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08章

作者:江河大爷

  陈知行火急火燎地催促:“那你赶紧把黄奇志的甘蔗弄给我,我这就按照你的法子先做一批白糖试试。”

  陈砚:……怎的变成知行叔催他了。

  不过这事儿迫在眉睫,他还真需要立刻去办。

  为了节省时间,陈砚直接带着陆中去府衙大牢找黄奇志。

  这黄奇志本在按察使司吃得香睡得好,锦衣卫将按察使司上下抓了个精光后,按察使司里的犯人们没人管,锦衣卫就将人全丢进了松奉府衙大牢。

  从入了大牢,黄奇志等人的苦日子就来了。

  吃不好睡不好,再加提心吊胆,不过几日,黄奇志等人就瘦了一圈。

  当满脸堆笑的陈砚进大牢时,黄奇志跟见到瘟神一般慌忙退到墙边,还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陈砚一步步靠近他,黄奇志就一直往墙上顶,直到陈砚在他不远处站定,笑道:“今日能在此地见到黄老爷,实乃本官之幸。”

  若说此前黄奇志还抱有一丝侥幸,期望陈砚只是来羞辱他,等陈砚话音落下,黄奇志的心彻底死了。

  他哭丧着脸,艰难道:“陈大人想杀就杀吧,切莫再折磨在下了。”

  陈砚责怪地“哎”了声:“本官今日是来与黄老爷谈生意的,何来杀不杀一说。”

  在黄奇志又惊又惧中,陈砚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要黄奇志甘蔗地里的甘蔗。

  黄奇志在确认多次后,终于确定陈砚真的是为了他的甘蔗而来,当即便是一喜,就要与陈砚讨价还价。

  头一个要求,就是让他活下来。

  陈砚笑着拒绝了,并道:“你死罪难逃,黄家必被抄。”

  黄奇志脸色一白,整个人如坠冰窟。

  此前他还抱有一丝期待,指望他儿子能拿钱去京城买他一命。

  可如今,宁王兵败,按察使司上下被一锅端,整个宁淮的官员人人自危,必会去京城忙碌走动,谁还能顾得上他一个小小商贾?

  多年钻营,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连命都要搭进去,还把祖辈留下的家底都给败光了。

  就在他越想越绝望之际,陈砚再次开口:“本官能以二千两的高价包下你的甘蔗,待所制的糖卖了钱,再还你黄家。”

  顿了下,陈砚意味深长道:“二千两足可保你黄家子孙吃饱穿暖,或还可东山再起。”

  黄奇志激动地坐直了身子:“大人的意思,是抄家后再给钱?”

  陈砚道:“制糖生意刚刚开始,肯定没钱给黄家,只能先欠着。”

  若是旁人说此话,黄奇志必会怀疑他有没有这个胆子,可陈砚不同,这位是吃熊心豹子胆长大的,此事他干得出来。

  再者,陈大人一向言出必行,是真正可信之人。

  黄奇志当即给家中写了封信,交给陈砚,还小心翼翼道:“大人,我家还囤有几千斤陈年旧糖,您要不再给估个价?”

  陈砚:“……本官真是小瞧了黄老爷的实力。”

  黄奇志干笑着:“真到了乱世,糖能当金子用,自是要攒一些,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大人比小的更懂。”

  陈砚道:“可涨到三千两。”

  对黄奇志而言,三千两是远远不够的。

  若他不答应,那就什么都留不下。

  三千两就三千两,好歹后人还会感念他,等他死后给他点个香。

  如此好事,黄奇志自是不能独享,于是陈砚手里就有了一份名单,名单上全是本地富商中有甘蔗的人。

  陈砚一看名单,发现全是老熟人,其中两个还在他的府衙大牢里。

第340章 提醒

  陈砚顺势在牢房里走了一圈,又多得了两封信。

  见跟着他一同出来的陆中英雄无用武之地,定然十分失落,便领着他与一众民兵去三家送信,并顺势拉出来上万斤红糖。

  甘蔗还有个把月才能成熟,如今正是积攒糖分的时候,不适宜立刻砍下来。

  有了这些红糖就可以直接提炼白糖,如此一来可以大大缩短时间。

  不过陈知行依旧不耽搁,糖运来的当天,就将高价收贝壳的消息传出去了,收购的地点就在府衙门口的空地上。

  听闻有人要花钱买贝壳,松奉百姓是不信的。

  贝壳啊,海边多的是,想要自己捡去呗,哪有傻子还花钱买。

  等听说收购地点是在府衙门口,百姓们就信了五六分。

  敢在陈大人眼皮子底下收贝壳,那肯定是真的。

  不过这不值钱的玩意儿,卖也卖不了多少钱,那些壮劳力都忙着伺候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孩子老人们提着篮子往海边跑,想着能换一两个大钱贴补家用。

  等他们提着篮子往府衙门口一送,得知三斤贝壳就能换一个大钱时,他们有些晕乎。

  接过大钱,恨不能在手里攥出水来。

  真的有捡钱的大好事!

  旋即便赶忙往海滩跑,要抓紧多捡贝壳多换钱,若非天黑关城门,他们根本就不肯走。

  当天夜里,松奉城家家户户憋红了脸在家数钱。

  到了第二日,无论男女老幼,全往沙滩跑。

  城附近的海滩贝壳捡完后,他们就沿着海滩往两边跑,很快,松奉各县、乡的百姓也知道贝壳能换钱的事,海滩上的人就越来越多。

  人一多,就容易发生争斗。

  对于这种事,陈砚的解决办法很简单,让陈老虎拉着民兵们沿着海岸线站岗,谁敢闹事就抓谁,海滩便再次恢复了和睦。

  就在一片忙碌中,裴筠派人来请陈砚。

  总督有请,陈砚必不会推辞,为显郑重,他特意穿了官服,拎着个纸包就走。

  平叛结束后,裴筠便逐步将军队调回原驻扎地,因总兵兰剑荣被锦衣卫抓了,此事便需裴筠事事亲力亲为。

  行军路线、粮草配比、粮草运输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极费精力,陈砚已多日未见到他。

  在屋内坐了片刻,人还未至,声音已到:“怀远来了?”

  先前裴筠或称呼陈砚为陈三元或陈大人,今日突然喊陈砚的字,让陈砚忍不住琢磨自己何时与裴筠如此亲近了。

  陈砚站起身,朝他拱手行礼:“见过总督大人。”

  裴筠一身常服走了进来,连连摆手:“今日相见,并非公事,怀远不必拘谨。”

  旋即大跨步坐到主座,喝了口茶,随口吐出茶叶,这才对着陈砚道:“坐。”

  陈砚坐了下来,再看裴筠,就见他此时红光满面,眉目舒展,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喜气,与此前平叛时仿若两人。

  只一顿,陈砚便想明白了,笑着朝裴筠拱手:“恭喜裴大人。”

  “哦?何喜之有?”

  裴筠虽是反问,然眉宇间尽是笑意。

  陈砚笑道:“大人立下平叛大功,必能再往上走一走。”

  五十多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已是暮年,可对于裴筠这样的官员,正是壮年,定然还想往上爬。

  立下如此大功,便是极大的政治筹码,上头有空位了,就能凭着此功往上攀登,自是春风得意。

  裴筠摇摇头,转而问道:“有些日子没见着怀远了,听闻你最近将百姓都安顿到海滩上了?”

  陈砚笑道:“松奉百姓难活命,下官不过是为他们找个挣钱的营生。”

  “哦?海滩上如何挣钱?”

  裴筠颇有兴致问道。

  陈砚笑道:“贝壳能制糖,让他们去捡些换钱。”

  旋即起身,双手捧着那纸包走到裴筠不远处:“这是松奉白糖,下官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

  裴筠神情微变:“松奉竟也有白糖?”

  白糖价格极高,若松奉真能产出此物,能养活不少人。

  “才开始做,还请裴大人帮着看看。”

  陈砚将纸包打开,露出里面的白色颗粒。

  只瞧一眼,裴筠神情多了几分惊诧。

  他站起身,走到陈砚面前,抓了一小颗放到阳光下仔细看了看,这糖竟能透光,比他在京城买的白糖纯净许多。

  将糖塞进嘴里,那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弥散,让他忍不住双眼一亮。

  “这糖着实不错!也亏得是怀远,方才能想出如此两全其美之法。”

  裴筠看着纸包里的白糖连连感叹。

  松奉田地少,多在大户手里,百姓手里的田地根本难以养活一大家子,加之朝廷又有禁海令,片板不入海,这就是死局,可陈砚硬是从死局里走出了一条生路。

  如此能吏,裴筠实在不愿他就此被残害。

  裴筠端起那包糖,感叹道:“这纸本该包一斤糖,若包两斤,纸必会残破,到时好好的白糖也会撒一地,怀远可明白?”

  陈砚心中了然,当即拱手,深深作了一揖:“下官受教了。”

  裴筠颔首,旋即笑着道:“此糖带回家中,那些小辈该高兴了。”

  陈砚笑道:“一斤恐怕不够,下官此次入京,必亲自登门拜谢裴大人,再多送些过去。”

  裴筠一惊:“怀远也要入京?”

  “下官乃是松奉同知,宁王于此地造反,下官脱不了干系,此次便要随锦衣卫入京。”

  裴筠沉默良久,方才对陈砚道:“松奉百姓既有了营生,你何必还要去行那不可能之事?”

  此次陈砚立下的是赫赫之功,就连宁王要反,也是陈砚冒死写绝笔信告发,朝廷必会大加封赏,怎会有罪?

  以薛正与陈砚之关系,定然不会无故捉拿立下大功的陈砚,怕不是帮着陈砚进京。

  他想尽办法也要进京,只一件事:开海。

  光是“祖制”,就是一座越不过的高山。

  “下官为的不只是松奉的百姓,而是为了大梁朝。”

  陈砚正要继续,裴筠已用双手捂住耳朵,背过身去。

  陈砚的话语便顿住,只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能破茧成蝶。”

  裴筠道:“在官场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异于找死。”

  莫说王公贵族,就是朝堂之上,就有许多人在走私上分一杯羹,怎会同意开海。

  “本官在此断定,你还未入京,弹劾你的折子就能堆满陛下的龙案。”

第341章 规劝

  陈砚知道想要劝服裴筠绝不是一时之事,便告辞了。

  裴筠转身看着陈砚离去的背影,深深叹口气:“鸡蛋碰石头,如何能赢?”

  想要办实事,先需保全自己。

  若连命都保不住,一切都遑论。

  既已得知陈砚也要入京,裴筠便不敢再耽搁,着急忙慌地命人收拾好行囊,两日后就出发了。

  马车出松奉城门那一刻,裴筠悬了两日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

  放松后,摇摇晃晃的马车便如同那幼儿的摇篮,很是催眠。

  裴筠便靠着马车假寐,迷迷糊糊间感觉马车停了下来,车帘子被撩开,强烈的阳光照进来,让他缓缓睁开眼。

  旋即,他就看到一身蓝衫的陈砚正笑着站在马车外对他拱手。

  “我等已在此等候多时,终于等到裴大人了。”

  裴筠一个激灵醒了神,心中怀有一丝期待:“陈三元百忙之中竟抽空来给本官送行,让本官铭感五内。”

  “裴大人要回京,下官也要回京,不如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