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298章

作者:顾止

  明明双方都是“嬴政”,彼此的身份、地位、出身、经历等各个方面也都相同。

  甚至论及个人能力的话,自己这个秦皇嬴政还要比天幕上的那个“秦王嬴政”更胜三分。

  但是为什么天幕上的“秦王嬴政”就能够运气那么好地拥有太子扶苏这个儿子?

  不知不觉间,秦皇嬴政便渐渐用力握紧了手中鹿卢剑的剑柄,眼神看向天幕中的另一个“自己”也是隐隐带着些许的冷意。

  感受着前面始皇帝骤然降低了的气压,其他一众文武百官、诸子百家博士也是以为始皇帝被当众解开了黑历史而心中有不满。

  当即一个个便将头低了下去,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怒始皇帝。

  另一边,同样在跑路过程中的项羽也是一脸惊讶地看着天幕道:

  “那暴君嬴政居然还当过质子?”.

  他还以为那暴君嬴政一开始就是秦国太子,然后成为了秦国秦王呢。

  看着自己侄子一脸震惊的样子,项梁也是忍不住头疼道:

  “早就让你多读点书,你又不听,那暴君的过往在书中都是有记载的。”

  “连那暴君的过往都不清楚,将来你又要如何才能够推翻秦国?”

  项羽撇了撇嘴,指着天幕道:

  “叔父,你确定我们真的还能够推翻得了秦国吗?”

  他虽然不爱读书,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蠢货,他只是懒得动脑子而已。

  但是即便他再如何懒得动脑,他也知道如果暴君嬴政真的能够像天幕上的太子扶苏那样让治下的黔首百姓人人都达到“初级吃饱穿暖”的生活水平的话。

  那么就算回到他们家族世代所在的封地“项地”召集黔首百姓造反推翻秦国的话,恐怕也不会有任何一个黔首百姓愿意听从他们的命令。

  “项地”的黔首百姓不主动向秦国举报他们叔侄两人,那都算他们项家以往在“项地”深得人心的表现了。

  而如果没有黔首百姓愿意听从、追随他们的话,单单凭借他们叔侄两人,又或者是其他一些六国贵族公卿,又怎么可能真正推翻得了秦国的。

  毕竟哪怕他项羽自诩是万人敌,但是秦国也有百万大军呀!

  他就算能够以一敌万,他也做不到以一敌百万呀!

  更何况他也做不到字面意义上的以一敌万,顶多是做到字面意义上的以一敌百罢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项羽也渐渐意识到凭借他们叔侄两人便想要造反推翻秦国的话,除了送死,基本不会再有第二个可能。

  而就连项羽都能够意识到的事情,项梁又如何意识不到呢。

  但问题是,他们如果不以推翻秦国为目标的话,那么他们也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呀。

  楚国已经灭了,他们作为亡国贵族也失去了原来尊贵的身份地位,以及待遇。

  同时,始皇帝也不能容忍他们,甚至想要将他们都收押于咸阳城,置于眼皮子底下监视管理。

  要不是他们叔侄两人跑的快的话,恐怕现在他们也成为被强行迁移至咸阳的六国宗室、贵族公卿中的一员了。

  想到这里,项梁也是咬了咬牙道:

  “等!”

  “继续等!”

  “我就不信那暴君的运气能够一直都这么好!”

  “只要耐心的等下去,总归能够等到、看到推翻秦国的希望的!”

  虽然项羽不太相信,但是既然叔父这么说了,那就这么做吧勺。。

第369章断绝李牧后路,秦国宗室未来的问题【求订阅,求全订】

  【咸阳宫,太子扶苏看着自己父王有些疑惑不解道:“父王,为何要将李牧派去邯郸?”】

  “若是李牧趁机逃回邯郸,再重新统帅赵国大军的话。”】

  “那么好不容易才设计除掉的李牧,岂不是又成为了我们秦国覆灭赵国的心头大患?”】

  【秦王嬴政批阅完手上这份纸质奏疏之后,方才转头看向太子扶苏,淡淡笑道:“如果是你将李牧派去邯郸,你觉得自己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考虑,方才做出这个决定?”】

  【随着太子扶苏年岁渐长,秦王嬴政也是越发将太子扶苏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看待与考核。】

  【而太子扶苏听到自己父王的话语,也是开始将自己代入到秦王阅-林衣漆飼武诌寺韭罢的位置角度去思考。】

  【好半响之后,太子扶苏方才抬头看向自己父王回答道:“是为了杀人诛心,瓦解赵国将士的士气!”】

  【毕竟有什么事情能够比李牧这个被誉为赵国护国长城的大将军,站在秦国这一边,亲自劝降赵国将士,更加能够打击赵国将士的士气呢?】

  【可以说是没有的!】

  【甚至可以说赵王劝降赵国将士,估计都没有李牧劝降赵国将士带来的士气打击大。】

  【秦王嬴政点了点头道:“还有呢?”】

  【太子扶苏思虑了半响,方才接着说道:“借此污李牧的名声,好断绝李牧的退路!”】

  【李牧毕竟是赵国的护国长城,在赵国可谓是深得人心。】

  【如果不派李牧去劝降赵国将士的话,那么在赵国将士与黔首百姓心中,李牧便永远都会是那个道德高洁的大将军。】

  【而李牧在赵国也永远都会一呼百应,这对于秦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秦国需要李牧代为安“九六三”抚覆灭赵国之后的赵国黔首百姓,但是又不希望李牧在赵国黔首百姓的心中拥有过高的威望。】

  【否则假以时日,李牧说不定便会是另外一个赵王。】

  【而将李牧派去赵国邯郸劝降,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个问题。】

  【只要李牧去赵国邯郸劝降了,那么不管李牧怎么想、怎么说,他必然会成为赵国大部分宗室以及贵族公卿,还有少部分黔首百姓眼中的叛国之人。】

  【而一旦李牧背上“勾结秦国,背叛赵国”这个污点名声,那么必然会折损李牧过往在赵国黔首百姓心中积攒下来的威望。】

  【这样日后李牧想要再在赵国做到一呼百应,那就困难了。】

  【而没有了赵国黔首百姓对李牧的强烈支持,那么李牧就算是想要挟赵国黔首百姓以自重也无法做到。】

  【如此一来,被污了名声,断绝了后路的李牧,便只能够选择好好为秦国效力这一条路了。】

  【同时,秦国用起李牧来,也能够更加的放心。】

  【听到太子扶苏的回答,秦王嬴政脸上也是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而后,秦王嬴政将一开始太子扶苏询问他的问题,反过来询问太子扶苏道:“那么如果李牧趁机逃回赵国,重新统帅邯郸大军抵抗秦军的话,该怎么办呢?”】

  【此刻已经想明白了的太子扶苏,带着淡淡自信的笑意道:“无碍!”】

  “如今赵国除了都城邯郸之外,其他城池皆已沦陷秦军之手。”】

  “即便李牧趁机逃回赵国邯郸,重新统帅赵国都城邯郸里面的大军,那也对邯郸之外的秦军起不了决定性的阻碍作用。”】

  “毕竟原来的李牧是统帅赵国上下数十万将士的大将军,同时有整个赵国在背诌零榴斯。瘤qier罢后为他做后勤支撑。”】

  “纵然赵国的综合国力远不如秦国,但是秦国想要拿下赵国也绝非易事。”】

  “但是现在赵国大势已去,只剩下赵国都城邯郸在顽固坚守。”】

  “这个时候,就算李牧趁机逃回了邯郸,他所能够统帅、调度也不过是邯郸一城的将士与物资,又如何能够与王师统帅的秦国数十万将士相抗衡。”】

  “更何况,李牧本身也不是善于守城类型的将帅。”】

  “李牧是兵形势一道的兵家统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才是他所擅长的作战方式。”】

  “而如果只能够据城而守,不能够主动出击的话,那么李牧最擅长的一点便没了。”】

  “虽说单是在守城这方面,李牧可能也比其他的将帅要更加出色一些,但是终究不足为虑。”】

  “真要说的话,赵国真正最善于守城战的将领,乃是昔日的廉颇。”】

  “不过可惜且庆幸的是,廉颇同样也被赵国给逼走了。”】

  “现在赵国真正可堪大用的将领,已经没有了。”】

  “而且,离间计既然能够用一次,那么就能够用第二次。”】

  “李牧一个从秦国大军之中逃回赵国的将军,又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信任他,敢于信任他呢?”】

  “届时,秦国完全可以再让人放出流言说,李牧之所以能够逃回去,完全是因为秦军故意为之。”】

  “目的就是为了让李牧掌握邯郸城内的大军,然后与城外的秦军内外勾结,最后再率军开城门投降。”】

  “否则,李牧这么一个赵国将军又岂能完好无损地从秦军之中逃回到邯郸。”】

  “这样的流言一出,就算赵王想要再让李牧掌握邯郸城中的大军,恐怕也要再三思量一二。”】

  “又或者最多只让李牧仅掌握邯郸城中的部分守军,并且设其他将军以作监视、制衡。”】

  “如此一来,李牧能够掌握的邯郸守军将士数量便会进一步减少,进而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也就越小。”】

  “最终,王师攻破邯郸城的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

  【听完太子扶苏的回答,秦王嬴政脸上也是露出一抹满意之色道:“你可还有什么疑问?”】

  【太子扶苏摇了摇头道:“没有了,父王。”】

  【见此,秦王嬴政也是更加的满意,随即想到了某事,不由得微微皱眉,而后想了想,看向太子扶苏询问道:“你接下来可还有其他事情安排?”】

  【太子扶苏想了想,摇了摇头道:“除了日常琐碎事之外,并无其他要事安排。”】

  【在他学完法家之言,以及言语上劝服了李牧之后,现在已经接近秦王政十八年的年底了。】

  【现如今除了太子六部的日常琐碎事之外,他暂时没有其他的要事需要安排处理。】

  【听到太子扶苏的回答,秦王嬴政也是微微点头道:“既如此,后面有空你便去教导一下你的那些弟弟妹妹,看看如何能够让他们长进些。”】

  【秦王嬴政并不是一个在子女教育方面有耐心的人,更加不是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的人。】

  【毕竟他身为秦国的一国之君,整天都忙着和一众心腹大臣商讨如何才能覆灭六国,完成天下大一统的大事,哪里有空在意子女教育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再加上,秦王嬴政自己早年在赵国为质子的时候,同样也是没有谁用心教育过他。】

  【毕竟赵姬恨他、怨他、恼怒他,其他赵国人也是屡屡刁难、折辱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人愿意认真、用心教导他才是怪事。】

  【但是即便无人愿意认真、用心教导他,他也靠着因为饱受刁难和折辱而形成早熟,早早便懂得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去学习。】

  【同时,也依靠着自身的早慧,从而做到将学过的内容迅速掌握,并且在归秦之后,也是表现出超乎其他寻常同龄人的优秀。】

  【最终才能够击败他的亲弟弟成蟜,从而夺得秦国的太子之位,进而成为秦国秦王。】

  【可以说,在秦王嬴政的成长经历中,虽然在归秦之后也有名师教导,但是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候,其实他都是自学成才。】

  【又或者说只要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那么他便可以自行学习、领悟,并不需要旁人花费太多的教导心思。】

  【而他如此,太子扶苏更是如此!】

  【甚至可以说太子扶苏在学习一道上的天赋,远比秦王嬴政还要更加的变态。】

  【毕竟秦王嬴政可做不到像太子扶苏那样在学习完一家之言后,便对其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秦王嬴政最多也就是能够做到学习傘师零鳍贰二扒逝完一家之言后,能够迅速地理解、掌握其中的精义罢了。】

  【不过鉴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太子扶苏的例子,也是让秦王嬴政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错觉。】

  【那就是小孩子是并不怎么需要用心教育的,只要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

  【那么他自己便会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然后变成一个出色的人才。】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嬴政是并没有如何要求,以及考校过自己其他子女的学习情况的。】

  【但是,前段时间秦王嬴政偶尔空闲下来了的时候,也是忽然来了兴致,打算去看看自己其他一些子女的学习情况。】

  【虽说秦王嬴政也知道自己剩下的那些子女中,再出现一个太子扶苏的概率几乎微乎其微。】

  【毕竟他能够有一个太子扶苏这样的子嗣,那都已经是秦国的列祖列宗保佑了。】

  【但是,他也万万没想到自己剩下的那些子女与太子扶苏的差距竟然会这般大!】

  【像太子扶苏三岁开始识字,三个月便能识读万字,一年便通晓七国之言。。。。。】

  【五岁便能够通读史家之言,六岁便能够对农家之言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直到现在十二岁,太子扶苏便已经通读掌握了史家尔 鸠:崎九亿叁捌( 六)、农家、墨家、兵家、法家之言。】

  【而他的其他孩子,年龄最大的那一个,今年也已经有十岁了,但是现在也仅仅只是完成了蒙学方面的教育,以及宫廷贵族礼仪这方面的学习罢了。】

  【别说通读其他诸子百家之言了,就连通晓七国之言都做不到。】

  【如此惨烈的对比差距,让秦王嬴政也是有些看不下去了。】

  【所以秦王嬴政也是打算看看太子扶苏最近有没有其他要紧事,如果没有的话,便让太子扶苏去教导一下他的弟弟妹妹,看看能能他们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