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63章

作者:顾止

  看着天幕上的“李信”、“蒙恬”、“章邯”三人默契配合的样子,王翦也是有些啧啧称奇。

  以天幕上的“李信”、“蒙恬”、“章邯”联手表现出来的实力,即便是他,除非拼上自己这条老命,否则在一般状态下,恐怕都拿不下他们三人。

  可以说,天幕上的“李信”、“蒙恬”、“2。0章邯”三人联手,已经具备了和他在正面战场上掰一掰手腕的资格和实力了。

  听到王翦的话语,秦皇嬴政也是轻舒了一口气,太子扶苏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就好。

  只要太子扶苏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那么其他的一切损失对于秦皇嬴政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另一边,李信听到王翦说天幕上的“他”与“蒙恬”、“章邯”三人不仅有了可以从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包围之中安然突围、撤退出去的能力。

  甚至天幕上的“他”与“蒙恬”、“章邯”三人还有可能率领着二十余万秦军,逆推“项燕”所统率的四十万楚军的时候,李信也是无比的振奋。

  一想到天幕上的“他”,伐楚一战没有大败亏输,更加没有使得秦国损失惨重之后,李信心中原本的郁结也是在不知不觉间渐渐消散。

  或许这个世界的他于伐楚一战上,的确是失败了。

  但是天幕上的另一个“他”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是有可能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成功的!

  另一边,看到李信郁结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之后,王翦也是微微点头。

  如果李信伐楚一战失败这个心结不消的话,那么恐怕日后都难以再有进步。

  但是如果消了伐楚一战失败这个心结的话,那么未来李信未尝不能再更进一步。

  能不能成长到他这个水平不太好说,但是达到项燕那个水平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450章王翦:幸好当初用盘外招逼死了李牧【求订阅,求全订】

  就在大秦一众君臣以为接下来,要么是“李信”、“蒙恬”、“章邯”三人率军逆推“项燕”的四十万楚军,要么是率军突围、撤退出去的时候。

  天幕却是画面一转,给了“李牧”那边。

  “李牧”率领三万咸阳秦军一路急行军赶到韩地,结果却没想到太子扶苏已经征召了当地的青壮为士卒,前去镇压“昌平君熊启”所掀起的叛乱了。

  为了追上太子扶苏,“李牧”也是将麾下的三万士卒精简到一万士卒,然后再率领一万骑兵以一人三马的方式急速飞驰。

  到这一步其实都还算正常,大秦一众君臣看着感觉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接下来,“李牧”率领着一万骑兵,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先后辗转、奔袭蔡阳、繁阳、巨阳等地,并且连战连胜十二场,破敌大大小小十八万余。

  这就令大秦一众君臣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了。

  因为奔袭的速度真的太快了,同时破敌的速衣冷易VII俬鷗鸠+久罢度也太恐怖了。

  不管是几千人的敌军,还是几万人的敌军,在天幕上的“李牧”面前,全然没有一合之敌。

  甚至就连稍微阻挡一下“李牧”前进的步伐都做不到,一场冲锋过后,敌军瞬间便如同草芥一般被切开,然后迅速四散溃败开来。

  接着便是“李牧”率军追杀、围剿四处逃窜的败军士卒,然后重新整队继续奔袭下一个目标。

  接着再次遇到野外的楚军,然后再次冲杀使得敌军溃败四散,之后再次追杀、围剿败军士卒,然后再一次整队继续奔袭下一个目标。

  可以说,但凡是“李牧”遇到的楚军,长则不过一、两个时辰便结束战斗,短则更是数刻钟左右便结束战斗。

  这一刻,大秦一众君臣忽然想起了此前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在与“王翦”、“蒙武”、“尉缭”几人讨论兵家之道时,所提到的兵家四势中的兵形势之言。

  左丞相隗状更是忍不住轻声复述道:

  “兵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此前隗状不明白什么叫做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以及什么又叫做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10。

  但是在看完天幕上的“李牧”千里奔袭,连战连胜十二场大大小小战役,破敌十八万余之后。

  隗状便明白了什么叫做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以及什么又叫做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另一旁的右丞相王绾也是同样忍不住轻声念叨道:

  “指挥专一,先发制人,避实击虚,兵贵神速,能窥破敌我命脉,以弱击强,以少胜多,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迅速出击并且取胜。”

  在这千里奔袭的十二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李牧”也不乏遇到同样的骑兵,甚至是数量比他更多的骑兵。

  但是即便如此,“李牧”也能够做到窥破敌我命脉,避实击虚,先发制人,以弱击强,以少胜多,抓住对方的弱点迅速出击并且取胜。

  而作为当世尚且活着的兵家统帅第一人的王翦,也是眉头紧皱地看着天幕上的“李牧”。

  因为天幕上的“李牧”很强,真的很强!

  甚至可以说,天幕上的“李牧”是他除了武安君白起之外,所见过的最强的兵家将帅了。

  随即王翦也是将自己代入到与“李牧”为敌的处境,闭眸遐想了一番。

  半响之后,王翦睁开眼睛,神情更加凝重。

  因为在刚刚的对敌遐想中,他发现如果双方都率领十万将士的话,那么他基本必败于“李牧”之手。

  哪怕是他巅峰之时,能够同时操纵指挥上百条指挥线,在兵力不超过十万的情况下,他也打不赢“李牧”。

  原因很简单,“李牧”穿插、突破战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快到他甚至来不及指挥调度前线的士卒去封堵“李牧”,“李牧”就有可能已经穿插过他的前军,然后切入到他的中军,最后对他进行斩首了。

  甚至即便双方统率的兵力规模达到二十万,他也依然打不赢“李牧”。

  不过这个时候,他倒是勉强可以保住自己,以及大部分的士卒撤退下去。

  只有当双方统率的兵力规模达到三十万之后,他与“李牧”之间的胜负才会陷入到尤未可知的状态之中。

  因为当双方各自统率的兵力规模达到三十万,也就是总兵力达到六十万之后,整个战场都会变得无比的庞大。

  在这么庞大的战场上,哪怕“李牧”穿插、突破战线的速度再快,他也有足够的时间与距离去指挥调度前线的士卒封堵“李牧”。

  这个时候,就要看到底是“李牧”穿插、突破战线的速度更快一些,还是他指挥调度士卒封堵的速度更胜一筹了。

  不过,即便“李牧”穿插、突破战线的速度更快一些,他也可以通过移营等方式,来更进一步拉长战线、扩大战场范围。

  然后再继续指挥调度士卒封堵“李牧”,从而使得“李牧”陷入万军之中,最后被他渐渐磨死。

  但是,这是建立在“李牧”死战不退的前提下的结果。

  “李牧”见势不对,便再度率军穿插、突破战线出去的话,那么凭借他的指挥调度也强留不下对方。

  不过,如果双方各自统率的兵力规模达到四十万,也就是总兵力达到八十万之众的话。

  那么他就有了胜过“李牧”的把握,不过大概也只能够小胜对方一筹,想要真正吞下“李牧”与其麾下大军,依然极其困难。

  但是,如果双方各自统率的兵力规模达到五十万,也就是总兵力达到上百万之众的话。

  那么他就有把握要么将“李牧”留下来,要么将“李牧”麾下的五十万大军给留下来一大部分。

  因为他有把握能够做到统率五十万大军,也依然做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但是相对而言,“李牧”可不一定能够做到这种事情。

  不过即便这样,他估计自己也是惨胜。

  毕竟天幕上的“李牧”虽然与自己各有擅长,但是总的来说也是和他同一层次水平的顶尖名将。

  在战场上想要以较小的代价拿下“李牧”,未免有些太看不起“李牧”了。

  当然,这是正面战场只能硬碰硬的结果。

  如果他真的和“李牧”对上的话,他多半不会选择直接和“李牧”硬碰硬,依然还是会选择和当年那样,尝试以战场之外的盘外招逼死“李牧”。

  对于他这种兵权谋一道的兵家统帅来说,战场,可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真刀真枪的正面战场上,充斥着各种阴谋暗箭的庙堂,同样也是他的战场之一。

  庙堂上阴谋暗箭的胜利,同样也是战场的胜利!

  如果说庙堂上的阴谋暗箭也依然无法逼死“李牧”,又或者是逼的“李牧”退下大军统帅之位的话。

  那么他也依然不会选择直接和“李牧”在正面战场上硬碰硬,而是选择和“李牧”比拼彼此背后的国家的底蕴实力。

  秦国有巴蜀、关中两大粮仓可以支撑得起数十万将士打持久战的消耗,赵国可没有这样的底蕴实力能够支撑得起数十万赵军打持久战的消耗。

  一直拖到赵军因为粮草不足,导致“李牧”不得不率军主动与他开战的时候。

  届时,战场的主动权就在他的手上了。

  甚至他只要再继续稳扎稳打,避而不战,那么就算“李牧”是顶尖名将,也打不了无粮之战。

  拖到最后,数十万赵军便会因为军需粮草不足而哗变自溃。

  这样的话,他就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拿下“李牧”与赵军。

  至于说,在正面战场上与“李牧”硬碰硬取胜,只能说是以上两种方案都不可行之后的下策。

  这时,秦皇嬴政也是注意到一旁的王翦仿佛在喃喃自语些什么,不由得问道:

  “武成侯,可是在说什么?”

  听到始皇帝的询问,王翦也是回过神来,坦然道:

  “臣方才是在说,幸好当初用盘外招逼死了李牧。”

  “否则,李牧说不定会是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最大的绊脚石。”

  听到王翦的回答,秦皇嬴政也是诧异道:

  “武成侯难道在正面战场上,也拿不下李牧?”

  王翦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道:

  “若是不计损失的话,臣可以拿下李牧。”

  “但是拿下李牧之后造成的损失,至少要让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延长个三年到五年。”

  毕竟他和“李牧”如果在正面战场上廝杀的话,双方不战死个十几、二十万将士都不可能分得出胜败。

  而秦国如果再战死个十几、二十万将士的话,那么就算是秦国家大业大,底蕴厚实,也得要好好缓和个三年、五年,舔舐一下伤口、恢复一下元气。(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然后才有余力,再继续攻伐其他诸侯国。

  听完王翦的回答,秦皇嬴政也是在心中再度提高了一下对“李牧”的评价。

  不过即便他对“李牧”的评价再高也没用,毕竟他们这个世界的李牧已经被他们秦国用反间计逼死了。

  想到这里,秦皇嬴政也是觉得有些可惜。

  而当看到后面因为连战连胜大大小小战役一十二场,“李牧”所率领的秦军骑兵将士都隐隐积蓄出了一种所向披靡的极致气势。

  一眼看去,便知道那是一支纵横无敌的百战精锐之师后。

  秦皇嬴政对于他们这个世界被逼死的李牧,也是不由得更加惋惜几分。

  而等看到天幕上的“李牧”率领着一万骑兵,直接冲入四十万楚军的战线之中。

  并且如同游鱼一般高速穿插、突破、回旋在楚军的各个战线破绽上,不停绞杀着楚军将士。

  同时还精准无比地切断了“项燕”对于各个战线上的楚军将士的指挥调度,使得数十万的楚军将士陷入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混乱局面。

  最终连同天幕上的“李信”、“蒙恬”、“章邯”一起大败“项燕”统率的四十万楚军的时候。

  秦皇嬴政心中对于他们这个世界的李牧的惋惜,也是同样达到了顶峰。

  另一边,项羽看着天幕上自家大父“项燕”的表现,也是忍不住道:

  “大父为什么每一次都要让秦军兵合一处?”

  从一开始的太子扶苏、“章邯”与“李信”兵合一处,再到太子扶苏、“章邯”、“李信”与“蒙恬”的兵合一处。

  可以说秦军每一次兵合一处,整体的实力便更加上涨两分。

  从一开始,十万秦军面对四十万楚军毫无还手之力,再到十余万秦军渐渐能够稳稳抵挡住楚军的进攻,接着到二十余万秦军甚至能够开始对楚军打出反击。

  这可以说,完全就是他们大父一手导致的结果!

  听到自家侄子的话语,项梁也是有些尴尬地替自己父亲辩解道:

  “这是因为一来,你大父对于援军的情况并不熟悉。”

  “二来,如果不放援军进去兵合一处的话。”

  “那么你大父就很容易陷入到前后夹击的境地。”047

  “届时,战况反而会更加糟糕。”

  “所以还不如放援军进去兵合一处,这样你大父要面对的敌军就只有一个,也就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去对敌。”

  听到自己叔父的话语,项羽嘴唇微动,但是想了想,还是决定给自己大父留一点面子。

  而项梁看到自己侄子这样,也是询问道:

  “如果是你处于大父的位置,你会怎么做?”

  项羽随即双手抱臂,自信道:

  “如果是我处于大父位置的话,那么我直接留下二十万楚军继续负责死守李信那十万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