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郭林的眼睛稍微眯了眯,这次没有马上开口,而是认真盯着电脑屏幕瞧了一会儿:
“但双基地雷达也就罢了,多基地雷达实际很难提供足够的同步率,叠加起来的累积误差还是会大到难以接受的程度……”
常浩南直接用笔帽敲了敲桌面,语气中带着兴奋:
“所以我说的是多个天线,而不是多部雷达。”
稍作停顿之后,又继续补充道:
“高超音速运动目标的回波包络中距离走动通常是包络变化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在解决了时间累积的问题之后,就只需要校正走动项。”
或许是因为当局者迷的缘故,郭林听罢靠在椅背上思索了好一会儿,仍然没有给出回应。
反而是旁边只是随便听听的刑牧春猜到了什么:
“常院士刚才说跨距离单元……意思是要给同一部雷达设置多个距离很远的天线?”
其实这完全是根据字面意思硬猜,但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效果。
“没错。”
常浩南直接给出了进一步的结果:
“具体来说,是间隔154.08km,或者154.08km的整数倍……当然也允许有一定误差,只是偏差越小,校准走动项的难度越低,精度也就越高。”
都说到这一步了,郭林再怎么样也肯定明白了。
只是仍然有些难以接受。
“让两两间隔上百公里的几部……甚至十几部天线归属同一部终端进行控制?”
他下意识看了眼会议室另一端墙上的华夏地图。
即便只应对北边一个方向,恐怕也是个规模难以想象的超级工程。
“所以我暂时管它叫……千目巡天!”
第1380章 同位素生产反应堆
金城西郊的半山坡上,核工业504厂车间的蓝色彩钢瓦屋顶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彭觉先推了推眼镜,望着车窗外掠过的铁丝网与警示标志,突然开口: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的警卫营连自动步枪都配不齐,好些用的还是五六半。”
旁边正在翻阅笔记的韩陈峰闻言抬头。
透过侧窗玻璃,能看见岗亭里士兵胸前的81-1式突击步枪正泛着幽蓝的反光。
他撇了撇嘴,心说现在好像也没紧跟住时代的步伐,毕竟连盛京那边的地方军区都已经开始换装更新型号的突击步枪了。
韩陈峰不懂轻武器,但那种新枪的弹匣位于握把后面,哪怕是纯外行也能一眼认出差别。
不过还没等开口,副驾驶位置上负责接车的一名武警中校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提前解释道:
“其实早就已经换95了,只不过门口明哨的主要功能是震慑和警告,使用下来发现新枪太短、塑料感太重,而且持枪的时候因为手臂遮挡从正面看不见弹匣……总之威慑力不足,导致哨兵口令甚至举枪示警的频率大大增加,所以就专门留了一批老枪站岗时候用……”
韩陈峰神情有些古怪地点了点头。
这些内容其实只能算是闲聊,也不存在什么相不相信。
只是确实有点难以想象,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才需要哨兵频繁举枪……
他本以为90年代的辽省已经非常夸张了。
但这么一看,确实还是小巫见大巫。
为了避免有人驾驶车辆冲卡,厂区入口附近的一段道路特地设计得蜿蜒曲折,让车速始终提不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核心厂区的全貌才呈现在众人面前。
“你们连冷却塔都伪装过?”
韩陈峰指了指远处几座突兀的圆柱体建筑,塔顶飘散的白雾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淡紫色:
“我在外面看还以为是个烟囱……”
彭觉先点点头:
“确实借用了一些视觉上的错位技巧……”
说话间,车队已经在第三道检查前面站停下,而地下工程的入口也终于真正显露——混凝土浇筑的斜坡向地底延伸,坡道末端矗立着一道铅钢复合闸门,闸门顶部的辐射计量表闪烁着绿光。
“这下面埋着的可是国家级机密。”
他刷完通行证,转头对刚刚换好防护服,正在佩戴剂量计的韩陈峰低声道:
“去年有商业卫星拍到冷却塔,非说是我们在搞钚增殖堆,外事口拿着假图纸跟他们扯了三个月,最后硬说是马铃薯淀粉生产线……”
韩陈峰差点没笑出声来。
对于情报分析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信息量越大越好。
在甄别能力和数据处理速度优先的情况下,过于丰富的信息会适得其反,导致错误的,或者是正确但无用的结论。
随着最后一道数吨重的铅门缓缓向两侧打开,湿热的空气裹挟着空调设备发出的低频轰鸣声扑面而来。
韩陈峰的瞳孔骤然收缩——
透过控制室的观察窗,可以看到圆筒状的反应堆容器矗立在远处半地下空间的中央,大约一半银灰色控制棒像钟表的指针悬停在堆芯上方,淡蓝色切伦科夫辐射光透过观察窗在水雾中晕染开来。
“这是……反应堆?”
他研究核物理出身,当然知道反应堆里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过去毕竟不是核电专家,唯一有机会搞的核能项目还中途告吹,只停留在方案设计阶段,所以很少有机会能如此直接地看到。
况且商业反应堆因为体量问题,一般都是挖出一个池子泡进去,外人哪怕参观也只能从上面俯视。
像现在这样的角度,属实还是第一次。
“准确说是池式铀-钚-锆合金堆。”
旁边一名负责引路的技术人员一边介绍,一边指向控制台底座上面一排磨损严重的俄文铭牌,依稀可以看见CCCP的钢印:
“这个地方最早是五十年代末苏联人帮忙建的,用来生产钚-239,90年代在原址基础上升级重建,除了对快中子反应堆进行前期技术论证以外,主要也是用于生产锕-225和锶-89,顺便还有一部分锎-252……”
“……”
在这一瞬间,韩陈峰瞬间明白了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地方为什么要如此重兵把守:
“我一直以为锎-252是在大亚湾生产的?”
他知道大亚湾核电站有个同位素生产部门,并且在核工业口内部渠道的订货清单上,同位素购买和转移的发货地也是在鹏城。
如今看来,恐怕都是障眼法。
“你这么以为就对了……”
彭觉先隐藏在面罩下的嘴角一咧:
“因为我们过去一直都是这么误导外界的,当然也确实有一部分医用和研究用同位素来自那边,只不过不占主流。”
韩陈峰听罢脚步一滞,脑子里回荡的满是刚才对方口中的两个字:
“外……外界?”
他过去一直以为自己身为240所一把手,怎么也应该属于核工业系统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现在看来恐怕还差着不少。
彭觉先当然不知道自己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已经给别人的内心造成重大创伤,还以为对方是对于“误导”这个行为本身感到不解:
“你应该知道,锎-252作为中子源具有诱发链式反应的功能,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产量倒推核能研究和建设水平,所以在工程上比较敏感……”
韩陈峰其实明白这些,但眼下也不太想说话,只是稍稍靠近观察窗,看着浸泡在水中的燃料棒表面布满蜂窝状的气泡。
突然,一阵清脆的滴滴声响起,只见机械臂抓取着一组燃料棒开始上升,锭块表面蒸腾的气泡在接触到空气的瞬间爆裂成淡金色火花。
“单个生产周期能产出大约3纳克的锎-252。”
彭觉先的声音带着复杂的情绪:
“年产量不到40微克,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如今看来还是过于保守了,甚至不够国内工业建设用途,更别提医疗和其他方面……”
韩陈峰突然意识到自己防护服袖口的辐射计量表正在轻微震颤,低头一看发现从左到右的第二个警报灯已经亮起。
这个级别的辐射量稍微超过人体本身的安全限额,但仍在防护服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以你们要用它来做等离子体发生器?”
他的喉结动了动,声音由于面罩的遮挡而显得有些低沉:
“把核裂变直接转化为电离气体,再通过磁流体发电……可是这堆芯的温度场分布根本不符合要求,水冷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突破沸点,哪怕加压……”
话才说到一半,就被彭觉先打断了:
“那当然不是。”
说完转过身,轻轻拍了拍控制台的不锈钢外壳:
“我们准备让它停止运行,然后整体改造成一座气体冷却反应堆……”
“……”
一时间,整个控制室的空气陷入了凝固。
韩陈峰整个人呆在原地,全包式防护头盔下面的双眼微微瞪大,表现得比刚才听见自己是“外人”的时候还要震惊。
好半天之后才憋出一个语气词来:
“啊?”
彭觉先则给出了标准回复:
“啊什么啊?”
“小型研究堆的气体冷却技术本来就相对成熟,国外更是早就已经有类似规模的反应堆被用于验证高温气冷技术了,算是现阶段最稳妥的方案,总不能真拿HTR-10高温气冷试验堆来冒险吧?”
韩陈峰赶紧摇头,并且由于顶着厚重的头部防护导致动作有些滑稽:
“我的意思是,你们准备就这么把它拆了?”
他知道自己手头这个项目有常院士背书,所以优先级应该很高。
但从没想到过会让上面同意直接把同位素生产给停了。
“那当然不可能……”
彭觉先背过双手,双眼闪过一抹亮光:
“常院士已经答应了……我们俩一起打报告,争取建设一个规模更大、产能更高的同位素生产基地。”
第1381章 通往太阳的第一步
韩陈峰眨了眨眼睛,没有回话。
对方嘴上说是“争取”,但既然已经做出了停堆改建的决定,那就算还没争取出个明确结果,想必也是比较乐观的。
他只需要在自己相对擅长的磁流体发生和控制部分发挥作用即可。
“所以……马上就开始改建工程?”
彭觉先伸手扶了下额头,面具下的脸上露出不忍直视的表情:
“怎么可能……再怎么说也要等新的生产基地开工才行,否则空窗期这么长万一出点什么事就麻烦了。”
华夏的放射性同位素大部分都依赖进口,能够自行供应的品类极少。
但即便如此,有没有自主生产能力之间也是如鸿沟般的差距。
韩陈峰一寻思觉得也对,自己属实有点过于着急了,于是略微平复了一下心情:
“那这次是……”
就在这个时候,刚才负责介绍反应堆的那名技术人员从控制台上的一部电脑前面站了起来:
“彭院士,韩所长,本堆过去五年的运行记录已经全部调取出来了,但因为设备比较老旧,要想把记录全部导出的话,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听到这里,韩陈峰瞬间明白了自己刚才问题的答案。
没等对方多说,他便直接抢先道:
“导出可以慢慢来,我先确定一部分关键参数,也好对后续改建工作的规模和方向有个数。”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