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不过,刘永全这会儿满脑子都是好奇,也没注意对方语气中的细微变化:
“不是测的光谱……我现在正在132厂这边,用红外成像系统和受激干涉进行的观测。”
彭文质又是一愣,旋即意识到是沟通过程中搞出了乌龙,于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回了对方所说的异常情况上面。
“红外成像和受激干涉都不算是严格的固体材料检测手段,真要想获取详细的红外光特性还是要做光谱……”
他前半辈子的工作都在实验室,对于工程口偶尔整出来的奇思妙想很是无奈。
但刘永全的回应也突出一个理直气壮:
“就算受激干涉谱在精度方面赶不上光谱,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才对吧?”
这句话有理有据,让彭文质一时失语。
但却也给了他新的灵感:
“老刘,你们进行测量的时候,被测目标是暴露在大气环境下?”
刘永全有些无奈:
“我们测的是一整架飞机,总不能装进一个真空罐里面去……那成本也太离谱了,而且这也不符合实际的工作环境。”
“那就对了……确实有一种理论上的可能。”
彭文质解释道:
“红外探测的大气窗口波段是3-5微米和8-14微米,除此以外的部分很容易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吸收,所以如果一种材料精确地在这两个窗口波段,或者其中之一具有高吸收率,其它所有波段都具有高透射率,那么就可以在宏观上同时实现低红外信号和高散热能力,而咱们之前不分频段进行的红外发射特性测试也发现不了这一点……”
刚开始,他还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而说到后面,自己都有点将信将疑了:
“可是这种特性的材料实在太理想了,我们过去一般都只敢在论文最后面‘未来工作展望’的部分写上一些相关内容,否则很容易被认为是吹牛逼……”
“我们院应该没有这么厉害才对……吧?”
刘永全此时已经大喜过望,哪还顾不上这些:
“照你这么说,只要把这种涂层覆盖到整个物体表面,就可以让目标在红外成像系统的视野里完全消失?”
说着下意识看向旁边正等着沟通结果的杨韦。
而后者此时也是两眼冒光。
要是能实现红外和雷达信号的双重隐身,那二十号工程对于他来说可就算毫无遗憾了。
不过,彭文质倒是没有他们俩这么乐观:
“原理上确实是这样……但首先这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涂敷性能一般,需要大量添加剂才能附着到金属或者复合材料表面,现在用量少还好,真要涂满整架飞机的话成本和重量恐怕都是问题。”
“当然这一点总归有办法克服,更重要的是,咱们最好首先确定,这种特性不是个例……”
刘永全有些难绷地皱起眉头:
“化学成分确定的情况下,材料特性还能是个例?”
彭文质当即就笑了:
“这可难说……材料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本质上仍然属于更加高效的炼丹,除非……”
他的话到这里戛然而止。
“除非什么?”
刘永全忍不住追问。
“除非能在某种程度上根据微观粒子排布形式,预测到材料的宏观属性。”
这一次,彭文质的语气中已经满是严肃:
“所以我准备联系一下火炬实验室,常院士他们搞不好真能做到……”
听到常浩南的名字,刘永全突然有了一种“绕过一圈之后又回到原点”的感觉。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看向旁边桌上的台历。
2009年1月16日。
“常总现在……应该不在京城。”
按照计划,“玄鸟”高超音速飞行器即将连续进行第四和五次飞行测试,同时,常浩南提议的“千目巡天”雷达网也已经完成部署,将借此机会验证其对邻近空间内高超音速目标的监视和预警能力。
当然,这些细节肯定没办法跟对面的彭文质解释太清楚。
“先不管这么多了……”
彭文质的语速飞快:
“如果这种人工设计的超材料能够成真,那对于整个材料学来说都可能是颠覆性的……”
第1405章 颠覆了,但不是通过你想的方式
当常浩南从陇原省回到京城,看到那张堪称离奇的红外发射光谱时,最开始也是有些意外的。
“这结果……你确认过么?”
他有些将信将疑地向一旁的栗亚波问道。
这份从航空材料研究所传来的报告只有区区五页,但已经在他手里捏了一个多小时的功夫。
纸张边缘都在反复的摩挲之下起了毛边。
常浩南倒不是怀疑航空工业系统内的下属单位搞数据造假,况且就算造假了也不可能主动送到他手里。
但这个谱图可实在是太巧合了。
低发射率特征几乎严格被限定在两个大气观测窗口波段之内,别说是检测,就算给一张空白坐标纸让随便画,他都不敢画出这种数据曲线来。
更加离奇的地方在于,这份报告中还特别注明,这份样本的材料是直接从一台完成使命的涡扇10G验证机上面刮下来的,技术人员利用新合成的同型号材料并未能复现出相同的结果。
总不能说涡扇10G是什么天选圣地,可以给材料加BUFF吧?
“确认过。”
栗亚波摘掉护目镜,点了点头:
“航材所的彭研究员大上个星期就把材报告过来了,您回来之前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重复测试,总的来说虽然可复现性不太好,但还是有三次重复出了基本完全一致的结果,可以认为这种材料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具备极强的光谱选择性……”
常浩南摸了摸下巴,倒是没有对这个可复现性的问题做太多疑问。
计算材料学研究的日常工作就是设计各种奇奇怪怪的、甚至实际情况下未必能合成出来的材料结构,出现类似各向异性的情况,导致同一材料表现出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性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具体来说呢,特定条件是指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栗亚波脸上露出几分尴尬。
但还是如同念经一般回答了一大长串:
“制备样本的时候必须用磁控溅射镀膜机而不能用电子束蒸发镀膜机,氩气环境不能维持太长时间,最多不超过半小时,热处理需要在氮气环境下,不能是真空环境,基底材料不能用超声波清洗仪处理必须手洗……”
“……哦还有,制备周期性碳阵列层的过程中,需要带一罐冰可乐然后全部喝掉。”
常浩南的钢笔尖突然在纸上戳出了个墨点。
“啊?”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
“没错。”
栗亚波非常严肃地确认道:
“而且还必须是可口可乐,别的不行。”
“……”
常浩南叹了口气,然后有些无奈地点点头。
他知道搞实验材料学或者生物学之类领域的人多少都信点玄学,区区三次试验其实完全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基本可以认定为巧合。
但不管怎么说,能提供点情绪价值倒也不错。
再说只是喝个冰可乐而已,没加入跪拜仪器或者跳大神之类的环节已经非常尊重唯物主义了,于是便没有再深究下去:
“以后买可乐的钱记得找柳老师去报销……”
一段小小的插曲过后,他重新拿起那份报告。
毕竟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
“你测试用的材料,是按照报告附件里面提到的工艺自行合成的,还是跟材料研究院那边一样,从涡扇10G上刮下来的?”
“是自行合成的……”
见到自家老大切换话题,栗亚波总算松了口气,连忙回答道:
“其实我专门研究过,最后发现彭研究员他们之所以没办法用新材料复现出相同结果,就是因为那边只有电子束蒸发镀膜机,这才发现了刚才的第一项条件。”
听到这里,常浩南顿时坐直了身子,下意识嘟哝道:
“这涡扇10G还真能上buff?”
栗亚波这会儿还在回忆自己之前做实验的细节,自然没听清这么小的声音:
“抱歉……您说什么?”
“哦,没什么。”
常浩南摇摇头,开始分析眼前的情况:
“亚波,你有没有了解过光子晶体?”
栗亚波主要研究的是金属和碳基符合材料,但对于其它方向的基本概念还不至于一无所知。
“听说过,好像是一种介电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人工材料,由于布拉格散射效应,可以对光的传播进行选择性控制,有点类似电子在半导体材料里面的传播能力那样……”
当说完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白了常浩南的意思:
“您是说,这种涂层材料是一种光子晶体?”
但马上又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
“可是光子晶体基本都是非金属基材料,而且都有明显的多层结构和人为设计的痕迹,这个涂层材料显然不符合特征吧?”
所谓“人为设计痕迹”和一般意义的人工合成并不是同一种概念,而是在大尺度层面上加入人工基础单元,形成宏观等效媒质,至少在目前阶段,基本可以认为无法进行量产。
常浩南摆摆手:
“这种金属基涂层显然不具备跟光子晶体相同的宏观结构,但微观粒子的排部却可能在某一维度上具备一定的相似性。”
“你刚才提到制备样本必须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机才能有效观测到特征发射现象,就有可能是磁场作用导致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并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材料用电子束蒸发镀膜到涡扇10G上面走了一圈之后,就具备了相同的特性。”
“换句话说,不是606所和航空材料研究院在测试过程中做的项目不够全面,而是那时候的材料本身就不具备这样的性质……”
栗亚波闻言双眼一亮:
“如果是这样,那或许可以尝试利用类似扰动-耗散定理和格林函数法的手段,计算来自一维金属-电介质周期堆叠结构的热发射水平,进而从微观层面实现对这种……或者这类材料的功能设计?”
“原理上是这样,不过具体到算法层面,可能还需要进行很多优化。”
常浩南回答道:
“这部分工作由我来完成,你先去验证我的另外一个猜想。”
本来已经准备起身的栗亚波重新坐回了位置上:
“您说。”
“这种材料应该是涂在尾喷口过渡段表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在等离子体的下面,但仍然会对其它方向的红外信号传播产生影响……这绝对不是单纯发射率低或者吸收能力强就能解释的。”
栗亚波虽然也是航空专业出身,但从读博士开始就没怎么再接触过飞机设计了,所以刚才根本没往这块去想。
现在被常浩南这么一提醒,也终于回过味来。
“那您的意思是……”
常浩南手指在桌面上轻点两下:
“我怀疑这种材料可能有负的折射率,导致与它相关的光学传播路径跟一般介质完全不同……”
第1406章 准备送一份大礼
常浩南的推测引来栗亚波的一阵沉默。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