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夭寿了,刚成仙就被曝光 第891章

作者:天榜八十天

  这里的百姓、官吏、驻军,对这位燕王殿下,是发自骨子里的拥戴和敬畏。

  是燕王拿刀子和命,替他们挡住了北边刮来的风雪和鞑子的弯刀。

  也是燕王,在这穷土恶地上,生生建起了这座傲视北方的雄城。

  在虎啸之战中,打出了大明王朝的威风!

  朱棣没有直接回那座象征权势的燕王府。

  第一件事,就是在城外搭起几十口巨大的粥棚。

  从京师带回的赏赐,王府的存粮,全都倒了进去。

  熬成滚烫的米粥,赈济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边民和溃兵。

  一时间,整个北平府,到处都是燕王千岁的叩谢声。

  紧接着,一道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王令贴满了全城。

  他以督造长城,需大量石料木材为名,在燕山、太行山脉一带,大肆开矿伐木。

  他还用高薪招募流民和退役兵卒,让他们去当矿工和伐木工。

  一些恪守成规的属官站出来反对,说这么干劳民伤财,有损风水龙脉。

  朱棣懒得与他们多费唇舌,直接把人带到了城外那片无边无际的难民营。

  他指着那些在寒风里抖成一团的人群,只冷冷地甩下一句话。

  “本王不想看到他们饿死。”

  “风水龙脉,能当饭吃么?”

  一句话,堵死了所有人的嘴。

  在朱棣的强力推行下,北平府周边,迅速掀起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建设。

  无数原本游手好闲的流民和兵痞,找到了能养家糊口的工作。

  虽然累得像狗,但每天都能领到实实在在的口粮和铜钱。

  脸上渐渐有了人色,眼里也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火苗。

  他们不再是只会抱怨的难民,他们成了燕王治下,最忠诚的拥护者。

  朱棣并未满足.

第1787章 收拾家当!

  只给口饭吃,远远不够。

  他要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从零开始。

  建立起能跟南方掰手腕,甚至能超越应天府,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体系。

  在道衍的建议下,他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

  创办北平格物学堂。

  他要的就是这四个字,像一记耳光,隔着千里地,狠狠抽在应天府那位真人的脸上。

  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你朱玄机能玩的,我朱棣一样能!

  朱棣以燕王府的名义,发布求贤令,昭告天下.

  但凡身怀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管出身、不问功名。

  只要肯来北平府,燕王府便奉为上宾。

  他不仅给了这些人远超官员的俸禄,还许诺为他们修建专门的工坊。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朱棣拍着胸脯保证,能为他们的子孙后代谋个功名,光宗耀祖。

  这道求贤令,像一道惊雷,炸响在整个大明。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世道,工匠的地位连狗都不如。

  他们造出的东西再巧夺天工,在士大夫眼里,也不过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

  朱棣的这道求贤令,却前所未有,将这些匠户的地位,捧到了能与读书人平起平坐的高度。

  一时间,应者云集。

  天下间那些被儒生们踩在脚下,在南方郁郁不得志的能工巧匠。

  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神龛,纷纷收拾家当,拖家带口,不远千里地投奔北平。

  有能锻百炼钢的冶铁世家传人,有曾参与修建紫禁城的营造大师,有深谙水利的民间高人。

  还有几个当年参与过神威大炮研发,却因各种屁事被排挤出局的失意工匠,也辗转投奔而来。

  朱棣对这些人,是真正的求贤若渴。

  他亲自出城迎接,跟他们同席吃饭,虚心请教。

  朱棣为他们修建了全大明规模最大的工坊,给了他们研究自由和经费。

  他只有一个要求:“把你们脑子里想到的所有东西,都给本王变成真的!”

  在朱棣的放纵下,北平格物学堂在短短数月内,就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改良的高炉,让北地铁料的产量和质量翻着番地往上涨。

  新式的纺车织机,让北平的布匹产量一日千里。

  而那几个失意工匠,更是凭借残存的记忆和朱棣不计成本的投入,在那份残缺的假图纸基础上,开始了一项近乎疯狂的计划。

  研发威力虽不及神威大炮,但更为轻便机动,能大量装备骑兵的新式火炮,虎蹲炮。

  朱棣的目光,早已不局限在军务上。

  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能让他变强的东西。

  经济、民生、技术,他要把北平府打造成一个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足以跟应天府分庭抗礼,属于他自己的权力中心。

  朱棣每天依旧会准时向京师上奏,汇报长城工程的进度.

第1788章 万无一失!

  字里行间全是恭敬和钦佩,活脱脱一副洗心革面,投身实业的贤王模样。

  可只有他自己和道衍清楚,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朱棣就是一头潜伏在北国雪原下的猛虎,暂时收起了爪牙,耐心地舔舐着伤口。

  只等那下一次,也是更致命的扑击。

  他的眼睛,始终死死盯着南方。

  坐在应天府里,看似云淡风轻的妖道,也一定在看着他。

  这盘棋,远没到分胜负的时候。

  北平府的冬天很冷。

  但朱棣的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滚烫.

  因为他知道,春天,一定会来。

  太和殿的早朝气氛,跟天气一样,又冷又闷。

  虎啸帝国那份屈辱的《天山和约》送到,慕容战天那篇《讨夏檄文》也传遍了。

  人人都知道,要对西夏这个最后的心腹大患动刀子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朝堂上,武将们一个个腰杆挺得笔直,新朝服都盖不住那一身还没散尽的杀气。

  尤其是跟着朱棣在北境砍过人的悍将,更是眼冒精光,巴不得立刻开打。

  在他们看来,这西征主帅,除了那位战功赫赫的燕王殿下,还能有谁?

  可当朱玄机的声音响起时,所有人都感觉像被一盆冰水从天灵盖浇到脚底板,凉了个透。

  “启奏陛下。”

  玄机真人缓缓走出队列,还是一身洗得发白的旧道袍,跟这金銮殿的富丽堂皇格格不入。

  “联虎制夏之策既定,西征大军便当即刻组建。”

  “臣以为,兵者国之大事,主帅人选更是重中之重,需慎之又慎。”

  “此次西征,乃我大明开国以来,首次远征不毛之地。”

  “路途之险,后勤之繁。敌情之诡,皆远超以往。”

  “故而,西征主帅非但要勇,更需稳。”

  “需熟稔军务调度,方能压住阵脚,万无一失。”

  这话滴水不漏,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点头。

  连燕王一系的将领,也觉得真人说得在理。

  自家王爷用兵,确实太锐利了些。

  “臣,举荐曹国公李景隆,为西征总兵官,总览西征一应军务。”

  李景隆三个字从玄机真人口中吐出来。

  整个太和殿,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随即,大殿里嗡的一声,像是被捅了的马蜂窝。

  李景隆?

  那个除了投个好胎,开国以来就没打过一场硬仗。

  整天在京城呼朋引伴、吟诗作对的膏粱子弟。

  他爹李文忠是条好汉,可他李景隆会什么?

  让他去指挥这场关乎国运的西征,这不是拿几十万弟兄的命开玩笑吗!

  “真人三思!”

  “陛下!万万不可!李景隆一介纨绔,何德何能!”

  “主帅无能,三军送死!土木堡的教训忘了不成!”

  武将群中,炸了锅。

  他们不是针对李景隆,是真没法接受,让这么个勋二代骑在他们这些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汉子头上.

第1789章 稳字当头!

  燕王一系的将领,反应更是激烈。

  大将张玉第一个冲了出来,一双虎目瞪得溜圆,死死盯着玄机真人。

  要不是这是金銮殿,他刀都拔出来了。

  “真人!末将就问一句!”

  “论战功,论威望,论对西边那帮杂碎的了解,我大明军中,谁能跟燕王殿下比?”

  “这帅位,除了燕王,谁配坐?”

  “就是!王爷北伐虎啸的功劳还热乎着呢!不趁着这股劲儿,一鼓作气灭了西夏,是何道理?”

  “真人这么做,怕不是有私心吧?”

  更有人把矛头,直接捅向了朱玄机的动机。

  面对这滔天质疑,玄机真人还是那副死人脸,好像这一切都跟他没半点关系.

  他没反驳,只是把目光,投向了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的燕王朱棣。

上一篇:兰若仙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