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那倒没有……我还没那么厉害。”
常浩南无奈一笑,赶紧摆了摆手:
“只不过在你回蒙省之前,还有另外一件事需要办。”
庄秉昌暗中撇了撇嘴,心说未必,您突然端出来的东西难道还少吗……
但表面上还是做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
“有了目前这些成果,我们就不能继续停留在那片试验田的小打小闹上面了。”
常浩南把视线重新投向屏幕:
“我准备向上级领导提交报告,申请加大对于沙改土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投入,所以需要你来帮忙完成一份报告……”
……
如果说常浩南的双院士头衔给他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那么最明显的一条肯定是,他有权越过中间层级,直接向上递交建议或是申请。
当然,高级别首长们每天日理万机,所以你要是随便拿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去给人添麻烦,也别怪材料会被秘书部门给拦住。
大多数时候,还是得走正常的逐级申报流程——
但这一次的项目,事关13亿华夏人民的饭碗。
根本不是工建委所能决定的。
甚至于,在半个月后确定的项目论证会议出席名单上,李忠毅的名字都进不去列表的第一排……
常浩南对此倒是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庄秉昌却不一样。
他过去虽然算是个小有名气的农科院教授,可这种大场面,属实还是头一遭……
临时用于休息的偏厅里面,即将上场的庄秉昌手里捏着一份稿子,来回不停地踱着步。
“常院士,如果等会领导问起有关固化原理的事情……”
端坐在沙发上的常浩南苦笑着打断了他:
“庄教授,这已经是你过去半个小时里,第三次问我一样的问题了……”
“总之你就记住,首先领导无论在化学还是农学领域都是外行,不太可能问这么具体的技术问题,其次就算问了,除非是和育种学有关的,否则也都由我来回答……你只需要按照前几天的排练,把过去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一下就行。”
庄秉昌略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接着掏出手帕开始擦汗:
“说实话常院士,完全没有过渡,一上来就是这种阵势,我是真有点紧张……”
“……”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常浩南丝毫不怀疑,对方还会第四次问出一样或者差不多的问题。
好在几分钟后就有工作人员走进来,通知二人可以上场了。
……
这种级别很高,却又并不对外公开的会议,反而没有太多繁文缛节。
尤其常浩南还是在上面挂着名的人物。
只是简单的一番自我介绍之后,便进入了正题: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导致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出现了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又以坡面植被破坏后坡面土壤流失退化形成的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
“尤其疆、藏、甘、青、蒙五地,占到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64%,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执行……”
“从2000年开始,以我和吉省农科院庄秉昌教授带头的项目组,已经在蒙省西部进行了四年的沙漠土壤化改造试点,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理论和亩一级小规模测试的显著成果……”
“……”
在领导面前,常浩南自然不可能用太多篇幅去解释诸如剪切流变本构模型、焓调控策略、化学键形成机理或者胶体粒子自组装过程之类的高深内容。
只是和庄秉昌一起,浅尝辄止地介绍了一遍整个研究和计算过程,便在出现第一个打瞌睡的人之前,转换到了最核心的话题上:
“我认为,目前已经有了充分的条件,以我们的改造方案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位于蒙省东部、近十年来退化明显的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三处农业产区进行示范化改造……但具体的试点规模,还需要由各位领导定夺……”
当他说到这里时,别说是下面的领导,就连庄秉昌都不由得露出了错愕的表情。
他确实听过常浩南说,要找上级增加投入。
但万万没想到,是这种意义上的增加。
类比一下的话,相当于从过去的小试阶段,直接跳级进入了工业化试生产……
而前排几位能参与到最终决策的领导也是面面相觑,接着又低声讨论了许久。
好一会之后,才由其中一位作为代表提问道:
“开会之前,我看过你们在蒙省西部的试验田资料,现阶段虽然只规划了不到一百亩,但周围非常空旷……为什么不选择在原位置上继续扩大,而是要转到蒙省东部?”
对于这个问题,常浩南早就已经打好了腹稿:
“农业生产毕竟和追求极限的技术试验不同,即便有了合格的土壤条件,也仍然需要合适的光照和降水……而蒙省东部属于东北地区,降水量几乎是西部的两倍,更加适合进行真正的大规模种植,并且增产潜力也更大,有潜力缓解我国的耕地紧张问题……”
“缓解耕地紧张……”
刚才提问的领导瞳孔一缩,差点没端住身份架子。
几个呼吸之后,他坐直身子,语气也变得严肃起来:
“常浩南同志,你是否清楚……这句话背后包含的分量?”
100个研究环境和农业相关领域的课题里面,恐怕有101个都会提到类似的说法。
但在立项书里面吹牛逼是一回事,在这么多高级别首长面前说出来是另外一回事。
饭碗问题。
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常浩南坚决地点了点头。
“当然。”
直到这个时候,众人才终于意识到。
常浩南口中的“大规模”,或许比他们此前的估计要夸张很多。
“常浩南同志,下面这个问题,希望你谨慎考虑之后再回答。”
那位领导上半身微微前倾,把锐利的视线投向对面的常浩南:
“假如不考虑投入的资金和其他成本,你认为你刚刚说的这个示范化改造,有搞到多大面积的潜力?”
其实这个事情,常浩南在过去几天里还真就算过。
最终的结果连他自己都感觉有点夸张。
所以,还不止算过一次。
但领导既然让你谨慎考虑,那脱口而出肯定不太合适。
因此常浩南故意低下头,沉思了足足三分钟时间:
“三片沙地如果都算上的话,保守估计……大概4000万亩!”
第1147章 推翻全世界的共识!
对于常浩南来说,这个数字确实很保守。
根据遥感和蒙省方面的统计结果对比,仅东部五盟市,有潜力进行改造的沙地和半沙地面积应该在6000-8000万亩上下——
因为巨大数量的退化土地面积在统计列表中不是个长脸的事情,所以地方政府并没有在这种数据上搞虚报的动机。
结果基本是可信的。
并且,常浩南前世虽然没接触过什么农学类项目,但也知道蒙省实际上确实被开发成了排行前列的农业产区。
得益于相对平坦的地势,还是那种不需要精耕细作的产区。
而之所以一开口就先折个半,主要是考虑到领导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否则你上来就说要搞将近一亿亩新耕地,实在是有点过于夸张了。
不过么……
只能说常浩南的考虑确实带着点人性化。
但不多。
4000万亩,是什么概念呢?
1996年时的统计,全华夏的耕地总面积也只有19亿亩出头。
2003年这会还没提出耕地红线的说法,考虑到这些年来的大量占用,实际乐观估计也就有个18亿亩左右。
相当于凭空变出来了2.2%的现有耕地面积。
如果搁在一般领域内,增加区区2%的产能确实不值一提。
但这可是农业。
物理意义上的命脉产业。
如果必须农产品缺乏2%,那么在不考虑政策调配的前提下,市场价格绝对不只是上涨2%。
而是会上涨到有2%的人被饿死为止。
因此,在听到这个数字之后,他还是听到周围传来了几道若有若无的吸气声。
刚才一直坐在边缘位置闷声发大财的李忠毅,此时更是突然抬起头,同时来了个战术后仰。
看向常浩南的眼神中,分明能读出一句话:
“小祖宗诶,你又要搞什么狠活?”
见到气氛有些冷场,常浩南也终于意识到,或许改造4000万亩耕地对于眼下的华夏来说,也还是有点超出了想象力。
但他也很冤啊。
明明是刚才领导自己非要问“不考虑投入的资金和其他成本”的。
那就应该预料到,会得到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才对……
实际上,这倒是常浩南自己有些先入为主了。
21世纪初这会,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土地退化农业减产等等云云,导致大家对于未来的情况普遍抱有悲观预期。
领导也是人,也会受到这种舆论的影响。
但实际上,过了十几年后大家发现,这东西也要分情况而论。
对于西欧和美国来说,上面的结论确实没错。
但对于中亚、东亚和北亚地区而言,反而因为降水量和等温线北移,有利于农业生产。
所以,经历过这些事情的常浩南和“原生”于这个时代的人,确实存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
好在他之前也留了钩子,所以这会还可以继续找补:
“当然,这是完全不考虑其它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如此大面积的土体改良工程,如果真能得到执行,除了肉眼可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外,甚至还会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绝不亚于南水北调这样举全国之力的世纪项目。”
“因此,哪怕只是一期工程,也需要进一步分阶段执行,考虑到这还算是一项新技术,尤其长轴距、大面积条件下的效果还缺乏数据,所以首先,我们是准备利用3-5年时间,搞一个50-100万亩面积的中等规模实验,然后……”
不过,还没等常浩南说完三步走的全部规划,另一位领导就半抬起手打断了他:
“中间这些过程我们后面再具体去谈……如果你真的认为单一个蒙省东部就有千万亩量级的土地改造潜力,那无论第一步的规模有多小,在做规划的时候都要按照世纪工程的标准来进行。”
“所以,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你谨慎考虑一下。”
虽然一开始确实被常浩南给出的答案惊到,但毕竟是见惯了世面的高层首长,还是很快恢复了理性。
“即便是你刚才所说,气候条件相对良好的东部,也仍然属于半干旱地区,而蒙省农业所能依靠的地表水系,主要只有黄河的河套流域和西辽河,但这两条水系同时还是呼包鄂赤四个城市工矿产业的命门,不可能全部用于农业生产。”
尽管整个会议室里都没有地图,但他还是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在面前的空气中虚指了几个位置。
几乎正对应刚刚提到的那些地方。
显然是非常了解实际情况:
“如果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地下水,那么无疑会造成超量开采,不是长久之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决策层真的通过了4000万亩,甚至是规模更大的的中长期规划,那么你准备如何解决用水矛盾?”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