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703章

作者:张围

  看着公主殿下视力不好,本来不算是一件好事,但看夫妻俩这番试探,两位婶婶一边收拾家里满是笑意,这种游戏很是有意思。

  反复试了一遍,李玥右眼确认在四点七这个范围,这已经是她的极限了。

  张阳冷哼道:“竟然不说自己看不清,当真是瞎蒙,无妨我多试几遍也能猜出一个大概,接下来就是左眼。”

  “夫君也试试。”

  夫妻俩就这样互相测视力,一直到弟弟妹妹午睡醒来,孩子们也是有样学样,互相测试着。

  夫妻俩的视力得出了结论,李玥的右眼在四点七,左眼在四点二。

  “夫君的视力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好。”

  张阳笑道:“因为你最近睡前总是看账目与看书。”

  以夫妻俩现在的视力来说,影响日常生活倒是说不上,不过造眼镜需要提上日程了。

  骊山如今的玻璃制造还停留在当初造琉璃顶的时候。

  近视眼镜需要更高的透光度。

  “姐夫,这个南瓜怎么还没长出来。”李治看了一眼苗床又走了回来。

  弟弟妹妹刚睡醒都坐在华清池边,一个个无精打采。

  这些天只能听课了,孩子们也自由了许多,因为李玥怀孕到了最关键的阶段,随时都会临盆。

  “晋王殿下不要着急,说不定再过半月就会长出来。”

  南瓜本来就种得晚,只能耐心等待。

  等孩子们休息了小半个时辰,张阳拍手对弟弟妹妹说,“今天我们练游泳。”

  “姐夫我想学骑射。”高阳第一个开口。

  这高阳在骊山都快成问题儿童了,张阳苦恼道:“等你们十五岁之后,才能练骑射。”

  高阳掰着自己的手指数着,一年又一年,她距离学骑射还差五年,拉着一张小胖脸很不开心。

  让宫女给弟弟妹妹换上了泳衣,泳衣是丝绸与棉布做的。

  小清清也想去游泳,正要搁下手中的笔偷摸上前,却又被熊给叼了回去。

  她满脸的委屈,双手无力地垂着,双脚无力晃荡。

  先带着她们做游泳前的准备运动,热身完毕。

  张阳打了一声呼啸,弟弟妹妹齐齐下水游着,她们一下水就精神了许多。

  在池边放好一张椅子与一张桌案。

  炉子点好,将一壶水搁在上方,煮着开水悠闲坐着,一边盯着弟弟妹妹游泳。

  哪一个潜下去没有浮上来,张阳就要当即下水将孩子捞上来。

  游水半个时辰,在骊山的教学中,游泳是一样必须要会的技能。

  那头小熊也想去华清池游,小清清抓着它的耳朵拎了回去,她不能下水游泳,也不许这头熊下水。

  以至于小熊只能趴在女主人的脚边幽怨着。

  李玥习惯地将双脚搁在它的背上,闭目养神。

  等孩子们的游泳结束之后,便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她们不是在踢藤球,就是在跳绳或者打羽毛球。

  张阳挑拣着家中的玻璃,这都是当初用来盖琉璃顶的玻璃。

  家里的灶台内还烧着,张阳推动几下风箱要让火烧得更大一些,火光通红。

  汗水滴答滴答地流着,张阳将玻璃又烧了一遍,看着软化的玻璃,用两根铁棍拉长,拉薄之后便晾着。

  玻璃冷却之后,有不少的沟壑,想要做出厚镜片是不可能了,做一些比较薄的镜片倒是可以,透光度尽可能好一些。

  第二日早朝,张阳从地铺上坐起,舒坦地伸了一个懒腰,早早去看自己晾好的玻璃。

  玻璃的透光依旧不好,看来光是反复煅烧来去除杂质,现实给了当头一棒,烧来烧去没有变化。

  心中合计之下,打算用硼砂试试。

  每天先去看看苗床中作物的长势,再是回家照顾弟弟妹妹,陪陪媳妇,便是自己一天的流程。

  南瓜到了抽蔓期,张阳拿着刀裁去一些发软又长势不好的枝蔓。

  将营养不好的枝蔓剪去,如此一来能够提高果实的收获率,还有坐果率。

  再给南瓜施了肥,接下来就等着南瓜长出来了。

  婶婶送来了朝中的消息,“县侯,朝中有消息说,阎大匠带着人要给太府寺修建一个官邸。”

  张阳颔首揣着手叹道:“陛下会错意了呀。”

  王婶不解道:“县侯,太府寺能够种出葡萄,得到了朝中很多的赞誉。”

  婶婶今天去长安城采买一些物资,还带来了许多消息。

  这些消息都有些片面,太府寺种出了葡萄,除了好的声音,一定还有不少的议论,坏影响也是有的。

  比如说朝中的人担心西域人会多想,会让天可汗对西域人的态度变差,人家也不会坐视这种事情发生。

  就怕因为葡萄引发战事,这该如何是好。

  可就算是这样,谁也不能阻止太府寺发展作物。

  李玥疑惑道:“为何说朝中会错意了?”

  张阳解释道:“太府寺要在群众中生存,发展作物离不开的是乡野间的老农,反而与朝中没什么关系,太府寺的做事章程总不能一直坐在官邸中,而是要走进山间田头,多与群众交流沟通。”

  “要是整日在官邸装装样子,还如何培植作物?”

  见媳妇一脸不解地看着自己,张阳又道:“现在需要的就是田地分配的便利,各县为了自己的成果,在粮食上一直在内卷。”

  “着力开垦田地,却不考虑民生,太府寺所需要的就是用作物,用蔬菜水果来改善民生,田地分配才是我们太府寺的需要,而不是一味追求粮食产量,从而将菜地,树林挖了去种粮食。”

  现在中原的粮食已经到了一种饱和的地步,粮食多了,人口增长依旧缓慢,粮价一直在跌。

  张阳皱眉道:“我估计今年夏收之后,关中的粮食多半要到四钱一斗,培植蔬菜与瓜果就显得很关键了,也能从一定情况上来缓解眼下的窘境。”

  “多卖一些蔬菜水果,也能增加寻常人家的收入,而不会一直内卷去种粮食导致了越发内卷,有机会我想和你父皇聊聊这方面的事情”

第六百七十二章 儿子官比爹大

  李世民是一个行事作派蛮横的皇帝,在外面的名声中他是一个仁德圣明,万人敬仰的天可汗。

  这毕竟是要树立好形象的。

  因为皇位得来本就不正,李世民很注重自己的言行,算是严于律己了,如此好不容易换来一点好评价。

  张阳觉得以自己对这个皇帝的了解,与他说清楚往后的局势除了惹恼皇帝,只不过是添堵,粮食大计上更不会有退让。

  写了一份奏章说清楚了自己的担忧,便让婶婶交给了上官仪。

  让上官仪再写一份送去朝中。

  任职太府寺卿也算是自己最尽职的一段时日。

  通往山下的小道上,杨婶正带着一篮子菜上山遇见了拿着奏章的王婶。

  “这是县侯又写了奏章吗?”

  王婶叹道:“当年任礼部尚书都没见县侯写过这么多奏章”

  杨婶一声叹息,“这县侯呀,为陛下办事总是不上心的,看县侯如今为了关中作物的事,忙前忙后,事事亲为,还要时常写奏章。”

  皇帝与县侯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

  县侯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为皇帝办事他宁可放弃整个礼部,也不愿意听之任之,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认为是对的事情也不会与皇帝妥协。

  杨婶笑道:“公主皇子们,整日喜欢吃肉,公主殿下嘱咐说要给孩子们吃点素菜,也不能总是吃肉。”

  奏章送入朝中,过了三两日又没了回信。

  看来这一次给陛下的建议不出所料地没有反应。

  闲来无事,张阳翻看着近日送来的卷宗,到了今年八月各地的粮食可以收获了。

  “去年的时候,太原产粮三百七十万石,范阳两百二十万石,其中最多的就是稷,麦,菽,南方多是稻米,河北多是麦。”

  今年的气候来看只会比往年更多。

  张阳苦恼地放下卷宗,看了眼又在织衣服的媳妇,“粮价又要跌了。”

  李玥笑道:“既然已经知道粮食的价格会下跌,朝中也会知道吧。”

  扫心一叹,张阳摇头道:“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叫不醒现在这个膨胀的皇帝。”

  放下手中的针线,她好奇道:“如此说来只能坐看着粮价下跌?”

  “给你父皇写了奏章,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意,对朝堂来说只知道粮食越多越好,但这种压力也会压得种田的农户喘不过气来,豆子容易储存,麦子的价格大多不会下跌,黍米与稻米的价格肯定会下跌。”

  相对来说豆子和麦子的价格反而是最稳定的。

  张阳颔首道:“太府寺自然要看粮食的收成,也要关注粮食的价格,太府寺只有奏报之权,没有处置之权,我们该做的事情也都做了。”

  太府寺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些,接下来就要看朝中的举动了。

  拿起桌案上的奏章,这是关中河道的建设卷宗,当年有个叫郑国的人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西连泾河,连绵一直到了洛河,这条水道造福了关中。

  造就了现在关中的富裕,也为始皇帝一统中原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百余里水道沿线,让很多原本荒芜的土地,成了良田。

  让更多的乡民得以回到关中耕种,增加了粮食产出,提振了人口。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便是郑国渠的贡献。

  这是世界第一处大规模开凿河渠灌溉田地的所在。

  张阳瞧着卷宗上的记录,以及河道的记述,如今的郑国渠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一幅地图,对照着关中地图,这八百里秦川腹地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小清清又在熊背上睡着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最近很爱睡觉。

  “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毛病,总是不喜穿鞋,爱穿草鞋。”

  说罢,李玥的目光瞪了眼夫君脚上的草鞋。

  张阳讪讪一笑,“改天好好给她立规矩,让媳妇烦心了。”

  李玥气馁地一抿嘴继续织衣服,看夫君瞧着手中的地图有一会儿了,好奇道:“这图有什么古怪吗?”

  将地图铺平,入眼的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各个河道,张阳喝下一口茶水,“看着是不是觉得什么地方很奇怪。”

  “这秦川腹地有什么古怪的?”

  张阳还是摇头,“不应该呀,我记得从泾河到三原县应该还有一条水道来着。”

  “郑国渠是在泾河以东,什么时候北上去三原了。”

  一语惊醒了梦中人,张阳一拍脑门,“我糊涂了,泾惠渠还没开挖呢。”

  这泾惠渠是后世才挖出来的,就是为了解决旱情。

  有时候习惯久了,都快忘了这件事。

  看着地图本能地以为这里就该有一条河,现在才觉得不对劲。

  自宋以后,关中腹地的水位渐低,很快泾河也引不出水之后,关中屡屡遭旱,因此宋以后关西一片总是会闹出旱情。

  如今来看泾河的水流还不错,内涝也时常有之。

  也不知道现在李世民会不会答应修建泾惠渠来分流水道,让三原县以西一片的荒地也成为沃土。

  一想到太府寺只有奏报之权,张阳就觉得头疼,束手束脚的感觉很不好受。

  心中烦闷,只能将这地图放在书架上,本想着眼不见心不烦,可要是这个泾惠渠不修建,关中迟早也会因为泾河枯竭,导致干旱。

  干旱不在当代也肯定在后世,会让关中人口锐减,也会让关中成为荒芜之地。

  心烦意乱之下,张阳还是写了泾惠渠修建之事送入朝中,让天可汗看看。

  前后两份奏章,进入朝中久久没有回响,张阳很想去朝中问问那个天可汗,你那忧国忧民要励精图治的心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