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76章

作者:泡泡的猫

  透过窗户,正好看见一群人在蹴鞠。

  其中一个人武松认识,就是齐云社的球头黄如意。

  何运贞说道:“听说一个月后要与辽国皇子蹴鞠,高太尉正在挑选球员。”

  李杰点头道:“不错,辽国向我大宋索取钱粮,朝廷争论不休。”

  “最后高太尉建议,两国比试蹴鞠。”

  武松说道:“高太尉球技好,他出手,必定是赢的。”

  高俅就是靠着踢的一脚好球,才被宋徽宗看中,收进王府。

  后来宋徽宗当了皇帝,高俅跟着做了殿帅府的太尉。

  这样的球赛,高俅肯定十拿九稳。

  李杰摇头道:“高俅老了,而且这个辽国皇子精通蹴鞠,未必能赢。”

  酒菜上来,何运贞倒酒。

  武松拿起一大碗酒,说道:

  “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说罢,武松先干了三碗酒,看得李杰目瞪口呆。

  “你这武松,哪里像个读书人,分明是个草莽汉子。”

  “我不似你出身在金玉之家,寒有锦衣、饥有肉糜,我们饥一顿饱一顿,有吃的赶紧吃、能喝赶紧喝。”

  一番话,说得李杰无言以对。

  武松抓起一根羊排,大口大口吃起来:

  “你们这等官宦子弟,不知民间疾苦。”

  李杰默然不语...

  何运贞笑呵呵说道:“不说这些,刚刚考完,说些轻快的事。”

  李杰却突然说道:

  “枢密使明日赶往秦凤路,时务策考西夏战事,两位仁兄觉得,是否西夏要开战?”

  没想到李杰会提起这个话头,何运贞心虚,目光看向武松。

  李杰察觉到何运贞目光不对,问道:

  “怎的?你们商议过了?”

  “没有,从未说过。”

  何运贞像做贼一样,李杰越发疑惑,问道:

  “武兄弟,这有何不能说的?”

  武松吃着羊排,说道:“李兄应该心知肚明,何必问我们?”

  李杰愣了一下,缓缓说道:“是听说要用兵,只是...万一西夏与辽国联手,只怕难对付。”

  “成败不在辽国,他们自顾不暇,只是枢密使贪功冒进,未必就能好收场。”

  何运贞脸色紧张地看着武松...

  “怎么说?”

  李杰追问,武松却摆摆手道:“喝酒,来!”

  李杰拿起酒杯,武松又干了一碗。

  “武兄弟,为何说不好收场?”

  李杰继续追问,武松就是不说。

  天机不可泄露,不能乱说。

  一顿酒喝完,武松吃了个混饱,底下的球赛也踢完了。

  “这些人球技不错,就是章法不好。”

  按照现代足球的踢法,这些人的策略配合太粗糙。

  这个没办法,毕竟现代足球是专业化的运动,球员高薪资。

  古代的蹴鞠,只是民间的运动,娱乐而已。

  李杰好奇地问道:“武兄弟也懂得蹴鞠?”

  吃饱喝足,武松起身买单,伙计却说何运贞已经买单了。

  这个小老弟懂事!

  从天香楼下来,李杰先行回家。

  “这厮到底甚么来路?”

  “不晓得,我方才试探多次,也看不出甚么来头。”

  何运贞也觉得奇怪,汴梁的官二代他几乎都认识,唯独这个李杰不认得。

  “我回去睡觉了,等发榜。”

  “好,有空就来找哥哥戏耍。”

  武松回客店睡觉,何运贞回家去了。

第72章 定边良策,武松第二!

  8千份考卷全部密封,送入贡院阅卷。

  此事由知贡举的官员负责。

  科举阅卷非常严格,糊名、抄录,然后送到阅卷官手中评定。

  按照往常的惯例,先从第一科开始,但是今年特殊,阅卷的顺序倒过来,先从策论开始阅卷。

  原因很简单,枢密使童贯准备前往西夏开战,他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对策。

  当然,此事也经过宋徽宗的同意。

  卷子糊名、抄录后送到国子监博士手中筛选。

  最后,10份卷子送到了枢密使童贯手中。

  国子监祭酒董逸指着10份卷子,说道:

  “童枢密,这10份时务策为最佳,请过目。”

  童贯从头开始,一份一份审阅,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这些答卷,都有些道理,但没有很好的。

  直到最后两份,童贯眼前一亮:

  “此人精通朝政,对我朝、西夏局势洞若观火,难能可贵!”

  董逸看了一眼,点头道:

  “我也觉得不错,作为举人,对朝政能有如此见解,非常不错。”

  “不过,这一份也很好。”

  董逸指了指最后一份。

  童贯把卷子放好,拿起最后一份。

  只看了几行字,童贯的脸色便严肃起来:

  “堡寨推进、步步蚕食、重金诱降、瓦解内部!”

  “嘶...”

  童贯把卷子放在桌上,仔细阅读每一个字。

  许久...童贯直起身子,惊呼道:

  “此子懂兵法、有权某!”

  如果说刚才那份卷子对朝政很了解,那么这份卷子就是给出了具体的方略。

  “我当时看到这份卷子,也是惊讶。”

  “此子不仅知晓西夏虚实,还知道边关局势,给出了用兵策略。”

  童贯再次阅读,把里面的方略全部记下了。

  “此子虽然懂得方略,但毕竟小气了。”

  董逸脸色愕然...

  童贯继续说道:“他只说了用兵之方略,却没有宏观坐而论道,所以...他第二!”

  嘴上这么说,童贯很好奇,这个考生叫什么。

  童贯撕开了糊名的纸,见到两个字:

  “童枢密,不可!”

  董逸吓了一跳,阅卷不能看名字,这是规矩。

  “我已经定了他第二,看又何妨!”

  说罢,童贯又撕开另一张卷子的名字:

  “就这么定了,李杰时务策第一、武松第二!”

  “其余的卷子你们看吧,我明日还要启程赶往秦凤路。”

  “对了,这份卷子我带走!”

  童贯把武松的时务策答卷塞进袖子,扬长而去,留下董逸一个人凌乱不堪。

  若是其他人,他敢去宋徽宗面前告状。

  可童贯是徽宗的宠臣,说了也没用。

  无可奈何,董逸抱着剩下九份卷子回到阅卷室。

  国子监博士胡瑗和其他几人候着。

  “祭酒,枢密使定了名次吗?”

  董逸把卷子放在,叹息道:

  “定了第一、第二名。”

  “谁是第一?”

  董逸把撕开的卷子拿出来,说道:

  “李杰第一。”

  其他人追问道:“谁是第二?”

  “武松第二。”

  国子监博士胡瑗心里咯噔一下。

  恩州府解试的时候,胡瑗是主考官,他非常看好武松。

  这次省试,武松到了汴梁,按理说,他们应该见一面。

  但是为了避嫌,胡瑗一直忍着没去。

  听闻武松定为第二,胡瑗心里有些不爽。

  他觉得武松应该第一才对。

  “武松是哪一张卷子?”

  胡瑗追问,董逸说道:“就是那张:堡寨推进、步步蚕食、重金诱降、瓦解内部的卷子。”

  胡瑗找了一下,没见到。

  “卷子呢?武松的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