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53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并且因为那是本世代最好的豪华车,所以节目特别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专门介绍它。结果这个节目看到一半,斯大林同志就看不下去了。

  他找来了当时还没被排除出中央的贝利亚(当时时间发生在斯大林晕倒前),要求他收集这款车的相关消息贝利亚当时有些纳闷,斯大林要着资料干啥呢。

  但是一款市售车的资料有多难拿?一个星期的时间,贝利亚直接从欧洲弄了台实车摆在斯大林面前。斯大林让人把汽车部门给他弄的献礼车一起开过来。

  贝利亚当即明白为什么斯大林脸色会那么臭了。而汽车部门负责领导当时吓得就两腿抖如筛糠了。

  当天下午,这位部长级高官就以支援伟大苏联的建设为理由,请战去西伯利亚的一个集体农庄去管理日本战俘种植土豆去了。

  斯大林对苏联这帮汽车工业的负责人失望透顶,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负责人进行大调查,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当中国这边有可靠的技术设计时,新任的汽车工业负责人当即拍板,派遣了一支非常强大的技术团队前往中国搞技术攻关。

  这对中苏两国都很有利,刚好中国的技术团队可以跟着苏联成熟的技术团队好好学习经验。

  而越学习越攻关,苏联技术团队也越发的发现中国人在学习这方面进步真的很快。而在红岩261和解放141平台技术被吃透,两国工程师一起搞了红旗系列豪华车。对标的就是卡迪拉克。

  苏联工程师这一次向斯大林同志表示,绝对不是换壳车,是两国一起合作设计攻关的原型车。并且将各项指标和参数都发过去了,斯大林同志即便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因为苏联工程师在末尾标注了一句话:遥遥领先。

  这样斯大林才满意,就算是献礼车,也要搞出点诚意,换皮不可取。

  也因为这些工程师在中国境内的学习和工作,让苏联越发的重视这次的中国五年展。派出来的代表团队伍也非常庞大。

  但是即便是苏联觉得自己很重视了,但是他们真的到了实地后还是觉得自己重视的程度还不够。

  基洛韦佛看着手上的铝块,他的脸色不断的变换。因为他刚刚亲眼看见的,这两个铝件方块从原始材料,在那个名叫曹文清的姑娘手上加工成两个嵌入件。然后这两个嵌入件在自己的左右合并中重新组合成了一个铝块。

  他清楚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经过粗车(铣)细车(铣)精车(铣),没有经过专业的钳工进行手工研磨。只是由那个姑娘拿铿刀简单的挂了一下毛刺,它们就能如此组合。

  这简直不可思议!基洛韦佛是从工厂出身的,他见过很多工厂的老钳工们精湛的手艺。钳工是一个统称,钳工中还分为装配钳工、夹具钳工、模具钳工等等。

  之所以要分这么多不同的工种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因为加工精度的问题,很多装配类的零件等到最后组合起来的时候都需要修件。

  而这个姑娘直接从机器上拿下来的工件已经不怎么需要修了。

  基洛韦佛相信中国人搞得这套工件,他们肯定是经过反复优化过的,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他的震撼。

  1947年美国为了制造直升机螺旋桨而提出了苛刻的加工要求,无一工厂能完成。当时有美国科学家提出以数字控制机器的概念,是为第一代数控机床。

  而在1951年,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协助下,第一代电子管数控机床正式诞生。1954年,全美国已经有超过四千台备种数控机床在全国工厂、实验室投入使用。

  这一切苏联人是知道的,但是苏联在数控机床上的起步晚了。一直到1955年晚期,苏联第一台数控机床才制造出来。落后美国接近五年。而铺开数控机床设备又很缓慢。因为元时空苏联在电子技术上点的是电子管技术,而没有想办法去点集成电路。

  一步错步步错。没有可靠先进的数控机床,苏联的很多技术装备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没错,苏联有很多厉害的大工匠大钳工。

  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大工匠大钳工去弥补工业设备上的不足的。

  而元时空跟着老大哥脚步走的中国也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可靠的工业设备远比一万个工人力也不知道能培养出几个的大工匠靠谱。毕竟一个万人大厂也不一定有几个大工匠。

  而只要够资源,数控设备可以铺满整个车间。

  现场的机床操作员曹文清就证明了这一点,她看着才十五六岁,并不是个经验多么丰富的老技术员。

  但是她却制造出不亚于老技术员的工件。

  基洛韦弗作为工业代表,他打算回去之后就禀告斯大林,中国在数控机床上的突破。

  哪怕这东西和那个巨型彩电一样.是一个举国之力的技术奇观,但也证明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突破。苏联需要这样的设备,可以拿拖拉机换!

  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基洛韦弗这样的人知道数控机床的含金量。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只看见一个穿着工装的漂亮姑娘拿这一个工件装进机床,然后关上机床门,按一按机床上的按钮,机床就自动加工好零件了。

  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神乎奇迹一样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很多看展览的女生来说,她们忍不住发出赞叹:“这个设备,女生也可以用吗?好厉害啊!”

  曹文清站在机器旁边,神采飞扬就像是一只骄傲的凤凰。

  法国记者塞宾飞速的按下快门,捕捉下这一时刻。

第三百二十八章

  这次中国展示出来的数控机床一共有三台。一台数控车床,一台数控铣床,一台数控镗床。

  这三台结合到一起,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工件的加工需求了。其实网咖内的破晓基地还在想办法研究数控加工中心来着。

  网咖内花了后世二十万左右的价格,买了一台国产的数控加工中心回来研究。相关科研人员就算是把这台机器拆开了再装回去,把里面的结构都吃透了也做不出来。

  单纯的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是可以通过内部改造的方式制作成数控机床的。李锐在后世就参观过一家工厂,其内部就有一台八十年代购买的产值日本的六十年代铣床。在2000年左右做了数控化改装,一直用到一几年。

  单一数控机床的结构虽然复杂,但是还属于普通机械加工从业人员可以理解的范畴。到了数控加工中心,那已经是脑袋不够聪明就完全搞不懂的程度了。

  加工中心内的刀库系统,红宝石对刀系统,校准系统,宏程序补偿系统等等,这些玩意儿加起来让网咖里的教授们头都大了。

  不说自研了,逆向破解仿制一个都极度困难。里面的系统每一个拆开都是一个极度困难的课题。

  但是这也不是没有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伙知道数控机床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儿了。

  这一次展出数控机床的样品,其实也真的是为了勾引一波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现在中国搞出来的数控机床,要说精度其实也没有超过五十年代的标准,最多也就是和美国现在的数控机床打平手罢了。

  这还是网咖提供了很多资料后才能做到的地步。

  而这些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社会主义一哥的苏联都没做到呢。尤其是现在苏联正在航天项目上发力。其中有一部分项目构件就需要大量的数控机床进行加工。

  这里面中苏合作交流大有可为。尤其是中国的钱学森已经在北京和苏联秘密派遣来的航天代表会面了,就中苏航天合作项目开始了深入的沟通。

  中国也需要借住苏联的力量,将数控机床大量落地生产。毕竟中国现在生产机床的能力还有限。

  虽然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等工厂已经投入生产,开始大量生产车铣、刨、磨、钻等各式机床了。但是他们的产量对于中国的整个国家的缺口来说还是远远不足。中国需要借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力气,向上攀登一把。

  现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愿意这么做,中国已经抛出了一个香饵了。数控机床不用被美国卡脖子的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如果说苏联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在思考如何和中国就数控技术上达成合作。那么其他被邀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媒体的脸色就不是那么好了。

  比如说ABC的罗伯特和BBC的麦克,他们的脸色就很不好了。之前的大电视给他们的感觉就很不好,这数控机床给他们的感觉就更不好了。

  如果说大电视和相关设备,还可以糊弄一个:娱乐的东西不重要,中国人连饭都没吃饱,他们的领导人就开始贪图享受,把国家实力都花在这上面了。

  但是数控机床怎么说?

  看起来只能回去编写:我们尚不清楚中国到底盗窃了多少美国的技术,我们再次呼吁美国政府好好清查内部所有的可疑人员。

  这是他们所能编写的东西。

  但是赛宾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显然找到了另一个报道的方向。

  自赛宾举起相机向曹文清拍照之后,很多记者也发现了这个长相秀丽的女孩。

  这样一个清秀靓丽的女孩,拿着冰冷的金属,操作着巨大的先进机器。两者叠加有一种别样的反差美。

  甚至有不少记者都准备好回去的标题了。就是《科技让女孩成为大工匠》。

  当时学校里安排操作技工到展览会上出展览的时候,选曹文清成为三个操作工之一可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成绩在班上最好。最重要一点是曹文清外形很好。

  “我们也要吸引女性加入我们机械加工行业的大军嘛。谁说女性就只能在厂办搞些后勤工作呢。原来我们机械加工行业因为要下大力气,女性确实不吃香。但是这数控编程要的就是仔细,以后一线技术员多招一些女生也是好的嘛。毛主席都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曹文清就很不错嘛,你们看她不光学习好,长得还漂漂亮亮的。我们就是要给年轻的女孩子树立这样的榜样啊。技术优秀,自己也干净清秀,这才是我们新时代姑娘的象征嘛!”

  校领导做出这样的发言,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除了曹文清之外,另外两名被选上的操作员也是从成绩好的学生中找了两个形象最好的。

  三人站在机床前操作的样子,居然颇有些科幻偶像剧的模样。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数控机床已经很科幻了。

  而在台下的张福对着曹文清用嘴型说道:我被人要挤走了。我去给你买好吃的,我等你散场!

  台上的曹文清操作机床的间歇对他点点头,明媚一笑。

  张福觉得自己现在被人挤的都不觉的难受了。而他也被挤到了农业展台那边。

  对于农业,张福是真的不大懂了。他就听到什么复合肥产量翻几番,什么亩产翻几番。什么各种先进农机什么的。

  而真正让张福和北京市民感到惊讶的是广东湛江农科院在现场蒸米饭。米饭香味飘散的老远了。

  他们不光蒸米饭,甚至还在现场给大家发米饭吃。

  这太新鲜了,谁都没见过这样的事情啊。

  张福也跟着人群排队领了一碗米饭。

  给他打饭的袁隆平对他说道:“小伙子,我们这个米饭很好吃哦。”

  “啊?”张福有些错愕。米饭不就是一个味道的吗?还能好吃到哪里去?

第三百二十九章 兄弟只配吃炸糕

  袁隆平高兴的给在自己所在展台前的市民们盛饭。当然,这种展览会上的试吃,量都不会很大的。大概的量就是张福一口的量。

  展会上有吃的,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一件事。虽然说给的饭不多吧,而且也没有下饭菜,但是这年头大家对能白吃到一口热腾腾的大白米饭还是很开心的。

  张福一口吃下去这米饭,在嘴巴里细细咀嚼其中的滋味。他颇为惊讶的发现,这个米饭真甜啊!

  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是巨大的。就像是米饭这东西,在南方是属于主要粮食,到了华北地区则主要吃面,而在向北的东北地区则又是主要吃米了。

  当然这不是说地处华北的北京人就不吃白米了,只是很多人家吃的比较少,吃饼和馒头之类的吃得多,米饭也是有的,工厂食堂一般也有米饭卖。

  只不过这年头不是谁家都能大白米饭一口气吃到饱的。这属于细粮,很多国人现在吃的米饭都是两掺米。有的是高梁米掺白米一起吃,有的是大米掺小米一起吃。还有一些其他吃法,但是纯吃白米还是有些奢侈。

  比如在张福家中,只有老爹上班的日子里,妈妈会给老爹专门蒸一大碗纯白米饭。因为老爹张祥要去钢铁厂工作,属于重体力劳动。

  自己和弟弟们以及妈妈都是吃一半高梁米和一半白米的两掺米。这主要就是为了省钱,毕竟高梁米的价格只有白米的一半左右,但是高梁米是真的不好吃。每次吃,张福都觉得有些粗粝。

  家里只有每个星期日的时候会煮一锅白米饭或者是白馒头给大家吃,算是一种改善生活吧。

  毕竟张福家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尤其是他和四个弟弟,饭量可大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话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桂花都只能在粮食上面想方设法的让大家吃饱,但又不会过度的开销家庭开支。

  就像是曹文清的家庭,其父母收入其实是与张福家接近的。

  但是曹文清因为是独生女,所以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就要宽裕许多。至少曹文清是可以做到每天吃白米饭吃到饱的,在这个年代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最近两年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而且大家又上调了一级工资的缘故。

  张福也不是没有吃过纯的白米饭,但是像这么软糯香甜的,他还是第1次吃。即便是没有下饭菜,他觉得自己都能干上一大碗。

  和他一样的北京市民不在少数。

  “这米饭怎么这么香啊?”

  “不光香还甜呢!”

  “同志,我问一下这是什么品种的大米?我们市面上现在能买到吗?”

  袁隆平所在的展台瞬间被北京市民给包围住了。

  袁隆平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毕竟他可不是原时空那个身经百战,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农业学家。现在的他只是初出茅庐,刚刚崭露头角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农业工作者。

  被北京市民包围后,他有些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向大家介绍这款,他们在湛江新弄出来的品种大米。

  一开始湛江农科院大米研究所,主攻项目是杂交水稻以及后世的良种培育等。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原时空后世的良种被他们想方设法培育了出来。

  有的则是在培育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毕竟生物上的事情谁都说不准。

  就像他们现在弄出来的这款新的大米品种,湛江优选1号。抗倒伏能力极好。而且在肥料和水力跟得上的情况下,亩产能突破1200斤。不过这是在一群农业技术人员精心田间管理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产量。

  如果是普通农民种植,如果肥料和农药跟得上的话,也能够差不多达到800斤左右的产量。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儿在广东一年能产两季,而且他和那些早稻不同,早稻的口感一般偏渣。

  很多在东北吃惯了一年只产一季稻米的东北人,偶然去南方吃那些一年两产或者是一年三产的稻米。纷纷都表示南方的大米非常的难吃。在他们东北,如果这种米饭要敢收钱,是会被客人打的。

  而湛江优选1号做到了一年两产而且大米口感还保持的相对不错。

  看看这些北京市民的反应就知道了。袁隆平很欣慰,他们农科院现在在湛江搞了这么几年,总算是出了一些成果了。

  几款新型的稻米,要想办法在合适的地方推广开来。伴随着之前杜邦和中国达成的秘密协议,杜邦援助的化工设备也大量抵达中国。

  大型化工厂已经开始在南方和北方的重要城市开始修建。

  复合肥的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这一切都给从事农业研究的袁隆平和他的同伴们提供了坚实的信心。

  他们对着热情的想要购买这些大米的北京市民们说道。

  “大家伙不要着急,这款大米是我们湛江农科院大米研究中心新弄出来的。我们相信未来三到五年内,这款大米一定会在中国铺开来的。”

  “到时候大家就能在粮店里买到这种大米了。不仅便宜而且好吃!我们这些研究粮食的,就希望我们所有中国人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不仅仅是要吃饱,更要吃好!”

  袁隆平说出这些话,这是真心实意的。因为就在今年主席南下考察,特别去了他们的农业研究院。

  不光吃了他们种植的大米,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有人说我们这些泥腿子搞共产主义就是因为我们穷,所以才搞这个。他们说让我们看看国外的那一些发达国家,什么英国法国美国他们为什么不搞共产主义,因为他们不搞共产主义,所以他们才有钱!要我说他们是放屁!”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