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57章

作者:顾止

  再当天幕上的“章邯”顺利在战场上建立起第三条指挥线,并且开始懂得如何在战场上给麾下的士卒创造局部的兵力优势的时候,王翦也是忍不住转过头去看了一眼身后的章邯。

  等到天幕上的“章邯”顺利在战场上建立起第四条指挥线,进一步懂得如何调动麾下不同兵种的士卒在战场上进行相互配合的时候。

  王翦也是看两眼天幕上的“章邯”,又转头看两眼身后的章邯,视线频频在两者身上来回打量。

  而章邯也是被王翦这般古怪的视线,看的有些不太自在。

  而这个时候,诸如内史蒙恬、通武侯王贲、李信等大秦将领也是隐隐看出了些许端倪。

  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错觉,他们感觉天幕上的“章邯”似乎指挥调度麾下的大军士卒越来越流畅了。

  直到天幕上的“章邯”顺利在战场上建立起第五条指挥线,并且懂得如何在短时间内集中己方力量,撕碎对方的局部战线,切割对方的军团的时候。

  王翦也是终于忍不住看向身后的章邯问道:

  “天幕上的你以前当真没有统过兵?也没有上过战场?”

  章邯不太明白王翦为什么这么询问,但还是老老实实地点头回答道:

  “应当是没有统过兵,也没有上过战场的。”

  毕竟天幕上的“他”在少年时期,因为懂得读书习字,侥幸成为了中书谒者,然后又一时幸运被太子扶苏选为属官。

  再之后就一直跟在太子扶苏身边,虽然全国各地郡县东奔西走,但是也的确没有真正统过兵,更加别说上战场这种事情了。

  毕竟如果连他这个太子属官都上战场了的话,那么太子扶苏也必然身处某种危险境地。(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就像天幕上的那样,如果不是太子扶苏身处前线战场的话,那么他这个太子属官压根就不会上战场。

  看着奇怪发问的王翦,秦皇嬴政也是疑惑问道:

  “武成侯可是看出了什么?”

  王翦感叹一声道:

  “陛下不用担心太子殿下的安危了。”

  “等着看天幕上的章邯,三4铃器亻尔陾IV紦四如何全歼那八万叛军就行了。”

  听到王翦这么说,秦皇嬴政也是越发疑惑问道:

  “难道天幕上的章邯,在统率指挥大军这方面很出色?”

  王翦点了点头,而后解释道:

  “陛下应当也知道,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说,将士的数量、士卒的士气、配备的武器装备、将帅指挥调度的能力,甚至就连天气变化也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0求鲜花

  “但是,在这众多因素里面,将帅指挥调度大军的能力,是最能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

  “尤其是涉及到的交战双方的人数越多、规模越大,那么便越是需要指挥调度能力。”

  “举个例子,就像天幕上太子扶苏麾下的四万大军与昌平君麾下的八万叛军,他们冲杀到一起,那么是这四万大军与八万叛军同时全部碰撞到一起吗?”.

  “并不是的,一方面是战场没有那么大,不足以让四万大军与八万叛军全部铺展开来。”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军队正常都会列阵而行。”

  “而通过列阵,又可以将军队划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左翼、右翼等等。”

  “而一般情况下,交战双方都是前军、又或者是左翼、右翼等先交战。”

  “在这个时候,中军、后军等军团是接触不到敌军的。”

  “所以像上面的战场,看似双方打的很激烈。”

  “但是实际上真正交战的士卒,也就只有前军区域的几千人罢了,真正卷入到战场里面的士卒人数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万余人左右。”

  “双方剩下的十万余士卒,其实都不过是在战场上瞪着眼睛干看罢了。”

  “如果是不懂得指挥调度大军的将帅,那么他能做的事情就是等,等前军区域的士卒死的差不多之后,便继续派遣中军、后军的士卒前仆后继地压上去。”

  “直到凭借源源不断的兵力,冲杀溃对方的前军,然后杀入到对方的中军区域,甚至是后军区域。”

  “进而彻底打溃对方的大军,甚至是俘虏或者斩杀对方大军的主帅,从而获得战场上的胜利。”

  “但是,如果是懂得指挥调度大军的将帅,那么他能够做的事情就多了。”

  “比如说,他可以主动指挥调度士卒,让一部分敌军突入进来,然后再切断他们与后面士卒的联系,让那一部分敌军陷入到孤军深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然后再调集中军,又或者是后军的士卒形成优势兵力进行集中绞杀。”

  “又比如说,他可以主动指挥调度不同的兵种士卒,彼此相互配合,从而打出战线优势。”

  “像天幕上面章邯就调集了弓箭手军团,对叛军的一处节点进行了集中箭雨打击。”

  “在干掉那一个节点的敌军士卒的同时,他又提前调集了锐士禁卫军里面的枪兵,去到那一个战线节点附近,然后以他们作为锋头,进一步突入到敌军的前军里面。”

  “并且后面更是调集了众多的士卒,进一步撕碎弓箭手与枪兵打出来的战线缺口。”

  “再比如说,他还可以主动指挥那一小部分骑兵去绕后穿插敌军的左右两翼,又或者是后军,从而进一步引起敌军的混乱等等。”

  “这便是一个懂得指挥的将帅与不懂得指挥的将帅,在战场上的区别。”

  听到王翦的讲解,包括秦皇嬴政在内的众人皆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王翦对此也不在意,继续说道:

  “而什么才是懂得指挥的将帅呢?”

  “只要做到三点要求,那么他便称得上是一个懂得指挥的将帅。”

  “第一点要求,就是能够看得出战场上的局势优劣。”

  “就像现在,因为有天幕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对战场局势做到一览无余。”

  “所以哪怕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普通人,也可以看得出现在战场上,双方之间谁优谁劣。”

  听到这里,众人皆是点了点头。

  这个他们是真的能够听懂,也能够看懂。

  毕竟只要看天幕上哪一方的士卒,能够更多、更加深入突破到对方的阵营里面,那么便是哪一方更加占优儿。。

第444章一般将帅与有名将之资,以及名将之间的区别【求订阅,求全订】

  “但是在战场上,一方面,我们是做不到像天幕这种俯视整个战场,对整个战场局势皆一览无余的。”

  “另一方面,战场上的战况随时千变万化。”

  “所以你得要能够做到在复杂战场之上,迅速观察、判断敌我双方整体在战场上的局势优劣。”

  “这是第一点要求。”

  “第二点要求,则是预判。”

  “你在观察、判断出敌我双方整体在战场上的局势优劣之后,那么下一步自然是要想办法扭转对于己方不利的战线,扩大对于己方有利的战线。”

  “但是,战场上消息命令的传递和指挥的调正,都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的。”

  “如果你只是针对你实时看到的战线局势下达命令的话,那么等你的命令传达到前方战线的时候,很有可能就已经晩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现在准备挥拳去打章邯,那么当你看到我做出这个举动之后,你是不是准备下令章邯抬手格挡?”

  “但是等你的命令下达到章邯那边的时候,很有可能我的拳头就已经打到了章邯的身上,甚至我又准备抬脚去踢章邯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做到预判,在看到我准备挥拳打章邯的时候,你就要预判我接下来可能要抬脚去踢章邯。”

  “然后传令给章邯,让他提前做好格挡我踢脚的准备。”

  “这样的话,当我在挥拳之后,准备抬脚去踢章邯的时候,章邯便可以恰好根据接到的命令,及时格挡我做出的踢腿攻击。”

  “四五七”“当然,这只是我举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实际上的战场情况,要远比我说的更加复杂得多。”

  “因为在战场上,我除了在挥拳打你之后接一个抬脚踢你之外,我同样还可以在挥拳之后接一个头槌,又或者是其他攻击。”

  “你要从我可能做出的几种后续攻击之后,迅速判断出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种后续攻击,然后提前下令让前方战线的将士做好相应的准备。”

  “甚至还要更进一步预判到我在挥拳打你,然后又抬脚踢你之后,接下来又会对你做出什么样的攻击。”

  “而想要做到这一步的话,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多看兵书,兵书里面记载着各种各样的战例,以及各种应对方法。”

  “若是你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的话,那么你此前即便从未上过战场,你也能够从兵书上找到与当前战场上的战况相符合的例子,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法。”

  “第二种就是多上战场,积累各种各样的经验。”

  “当你经历的战争次数足够多,战争经验也积累足够多之后,那么当你看到对方如何攻击之后,自然而然便会猜到对方接下来可能会做何攻击。”

  “然后自然便会从自身的战争经验中,找到相关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越是厉害的大军统帅,他所能够预判到的敌军后续攻击便越多。”

  “通过这种预判,大军统帅可以先一步封锁敌军主帅的指挥调度。”

  “甚至是在敌军主帅指挥调度的命令下达到前方战线之前,便先将自己的士卒强行安插进去,卡主对方战线的指挥调度,强行逼迫对方出现指挥调度失误。”

  “然后再顺着强行制造出来的敌军指挥调度的破绽,穿插进去,进一步拆解掉对方大军的组织结构,使得对方彻底失去具体指挥调度大军的能力。”

  “这样一来,敌军便基本处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态。”

  听到王翦讲述的懂得指挥的将帅的第二个要求,一众文臣以及诸子百家博士皆是摇了摇头。

  预判这一点,他们倒是有人能够做得到。

  但是在战场上预判敌军的下一步,那么他们这些文臣,以及诸子百家博士就真的做不到了。

  当然,他们之所以做不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没有亲自上过战场,没有战场经验,所以自然也就预判不到敌军下一步可能会做出什么攻击。

  不过即便是在一众武将之中,能够做到在战场上准确预判出敌军下一步动作的将帅也不多。

  王翦看了一眼天幕上的“章邯”,接着说道:

  “第三点要求,则是同时操纵多条指挥线。”

  “所谓指挥线,就是从我发出命令到传递至前方战线的这个过程,就是指挥线。”

  “比如说,我下令给前线将军,然后前线将军再将我的命令传达给前线千夫长,由点至点,便连成了一条线,这条线便是指挥线。”

  “一般来说,大军主帅的命令下放的越深,指挥线越长,那么这个主帅对整个大军的掌控程度便越深,同样所能够发挥出来的大军上限战斗力也就越强。”

  “比如说,同样的两个大军主帅,一个大军主帅的命令只能够下放到前线将军这个层次。”

  “而另一个大军主帅却可以将命令下放到前线千夫长,甚至是百夫长的层次。”

  “那么在双方差不多兵力规模的情况下,后者即便做不到围歼前者,也至少可以让前者大败亏输。”

  “但是指挥线越长,消息命令的传递和指挥的调正所需要的时间便越长。”

  “很有可能你这边才传达完一个命令,而敌军就已经传达并且执行完两个命令了。”

  “这就意味着敌军很有可能抢先预判到你的下一步动作,并且迅速做出反制措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敌军主帅是能够反过来将你围歼,又或者是打的大败亏输的。”

  “所以除非你能够在同等的消息命令的传递和指挥的调正所需要的时间内,做到下放的指挥线比对方更长。”

  “这样你才会比对方在指挥调度这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否则,指挥线下放到哪一层级,既能够做到预判敌军的下一步动作,同时又能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统帅的大军最大的战斗力,便成了一名大军统帅需要仔细衡量的问题。”

  “而这只是操纵一条指挥线的情况,对于一名大军统帅而言,他所能够同时操纵的指挥线越多,那么整个大军所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也就越强。”

  “举个例子,比如说指挥十个士卒和十个贼子打架。”

  “其中敌军统帅因为自身指挥调度能力的问题,同一时间只能够指挥调度得了一个贼子进行攻击,至于其他的九个贼子则是任由它们自行行动。”

  “这样一来,另外九个贼子就有可能跟着盲从攻击,也有可能直接进行防御准备等等。”

  “总之,力量就是不能够往一处使。”

  “而我则是可以同时指挥调度得了十个士卒的具体行动,让他们向着同一个战术目标行动。”

  “比如说,我可以先让五个士卒尽力抵挡、阻拦一下另外九个贼子,可能发起的攻击。”

  “然后再同时命令剩下的五个士卒中的一个士卒去抱住对方的左腿,一个士卒去抱住对方的右腿,一个士卒去抓住对方的左手,一个士卒去抓住对方的右手。”

  “最后一个士卒直接拿着武器去斩首,从而干脆利落的干掉第一个贼子。”

  “接着再让这五个士卒去接替之前负责阻击的五个士卒,然后再尽力抵挡、阻拦一下其中八个贼子的攻击。”

  “接着再让一开始负责阻击那九个贼子攻击的五个士卒,继续像前面那样,该抱腿的抱腿,该抓手的抓手,该拿武器斩首的斩首。”

  “如此循环往复,我便可以通过指挥调度以最小的代价,打死最多的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