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64章

作者:顾止

  “赵氏”源自造父,是昔日嬴姓嫡系的分支,更是昔日周王室正式承认的贵族氏号,具有正统性。】

  【而非子属于嬴姓赵氏造父一族的旁支,其封邑“秦”是后来周孝王为了表彰养马之功所赐,不具备取代嫡系氏号的资格,除非昔日的周王室明确升格其身份。】

  【等到周幽王时期,秦襄公因为护卫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升为诸侯,同时以“秦”作为国名。】

  【这个时候,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族人其实是可以改为嬴姓秦氏的。】

  【但是,没有必要。】

  【因为之前就说了,氏最主要的作用,是区分同一姓下的不同家族。】

  【而非子这一支的嬴姓赵氏族人在被封为诸侯之后,其全称便应当是秦国嬴姓赵氏。】

  【而昔日留在晋国的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族人,其全称便应当是晋国嬴姓赵氏,后来三家分晋之后,全称便应当是赵国嬴姓赵氏。】

  【两者虽然同为嬴姓赵氏,但是各自所属的诸侯国不同,所以通过不同的诸侯国号便足以区分两支不同的嬴姓赵氏族人,无需再通过改氏区分身份。】

  【而且,秦国这一支嬴姓赵氏之所以不改氏,也还有另一重心思,那就是故意给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族人添堵,同时也给他们非子祖先出一下气。】

  【毕竟不会有人以为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当年是自愿迁至西垂这个偏僻之地的吧?】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有好好的中原肥沃之地不呆,谁愿意居家迁至西垂呢!】

  【但是没办法,按照昔日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而言,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属于是旁支小宗,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族人才是嫡系大宗。】

  【在宗法身份地位上,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其实是低于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的。】

  【所以当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决定了要让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迁至西垂之后。】

  【当时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也没有拒绝的能力,只能收拾包裹居家迁至西垂打拼了。】

  【不过幸好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也足够争气,当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还在晋国当卿贵的时候。】

  【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却是实打实地灭西戎十二国,拓地千里,被周襄王赐金鼓,肯定秦国“霸西戎”,是为“西方诸侯之长”的身份地位!】

  【可以说,这个时候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的身份地位,是远远超过昔日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的。】

  【毕竟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就算混的再好,也不过是晋国国君之下的六卿之一罢了。】

  【而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可是贵为一国之君,甚至更是春秋霸主之一!】

  【那么当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的身份地位,远远高于昔日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的时候,两支嬴姓赵氏之中,谁才是真正实际意义上的“正统”呢?】

  【那当然是他们非子这一支才是嬴姓赵氏的“正统”啦!】

  【至于说昔日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没资格和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平等对话,滚回去,让晋国国君来!】

  【可以说,这个时候最希望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改为嬴姓秦氏的人,就是昔日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了。】

  【这样的话,昔日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也就有理由可以安慰自己,说是嬴姓秦氏压过了自己,而非是昔日被他们踩在脚下的旁支小宗压过了自己。】

  【而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让昔日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如愿,反正被添堵、难受的人又不是他们。】

  【所以嬴姓赵氏改为嬴姓秦氏?】

  【不不不,他们觉得嬴姓赵氏就挺好的,不改,坚决不改!】

  【从这个角度讲的话,昔日造父直系的那一支嬴姓赵氏会联合姬姓韩氏、姬姓魏氏,三家分晋,其中或许也有他们非子这一支嬴姓赵氏刺激357的原因。】

  【毕竟说不定在造父直系那一支嬴姓赵氏看来,昔日不过是旁支小宗的秦国嬴姓赵氏都可以自立一国。】

  【那么作为造父直系嬴姓赵氏的他们,又为何不可同样自立一国呢?】

  【难道作为造父直系嬴姓赵氏的他们,还有继续忍受秦国嬴姓赵氏那一支旁系小宗的轻视、鄙夷吗?】

  【所以立国!立国!他们造父直系嬴姓赵氏一支也必须要立国!】

  【打不下一个新的国家的话,那就把现在的晋国给吞了、分了,进而建立一个属于他们造父直系嬴姓赵氏一支的诸侯国!】

  【于是,瓜分了大部分晋国的赵国诞生。】

  【甚至整个战国时期,赵国之所以和秦国打的那么激烈,其实也有争谁是“嬴姓赵氏”正统的原因在其中。】

  【毕竟双方都是嬴姓赵氏,那么自然是谁赢谁正统,谁输谁旁支啦!】

  【而很显然,他们秦国才是嬴姓赵氏真正的正统!】

  【而按照当前这个时代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姓氏分治的礼法特点而言。】(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他的全姓氏名称应当是:嬴姓赵氏扶苏,而他父王的全姓氏名称也是:嬴姓赵氏政。】

  【而他妹妹,比如说阴嫚的全姓氏名称也是:嬴姓赵氏阴嫚。】

  【不过当前这个时代氏重于姓,所以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女子一般称姓不称姓氏。】

  【所以他的氏名应当是:赵扶苏,而他父王的氏名则是:赵政,而他妹妹的姓名则是:赢阴嫚!】

  【当然,如果称他的姓名“赢扶苏”,或者称他父王的姓名“嬴政”的话,也不算错。】

  【毕竟不管是姓名,还是氏名都说得过去。】

  【不过,如果称他为“秦扶苏”,又或者称他父王是“秦政”的话,那就错了。】

  【毕竟他们秦国王室一直都是嬴姓赵氏,并没有改成嬴姓秦氏。】

  【而对于嬴姓赵氏中的赵氏,可能是因为他父王早年于赵国为质子的原因,所以他父王并不喜“赵氏”,更多强调“嬴姓”的正性。】

  【这也是太子扶苏谏言的时候,说自己以后姓氏为“赢”的原因之一。】

  【毕竟相较于赵扶苏,他也是觉得赢扶苏更加好听一些。】。

第566章编撰《万民姓氏谱》,秦国王室赢秦姓氏两分【求订阅,求全订】

  【不过,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的逐渐崩溃,昔日一众贵族的“氏”的传承,也渐渐随之失去了制度的基础。】

  【再加上,随着黔首百姓中懂得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只有名字,但是没有姓和氏的商贾、士子也纷纷开始给自己编撰相关的“姓”或“氏”。】

  【从而使得“姓”和“氏”不再是贵族独有的称谓,并且也进一步模糊了贵族与平民原本的界限。】

  【同时,也因出身平民的商贾、士子随意给自己编撰相关的“姓”或“氏”的原因。】

  【所以现在天下间,黔首百姓之间的名称也是十分混乱。】

  【有无姓无氏,只有名字的黔首百姓;也有凭空编撰,有姓无氏有名的黔首百姓;还有同样凭空编撰无姓,但有氏有名的黔首百姓等。】

  【这种姓、氏、名之间的混乱,也给秦国推行郡县制,统计天下人口,制定相关户籍带来了麻烦。】

  【所以太子扶苏才会谏言将姓、氏合二为一,往后便是合一的姓氏加名字,而不是以前那般的姓、氏、名。】

  【这样简化一下,不仅有利于黔首百姓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方便秦国推行郡县制度与相关的户籍制度管理。】

  【当然,除了明面上的这几个理由之外,还有一个私底下的理由,那就是削弱贵族公卿的特殊性,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毕竟,以往姓和氏皆是贵族公卿独有的称谓,而贵族公卿也往往以自身传承下来的姓、氏为傲。】

  【这就导致了有些贵族公卿不仅看不起没有姓、氏的黔首百姓,甚至有时候也看不起姓、氏传承不如自己久远的国君!】

  【这样的自傲,在太子扶苏看来有些过于刺眼了。】

  【所以太子扶苏便想将姓、氏合二为一,并编撰《万民姓氏谱》,赐姓氏于天下万民,由天下万民自择其传承之姓氏!】

  【这样一来,原本借着姓、氏而高高在上的贵族公卿,便会被太子扶苏一朝打落尘埃,从而使得天下贵族公卿在姓、氏这方面与普通黔首百姓无异。】

  【而且,姓氏合一,赐姓氏于天下万民也使身份标识清晰,便于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控制人口流动。】

  【同时,过往大族也往往以自身独特的“。氏”凝聚势力,但是如果将它们独有的“氏”弄的全天下到处都是的话,那么这些氏族自身的凝聚力也会被分散,更加有利于统治。】

  【另外,昔日各国贵族通过“氏”强调独立性,如果姓氏合一,赐姓氏于天下万民(了了的)的话,也有利于促进方才李斯谏言的“书同文、车同轨”政策,增强对于秦国的统一文化认同。】

  【甚至通过这种赐姓氏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瓦解敌对势力,可以说是作用多多。】

  【故而太子扶苏才会在此刻提出来。】

  PS:没写完,正在补后续三千字,可以明天早上再看更新。。

第567章羡慕王家的官员,天幕丞相的制定五年发展计划谏言【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当太子扶苏提出将姓、氏合二为一,往后统称姓氏的时候,一众文武百官也是有些惊愕。

  一开始,他们还没太明白太子扶苏提出这个政策的用意。

  不过,在听到太子扶苏提及的天下间姓、氏、名之间的混乱之象的时候,一众文武百官也是明白过来。

  太子扶苏依然还是在搞大一统,只不过从前面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方面,进一步延伸到了姓、氏这方面。

  或许,可以将之称为“姓氏合”!

  而对于这一点,在场的一众文武百官就和天幕上的“文武百官”那般,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赞同的大臣比较多的。

  030毕竟一来,随着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教育逐渐向普通黔首百姓普及。

  那些出身于普通黔首百姓的商贾、士子,为了给自己编撰一个唬人的来历,于是便纷纷编撰了一个个姓、氏。

  当然,这些姓和氏肯定都是假的。

  但是,你却没有办法说它是假的。

  因为春秋战国数百年,整个天下都动荡不安、混乱无比。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不知道有多少有着古老姓、氏的家族或是被灭族,又或者是被迫逃亡其他地域7龄A*"爾伊笼罢鸸。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某某商贾,或者士子说自己是来自于昔日某某诸侯国的古老姓、氏家族。

  只不过家族中道衰落,甚至家族中的长辈都死光了,如今只剩下自己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能怎么办?

  你能够查证吗?

  大概率是查证不了的。

  而且,就算真的能够查证,也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代价。

  但是这值得吗?

  压根不值得!

  毕竟,对方谎称的姓、氏,又不是自己家族的姓、氏。

  所以也就导致了那些古老的姓、氏,纷纷在普通黔首百姓出身的商贾、士子身上出现。

  而对于这一点,即便那些出身传统贵族公卿世家的人不乐意看到,却也无力制止。

  二来,秦国在商君变法之后,凭军功授爵,以军功立国!

  持续上百年的军功授爵制度,不知道让多少出身平庸,甚至无姓无氏的军士,凭借着军功挤进秦国的公卿贵族行列,甚至是立下自己的姓或氏。

  对于这部分人员来说,他们并不是很看重所谓的姓、氏。

  甚至他们对于那些出身古老姓、氏家族的官员,还隐隐有着些许的敌视。

  毕竟他们可是实打实地凭借着自己的军功或者才干,才站在大秦朝堂上。

  而那些出身古老姓、氏家族的官员,却仅仅只需要凭借着他们世代流传下来的姓、氏,便可以同样站在大秦朝堂上,与他们并肩。

  这让那些在战场上百战余生,不知道拼命死战多少次,最终才换回如今这般身份地位的军功官员,又如何能够心理平衡得了。

  所以眼下能够有一个可以拉那些出身传统贵族公卿世家的姓、氏下凡尘,让那些出身传统贵族公卿世家的官员往后再也无法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机会。

  这些军功出身的官员,自然是双手双脚的赞成。

  而恰好,这部分官员占了大秦朝堂上的大多数。

  PS:没写完,正在补后续三千字,可以明天早上再看更新。昨天身体不太舒服,没来得及更新,不好意思。。

第568章太子扶苏:郡县制错便错了,大秦不会亡于我手【求订阅,求全订】

  【在大秦大一统元年的第一次大廷议结束之后的当天晩上,法天宫的内朝殿。】

  【始皇帝嬴政与太子扶苏父子二人,一如既往那般批阅着奏疏。】

  【直到将今日文武百官呈递上来的奏疏都批阅完成之后,始皇帝嬴政与太子扶苏方才相继放下批阅的朱笔,稍作休息。】

  【休息期间,始皇帝嬴政忽然看着太子扶苏有些意味莫名地问道:“你觉得郡~县制是对的吗?”】

  【听到自己父皇这么问,太子扶苏也是楞了一下,半响后,方才明白自己父皇-话语里的意思。】

  【自己的父皇也是人,不是神!】

  【他也不能真正做到远眺未来,他也无法肯定保证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对于大秦,对于未来而言都是正确的。】

  【他也会有忐忑与担忧!】

  【但是,他是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