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94章

作者:顾止

  【之后崔杼又召来其二弟太史仲,同样是拿刀逼迫其修改史书。】

  【然而太史仲也是一字不改,同样被恼羞成怒的崔杼当场所杀。】

  【之后崔杼又召来其三弟太史叔,依然是拿刀逼迫其修改史书。】

  【然而太史叔也是一字不改,再次被恼羞成怒的崔杼当场所杀。】

  【之后崔杼再召来其四弟太史季,依然是拿刀逼迫其修改史书。】

  【然而太史季也是一字不改,并且齐国的另一个史家南史氏,在听闻太史氏兄弟几人接连被害之后,也是立刻抱着竹简赶来,准备接替太史家记录下“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

  【甚至就连齐国相邻的其他史家,在听闻齐国太史家遇害的事迹后,也是纷纷赶过来准备以命载史。】

  【在见到这一幕之后,崔杼也是终于明白,除非他真的能够彻底杀绝所有的史家,否则史家就一定会将他弑君之事记载下来。】

  【最后崔杼方才放弃了杀太史季的想法,而太史季也是将“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完完整整地记载下来。】

  【而赶过来的史家南史氏,在看到太史季据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之后,方才返回。】

  【不过在返回之后,史家南史氏同样也在自己的史书上记载下史家南史氏“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以及崔杼屠太史一事。】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秦国敢要求史家在修的史书上对其他诸侯国进行胡乱编撰的话。】

  【那么说不定秦国的史家,便会在史书上记载一句“秦国,乱修史”。】

  【届时,秦国修的史书恐怕就要变成一个笑话了。】

  【就在张良为史家的风骨而感到稍稍安心的时候,却是又听到太子扶苏的声音响起。】

  “不过,史家虽然据事直书,但是从哪个角度来讲述这件事,那就要看记载者的想法了。”】

  “就像昔日的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败于秦国统帅武安君白起之手。。。。”】

  “这便是具体且实际发生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史家不会做任何更改,秦国也不会要求史家做任何更改。”】

  “但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这件事,以及如何评价赵括其人,那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说,可以从赵括统帅四十万赵军,结果全军覆没这一点来评价赵括此人志大才疏,只懂得简上谈兵,盲目无知,视兵家场伐之事如戏。”】

  “但是,也可以从赵括年少兵家论战胜过其父。”】

  “初出茅庐便可以直接统帅得了四十万大军行军作战,并且在秦国武安君白起的攻伐之下,苦苦支撑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而不败。”】

  “最后在五次突围不成,赵括更是亲自率勇士突围,并且英勇杀敌,最终被秦军射杀而死来评价赵括此人,少年天才,英勇无畏,有名将统帅之资,但惜无名将统帅之命。”】

  “如果只是要求史家从这两种观点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讲述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败于秦国统帅武安君白起之手的话。”】

  “那么负责编撰史书的史家还是会愿意听从的,并且这也不算违背史家据事直书的风骨。”】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也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张良。】(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所谓的春秋笔法,便是如此。】

  【同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也是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与看法的。】

  【而张良也是咬牙道:“那秦国又准备从哪种观点来评价我大父与我父亲呢!”】

  【太子扶苏淡淡饮了一口酒水,而后平静道:“暂不太确定,可能会是五世相韩,但是却五世庸碌无能,恋栈权位,嫉妒贤能,把持韩国朝政,致使韩国覆灭的国之奸臣。”】

  “但也有可能会是有心救国,然而国君昏庸无能且不听信,最终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韩国覆灭的郁郁不得志的忠贞之臣。”】

  “至于具体要以哪一种观点,来评价你大父与你父亲的事迹功过,还要等史家与其他大臣详细讨论之后,才能够最终下定论。”】

  “孤只做最后的审阅,并不负责具体的史书修撰。”】

  【听到太子扶苏的话语,张良也是气笑了。】

  【什么要等史家与其他大臣详细讨论之后,才能够最终下定论,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太子扶苏如果说要从“忠贞之臣”的观点,来评价他大父与他父亲的话。】

  【那么负责修史的史家和其他相关的大臣,难道还敢违背太子扶苏的命令不成?】

  【毕竟,此事也并不算违背史家据事直书的要求。】

  【所以只要太子扶苏开口了,那么负责修史的史家和其他相关的大臣,多半便会按照“忠贞之臣”的观点,来评价他大父与他父亲。】

  【但是很显然,太子扶苏并不打算就这么开口帮他大父与他父亲安排一个“忠贞之臣0。5”的评价。】

  【而如果真的让他大父与父亲日后在史书顶着一个“国之奸臣”的评价,遗臭I旗榴亦彡陾鸠万年的话。】

  【那么张良就真的是死也无法瞑目,以及无有脸面去见他大父与他父亲了!】

  【看着气的脸色涨红的张良,太子扶苏依然语气温和接着道:“当然,如果你能够凭借功绩能力做到秦国九卿之职的话。”】

  “那么你也有资格可以向负责修史的史家,以及其他相关大臣,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而他们,多半也会慎重考虑一位九卿的意见的。”】

  “不过,你既已决心做一个闲云野鹤,潜心修道之人,那么想来也不会在意这些事情。”】

  “倒是孤多言了。”】

  “你安心归隐吧,孤不会勉强你事秦的。”】

  【听到太子扶苏最后一句话,张良也是彻底绷不住了,声音都拔高了几度道:“你这叫不勉强?”】

  【太子扶苏点了点头,无比肯定道:“自然不勉强!”】

  “你若愿意,现在便可以归隐而去,孤绝不阻拦!”】

  “当然,如果你忽然改变了心意,想要事秦的话,那么孤也无比欢迎。”】

  “最终决定权在你。”】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便低头淡淡饮酒,没有再多言语。】

  【直到过了片刻之后,张良咬牙切齿的声音方才在亭中响起:“我愿意事秦!”】

  【听到张良的答复,太子扶苏也是抬头看向张良,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道:“孤没有勉强你吧?”】

  【张良咬着牙一字一顿道:“殿下没有勉强我!”】

  【太子扶苏脸上笑意更甚:“如此甚好!”】。

第485章欲要修大一统之史的秦国,史家的据事直书【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听到太子扶苏说“秦国将会统合此前天下所有诸侯国的史书,然后以秦历为纪年,重新编撰一套新的大一统史书”的时候,秦皇嬴政也是眼前一亮。

  在秦皇嬴政看来,太子扶苏这个提议非常不错。

  原本在秦国覆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为了限制儒生游士借春秋旧文抨击秦国时政,以及断六国政治续存,让天下人往后谨记秦国。

  他曾有一个粗浅的想法,那就是收缴天下有关于原来六国的史记典籍,然后焚毁之。

  因为史书是证明国家存在的痕迹,所以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样才能够斩断原六国余孽的复辟之心。

  不过收缴和焚毁原各个诸侯国的史书,影响巨大,很容易激起天下文人的反对之声。

  所以这样的想法,也只是在秦皇嬴政的心中短暂流过,并没有真正决定施行。

  而现在太子扶苏的话语,则是给了他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修史!

  将此前天下所有诸侯国的史书,全部统合一处,然后以秦历为纪年进行重新编撰。

  如此一来,天下各地的文人恐怕不仅不会反对,反而还会踊跃参与其中。

  毕竟,这可是统合了过往所有诸侯国史书的大一统史书,此书一旦著成,那么参与此书的著作者必然会随之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这对于天下文人来说,都堪称是一个难以拒绝的大诱惑。

  而此大一统史书,一旦修成,那么秦国届时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宣布将过往诸侯国的其他史书统统废除,仅以此大一统史书为准!

  而天下文人对此也并不会感到抗拒,毕竟有了统合过往所有诸侯国史书的大一统史书存在,那么过往其他诸侯国原来的史书也就不足为重了。

  毕竟与大一统史书相对比起来,其他诸侯国原来的史书难免会片面不全。14

  而秦国,则可以在编撰这本大一统史书的过程中,像太子扶苏说的那般,以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去讲述其他诸侯国之史与秦国之史。

  进而论证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何等的理所应当,同时还能彰显秦国统一天下、治理万民的合法性。

  就在秦皇嬴政细想着修史一事的时候,另一旁的秦国太史令一脸兴奋、激动之色地朝着始皇帝,施礼道:

  “陛下,太子扶苏殿下所言,甚是有理!”

  “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自当统合过往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史书,重新编撰一套秦国大一统之后的史书。”

  “既可宣告秦国承接昔日周王朝之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又可对昔日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治国得失,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从而对秦国的现在,以及未来起到警鉴的作用。”

  “最终做到昔日太子扶苏殿下所言的那般: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鉴以往、眺未来!”

  “所以臣请陛下下令,修秦国大一统之史!”

  听到太史令的话语,秦皇嬴政也是抬头看向对方,而后微微颔首道:

  “允!”

  “天幕过后,太史令便先收集、统合过往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所有史书。”

  “但,不必着急立刻开始编撰,可以先听一听朝堂诸卿的意见,以及看一看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等人是如何编撰秦国大一统之史书的。”

  看着始皇帝那饱含深意的眼神,太史令也是楞了楞,而后明白过来,随即应声道:

  “是,陛下!”

  很显然,始皇帝虽然同意让他负责编撰这套秦国大一统史书,但是如何编撰这套秦国大一统史书,也是有要求的,并不能全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

  而什么要求?

  那自然是太子扶苏说的那般,同一件事,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昔日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之史,还有秦国之史了。

  不过,从不同角度论述,就从不同角度论述吧。

  好歹始皇帝并没有让自己直接胡乱编撰,这样的话,也不算违背史家据事直书的原则。

  后来者读史书,只要细看一下史书记载的各个事迹,然后再结合从不同角度论述下的结果。

  最后再认真思考一下,那么自然便会看出其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看清隐藏于不同角度论述下的真实史事。

  比如说,后世史书中的《三国志》乃是蜀汉旧臣陈寿编撰,但是当时却以魏晋统治为正统。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粉饰、维系曹魏的颜面,陈寿都不太可能把曹魏写得太惨。

  像历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大败,这一点陈寿就为了保命,甚至连提都不敢提。

  还有关羽的“绝北道”之战,则是更有意思,它甚至都没有被记录在《蜀书关羽传》中,反而是被记载在了《魏书》其他人物的传记里面。

  如: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三国志徐晃传》。

  又如: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三国志文聘传》。

  再如:乐进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飞等,皆走之——《三国志乐进传》。

  又再如: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三国志李通传》。

  如果只是看这些人物传记的记录的话,那么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关羽怎么这么菜?

  不是在挨打,就是在被挨打的路上!

  但是,如果认真看《三国志》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很“奇怪”的一点。

  那就是以上提到的这么多场战争,居然全部发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换句话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关羽先和徐晃、满宠大战了一场,然后又和文聘、乐进大战了一场,紧接着又和乐进大战了一场等等。

  这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关羽这是什么神仙?

  居然一支军团挑了魏国所有的援军!

  要知道,关羽可是只有两千人左右的军团呀,这两千人除非懂得秽土转生和死者苏生的亡灵大军!

  否则,在屡败屡战的情况下,早就全部战死了,又怎么可能持续和十几倍于己方的敌军连连大战。

  所以真正的史实就是,魏国那十几倍的敌军根本打不死关羽!

  甚至如果仔细看关羽的作战轨迹、方向,以及战场时间的话。

  那么就会明白关羽这是在故意拖时间,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战略目标,没有让魏国这群名将率领的军团过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的能够说徐晃与满宠、文聘与乐进等人打赢了吗?

  不过是碍于当时的魏国为正统,陈寿在编撰的时候不得不给个面子罢了。

  实际上,认真细心看看史书的人都会明白那个隐藏于不同角度论述下的真实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