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止
而原因也很简单,蛋糕份数分多了。
像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秦国真正的核心决策层,又或者说最高权力层,便只有三公、九卿这么仅仅十二个人罢了。
偶尔再加上少数几个非三公九卿之外的,始皇帝的心腹重臣、上卿。
比如说,武成侯王翦、蒙恬,并不是三公九卿之中的一员,但是却是始皇帝的心腹重臣与上卿,所以始皇帝在召开内部小会议。
又或者说在召开最高核心权力层会议的时候,往往也会让武成侯王翦、蒙恬也参与其中。
然而即便如此,秦国的最高核心权力层,大概也就是十四、五人左右。
但是,如果采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话。
那么秦国的最高核心权力层的人数就从原来的十二人到十四、五人,直接增加到了二十四人。
相较于原来的十二人到十四、五人,现在的二十四人近乎增加了一倍的最高核心权力层人数。
而最高核心权力层人数增加之后,那么其他文武百官挤进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机会便大了许多。
比如说,李信、屠睢、杨端和几人,如果按照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来看的话。
那么他们三人可以说是大秦中高权力层的武将,但是无法称得上真正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武将。
大秦真正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武将是武成侯王翦和通武侯王贲父子俩人,以及上卿蒙毅、内史蒙恬兄弟两人。
09他们四人才是当前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中的武将代表!
所以每次天幕过后,始皇帝召开最高核心权力层会议的时候,都会有他们四人中的两人作为王、蒙两家的代表参与其中。
至于李信、屠睢、杨端和三人,则一次都没有参与过始皇帝召开最高核心权力层会议。
由此便可见彼此身份、地位上的差别。
但是,如果采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话。
那么作为统帅秦国上下所有将士的六军都督府,始皇帝是不可能全部交由王家,以及蒙家来执掌的。
最多也就是让王家和蒙家各自执掌一军都督府罢了,否则如果让王家或者蒙家各自执掌超过两军以上的都督府的话。
那么即便始皇帝自信自己能够压得住王家和蒙家,哪怕让王家或者蒙家各自执掌超过两军以上的都督府也不会反叛于他。
但是,始皇帝多多少少也得要考虑一下大秦的下一代皇帝,是否同样能够压得住王家和蒙家。
否则如果大秦的下一代皇帝压不住王家和蒙家,而王家和蒙家又执掌了大秦大半的兵力的话。
那么,大秦下一代皇帝为了自己能够在咸阳睡的安稳,势必要收回王家、蒙家手上的一部分兵权。
届时,如果大秦下一代皇帝与王家、蒙家之间,彼此君臣相互理解,不发生冲突。
然后大秦下一代皇帝顺利收回王家和蒙家手上的一部分兵权,便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如果大秦下一代皇帝和王家、蒙家的下一代继承人相互怀疑,甚至发生冲突的话。
那么结果要么是王家或者蒙家被大秦的下一代皇帝抄家诛杀,要么大秦的下一代皇帝被王家或者蒙家推翻。
而这种情况,很显然不是始皇帝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同样也不是王家或者蒙家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既为了让彼此君臣安心,也出于权力制衡考虑。
最好的方案就是,六军都督府,王家和蒙家各自执掌其一。
至于另外的四军都督府,则是安排给大秦的其他将领执掌。
如此一来,原本只能够说是站在大秦中高权力层的李信、屠睢、杨端和等将领,便有了执掌另外四军都督府中的一军都督府,从而顺势挤进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机会。
而对于文臣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是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的话,那么一众文臣之中,最多也就只有九位文臣能够挤进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
因为三公九卿之中的太尉、郎中令、卫尉,这三个职位是属于武将的,而宗正这个职位则是归属于王室宗亲,其他文臣基本与这四个职位无缘。
但是,如果换做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话。
那么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一祭酒,一寺卿全部加起来,最多可以有十四位文臣能够挤进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
哪怕巡察寺卿不常设,以及宗正府卿归属王室宗亲,那也还有十二位文臣可以挤进大秦的最高核心权力层。
再算上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那就是一共可以有十五位文臣能够挤进大秦的最高核心权力层。
机会近乎多了一半,竞争便相当于变相减轻了一半,这对于那些有志于挤进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的中高层文臣而言,可以说是天大的喜事。
不过,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对于中高层的文臣武将而言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原本就已经站在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的九卿而言,就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了。
因为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把原来九卿所占据的九份蛋糕,给重新分成了二十四份,并不是重新做大了蛋糕。
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举个例子,像原来的律法修订权、解释权,以及各种犯罪的审判权等等,全部都集中在九卿廷尉的手上,
可以说,天下律法、刑罚之事1七熘异山栮児 侕玥漪,皆由九卿廷尉一言决之!
又或者说,九卿廷尉一言可为天下法!
由此可见九卿廷尉的权势之大!
但是,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中。
原本属于九卿廷尉的律法修订权、解释权,甚至就连审判权中的部分重刑、死刑复核权都被分给了兰宪台与御史台。
而九卿廷尉仅仅只能够执掌大部分的审判权,其权势相较于原来而言,可以说是大幅度的缩水了,又或者说受到了兰宪台与御史台的严重制约。
不过对此,现在的九卿廷尉李斯,同时也极有可能是未来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中的刑部尚书李斯却并不怎么在意。
因为李斯的人生目标是三公之中的左右丞相,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刑部尚书。
并且按照他现在的功绩,以及始皇帝对他的信任。
未来等左丞相隗状,或者右丞相王绾中的某一位丞相致仕之后,他十有八九便会被始皇帝提拔为新的左右丞相之一。
所以,九卿廷尉,又或者说刑部尚书的权柄惨遭史诗级削弱,关他这个未来的左右丞相什么事?
真正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是在他之后的那一任九卿廷尉,又或者说刑部尚书。
不过,真等到他被始皇帝提拔为左右丞相的那天,估计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也都已经被施行好几年了。
届时,满朝文武百官估计也都大多习惯了仅仅只是掌握大部分审判权,而没有律法修订权和律法解释权,以及部分重刑、死刑复核权的刑部尚书。
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新的刑部尚书对于自身权力范围的大幅度缩水一事而感到不满,那也只能够默认接受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九卿的权力都被大幅度削减了,相反还有个别的九卿的权力被大幅度增强了。
比如说,九卿之中的治粟内史。
原本治粟内史,理论上执掌天下财政,但是实际上少府是与治粟内史有职能重叠的。
像少府原来的职能之中,就有一项是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
换句话说,天下各种矿藏与山河湖海水产的收益,其实是归少府执掌的,治粟内史只是执掌天下土地田亩赋税等方面的财政收益。
但是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中,天下各种矿藏与山河湖海水产的收益也是划归到了治粟内史,又或者说户部名下的。
没办法,天下各种矿藏中的煤炭所制作成的蜂窝煤,以及山河湖海中打捞出来的各种河鲜的收益实在太大了。
毕竟有了蜂窝煤之后,就不需要再去伐砍薪柴。
所以只要蜂窝煤的价格合适,那么蜂窝煤就绝对是黔首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
而一旦成为了黔首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哪怕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那也足以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毕竟哪怕一份蜂窝煤,国家只是从中赚取一铜钱,那么在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治下两千多万的黔首百姓也足以给秦国带来两千多万铜钱的收入。
更加可怕的是,这还是源源不断的收入,并且随着未来治下人口数量的增多,这份收入同样也会跟着增加。
而山河湖海中的各种河鲜鱼获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秦国来说,各种山河湖海087里面的河鲜鱼获都是不用饲养的,只要打捞捕获到,那就是赚到。(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而同样只要各种河鲜鱼获的价格合适,那么黔首百姓在能够买得起肉吃,哪怕只是腌制的鱼肉,黔首百姓也是会愿意购买的。
就算一份腌制鱼肉秦国只能够从中赚取到一铜钱,但是治下两千多万的黔首百姓,那也足以给秦国带来两千多万的铜钱收入。
而且这份收益同样是源源不断的,并且未来随着治下人口数量的增多,这份收入也会同样跟着增加。
说句不太客气的话,未来蜂窝煤和鱼肉所带来的财政收入超过当下的土地田亩赋税收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秦国现在刚刚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正是到处都花钱如流水的时候,哪能让少府继续独掌这么一份庞大的财政收入。
所以天下各种矿藏与山河湖海水产的收益被划归现在的治粟内史,又或者说未来的户部名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当然,治粟内史,又或者说户部同样也将其他一部分收入不是那么多的财政项目划归了少府。
以此保证少府在除了治粟内史或户部每年划分给的王室预算之外,还独自有其他一部分财政收入来源。
而除了治粟内史的权势被大大加强了一番之外,御史大夫的权势也是同样被大大加强了一番。
原来的御史大夫最多也就是具有弹劾一众文武百官的权力,但是并没有审核九卿各部的权力。
但是新的御史大夫统率御史台,而御史台下设六司,分别是:中央监察司、郡县监察司、六部审查司、六军审查司、国计审查司、刑狱覆核司。
这六司的存在,不仅能够让御史大夫上监朝廷中央文武百官,下督地方郡县官员,同时还能够审查六军、六部,以及其他重大财政项目和其他事宜。
可以说,现在的御史台才是权势地位真正能够和六军、六部相提并论的部门。
现在的御史大夫也才是真正有底气与太尉、左右丞相并称三公,而不是像以往那般矮太尉、左右丞相半头。
所以对于自身权势、地位被大幅度加强了的部分九卿而言,自然也是十分赞同始皇帝推行这套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
第536章对百家学院九司祭酒之职按捺不住的百家博士【求订阅,求全订】
除了一众文武百官支持这套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外,就连一众诸子百家博士,也是十分赞同始皇帝推行这套新制度的。
因为对于一众诸子百家博士来说,其实他们现在在秦国的地位是有些尴尬的。
虽说他们拥有“博士”之衔,并且在像秦国的制度建设,制定国家发展政策等事宜上,他们也都可以在廷议中谏言。
但是,实际上他们没有半点真正的权力。
他们所提出的那些谏言,不管是始皇帝,还是一众文武百官也都是可听、可不听的。
同时也因为“博士”一职是设立在三公九卿制度之外的官职的原因,所以他们这些诸子百家博士也是没有任何明确的,成制度的,向上晋升的途径的。
像三公九卿制度下的官吏,他们是有明确的,成制度的,向上晋升途径的。
一个普通的小官吏,在三公九卿这个制度下,他也是有可能凭借着自身不断积累的功勋,一步一步晋升到九卿之位,甚至是三公之位的。
但是,他们这些百家博士哪怕提出了再多有用的谏言,在他们之上也没有任何可以晋升的职位。
最多也就是他们个人可以获得始皇帝的某些赏赐罢了,这对于他们背后的学派学说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至少他们个人的获益,是无法保证他们背后的学派学说能够长存、鼎盛地延续下去的。
毕竟说到底,“博士”这个官衔不过是始皇帝为了暂时拉拢他们诸子百家士子而特殊设立出来的罢了。
哪天始皇帝如果突然觉得不再需要继续拉拢他们这些诸子百家士子了,然后“博士”这个官衔被直接废除了也不奇怪。
但是,天幕上的那套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则不同。
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这套制度之下,他们诸子百家学派是明确被纳入到了秦国的官方行政体系之中的。
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这套制度中,秦国会在全国各地郡县设立官方学院。
然后面向秦国所有黔首百姓招收学子,接着按照不同级别的学院,由浅入深地教导学子百家之说。
然后等一众学子经过短则三年、五年,长则十年、八年的学习后,便可以凭借着自身的优异成绩,考到最高级的百家学院里面。
接着在百家学院里面,一众学子便会接受九司各派的进一步教导。
在一众学子的水平达到某个层次之后,便可以毕业。
届时,一众百家学派学子便可以根据自身所擅长的方向,去参加科举考试。
然后再通过科举,进入到六军、六部,或者三府、三台等部门中。
最后,便是积累功勋,朝着各自所在部门的最高部门主官方向而努力。
这便是百家学派学子的明确的,成制度的,向上晋升路线。
而除了百家学派的学子有明确的,成制度的,翼O伊棋师吴 蹴罒九虾向上晋升路线之外,他们这些诸子百家学派的大贤也同样有明确的,成制度的,向上晋升路线。
那就是加入百家学院,然后从百家学院中的九司的教导先生开始做起。
接着一步一步向上晋升为各司的司长,然后再成为百家学院的祭酒,最后借此挤入秦国最高核心权力层。
可以说,自此之后,在秦国的行政体系之中,他们诸子百家学派便也真真正正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想到这里,一众诸子百家博士看向天幕上的百家学院设的下属九司,眼中也是闪过一抹火热之色。
明法司、墨研司、农稷司、兵略司、弘文司、医政司、策论司、星舆司、博闻司。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红楼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