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225章

作者:志鸟村

  在场几名警察都变的神情凝重了一些。

  虽然说所过之处必有痕迹,但一次现场被破坏,甚至二次破坏的话,勘查的难度就太高了。

  或者说,对于普通的勘查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所过之处的痕迹,确实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将一道题变型,再变型,又变型,然后让考生做题,肯定是越后面的,得分率越低的。

  融会贯通者毕竟是少数,对派出所或者县局的技术员们来说,难度挂到这个程度,就属于超纲了。

  大家于是重新看向江远。

  江远笑笑,从一堆照片中找出几张现场足迹的照片,道:“我的想法,认脸不靠谱,但现场的足迹毕竟是少数,还是可以分析一下的。”

  农村的环境下,监控视频甚至DNA都不是特别好用,后者在农村的环境下分解的特别快。

  但是,足迹在农村或者野外的环境下,却相对好用。

  一方面,农村有很多土质松软的地方,足以保留下足迹,另一方面,灰尘也能留下大量的足迹。

  而在宋金友拍摄的照片里,鱼塘边,猪圈旁,驴圈旁的照片,都留下了大量的足迹痕迹。

  江远道:“跟围观群众的照片相比,足迹反而更贴近于现场情况。我看这三个案子的照片,鱼塘案的足迹是最乱的,应该是连续多日,都有人到过现场,但死猪和死驴案的足迹,保存的还可以,虽然也有多日的足迹痕迹,但基本能够分辨出案发当日的足迹痕迹,还有接下来几日的足迹。”

  “咦,可以分辨出来吗?”宋金友就震惊了,问:“那同一个人,今天踩的足迹,和明天踩的足迹,能分辨出来?”

  “邻近几日的,在这种环境下,有很大的概率分辨出来的。”江远道:“这种松软地面的足迹,你看边缘的硬度,还有颜色灰度,都是相对好分辨的……”

  宋金友呵呵一笑,都懒得去看。好分辨个毛线,这要是好分辨,县城的痕检直接跳楼得了。

  旁边的王钟也露出呵呵呵的傻笑声。他就是痕检来着,足迹鉴定LV0.1的那种,他连猪蹄和驴蹄的痕迹都要认真分辨才能做出判断来。

  “总而言之,通过足迹的话,我们是能筛出来几个人的。”江远也不准备给他们讲课了。

  给懂行的人讲课是有意义的,给宋金友这种——他都不需要说服宋金友,反正直接下命令就是了,那就更不需要说明那么多了。

  “这个足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江远扯过一张照片,用红笔在上面的一个足迹上画了圈。

  “这个足迹,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而且脚印比较多。”

  “这个,也是每次都出现的,频率第三吧。”

  “还有这个,每次都出现了。”

  江远一共划出了四个足迹,接着道:“第一个是女性,46岁到47岁。身高156厘米,体重130斤左右。”

  “第二个是男性,51岁,身高165厘米,体重150斤。”

  “第三个是男性,32岁,身高172厘米,体重170斤左右。”

  “第四个是女性,52岁到54岁,身高155厘米左右,体重120斤。”

  江远一边说,唐佳一边就在旁边做起了记录。

  等说完了,江远重新看了一遍,又指着道:“从1到4,脚长分别是21厘米,24厘米,24.5厘米,22.5厘米。”

  唐佳依言记录。

  宋金友皱眉看着照片:“你可以从照片里直接看出脚印的长度?”

  “是脚长,不是鞋长,也就是说,不是鞋的长度。你们找人的时候记得量一下。”江远顿了顿,又指了一下四号,道:“这个有指外翻,还有点严重的那种,记一下。”

  “好的。”唐佳连忙注明。

  江远接着拍了张照片,将纸给宋金友道:“辛苦宋所长派人跑一趟,把这四个人查一下,或者带过来审一下。”

  “好的好的。”宋金友明白了,这是将嫌疑人给缩减到4个人了?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案子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一个村子本来就只有大几百号的人,按照身高脚长体重什么的筛选,最后锁定4个人是很容易的事。

  同样的,如果最终能锁定4个人,那要找出真正的案犯出来,也不会太难。

  宋金友立即点了几个人出差,加上江远这边的几个人,直奔兰竹村而去。

  “现在的路好一点了,但估计也要到明天才有消息,咱们先休息休息,吃个饭吧。”宋金友的客气再升三层。

  听说江远能破案,见识到江远能破案,被江远破案,这是三个级别的上升了。

  宋金友现在看江远,就像是看许愿菩萨一样了。

  翌日。

  8名警员带回了四名犯罪嫌疑人。

  孟成标随同而回,去审讯前,先向江远报告道:“大概率就是一号甘静英。”

  江远只问:“不会是多人作案吗?”

  “不会。从她家里翻出来的毒鼠强,她家里的鸡鸭鹅猪也都没有别毒到过,她跟各路受害者也都有积怨。另外,甘静英性格偏激,跟谁都和不来。”孟成标说了理由,再道:“我一会审讯的时候也会注意询问。”

  江远点点头,他对孟成标在这方面的判断还是信任的。

  孟成标则是继续道:“另外三名犯罪嫌疑人,出现在三个犯罪现场相对理由充裕一点,只有甘静英,头两次看热闹都没去,但有脚印留在现场……”

  孟成标带着预设的目标去审讯,按说不是特别的符合标准。但在刑案的世界里,原本也没什么标准的东西。

  甘静英几乎没什么对抗性的,就交代了犯罪过程。

  交代的过程中,甘静英痛哭流涕,痛斥村民对自己的压迫和欺辱……

  江远等人在监控室里,听的略感乏味。

  大部分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如此,通常都会尝试着说明自己行为的正义性。

  一个冷知识,大部分的罪犯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

  所以,如果以自我认同为标准的话,大部分家长的教育都是非常成功的。

  宋金友这种老警察的同情心阈值就更高了,只听了一会,就没意思的道:“敢情就是个怂包,只敢小剂量投毒。”

  “怪不得你们去的时候测不到毒物。”江远也就理解了,这个甘静英最近几个月,包括之前几年,她也不是就投毒给了死掉的这些东西。而是对谁家不满意了,就丢一点点的毒鼠强,并且经常是掺入饲料中。

  这种情况下,一些家畜就被毒死了,像是最近的猪和驴,但期间也有别人家的家畜没有被毒死的。

  而等宋金友派人过去,再做提取,再带回来,然后去县局排队检测,基本就测不到什么了。当然,也是宁台县局的技术水平够呛,真要是死了人,测法就不一样了。

  “行吧。接下来再抓这个人吧。”江远说着导出一个文件出来,正是他今天昨晚的一个小案子。

第345章 出征

  江远挑着文乡比较大的案子,三天的时间,侦破了四起。

  这也是他开始渐渐地熟悉农村案件了。

  农村常见的案件,与城市常见案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除了监控等设备的普及,让城市案件的案发地,倾向于建筑物内以外,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反侦察的技巧也有差别。

  尤其是在空巢老人较多的农村地区,案犯掩饰罪行的能力明显偏弱,但是有时间和空间的加成,配合水平不足的办案人员的话,大家也是你来我往,打得五五开。

  江远接连侦破的几个案件,待到案子侦破了,再回过头来,都可以解释为应对不足造成的积案。

  如果当时就是给予充足的警力和重视——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文乡就一个派出所,加上辅警几十号人,工作量早就拉满了。

  宋金友看着江远侦破的几个案子,更是陷入了沉思。

  孟成标的年纪大一些,见宋金友的情绪不佳,就安慰道:“江远做案子不讲道理的,他掌握的好几样技术,别说你们乡里县里了,在全省范围内,都是最好的。否则,刑警支队找他做什么。”

  “你没看我们拿给江远的案件列表吧。”宋金友瞅了眼孟成标。两人的年龄其实差不多,但他这个所长,其实当的比孟成标舒服多了,就是工作地点落后了点。

  孟成标不明白宋金友说的是什么,微微摇头。

  宋金友从手机里翻了张照片递给孟成标,稍微用手扩大了一点,道:“我们乡里的案子不像城里这么多,积下来的案子,能够得上判三年的,也就这么些个……”

  孟成标初时还有点不理解,听着宋金友说的话,再仔细看他给的照片里的清单,突然就瞪大了眼睛:“他是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做上去的?”

  “对,按着顺序往前刷案子的。”宋金友换了个词,再道:“挨个做。”

  孟成标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但身为长阳市刑警支队的一员,他非常确定,这真的是一件非常牛逼的事。

  积案不同于现案,能够给出的信息是多少不等的。加上案子本身的情况不同,所以,积案的难度差距,适用的手段,都是天壤之别的。

  孟成标和宋金友最初其实都是默认江远是挑着案子做的。就像是他此前挑案子那样,总要有一些符合自己侦破技术的案件,才好下手。比如足迹特别多,比如血迹特别多,比如指纹符合他的需求……

  两个人都没想到,江远竟是挨着顺序做起了案子。

  这种事,初看好像就那么一回事,仔细想想,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

  宋金友身为派出所的所长,更是脑海中不自觉的划过一个念头:这江远要是我手下的话……

  宋金友的脑海中,不由冒出许多个画面出来:立功受奖,升职加薪,人生赢家,立功受奖,家属感谢,立功受奖,升职加薪……

  嗡……

  江远的手机震动起来。

  宋金友的大脑自循环瞬间被打破。

  “杨科长。”江远接起了电话。电话另一头是省厅指纹岗的杨玲。

  杨玲的声音清丽:“江远,这边有一个案子,正在向全国找支援,指纹和痕检这块,我把你给报上去了,没问题吧?”

  “呃,什么案子?”江远问。

  “儿童失踪案。”杨玲言简意赅的道:“你多久能到谷旗市。”

  “安平省谷旗市吗?……我在宁台县下面一个乡,现在往机场去,不知道有没有班机……”江远道。

  “我帮你协调。”杨玲回答的极痛快。

  江远一愣:“这么厉害的吗?”

  “这个是部委挂牌督办的案子了,到了地方好好干,别丢咱们山南省的脸。”杨玲跟江远其实不是很熟悉,主要就是当初做指纹会战时的交情,这会儿严厉了一点,又赶紧道:“你这边还有什么要求?”

  “我想带几个人一起。”江远能力再强,做案子的时候,脑力消耗也是非常大的,身边多几个人,哪怕只是帮忙开开车也是好的。

  杨玲“恩”的一声,道:“可以带两个人,再多就要再申请。”

  “那就两个。”江远感觉也够了。

  再挂掉电话,江远给孟成标和宋金友说了情况。

  宋金友没什么好讲的,阿拉丁神灯也就能许三个愿望,他也不可以真的将江远留在自己所里面,只能满心遗憾的赞道:“部委挂牌督办的案子,一年也就几十一百来个,都是真正的大案了,祝江队马到成功,旗开得胜了。”

  “多谢多谢。”江远跟宋金友非常的客气,回过头来,再看向孟成标,道:“我这次准备带牧志洋和王传星过去,你们是回长阳市,还是想休假?”

  “休假就不必了吧,刚刚休假了。”孟成标浑身都是想要破案的冲动。他要是想休息想轻松的话,直接摆烂就不好了,何必千里迢迢的从长阳市投奔到宁台县去。

  可要回长阳市,孟成标其实也不愿意回去。

  刑警支队也是永远缺人的状态,他们要是跟着江远做案子的话,余温书还不会说什么,可要是闲下来的话,余温书肯定要将之填充到某个案子里去,到时候,江远回来了,他们老案子没做完,也没理由撤出来。

  想到这,孟成标低声道:“江队,跟着你一起去呗?我们反正都是你的人了,谷旗市还能嫌人太多?”

  江远犹豫了一下。

  孟成标猜度道:“您要是担心经费问题的话,直接找余队要好了。刑警支队一年的经费还是不老少的,尤其是差旅费的开支挺高的,您今年给余队破了这么多的案子,才花了他几个钱,要不然,我们过来,他也不会同意……”

  “我倒没有想钱的事。”江远笑笑,道:“不过也是,经费的话,我跟黄局要好了。”

  孟成标问:“不是钱的事,您担心什么?”

  “哦,我是觉得过去这么多人,其实也没什么用。”江远摊手。

  孟成标今天份的笑容告罄。

  宋金友用手捂住嘴,才没有笑出声来。

  “这样吧。问问大家,想休息的休息一下,愿意出门出差的,就跟我出去。你统计一下人数,我给黄局报告。”江远道。

  孟成标应了一声,就是有点不解道:“不直接给余支说吗?”

  “让黄局和余支直接结算吧。”江远总觉得一货两卖还是不太好的。

  晚间8点。

  江远就带着牧志洋等八人,顺利抵达谷旗市。

  谷旗市是安平省内的第三大城市,有自己的机场,同样是一座资源型城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主要的工厂和公司皆以国企为主。

  来接机的是一名女警,短发齐肩,成熟干练,见面主动伸手道:“江队你好,我叫董冰,是咱们专家小组的联络员。”

  “来了很多名专家吗?”江远跟着上车。

  他出发前报备了9个人,谷旗市方面果然没有反对,这会儿派出一辆考斯特就全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