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姚梦娜一脸平静地看向杜义山:
“就算师弟有找一个伴侣的想法,您觉得以师弟的性格,难道我一直呆在他旁边就能影响到他的选择么?”
一句话把杜义山给问住了。
虽然他和爱人之间关系和睦伉俪情深,但跟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其实是先结婚后恋爱。
作为一个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他必须承认自己对感情方面的理解不多。
“爱情不是两个人互相凝视对方,而是要看向同一个方向。”
当说道爱情两个字的时候,姚梦娜的眼神还是有些躲闪,不过语气却非常坚定:
“老师,虽然这很难,但是我得和他看向同一个方向。”
第251章 技术换技术
跟华夏这边的几乎所有人一样,常浩南也是吃完饭后休息的时候,通过电视新闻才得知JAA和FAA之间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在之前那样的工作状态下,大家肯定没什么时间看电视的,但在两具吊舱转入制造流程之后,他们也就顺势获得了一段不那么忙碌的日子。
为了这次事件,这一天的晚七点新闻专门延长5分钟。
根据报道中提到的情况来看,之前始终抱着咄咄逼人态度,一直放风出来要以最快速度公开调查结果,并针对事故原因修改航空安全标准的美国人突然开始顾左右而言他。
对于几乎全程参与了谈判布局的他来说,自然是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因为被上过自信buff的JAA直接把对面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过对于14所的其他人来说,倒是还瞧不出什么猫腻。
然而,紧接着这条看似平平无奇的消息之后,便是一条堪称爆炸性的新闻。
华夏和欧盟之间达成了一揽子关于航空领域技术合作的协议。
并不是之前那种简单的华夏出钱让国外帮忙搞研发的“合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各取所需。
由于时间限制,报道中当然不可能提到双方协议的全部内容,但却包括了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
也就是双方会共同建立一个航空气象研究中心,用于增强飞行器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安全性,以及空中客车将在华夏建设其规划中的“亚洲总装中心”,项目选址以及与航空制造无关的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部由华夏方面完成。
总装中心最晚将于1999年12月31日之前动工,完工之后将由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共同管理,预计将会降低销往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客机产品大约6%到8%的成本。
CAAC和JAA关于支线飞机适航标准互认的事情,因为事关重大,而且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在谈,所以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的新闻中。
不过就算是目前透露出来的部分,结合电视画面中丁高恒跟JAA以及空客方面的代表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签字的画面,也足够令人震撼了。
外人乍一看之下,或许会觉得这好像跟十来年之前在沪飞建立的麦道MD82总装线情况差不多。
不过,只要稍微懂行,或者稍微敏感一点,就会发现新闻背后透露出的几个要点。
比如这次出面跟欧洲方面谈判和签署协议的不再是民航局,而是国防科工委。
也就是说,华夏这边负责对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进行规划和统筹的部门已经正式切换了。
如果有更敏锐一些的人,就会意识到,把这个空客亚洲总装中心放在华夏,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总体上肯定还是华夏方面受益更多一些。
而欧洲方面肯定不会是做慈善的,任何协议能够达成,一定是有对双方都有利的部分。
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前面那条合作建设航空气象研究中心的内容,实际上对欧洲更加有利。
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
过去二十来年间,包括华夏自己人,只要提到产业优势,无非就是翻来覆去的两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大量劳动力。
而到了跟国外合作的时候,底牌来来回回也就是这两张,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议价权,只能搞搞主动权都在人家手里的市场换技术。
当然,空客飞机在国内组装,那相比于在西雅图组装的波音飞机自然会占据更大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这是可以预见的。
但这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份额增长和过去那些协议里面的内容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市场换技术的框架里面,华夏方面必须保证外方产品的销量和利润不低于某一个指标。
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就要直接从财政里面出钱补上。
相当霸道的条款。
但往往不签也得签。
结果这一次,双方达成的协议里面竟然完全没有提到有关市场份额的部分,在报道中也未见有“市场换技术”的字样。
晚七点新闻里面的每一处遣词造句都不是随便定下来的。
所以,势必已经有不少人开始琢磨这背后的形势变动了。
“说起来,常工。”
一样正在看电视的郭林向坐在旁边的常浩南问道:
“前段时间我们14所也有几个骨干突然接到命令去镐京出差了一段时间,是不是就跟这个事情有关?”
电科集团虽然不是航空工业系统的一员,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非常密切。
那架轰6AIT的电子设备改装,就有不少电科工程师的参与,大概就是郭林所说的这些人。
“算是吧。”
常浩南点了点头:
“这次也算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咱们眼下估计也就航空气象安全一个领域能做到领先世界,结果JAA那边刚刚好就因为这方面的事情被搞得焦头烂额,所以这协议才能签得这么顺利。”
如今已经不是二百年前的密约外交时代,谈判这种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才需要格外保密,现在协议都已经签完了,只要不涉及具体的技术细节,倒也没什么不能说的。
“这个总装中心……又是选在沪市?”
郭林对于航空方面的事情也算有些了解,在波音宣布并购麦道之后,MD90这个型号肉眼可见地不可能再有什么发展前景,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认为这是想要给沪飞那边的制造厂找个下家,不至于因为找不到订单而分崩离析。
“不会,具体在哪里目前还没定,但总之为了避免一些人欺上瞒下,影响到咱们国内自己的航空产业发展,肯定是要选择一个此前没有太多航空产业布局的地方建新厂。”
常浩南前些天在三座门开会的时候就得知,他跟丁高恒说过的这个选址原则已经被更高级别的领导拍板确定了下来。
“完全重起炉灶?那这个工程量可不小啊。”
徐洋坐餐桌对面,只能通过一个有些别扭的姿势看到电视屏幕,好在那条新闻已经结束,所以她也就转回了身子:
“我在伯克利上学的时候,跟导师去过麦道在长滩的工厂,要想从头建立一个那样的生产基地,我觉得没有5到10年时间很难做到。”
伯克利和长滩都在加州,徐洋作为控制工程领域的博士,有机会参观也很正常。
“没办法,麦道项目的教训太惨重,当时因为一些人觉得有这个项目就够了,所以把过去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家底全都扔掉,去建立对接美国标准的新体系,结果搞到现在一地鸡毛。”
手中正在摆弄筷子的常浩南叹了口气回答道:
“沪飞作为目前划定的大飞机自主产业基地,绝对不能再被那样折腾一次了,设备、工人、管理层都受不了,与其再去费心思跟那些‘自己人’斗智斗勇,不如干脆釜底抽薪,彻底绝了他们引导外资搞鸠占鹊巢的念想。”
“竟然还有这种人?”
跟长期混迹在项目一线的常浩南以及郭林不同,徐洋的工作经历堪称单纯,从伯克利毕业之后就回到科学院,在遇到常浩南之前做的都是偏向基础的研究,连机房大门都不太需要出的那种,对于这些行业内幕自然了解不多。
“这才哪到哪……”
常浩南摆了摆手:
“不过先不说这个了,总之,咱们这次本来也没想着一步到位搞一个长滩那种体量的工厂,先把飞机组装的业务留在手里,只要空客那边体验过咱们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后面肯定会慢慢把更多的零部件生产转移过来,到那时候再慢慢扩大规模不迟。”
听到这样的回答之后,一边的郭林突出一个不可思议:
“常工你觉得咱们的生产效率能比欧洲那边还高?”
这件事情搁在常浩南重生之前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君不见一度濒临破产的某斯拉汽车,在上沪的超级工厂建成之后一路逆袭,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不过搁在1997年,还不太有人敢相信这种事情。
思索片刻之后,他还是给出了个比较保守的判断:
“刚开始肯定不能,但过几年就说不准了,欧洲那边现在去工业化搞得势头很猛,这种东西的影响几乎不可逆,而且会很快体现出来……”
“那要是欧洲人中途变卦怎么办,就像麦道那样,毕竟夜长梦多,这个总装中心预计3年后才动工……”
自从那次在三道门的晚宴上听常浩南说到底线思维的概念之后,徐洋在这个方面的警惕性几乎是指数级提升,甚至有点白切黑那感觉。
“可能性不大,这次跟麦道,还有和平典范那时候都不一样,既不是市场换技术,也不是单纯花钱买技术。”
常浩南对这个问题倒是早有考虑:
“就像徐博士你说的,这两种路子其实都靠不住,人家想不跟你玩就不跟你玩了,但咱们现在是技术换技术,不是单方面有求于人,他空客想要搞事也得掂量一下,那个航空气象研究中心可是要建在国内的,真要是协议作废,投资可就全打水漂了……”
第252章 搞预警机也要有备无患
“技术换技术……”
郭林重复了一遍常浩南说的这个概念。
在过去,这当然是华夏方面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现在却做到了。
而且竟然还是跟空中客车这样一个与波音齐名的庞然大物。
……
三人的谈话是在14所内部的机关灶进行的,能进这里吃饭的人保密级别都不会低,加上话题本来就是新闻里面已经播过的内容,因此也没有特地避开其他人。
于是,就在他们准备收拾餐具离开的时候,有两个一直坐在不远处角落里的人起身走了过来。
其中一个稍微年长一些的率先开口问道: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这位是常浩南同志么?”
三个人的目光几乎同时被吸引了过去。
“没错,我是常浩南,请问您是……”
“王院士?”
常浩南话音未落,旁边的郭林直接站起身,同时惊几乎是语无伦次地叫出了对方的身份:
“我怎么完全不知道……您怎么突然……”
尽管常浩南和徐洋两个人还是有些懵逼,但听到郭林的称呼,二人为表尊重还是站起身来。
“王院士这次是来咱们14所是考察一下几种新型雷达的预研情况,一切从简,就没有通知到不涉及项目的人。”
跟在后面的那位是14所的副所长罗群,这段时间出现过几次,主要是慰问和发福利,所以常浩南印象比较深。
“你们坐着就好,我过来是想要和小常同志聊一聊。”
被称为王院士的人话音刚落,罗群便从旁边搬来两张椅子,于是五个人又重新坐回了桌边。
也就是在这个功夫,常浩南总算反应过来了对方的身份。
电科集团出身的工程院院士王晓模。
日后华夏三型预警机:空警200、空警500、ZDK03的总设计师和总顾问。
目前应该是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正好能和郭林刚刚的称呼对上。
14所在电科集团内部的地位类似601所/112厂在航空工业内部,很多兄弟单位都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它这里分出去的,所以尽管王晓模算是38所出身,但其实年轻时也在14所工作过。
这个名字对于常浩南而言自然是如雷贯耳的,只不过这是他第一次看见不到60岁、还算是年富力强状态下的真人,所以一时间没认出来。
“您是……王晓模院士?”
尽管已经基本确定自己的猜测,但出于礼貌,常浩南还是询问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晓模有些好奇,他自问自己的名声应该还没传到电科系统以外才对。
“本来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让我猜出来了,以前听过383雷达研制过程中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常浩南的语气不卑不亢,但三两句话就拉近了二人之间的距离——
383型三坐标雷达是王晓模在黔省大山里的得意之作,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算他现在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但听到有年轻人提起这个型号,心情还是会好上不少。
这就跟一个父亲听别人夸自己孩子一样,不高兴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说这番话的人。
换个14所普通工程师在这里,就不可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我是前些天跟南郑182厂梁绍修总师开会的时候,从他那了解到小常同志你的名字,还有一些事情。”
王晓模首先解释了自己为何能认出常浩南来,然后又继续道:
“刚刚听你们聊天,好像说起了技术换技术的事情?”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