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27章

作者:顾止

  【但是像淳于越、叔孙通这样的博学之士,在秦国少则数十,多则上百,又何足道哉!右】。

第402章忿忿不平的淳于越,惊喜的叔孙通【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廷尉李斯有些惊愕地看着天幕,他也是没有想到作为法家当代扛把子的自己,居然还有顶着儒家名号去教授太子扶苏儒家之言的一天。

  这也是让李斯有些难言,说高兴吧,也并不是很高兴。

  毕竟他是真的不喜欢儒家之言,嗯,更准确地说是不喜欢除了他老师荀子那一派之外的其他儒家之言。

  所以看到太子扶苏让他去讲述儒家之言,不能说是吃了苍蝇吧,但也实在不能算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但是,如果要说完全不高兴的话,那倒也不至于。

  因为对于与儒家不对付,看儒家淳于越等一众博士不爽很久的李斯来说。

  只要看到能够让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不高兴的事情,那么他就会感到很高兴。

  而像他李斯明明是法家中人,却偏偏抢了儒家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一个名额。

  这毫无疑问是一件能让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感到非常不高兴的事情,而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不高兴的话,那么他就很高兴了。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看到太子扶苏在“秦王政二十一年”终于要学习他们儒家经典之言后,一个个脸上都是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毕竟他们儒家也是不容易呀,等了那么久,本以为太子扶苏会在“秦王政二十年”便开始学习他们儒家的经典之言。

  结果万万没想到,就在太子扶苏准备开口学习儒家经典之言的时候,却突然冒出了一个夏无且,从而使得太子扶苏临时改变了主意,转而去学习医家经典之言。

  不过好在,这个错误终于要被纠正过来了,太子扶苏终于要真正开始学习他们儒家的经典之言了。

  而他们儒家也终于可以一扫颓势,像此前的农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派那样,借助天幕与太子扶苏之口,同样大兴于世了。

  然而还不等他们高兴太久,随后便看到明明应当是法家中人的李斯,结果却打着他们儒家的名号,强占了一个他们儒家博士为太103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名额。

  看到这一幕的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一个个的脸色都如同吃了苍蝇一般恶心且难看。

  当然,如果仅是如此的话,那么也还不是最令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感到最为难受的。

  真正最令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感到难受的,是太子扶苏在对待他们儒家博士与对待其他诸子百家的贤才时,所表现出来的完全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待遇。

  像太子扶苏在面对教导他“纵横家”和“计然家”经典之言的纲成君蔡泽的时候,是尊其为太子之师的。

  同样在面对教导他“兵家”经典之言的王翦、尉缭、蒙武的时候,太子扶苏也是同样尊他们为太子之师的。

  还有在面对教导他“农家”经典之言的“许子”,教导他“墨家”经典之言的“相里季”,以及教导他“法家”之言的“李斯”,太子扶苏也是同样尊他们为太子之师的。

  但是为什么偏偏到了他们儒家博士教导太子扶苏儒家经典之言的时候,太子扶苏却仅仅只是将他们视为普通的待诏博士对待,而不是同样尊他们为太子之师呢?

  难道他们儒家博士还不如其他诸子百家的贤才吗?

  尤其是淳于越,当他看到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被选中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时。

  一开始,他还满脸笑意地等着太子扶苏尊敬地喊“他”老师呢。

  要知道,之前因为被李斯进谏谗言,从而使得始皇帝对他不喜,下令仗责以及禁足他之后,他的名声也是降低到了谷底。

  所以他也是正等着太子扶苏喊他一声“老师”,好借此挽回一下自己的名声,以及借太子扶苏之口,重新展示一下自己的大才。

  进而使得他与儒家能够重新得到始皇帝的看重,以及得到天下人的敬仰。

  结果万万没想到,太子扶苏却并没有尊称他为老师,仅仅只是将他视为一般的待诏博士对待,也仅仅只是称呼他为“淳于博士”。

  这让已经准备好了当太子扶苏之师的淳于越,也是渐渐笑容消失。

  尤其是看到太子扶苏宁愿尊天幕上的“张苍”为师兄,都不愿意尊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为老师的时候,淳于越更加直接破防了。

  在淳于越看来,别说李斯不是法家之士了,就连张苍同样也不能算作是儒家之士。

  甚至更加直白一点说,整个荀子一派在淳于越看来都不能够算作是儒家之士。

  毕竟儒家讲究的是礼和仁并重,怎么能够讲究礼与法并重呢?

  如果讲究礼与法并重的话,那么这到底应该算作是儒家呢?还是应该算作法家呢?

  就算勉强将荀子一派视为儒家之士,将张苍也视K蹴灵轳死锍七L爾=紦为儒家之士。

  但是张苍年纪轻轻,于儒家一道上又有何建树,能够有资格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

  更加别说是被太子扶苏尊为师兄了!

  若不是前面还站着始皇帝的话,这会淳于越都想要开口怒斥太子扶苏有眼无珠,不识他之大才了。

  更加令淳于越觉得难受的是,此刻四周站着的其他诸子百家博士一个个向他投望过来的目光,也仿佛在说:

  “哟,这不是儒家博士淳于越吗?你不是被选中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吗?”

  “想来被选中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你,一定也被尊为太子扶苏之师吧?”

  “什么?你没有被尊为太子扶苏之师?仅仅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待诏博士?”

  “不应该吧?之前同样为太子扶苏讲授各自学派经典之言的农家许子、墨家相里季、兵家王翦、蒙武、尉缭,法家李斯可都被尊为太子扶苏之师的!”

  “怎么偏偏到了你这里,却没有被尊为太子扶苏之师?”

  “该不会是你们儒家经典之言不足道吧?”

  “还是说你淳于越徒有虚名,所以不值得太子扶苏以师相尊、相待?”

  “啧啧啧,原本还以为你淳于越是什么当世大贤,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嘛。”

  “你是不是想太子扶苏喊你淳于师,或者越师呀?很可惜,太子扶苏只是喊你淳于博士呀!”

  那一道道似笑非笑的目光,在淳于越的自我解读下,仿佛变成了一道道对他震耳欲聋的嘲讽之声。

  此刻,淳于越甚至希望自己能够不在皇宫里面观看天幕,而是回到自己的府邸里面观看天幕。

  这样的话,即便他开口痛斥太子扶苏几句,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

  同样,即便太子扶苏不尊他为太子之师,也不会有人嘲讽他什么。

  可以说,原先淳于越对太子扶苏有多大的期待,那么现在淳于越便对太子扶苏有多大的失望,甚至更是对太子扶苏有着隐隐的愤恨。

  而与此刻失望、愤恨的淳于越不同,尚在楚地还没有被征召入咸阳的儒家博士叔孙通,则是一脸的惊喜。

  他也是万万没想到天幕上的“自己”,居然能够被选为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

  要知道,能够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人一共只有四个而已。

  而其中的李斯自然不必多说,虽然早年间跟随儒家荀子学习,但是现在也早已经背叛了儒家,转而成为了法家之士,根本不能代表儒家。

  而张苍同样也是跟随儒家荀子学习,但是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发现张苍于儒家一道有何值得令人称赞的建树。

  说张苍是一个走后门的小辈也并不为过,所以张苍也同样不能够代表儒家!(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那么剩下真正能够代表儒家翼祁溜依山二韭二的人是谁?

  自然便是他与淳于越了!

  而与淳于越相比,如今的他除了在楚地略有名声之外,在其他地方依然还属于是声名不显的状态。

  但是,那已经是过去式了。

  在天幕上的另一个“他”被选中为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后,他的名声也必然会随之传遍整个天下。

  甚至往后他与淳于越便会成为天下儒家之士的代表!

  这是多大的名声呀!

  虽说他也自信给自己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他也一样能够让自己的名声传遍整个天下。

  但是,如果能够少走十几、二十年的弯路,少浪费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便让自己的名声传遍整个天下的话。

  那么他自然也是不会拒绝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名声往往又代表着获得荣华富贵的机会。

  只要他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又或者说,只要天幕上的另一个“他”能够把握住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机会,好好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的话。

  那么不仅天幕上的另一个“他”能够获得荣华富贵,天幕下的他也同样能够获得相应的荣华富贵!

  想到这里,叔孙通当即看向自己的一众学生吩咐道:

  “收拾东西,我们去咸阳!”.

  听到叔孙通的话语,有个学生还没从自己老师突然成为了为太子扶苏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待诏博士的巨大惊喜中回过神来,有些呆呆的问道:

  “我们去咸阳干什么?”

  叔孙通用不争气地眼神看着他道:

  “当然是去向始皇帝表现出我们的才华与能力,挣一份我们的荣华富贵了!”

  正常来说,如果想要在始皇帝面前露脸,并且顺利得到始皇帝的看重的话。

  即便自身有才华能力,那也要花个三、五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熬到在始皇帝面前露脸,又或者是等到一个能够表现出自己才华与能力的机会。

  但是现在不同了,天幕上的“他”在始皇帝面前露脸,便相当于他在始皇帝面临露脸。

  天幕上的“他”在始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便相当于他在始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如此一来,只要天幕上的“他”的表现能够令始皇帝满意的话。

  那么等他去到了咸阳自荐之后,多半便能够得到始皇帝的直接召见,然后估计始皇帝便会给他安排一些事务,来测试一下他的才华能力。

  只要他测试通过,表现出来的才华与能力优秀的话,那么便会迅速得到始皇帝的重用!

  而如果得到始皇帝的重用的话,那么高官厚爵距离他还遥远吗?

  自然是触手可及的了!

  而叔孙通的一众学生也是迅速明悟过来,随即一个个脸上也是流露出一抹激动、兴奋之色。

  毕竟叔孙通是他们的老师啊!

  在这个时代,师生关系可是非常密切的。

  他们老师得到始皇帝的重用之后,那么他们这些学生距离得到始皇帝的重用还遥远吗?

  就算他们的才华与能力不及他们的老师,无法得到始皇帝的重用。

  但是只要他们老师得到了重用,那么他们老师也总需要一些鞍前马后的人吧?

  而还有什么人能够比他们这些学生,更令他们老师放心的呢?

  届时,他们这些学生跟在他们老师的身后,帮忙鞍前马后地混个一官半职,想来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想到这里,一众学生也是纷纷行动道:

  “老师,我这就去收拾行李!”

  “老师,我这就去给您找马车!”

  “老师,我这就去收拾我们的藏书!”

  对此,叔孙通也是满脸笑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在一众学生收拾东西的间隙,继续抬头观看天幕。。

第403章正式开始学习儒家思想之言的太子扶苏【求订阅,求全订】

  【在确定了要学习儒家之言,以及选好了讲授儒家经典之言的人选之后,太子扶苏也是准备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之言。】

  【不过在讲授、学习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

  【那就是人的想法,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这一点,即便是孔子本人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回顾孔子本人的思想的话,可以发现孔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比如说,在孔子早年其思想是以礼学为主,而到了中年之后则是以仁学为主,最后到了晩年之后则是以强调“中庸”的易学为主。】

  【这种阶段性的思想变化使得孔子的思想丰富且复杂,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是各有不同。】

  【再加上孔子一生教授的弟子众多,一众弟子入门的时间和学习时段也各不相同。】

  【有的弟子在孔子早年入门,所以可能更多地受到礼学思想的影响。~】

  【而有的弟子在孔子中年或晩年入门,所以对仁学或易学的感悟则-更为深刻。】

  【比如说,早年入门的弟子可能在行为规范上更注重礼仪的践行,而后期入门的弟子可能对中庸之道有更-深入的思考。】

  【这种时间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弟子们对孔子思想理解的分化。】

  【再加上孔子自身思想的丰富性与多歧义性,使得孔子的弟子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和解读孔子的言论和思想,进而又再更进一步地加剧了这种思想的分化。】

  【最后,在孔子逝世之后,儒家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能够使得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孔子”。】

  【于是乎,原本团结一体的儒家,因为各自对孔子言论、思想理解的不同。】

  【最后便分裂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这八个儒家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