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止
那么他们到时候,再改为采纳更好的四方驰道修筑路线方案即可。
而众臣在听到始皇帝的安排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将其他记录都给全部放下。
然后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抄写着天幕上暴露出来的四方驰道的修筑路线。
很快,众臣便趁着天幕上的四方驰道的修筑路线方案彻底消失之前,用只有自己能够勉强看懂的笔法,将天幕上出现的四方驰道的修筑路线方案给全部记载下来。
就在众臣刚刚记载下四方驰道的修筑路线,随即又听到了天幕上的“始皇帝”道出另一惊人消息,有匈奴头曼单于聚兵阴山,游骑已至河南地!
这个消息一出,秦皇嬴政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
如果说秦国在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还有什么敌手的话。
那么也就是有且只有北疆那边的匈奴了,至于说其他的蛮夷倒是不足为虑。
而在听到匈奴明年可能入侵的这个消息,王贲、蒙恬、李信等一众青年将帅也是如同天幕上那般大怒,并齐齐请战道:
“陛下!匈奴豺狼之性,非兵戈不能驯服,臣愿率三万铁骑,出云中,直捣阴山,断其王庭!”
“臣愿率精骑五万,奔袭漠南,取其单于首级,越已翼零尹VII咝呜究肆久 爸悬于咸阳北门!若是不成,甘受军法!”
www.shUb123.CoM
“陛下,臣愿率十万将士,大破匈奴,扬我秦威!”
“陛下,臣十五岁从军,专杀戎狄!今匈奴首级尚未装满臣的功车。”
“陛下若允,臣愿立下军令状:此战不带回左贤王金冠,便以这项上头颅补陛下器鸸衤三霖死韭气山四逡宫阶缺角!”
对于一众大秦将帅而言,六国他们都灭了,又怎会惧怕区区的匈奴异族。
所以一个个都是恨不得立刻率军出击,北伐匈奴。
然而对于一众将帅的主动请战,秦皇嬴政并没有直接答应下来。
毕竟,作为将帅想要考虑的事情仅仅是如何在战场上获胜。
但是对于他这个皇帝来说,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
毕竟,如今秦国刚刚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在短时间内,确实不宜再大动干戈,多多少少也要让黔首百姓好好休养生息一下。
同时,秦国联通四方疆域的驰道也尚未开始修筑,想要将大量的军需粮草运输到北疆也是一件非常艰难,耗费巨大的事情。
再者,面对匈奴,出征的将士数量少了,难以获全功,出征的将士数量多了,又耗资巨大,其中需要拿捏的度就很需要考量了。
想到这里,秦皇嬴政也是忽然明白为什么原未来的“他”会选择亲自巡视陇西,北登长城,而不是派遣一个上将军去代他巡视巡视陇西,北登长了。
因为如果是派遣一个上将军代他去巡视陇西,北登长城的话,那么匈奴人很有可能会继续南下侵袭秦国边境。
毕竟中原国家的上将军而已,匈奴人也不是没有打过。
上一次匈奴人打的中原国家的上将军,叫做李牧。
只不过那一次,匈奴人不仅被李牧一战剿灭十多万的人马。
同时,还被李牧灭了匈奴人的附属襜褴,打败了匈奴人的附属东胡,以及收降了匈奴人的附属林胡,甚至更是逼得匈奴的单于连夜逃跑。
往后的十多年时间,匈奴人愣是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城镇半步。
而天幕上的未来匈奴人,很显然是知道了李牧已死,赵国已灭的这个消息,所以才会再次蠢蠢欲动地想要南下试探一下中原。
毕竟匈奴人在被昔日的李牧打的大败而归之后,现在也同样休养生息了十几年。
如今不说恢复了全部的元气,但是也至少恢复了大半的元气。
所以匈奴人撩拨中原的胆气,自然也是随着自身元气的恢复而恢复了。
他们就不信中原国家驻守边疆的每一个上将军,都是如昔日赵国李牧那样的绝世将帅。
而且,就算他们真的打不过中原国家的上将军,那么他们大不了直接躲回北疆就行了,难道中原国家还敢深入北疆草原死追着他们不放不成?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他真的派遣上将军代他去巡视陇西,北登长城的话,那么匈奴人多半会不管不顾,继续侵袭秦国的边境。
同样,即便匈奴人袭击了他派遣过去的上将军,朝堂上的一众文武百官也依然会从理性方面考虑这个时候出兵匈奴的难度,以及利益得失。
而一旦这么考量之后,那么得出的结论多半是继续忍耐匈奴人几年,等到链接天下四方的驰道修筑完成之后,再派兵北伐匈奴也不迟。
但是,如果他亲自以皇帝之尊,去巡视陇西,北登长城的话,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如果他亲自到了北疆长城,然后匈奴人还胆敢趁着他在的时候便南下侵袭的话。
那么,他便可以借着自己被匈奴人袭击一事,调动秦国上下的士气,从而强行征召大军北伐匈奴。
同时,朝堂上的一众文武百官也不会再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这个时候出征匈奴是否值得,只会全力配合调动秦国上下的资源去北伐匈奴。
毕竟连自家的国君被匈奴人袭击了,如果他们都还能够忍耐下去的话。(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那么他们也别活着了,这么没有骨气,还不如直接找块白玉豆腐一头撞死的了。
届时,哪怕秦国刚刚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尚且需要时间恢复元气,休养生息,也必然会咬咬牙,举全国之力来北伐匈奴。
大不了到时候等打完了匈奴,再回头休息生息、恢复元气。
而同样,匈奴人现在也只是刚刚恢复一部分的元气,并且知道李牧已死,赵国已灭的消息。
所以打算试探一下灭了赵国和李牧的秦国月漪IX邻鹨妻玐O贰覇的深浅,看看能不能从中占一点便宜罢了,并不代表他们现在便想要和秦国死磕。
如果他们明知道中原皇帝北登长城,却依然发动了袭击的话,那么以他们对于中原国家的了解,中原国家必然会疯了一般和他们死战。
届时,说不定中原国家真的会追到北疆草原深处,也要和他们匈奴人分一个生死。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匈奴人现在便想看到的。
所以如果他真的以皇帝之尊,巡视陇西,北登长城的话,那么匈奴人多半会选择暂且退让一二。
尽管这并不能威慑匈奴人太长的时间,但是他也并不需要威慑匈奴人太长的时间,只要给他几年时间,将联通天下四方的驰道修筑起来。
那么到时候,他北伐匈奴起来就容易很多了。
只不过,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秦皇嬴政心中也多多少少难免有些不愉。
不过不愉归不愉,在专业的事情上面,秦皇嬴政还是选择听一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所以秦皇嬴政也是转头看向身旁不远处的武成侯王翦,询问道:
“对于匈奴入侵一事,不知武成侯有何想法?”.
王翦微微沉吟半响,而后沉稳自信笑道:
“若是如天幕那般事发突然的话,那么想要应对起来,倒是麻烦许多。”
“不过现在既然提前知晓了匈奴人打算南下入侵边境的消息,那么提前筹备起来,想要应对匈奴并不困难。”
“比如说,挑动内乱!”
“陛下可遣使诱之以利,离间匈奴各部,使其自相攻伐,难以统一。”
“如此一来,匈奴各部心思不一,自然难以统一南下侵袭秦国边境。”
“又比如说,臣知匈奴有三弊:一弊于日常部族分散,二弊于冬无储粮,三弊于利则进、害则散。”
“我们可以依此三弊,派遣数千精锐轻骑奔袭草原,断其水源,焚其草场,分而屠其弱小之部族,逼其不得不自救,从而使其没有南下侵袭秦国边境的余力。”
“再比如说,据长城而守。”
“匈奴善骑射而不善攻城,可于长城布下上万强弩,彼若来攻,则万弩齐发,将匈奴尽歼于长城之下!”
“又再比如说,以战养战。”
“寻常北伐的话,想要大量的军需粮草配给。”
“但是,如果有将帅懂得兵形势作战之法的话,那么便可以派遣该将帅,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深入草原,夺其牛羊为食,占其水草为营,以战养战。”
“如此一来,便没有军需粮草供应困难的问题,不过这样却容易导致孤军深入,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亦再比如说,堵不如衣泣陸引珊(二)栮就侕疏。”
“可以调陇西戍卒二十万为饵,敞开长城三处关隘”
“匈奴贪利必入,待其掠至安定郡,便派三十万大军锁住谷口,断水焚草。”
“胡马无草则瘫,匈奴人无水则乱,届时,可将匈奴全歼于泾水之畔等等!”
“不过以上这些办法,最多也只能够治标而不治本。”
“若是可以的话,臣认为可派六十万大军,以泰山压卵之势徐徐推进。”
“然后筑城屯田,步步为营,用粮道为网,以烽燧为链,困杀之!”
“如此一来,最多三年,必使漠南无王庭!”
“最后,再派遣大军将士与黔首百姓筑城戍边,沿河筑塞,当可使得匈奴胡马永无南渡之机!”
听完王翦的回答,秦皇嬴政原本皱起的眉头也是缓缓舒展开来,而后道:
“武成侯诸策所言有理,待到此次天幕过后,再做进一步商议。”
王翦也是点了点头应道月/漪-衫冷琦贰栮IV罢肆:
“是,陛下。”。
第523章始皇帝二十八年,泰山封禅,始皇帝三拜【求订阅,求全订】
【咸阳宫中,始皇帝嬴政高坐于帝座之上,阶下文武分列。】
【博士仆射周青臣上前奏道:“陛下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功盖三皇,德超五帝。臣请行封禅之礼,告成功于上天,以彰大秦之天命。”】
【始皇帝嬴政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朕闻古之帝王,功成者皆封泰山,禅梁父。”】
“今六国既灭,黔首归一,朕欲东巡泰山,行封禅之礼,诸卿以为如何?”】
【左丞相隗状随即出列拱手道:“陛下之功,亘古未有。封禅泰山,正可昭示天命所归,使四海黔首知大秦承天受命,万世不移!”】
【右丞相王绾亦是上前附和道:“昔周室衰微,诸侯纷争,天下板荡数百年。”】
“今陛下混一宇内,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此乃圣王之业。封禅之举,正当其时,可使万民瞻仰,咸服王化。”】
【将军蒙恬也是出列赞同道:“臣征战四方,II亿衤三儛齐+熘三倭亲见六国遗民犹存观望之心。陛下若行封禅,昭告天地,正可震慑不臣,使天下知天命在秦,不敢再生异心。”】
【廷尉李斯同样进言道:“陛下创制立法,一统天下,功业远超三代。封禅泰山,非为循古,实为立新。当以秦礼行之,不必拘泥旧制,方显大秦之新气象。”~】
【然而,儒家博士淳于越却是上前谏言道:“封禅乃圣王之事,须依古礼而行-。”】
“臣闻古之封禅者,必先修德,再斋戒百日,然后择吉日而行,最后再用三代之礼祭祀,方合天道。”】
【廷尉李斯闻言,立即驳斥道:“淳于博士此言差矣!三代不同礼,五帝不同法。今陛下创万世之业,岂能拘泥于陈旧古礼?”】
【随即李斯转向始皇帝,正色道:“陛下,六国之所以会灭亡,正是因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今大秦一统,当立新制,何必效仿那些早已消亡的旧礼?”】
【淳于越当即怒目而道:“礼乃治国之本,若不遵古制,廷尉难道就不担心秦国失天地之和吗!”】
【李斯随即转头看向博士淳于越冷笑道:“荒谬!陛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行即是新礼!尔等儒生终日空谈古制,可曾见古制能保六国不灭?”】
【李斯再度转向始皇帝,拜道:“臣请以秦礼行封禅,彰显大秦新气象!”】
【始皇帝嬴政亦是微微颔首:“朕之功业,前无古人,古人之礼,又如何能拘束于朕,朕封禅自当立新制,用秦礼而行,此事不必再议!”】
【说到最后,始皇帝嬴政神色淡漠地轻轻撇了一眼儒家博士淳于越,让淳于越将自己的满腹谏言都不得不憋了回去。】
【而后,始皇帝嬴政看向一旁的九卿奉常道:“东巡泰山封禅的具体时间,以及相关的事宜安排,便交由奉常负责。”】
【九卿奉常亦是出列应道:“臣遵旨!”】
【在定下泰山封禅一事之后,一众文武百官也是迅速筹备起来。】
【很快,始皇帝嬴政便率文武百官,以及仪仗、甲士数万人,一路东巡至泰山脚下。】
【稍整数日,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始皇帝嬴政也是与一众文武百官亲自登上泰山。】
【泰山之上,始皇帝嬴政一袭玄色冕服立于山巅,腰间的太阿剑悬而未动,双眸淡淡眺望着眼前肆意翻滚的云海,以及远处尽在脚下的齐鲁大地。】
【而在始皇帝嬴政身后,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将军蒙恬等朝廷重臣,皆是身着朝服,肃立低头。】
【而从山巅往下走,每隔五步便有两位左右相对的秦军锐士执戈而立。】
【一直到泰山脚下,更是有数万秦军锐士就地驻扎,远远看去,一片黑甲如林,漫天旌旗蔽空,给泰山增添了几分肃杀之风。】
【在挑选好的吉时到了之后,九卿奉常也是恭谨奉上青玉牒书,其文秘而不宣,唯天子可阅。】
【始皇帝嬴政亲执刻刀,于玉牒上篆刻秦篆数行,而后以玄帛包裹,置于五色土坛之上。】
【坛高三层,象征天地人三才,覆以黄琮、苍璧,虽然简朴,却也彰显着祭祀的威严。】
【随即,奉常上前,高诵祝文:“皇帝临位,作制明法。。。。。。”】
【祝文诵读完毕,到了封禅仪式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皇帝拜礼。】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红楼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