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48章

作者:顾止

  【礼部尚书双手高擎玄漆剑匣,踏着祭坛稳步登阶而至第四层。】

  【秦王嬴政稳步上前,目光沉静地审视剑匣上精雕的八百里秦川,山河纹路在日光下流转着含蓄的金辉。】

  【随后秦王嬴政将腰间太阿剑解下,悬于匣侧。】

  【接着嬴政右手握住定秦剑柄,缓缓抽出剑身。】

  【一道清冷的寒光掠过,剑刃如秋水澄明,“天子定秦”四字铭文端正地铸于剑脊正反两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剑身出鞘的铮铮鸣声,在寂静的祭坛上格外清越。】

  【坛下的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当即率一众文官肃然拜贺道:“天子剑出,山河定位!”】

  【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也是领一众武将齐声应和道:“剑耀日月,永靖四方!”】

  【满朝文武百官再拜,声浪层叠如潮道:“鼎剑相合,天命永昌!”】.

  【颂声在五德承运祭坛间往复激荡,惊起四周青铜簴业上的玄鸟纹铃,清越铃音与浑厚人声交织,久久萦绕于天地之间。】

  【最后,秦王嬴政将定秦剑悬于腰间,并取出传国玉玺,而后左手持玄土圭,右手擎传国玉玺,声如雷震道:“天鼎观星象,以授农时。”】

  “地鼎载山河,以统九服。”】

  “人鼎铭政典,以立纲常。”】

  “三鼎镇国运,此乃社稷根基!”】

  “定秦之剑,出则六合震服,入则万邦景从,此乃天子权柄!”】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授命于地,既安永固,玉玺承天命,此乃帝王凭证!”】

  【话至最后,秦王嬴政高举玄土圭与传国玉玺,响彻钧天:“三者俱全,当为大秦天子!”】

  【伴随着秦王嬴政的话语,第十通鼓声轰然炸响,如共工触柱撼动天维,声浪激得祭坛四周玄旗猎猎翻卷。】

  【同时三十六座青铜编钟应势共鸣,其声苍茫浑厚,恰似黄龙吟啸震彻八极,又若玄鸟振翅掠过九州。】

  【坛下一众文武百官也是稽首再拜,响遏层云道:“三鼎定国本,一剑安寰宇,玉玺承天命,赫赫大秦,万世永昌!“】

  【直到片刻之后,文武百官恭贺声、鼓乐声方才渐渐停歇。】

  【而秦王嬴政也是再度将刻有方才所言的玄土圭,掷入到五德承运坛巅的九丈渊池之中,以示藏圭永固。】

  【片刻之后,刑部尚书李斯也是上前一步进言道:“陛下扫877六合、一天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号已不足以彰陛下圣德。”】

  “臣请更王号为皇帝,以彰陛下不世之功!”】

  “陛下为皇帝之始,臣请陛下上尊号——始皇帝!”】

  【坛下一众文武百官亦是齐声附和,声如洪钟道:“陛下功过三皇、德兼五帝,臣等恭请陛下上尊号,曰:始皇帝!”】

  【秦王嬴政目光扫过文武群臣,飞尾冠微动,微微颔首应道:“善!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一众文武百官再拜,山呼响彻云霄:“大秦万年!始皇帝陛下万年!”】

  【四周披甲执戈的卫士与众多黔首百姓见此,亦是齐齐山呼:“大秦万年!始皇帝陛下万年!”】

  【片刻之后,始皇帝嬴政挥了挥手,顿时四周的山呼万年之声随之顿歇。】

  【而后始皇帝嬴政俯瞰下方一众文武百官、披甲卫士、四方黔首百姓,再次宣布道:“朕承天命,扫六合而一天下。”】

  “当弘一统之制,彰合和之德,使万民安居乐业,令天下各得其所!”】

  “今诏令:一,设文、武科举于雍安,岁以仲春为期。”】

  “凡通经术、明法令、善骑射、晓兵韬者,或精器械、擅农桑、通星历、晓堪舆、谙医道,以及其他怀一技之长、有经世之才者,无论贵贱,皆得应举。”】

  “凡通过文、武科举者,皆按成绩授以官爵!”】

  “二,赐天下黔首:凡五岁以上者,每人发粮食五斤,蜂窝炭三斤,肉食一斤,羊毛一斤,豆油半斤,盐半斤。鳏、寡、孤、独者,倍之!”】

  “此诏颁行天下三十六郡,各县道官署需刻石公示,敢有隐匿诏令者,以废令罪论处!”】

  【此诏一出,四周围观的黔首百姓当即更加热烈高呼:“大秦万年!始皇帝陛下万年!】

  【而兰宪台下属典史司的史官,也是再次执笔记载:“华夏大一统元年正月初一,始皇帝告于皇天后土:六王既毕,四海归一!”】

  “并立新都雍安于渭水之阳,以开万世曰=易尔伞捂7鸠(六)陕2太平之基。”】

  “铸天、地、人三鼎,以正四时,以统疆理,以明法度。”】

  “淬定秦剑,以镇六合,以安黎庶。”】

  “琢和氏璧,为传国玺,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三器既成,天命攸归,大秦永祚!”】

  “既奠国本,乃布新政。”】

  “诏于同年二月二日开文武科举,纳百家之士;赐万民衣食,恤鳏寡孤独。以彰圣统,以明德化,以垂永宪。”】。

第546章秦皇嬴政:天幕上冠冕的审美太符合朕的心意了【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当看到头戴九寸鎏金赤玉飞尾冠,身着玄色袀玄祭服,腰束紫金银玉九节带,佩紫、金、银三色绶的另一个“自己”出现的时候,秦皇嬴政也是眼前一亮。

  而当看到太子扶苏头戴七寸素金青玉飞尾冠,同样身着玄色袀玄祭服,腰束金银玉七节带,并且佩紫银双色绶带。

  以及其他文武百官也按照彼此身份地位高低的不同,或是头戴六寸玄金飞尾冠,或是头戴五寸鎏金银纹飞尾冠,或是头戴四寸素银飞尾冠,或是三寸青铜飞尾冠。

  又或是腰束六节紫带,佩紫绶;或是腰束五节金带,佩绯绶;或是腰束四节银带,佩青绶;或是腰束三节铜带,佩墨绶的时候,秦皇嬴政更是不禁满意地微微点头。

  要知道在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为了表明秦国已经取代昔日的周王朝,成为天下新的正统。

  所以秦皇嬴政也是打算废除昔日周王朝的衣冠制度,重新制定独属于秦朝的衣冠制度的。

  比如说,废周代六冕之制,改为戴通天冠,着“玄衣纁裳”,文武百官则是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等。

  但是,看了一下天幕上的飞尾冠,以及与之相应的袍服、腰带、绶带之后,秦皇嬴政也是果断将自己之前拟定的衣冠制度给抛弃掉。

  因为如果说原来仅帝王可戴的“通天冠”,象征着高耸、方正、无饰,至高无上的天子威严的话。

  那么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所佩戴的“九寸鎏金赤玉飞尾冠”,则是通过高冠鎏金,镶嵌赤玉,后垂飞尾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神圣性与动态美。

  同样如果说原来文官所佩戴的高山冠形似山峦,线条硬朗,象征法度如山。

  以及御史所佩戴的发冠,简朴无华,突出刚正不阿。

  还有武官所佩戴的武冠轻便实用,无过多装饰的话。

  那么天幕上的文武百官所佩戴的各类飞尾冠,给人的感觉则是完全不同。

  比如说,六寸玄金飞尾冠:比高山冠更显威仪,玄金紫玉的厚重中透出飞尾的灵动,完美平衡权力与气度。

  五寸鎏金银纹飞尾冠:较之法冠更富威严,鎏金银纹与苍玉璧的搭配,既保持官吏的庄重,又增添了天子所授的神圣感。

  四寸素银飞尾冠:相较传统文官冠更显精干,素银冷光昭示刚正不阿,简练飞尾又不失官员威仪。

  三寸青铜飞尾冠:比普通吏冠更具威慑力,青铜材质与短刃飞尾更是强化中下层官吏的刚硬形象。

  可以说,如果原来的秦冠强调功能性与威严,形制固定,色彩单调(以玄黑为主)的话。

  那么天幕上的飞尾冠制度,则是在秩序中融入华丽,通过材质(金玉)、色彩(青紫苍)、动态(飞尾)大大增强了冠冕的视觉冲击力。

  而且原来的秦冠,无论是官员,还是黔首百姓也仅能够通过冠形(如高山冠、法冠、武冠)来区分对方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将,亦或者是御史,无法具体识别对方的官衔等级。

  但是,如果换做天幕上的飞尾冠制度的话,那么不管是官员,还是黔首百姓,只需要看一眼对方飞尾冠的飞尾长短,那么即知对方的官衔品级之高低。

  “一眼辨尊卑”,便是如此。

  另外,原来的秦冠除了辨识度相对较低之外,黑色冠服在原来楚、齐等中原诸侯国的华丽文化圈内,也是显得有些“粗陋”的。

  甚至在秦灭六国之前,中原六国更是时常蔑称秦国为野蛮子,嘲讽秦国不懂礼仪文化之美。

  但是,在天幕上的这套飞尾冠制度出来之后,谁还敢说秦国没有礼仪文化?

  试问,过往周王朝,以及一众诸侯国,有谁的冠冕制度能够比秦国的冠冕制度更好看?

  完全没有!

  尤其是当头戴七寸素金青玉飞尾冠的太子扶苏,以及其他各头戴六寸玄金飞尾冠、五寸鎏金银纹飞尾冠、四寸素银飞尾冠、三寸青铜飞尾冠的文武百官。

  齐齐朝着头戴九寸鎏金赤玉飞尾冠的“。他”俯拜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犹如群星拱日般的瑰丽气象,以及规整秩序之中所透露出来的华美,更是令他也不禁沉醉其中。

  只能说,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果然不愧是他的好大儿,真的是太懂他的审美喜好了!

  所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换!

  必须要换!

  秦国的冠冕制度,必须要换成天幕上的飞尾冠冠冕制度!

  想到这里,秦皇嬴政也是转过头看向九卿之中的奉常与治粟内史?道:

  “奉常将天幕上的各式飞尾冠,以及腰带、绶带都记录下来!”

  “明年,朕要全国上下官吏都换成天幕上的飞尾冠冠冕以及相关的衣裳!”

  “一概支出,治粟内史?全力配合。”

  奉常闻言也是当即拱手应道:

  “是,陛下!”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绝大多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其实都是比较正常的。

  而绝大多数的人的审美比较正常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在面对同样的某种事物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表现出来的看法会比较一致。

  而秦皇嬴政的审美最多只能够说挑剔,但是绝对称不上奇葩,依然还是在正常的审美范畴之内。

  同样,奉常的审美也是如此。

  所以秦皇嬴政觉得天幕上的飞尾冠冠冕衣裳好看,喜欢天幕上展示出来的飞尾冠冠冕衣裳。

  奉常自然也是觉得天幕上的飞尾冠冠冕衣裳好看,喜欢天幕上展示出来的飞尾冠冠冕衣裳。

  所以别说秦皇嬴政这会给他下令了,就算秦皇嬴政没有给他下令,说不定等天幕过后,他也要给秦皇嬴政建议一下改为使用天幕上的飞尾冠冠冕衣裳。

  毕竟,以他作为九卿之中的奉常身份,未来还是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戴五寸鎏金银纹飞尾冠,束五节金带,并佩绯绶的。

  他也想试试头戴五寸鎏金银纹飞尾冠,腰束五节金带,并佩绯绶是个什么感觉。

  而一旁的治粟内史?也是随即应道:

  “臣,遵旨!”

  同时,治粟内史?也是开始在心中琢磨将全国上下的文武百官的冠冕、袍服、腰带、绶带,都换成天幕上的飞尾冠冠冕衣裳要花费多少钱财。

  首先三公与彻侯都是头戴六寸玄金飞尾冠,冠顶镶嵌紫玉璧,腰束六节紫带,并佩紫绶。

  五军都督、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都是头戴五寸鎏金银纹飞尾冠,冠顶镶嵌苍玉璧,腰束五节金带,并佩绯绶。

  各军都督、各部尚书、各府卿、各台卿以下至六品及以上的官员,皆是头戴四寸素银飞尾冠,冠顶无镶嵌,腰束四节银带,并佩青绶。

  而七品到从九品的官员,则是头戴三寸青铜飞尾冠,冠顶无镶嵌,同时腰束三节铜带,并佩墨绶。

  其中七品到从九品的官员虽然在文武百官之中占比的数量最多,但是他们的飞尾冠与腰带、绶带的造价也是最不值钱的。

  毕竟三寸青铜飞尾冠,冠顶又无镶嵌,压根就不值什么钱。

  要知道秦国以往都是拿青铜做武器的,所以要说青铜值什么钱的话,那也是开玩笑的。(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至少在国家这个层面来说,的确如此。

  回头将大秦将士损坏掉的青铜武器重新回炉重造一下,当即便能够铸造出大量的三寸青铜飞尾冠。

  甚至因为是拿将士的兵戈铸造成三寸飞尾冠的原因,说不定还能够给三寸青铜飞尾冠附加上一些类似“尚武”之类的特殊含义。

  从而使得原本不怎么值钱的三寸飞尾冠,变得更加珍贵一些!

  一想到这里,治粟内史?也是忍不住为自己堪称天才般的想法而暗自赞叹。

  而比起三寸青铜飞尾冠来说,七品到从九品的官员标配的三节铜带以及墨绶,治粟内史?更是连想都懒得想。

  因为所谓的三节铜腰带与墨绶的价值,比起三寸青铜飞尾冠的价值来说,还要更加低廉。

  随便在国库里面调配一下,便能够找到大量的制造三节铜腰带与墨绶的原材料。

  而各军都督、各部尚书、各府卿、各台卿以下至六品及以上的官员,虽然都是头戴四寸素银飞尾冠,但是同样冠顶无镶嵌的话。

  真要说价值,其实也高不到哪去。

  毕竟秦国的国库,哪怕再如何不充盈,那也不至于连制造一千几百个四寸素银飞尾冠的银器储备都拿不出来。

  就算再加上一千几百个四节银带的制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