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702章

作者:张围

  现在最多的孩子就是孩子,刚长成四五岁大的孩子,很是玩闹。

  这让骊山不论到了哪里都是闹哄哄的,家家户户都管不过来。

  夫妻俩走出医馆,不敢多打扰孙神医,村子里还有几个正准备临盆的妇人。

  李玥撑着后腰面色稍显轻松一些了,“往后家里又多添一个孩子,婶婶们已经准备好了衣服,还有不少是小清清以前穿过的,正好给这个孩子穿。”

  其实村子里的孩子也是这般,一家有两个孩子的,总是大的那个穿不下的再留下来给小的穿。

  要不就是隔壁人家刚生了孩子,就会送一些以前孩子穿过的衣服,家家户户就都这样传递着,互相帮着。

  你家孩子出生了,我家孩子穿不下的衣服送给你们家,总能穿得上。

  因为公主殿下与县侯是勤俭的。

  骊山的主人是勤俭的,如此一来骊山的乡民也都勤俭了起来,随着旧衣服的传递,这种勤俭朴素的传统一直延续着。

  也象征着邻里间的友好,也显示着骊山的团结。

  夫妻俩走在村子里的小道上,这里的村民都投以恭敬的目光。

  当有调皮的孩子们走上前,就会被他爹娘一个巴掌打在后脑勺上,然后孩子也恭恭敬敬向公主殿下与县侯行礼。

  李玥向来不会打扰村民们的生活,要是这位骊山的女主人时常在人前走动,难免会让这里的乡民拘束。

  家里的生活与乡民的生活互不干扰是最好的,村民们对骊山顶上的主人家敬重,他们时常告知孩子们,要记住公主殿下与县侯的大恩大德,心怀感激。

  这样一来骊山上就成了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村民们也会一起保护骊山。

  如今五岁大的孩子,应该是懂事起就知道了骊山上住着的是公主。

  辛勤的人们组成了家庭,这个家庭处处充满了家庭的温情,这便是最寻常的人家。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家组成了中原大地上最辛勤的中原人。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是勤劳的。

  这种天性也能在骊山的乡民身上看到。

  三岁大的孩子没有体会过当年的辛苦日子,也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

  村子里的书舍已经扩建了好几次,随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武士彟与欧阳询让一些年长的孩子给年幼的孩子讲课,他们的压力也能小一些。

  不过这么下去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回到山上,张阳还要打算要扩建书院,至少先建设一个稍大的书院来给孩子们有个可以读书的地方。

  徐慧想要分家的书信送去江南东道的族中之后,回信迟迟没有来。

  只是几天之后,徐慧的母亲让人送来了书信,说是种茶叶的山地已经定好了几片。

  这天徐孝德又来村子里,张阳给他倒着酒水,“想来你现在两头为难,要不朝中高告个假,在村子里住几天。”

  徐孝德摇头道:“倒也不必,只是觉得不知不觉间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也有能力了。”

  说完话他又笑了笑,“县侯也是做父亲的人,也会体会到的。”

  张阳连忙给他敬酒,“那我以后要多向你讨教。”

  上官仪和李泰两人嘴里吃着葡萄,也端了一碗,“这是我们太府寺自己种出来的葡萄。”

  徐孝德吃了一颗便诧异道:“竟然不苦不涩?”

  李泰笑着解释,“都说南橘北枳,也有人说关中种不好葡萄,实则不然,只是要挑选合适的时节,换了一番水土之后,便也能种出来。”

  上官仪又道:“虽说没有西域的好,种出这点也是难得。”

  徐孝德喝了就是痴痴笑着,嘴里吃着葡萄又道:“有点想念大安兄弟了,也不知道他现在在辽东如何,老夫一直惦记着与他再相见,我们三人要在骊山共饮。”

  一想到三人当初一起在东宫为官,徐孝德是个嘴碎的长史,大安又是一个殿前伴读,而自己又是掌事,三人当初在东宫一起陪着太子读书,一起应付郑公的画面。

  还有吵嘴争执,太子打着圆场,这些场面如今想起来甚是怀念。

  只是如今不一样了,当初的三人都离开了东宫。

  大安这一去就去了辽东,在辽东任职已有三年。

  徐孝德成了御史。

  张阳再想到自己的处境,一声叹息,“礼部送来的消息说高句丽的渊盖苏文将高句丽王软禁了起来,如此王命出不来,其中高句丽的旧贵族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眼看就要闹翻天了,那么大安距离回长安也不会太久了。”

  徐孝德点头道:“甚好。”

  徐慧提出要和父系家族的人分家这件事,徐孝德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再者说当年徐孝德落寞的时候,只能住在河朔一带保全自己。

  而那时候徐慧的父系一脉没有伸出援手帮助,更没有过问这件事,现在徐孝德在朝中站稳脚跟,父系一脉的堂兄弟反而要上门希望他给族中子弟一些帮助。

  那时候徐孝德决然拒绝了,这件事也是当初亲口听他说过,骊山过年躲了一些时日。

  已经有了排斥心理,现在徐慧提出要分家,徐孝德没有一句反对的话。

  反而默许了徐慧的这种行为。

  徐孝德本就是个不强势的人,他要是强势当初也不会躲到骊山。

  看他喝得醉醺醺的,李泰只好让自己的侍卫带他回去。

  张阳回到了骊山上,媳妇这些日子就要生产了,最近常常陪在一旁,就连车间也好几天没有去了。

  等着这些天孩子出生了,再准备再造一把燧发枪。

  太府寺的成果送到了陛下面前,一碗细小的葡萄,吃着倒还真是葡萄那味道。

  葡萄这个东西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初西域的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的大宛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

  那时候大汉朝还有先秦战国遗留的风气,西域的王觉得送去儿子,给汉王朝的皇帝做质子,便可以换来安定,也带去了葡萄种子与种植技术。

  当年汉武帝早就听张骞说过葡萄这个东西,只不过那时候葡萄成了只有王宫中才有的食物,寻常人根本吃不到,也没有得到广泛地种植。

第六百七十一章 葡萄与朝政

  李世民拿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新鲜的葡萄吃着感觉很不错,他颔首道:“骊山种出来葡萄的事有多少人知道?”

  王公公站在一旁回道:“那葡萄架子就在村口,想来骊山种出了葡萄这种事很多人都知晓了。”

  见陛下沉默着不说话,王公公又道:“说是骊山还在种植其他的作物,还有不少瓜果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说完话,他微笑着低头,等着陛下的反应。

  李世民皱眉看着碗中的一颗颗葡萄,沉默良久才沉声道:“告诉阎立本,让他抽调人手给太府寺兴建一个官邸。”

  “喏。”

  王公公躬身离开去传旨意。

  皇帝是个有野心的人,很多事情到了天可汗面前就变得不一样了,原本葡萄只是葡萄而已。

  太府寺的初衷是希望葡萄可以成为寻常百姓们都能吃得起的水果,不再是权贵和王侯才能吃得起的特例。

  可天可汗见到了葡萄之后,当即召见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议。

  与太府寺不同的是,皇帝看到了葡萄,这件事便和朝堂态度有了关系。

  若是中原有了自己的葡萄酿与葡萄,西域的价值便会降低。

  关中的水果不再受西域限制,西域的进贡的葡萄与葡萄酿的价值便没有这么大。

  天可汗需要好好考虑一下西域与大唐的关系,往后的朝贡也该不一样了。

  而身在骊山的张阳还不知道,因为葡萄这么一种水果,在朝中掀起了什么样的风波。

  现在太府寺还在为了大唐的水果蔬菜自由而努力,为了中原作物的多样性奋斗。

  对张阳来说,这是正差事做一辈子都不会觉得累。

  让葡萄,胡瓜等作物成为寻常百姓都能吃得起的水果,人们所需的营养离不开水果,这就是现在上官仪与张阳共同的目标。

  两人站在葡萄架下,上官仪抬头看着一颗颗小葡萄,“这些葡萄还是不够吃,应该多种一些才是。”

  送给皇帝一碗葡萄,村子里的人都不忍吃,现在能够种出来的葡萄不多,再采摘一些就没多少了。

  张阳拿着小刀,给葡萄做着嫁接,六月份左右给葡萄做嫁接是最好的,将嫁接的主干拿起来,检查砧木在较平的一边从中间切开,再插上三两个支穗,将其嫁接到比较粗壮的支脉上。

  研究作物就要了解培植方式,嫁接法可以提高作物的收获率,到了八九月应该还能结出不少的葡萄。

  这是张阳第一次尝试嫁接法,也不会能否成功,暂且试一试,避开雨季了,希望这些天都是晴朗天。

  张阳将嫁接好的嫩枝用麻皮固定好,仔细打量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放心。

  “现在我们做的这些都还只是尝试,往后等我们的培植的技术成熟了,就可以推广下去了。”

  张阳走出葡萄架子,又嘱咐道:“那些干燥的骨头敲碎之后铺在地里,用泉水泥再盖上一层。”

  上官仪点头,“这就去安排。”

  葡萄不好种,主要是种葡萄太需要光照了,而且还需要土壤的肥力。

  西突厥种出来的葡萄甜也是因为这个时节,在西突厥的光照充足中原都已经入夜了,西突厥西北一带还是白日,还有光照。

  地理位置决定了西突厥种植水果的优势,纬度大,晴天多,日照强,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中原自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只能培植上下功夫,培植出适合关中土壤种植的葡萄。

  张阳拿着一碗葡萄回到山上,看着媳妇还在为了将要出生的孩子做着织着布鞋,将一碗葡萄放下。

  然后一手夺过她手里缝到一半的鞋子,“等孩子出生了,要穿鞋子还没到时候,吃点葡萄。”

  李玥俏目先是不满地瞪了一眼,纤细的手指拿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细细品尝着,“新鲜的葡萄确实比葡萄干的滋味好。”

  给他收拾着桌案上的针线,张阳耐心地道:“葡萄干更甜一些。”

  “还是喜欢自己家种出来。”她吃着葡萄眯眼笑着,“往后我们中原要吃葡萄,都不用看西域人会不会送来了。”

  张阳将线从针上取下来,低声问道:“现在看针线还费劲吗?”

  李玥稍稍点头,“嗯,不好看清,还是东阳帮我的。”

  “你这是看书久了。”

  “那我不看书了,会不会好点?”

  张阳看着她已经收起了笑容,一双眼眸眨了眨的,“我去做个视力测试表。”

  “那是什么?”

  “一种测视力的方式,让我看看严不严重。”

  李玥闭着眼仰头躺下来,放松着眼睛。

  张阳又道:“你最近看书看账目,距离书卷就有点近了,可能你自己都没有发觉。”

  一旁的王婶讲道,“朝中很多上了年纪的朝臣眼神都不是太好,有些老人家都认不清人。”

  近视是一种不可逆的症状,更不要说在现在的大唐。

  家里很安静,弟弟妹妹们正在午睡,小清清也躺在宽敞的熊背上睡着。

  她已经将熊背当成了第二张床。

  也都是被这头熊给惯。

  安静的华清池边,将原本的温泉池改造成一个温泉瀑布,砌了一道石墙,石墙是斜着阶梯的向上的,水流从石缝中流出来,就成了一个小瀑布。

  家里安静下来的时候,听着水声也是不错的。

  婶婶的视力向来不错,张阳也觉得自己的视力最近越来越差了。

  一个山字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依次往下写,以婶婶的视力做基准就能对照出媳妇的视力。

  等李玥休息了片刻,见夫君已经画好了视力表,“这要如何使用。”

  张阳指着图表上的小数道:“你看这个标注,自上到下从三点零到五点一。”

  她又是端详了片刻,“如此一来就能知道我的近视程度了。”

  指着远处的一条横线,张阳笑道:“你站在那儿,蒙住一只眼,来辨认图标上山字的方向。”

  李玥闻言,按照这个方法看着辨认。

  张阳拿起一根细竹竿,指着四点二那一列,“记住了,看不清就是看不清,不许瞎蒙。”

  见媳妇点头,张阳指着一个字,“朝哪边。”

  李玥伸手指了指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