:

  “这位壮士何人?你来作甚?”

  武松身长九尺有余,目光犀利、身材魁梧,拳头捏在一起,好似沙包一样。

  知县张知白被唬了一跳,吓得着实不轻。

  “学生武松,来考童子试。”

  武松行了一个标准的学生礼。

  张知白扶了扶官帽,打量着武松,不悦道:

  “胡闹,童子试是给童子的。”

  “你这厮何等雄壮,怕不有20多了,怎的还参加童子试?”

  县里的衙役都看着武松,身后的童子也看着...就像一群小学生看大学生。

  “知县相公明鉴,武松今年才15岁,符合童子试的要求。”

  张知白愕然,回头看着县丞李迪,指着武松道:

  “这么魁梧的汉子,你道他才15?”

  县丞李迪知道武松已经18岁了,但他收了武大郎的钱,必须嘴硬。

  “知县相公明鉴,这武松从小长得老成,今年确实才15,不到16,邻里皆知。”

  县丞李迪解释,知县张知白捋了捋胡须,感觉其中有猫腻。

  武松行礼道:“《吕氏春秋》云: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孔夫子身材魁梧,也,15岁而志于学。”

  “学生虽然长得魁梧,但确实只有15岁。”

  当面撒谎,脸不红、心不跳。

  武松振振有词。

  做人嘛,不无耻怎么混社会!

  张知白微微颔首道:

  “你还读过《吕氏春秋》?”

  “学生熟读经史子集。”

  “哦?本官问你‘昔者明王事父孝’。”

  这句话来自《孝经.感应》,武松马上回答: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张知白微微颔首,又问道:

  “我四十不动心。”

  这句话来自于《孟子.公孙丑》,武松马上回答:

  “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张知白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对答如流,不错、不错。”

  “本官再问你,‘咸,感也’。”

  这句话来自《周易.咸卦》,武松随口应答: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张知白抚掌赞叹道:

  “好个武松,人不可貌相,你六经通熟,进去吧。”

  “谢知县相公。”

  武松提着竹篮,进入里面的考场。

  童子试是科举的门槛,属于最低一级的考试,类似于小学毕业考试。

  但因为北宋文人治国,对科举非常重视。

  所以,童子试的纪律要求也很严格。

  考场在县衙后面,摆着几十张桌子,童子相继落座,篮子摆在桌上。

  武松坐下来,拿出砚台、笔、墨,等着知县出题。

  参加考试的童子陆续坐下,知县张知白走进来,扫视全场:

  “今日考试题目分为诗和赋,诗以‘怀古’为题;赋以‘山’为题。”

  “时间是3天,3天后交卷。”

  说罢,张知白离开,留下县丞李迪和衙役监督考场。

  写诗很容易,赋对于童子试来说,相当于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