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人才!这员工我招定了! 第710章

作者:东风胡

  “我推荐唐鸿祯。”

  “陈思思,她已经参加过五届增选,几乎跑遍了华国,去年出了一套专业的地理编书,华国地质专精,各位可以参考。”

  “陈浩教授,没有比他更适合上选的。”

  随着杂乱的声音,推荐人说着说着开始气急败坏,有人拍了一下桌子,指着对面,“陈浩除了埋头写论文,发那些狗屁都没用的论文,他还干了什么?去年我见过他白的跟小姑娘似的,陈思思黑的跟炭一样!他能上候选名单我都惊讶,你还推荐!谁给他的候选名额!!”

  “陈浩怎么就不行了!他带各种国家奖项带了几个,还评了长青!陈思思除了评了一个地理奖还有什么!什么成绩都没做出来!”

  “她是不爱评那些虚的!她对地质的了解不比我差!”

  “什么奖项都评不出来,还不玩虚的!有功底,什么奖都能评上,有实绩就有奖!你要是单论黑不黑,也不见得你有多黑!”

  随着两个推举不同人的院士开始吵架,其他人习以为常,对相应看好的人,能争肯定是要争。

  十几分钟后,吵得唾沫飞扬的两人,也结束对话,大家也相对对两位候选人了解一些,心中有了决断。

  而接下来随着一个又一个方向,不同领域的候选人摆在一起评价。

  “化学工程……”

  “高分子工学……”

  “精神医学……”

  负责人低头翻看资料,“接下来是材料学,候选人7位。由于材料学的范围比较广,精尖程度不同,各位可根据实况推荐。”

  “第1位候选人苏景澄,电池方向。”

  “第2位候选人夏侯王,金属腐蚀控制。”

  “第3位……”

  随着七位候选人研究方向说出,全场大部分院士都抬起头,材料学是极少数能和多个学科交叉的学科,化学、物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院士,或多或少都能聊上几句。

  不像生命科学医学类太过专尖。

  谭学松当即开口:“苏景澄,在电池方面的研究已经实际落地,并且规划用民,各位基本上都能看到街上跑路的电车,是他的科研成果。磷酸铁锂电池,耐高温1200度,寿命可达10年,可循环充电3000次,在电池方面做到了最大突破!在电池方面的研究远超国外,单电池领域已经是全国第一列。”

  几乎称得上赞扬的话语,众人下意识好奇翻阅资料,只是这一翻大多数人皱眉。

  【苏景澄 28岁

  研究方向:电池材料、人工智能

  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华国杰青、国家青年科学家……

  在奖项上,重量级奖项不多,作为院士入门的国家三大奖,也只评了一个,杰青也相对基础。

  发布的sci论文87篇,算是中规中矩。

  而很快有人惊叹了一声:“他很年轻啊,28岁!杰青?”

  “28岁?”

  这才有人注意到苏景澄的年龄表情微变,28岁的候选人,这确实是第1次看见。

  “我记得杰青是45岁前,他这么年轻能评到杰青,确实不错。”

  “我记得申请资质是要求博士4年后单独带项目,这不太符合标准。”有人当场质疑,为什么每一届候选人都是三四五十,实际上候选人推荐有个隐性要求,就是博士毕业4年。

  大多数人博士毕业,已经接近30,再想做出实际科研成果,几乎都三四十岁。

第1110章 那全球人工智能,谁的成就能超越他!

  二十几岁的候选人根本不对劲!

  “苏景澄已经经过资质审评,符合要求。他是经过强基计划,14岁考上大学,18岁本科毕业,硕博直读,现在作为燕大博士,去年刚被评定为杰青。”

  清晰的成长路线,原先质疑的人,眉毛微微松开,稍稍感慨一句:“是个少年天才。”

  28岁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是了不起。

  众人感慨了几句,“就是太年轻了,他继续去发展几年说不准,能三十几岁评上院士。”

  “什么时候院士也要多少岁才能是了”苏景澄的另一位推荐者,翟嘉实声调高抬,“他能成为候选人,就说明在电池和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时候一句年纪轻轻,就能抹掉他的成就。没有这样的道理。”

  众人微愣,确实,能走到这一步的候选人,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是出类拔萃,年龄已经是最小不值一提的事情。

  “谁再说年龄,我跟他急!”翟嘉实大声。

  “老翟说的不错,年轻人能做到哪步,他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就该拿到什么样的果。不过,我觉得年轻人在领域上还可以深耕一下,现在对他为时过早。”

  “电池类别还太小了,我看他发了7篇相关的论文,以我的标准还不够。”

  院士的门槛太高,苏景澄也仅仅跨入一步。

  他的年龄确实可以不提,但是年龄带来的阅历,以及相对的研究经验,光是其他候选人花样繁多的国家项目经验,这是不能比的。

  谭学松开口,“电池确实不够,但如果是人工智能,我认为他,已经达到了院士的门槛。国内屈指可数的专家。”

  宽敞的大礼堂,安静了一会,有人开口:“人工智能这个类别确实够大,全球都在积极研发,我国也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你认为苏景澄已经达到那个阶段?”

  “我认为达到了。”

  近乎果断的话语,全场再次陷入沉默。不少院士眉头微皱,国家的趋势对于他们而言,要明晰的多,最起码最近人工智能行业的雄起,势必会推出多类延伸开来的科目,前几年,各大学校已陆续开展人工智能的课程。

  很明显未来20年这绝对是需要重点发展钻研的方向,近几年华国也积极开发人工智能的科研项目。

  不过崭新的领域,多位在场的院士并没有接触,只堪堪了解。

  “他太年轻了,人工智能或许会出现院士,但28岁的少年郎就算他在这个领域有部分成就,我也觉得这是拔苗助长!过于夸大他的实际能力。”

  “部分成就”谭学松开口,面色严肃:“各位都知道腾盛吧,腾盛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头部企业,也是全球人工智能的第一企业,据我了解,人工智能全球60%的专利,握在腾盛手上。而苏景澄,担任的是腾盛人工智能部门的研发总负责人,可以说是他推进腾盛的人工智能发展,进而推动了全球的发展。”

  “你们觉得这只是部分成就!!”逐渐激昂的话语,年迈的老人挺起胸膛,“那全球人工智能,谁的成就能超越他!!”

  那全球人工智能,谁的成就能超越他——

  响亮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大会堂,不少人露出了惊讶的眼神,他们或许知道腾盛,也或许知道人工智能行业,但确实是头一次知道苏景澄在其中的作用。

  不少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也当即开口,“苏教授确实是行业no.1。上次腾盛开设的全球人工智能大会,他是作为专家代表出席。”

  “他在人工智能的贡献以及技术,在全球都是知名的。”

  随着专家和教授都肯定了苏景澄的成就,原先不少持反对意见的院士,心态也微微转变。

  不过很快负责人也提醒了一句。

  “现在评比的是材料学院士,人工智能可以放到后面。”

  众人微微松了一口气,“那就先看看其他候选人。”目前很多人还拿不定主意。

  “夏侯王很不错,他最近发的论文把金属在常温环境,氧化和湿度环境中金属接触微元素,研发出实际包裹的膜,可以提高金属的抗腐蚀性,如果能做到实际运用,可以延长金属的寿命,对各科的发展都极有意义!”

  “这个要是推广开来,对建筑业各材料都很有用处,要是成本低,就更好了,现在的成本预算还需要改进,如果膜的造价太高,不实际都不好说。”

  “但是用在航空事业,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得加入太空测验。”

  在议论纷纷中,材料学的各个候选人,每个人都被评选了几句,而很快,各个研究方向候选人谈论了一遍,就到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同样有候选人,甚至作为新兴领域候选人竞争更大,13位候选人。

  每个候选人的年龄,国家级奖项都要比苏景澄多,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科研结果,sci论文发布篇数以及含金量。

  苏景澄碾压他们!

  “人工智能第1位候选人苏景澄,各位请投票。”

  现场上千位投票人,所有人都迟疑了一会,很快有人按下绿色按钮代表通过,也有人按下红色按钮表示不通过。

  “啪、啪、啪!”

  无数细微的响声,在大会堂各处响起,谭学松和翟嘉实两个人当然是果断按下绿色按钮。

  不过他们心中还是忐忑的。

  人工智能还未有院士,也就是说还没有一个评定的标准,他的能力与否,能否得到一个承认。

  而负责人则是看了一眼投票结果。

  通过率58%。

  他眼中划过一丝惊讶,随后开口:“苏景澄,进入复审。”

  “呼”谭学松松了一口气,眼角的皱纹微微松弛,笑了一下。他和对面的翟嘉实对视了一眼,各自点头。

  而面对这个结果,部分拍下不通过按钮的院士们,骚动了一下,对于这个结果,他们也有些惊讶。

  按照以往的经验,他这种情况第1次评选可能不过,但第2次第3次评选则几率很大。

  很快,负责人开始宣布接下来的候选人。

  随着一个个候选人的名字报出,全场各不相同或粗糙或粗长的手,熟练的按着按钮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随着370位候选人经过庭审,79位进入复审,距离院士一步之遥。

第1111章 担子就得年轻人扛!

  此时天色渐晚,整整8个小时的会议,负责人简单宣布,“明日继续。”

  实际上进入复审阶段,已经意味着八成的可能增选为院士。

  复审主要针对有部分可能争议,或者说庭审阶段未补充的消息。

  “本轮复审79人,最后一轮投票确定增选名单。各位,如认为该候选人可以增选,请按绿色按钮,如不能请按红色按钮。”

  简单的说完流程,负责人开始,只见相对昨天79位候选人的资料更加详细,他身后的屏幕上也精准的浮现候选人的头像,下方显示的成就论文资料。每位候选人都有单独的三页资料显示。

  “卢志业,结构生物学家,98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毕业前往米国普林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进修,如今受聘清华教授,他率领的团队解析了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

  简单的介绍完,现场有细碎的讨论声,最后投票通过。

  而随着屏幕中一个又一个头像。

  “张晓兵,华国科学院,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金小慧……”

  一张张或严肃或苍老的脸,最小39岁,最大62岁,直至定格在一张年轻的面孔上。

  “苏景澄,燕大教授,腾盛人工智能首席负责人,ai编程研发创造者,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获得800亿实际数据,应用于无人机集群、智能制造调度等领域。”

  众人纷纷抬头扫视,随着详细资料落入眼中,有中年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我认为还可打磨一下,如果现在就授受,我怕年轻人过焦过躁,很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他和腾盛连接的是否太过紧密,他发布的54篇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中,大多与腾盛相关产品专利有关,如果将来他研发的依旧是基于产品的泛技术,不深入研发更深层的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细碎的言论,谭学松早就做好准备,不过还没等他开口,有老院士沙哑的声音响起。

  “好的环境,对科研,研发出来的东西很快能落实获得数据,这就是好环境。我知道你们想着,年轻人不稳重,怕他在科研这条路走不下去。我不担心,我们应该高兴,华国有这样的人才,有人才为什么不培养。”

  老院士咳嗽了一声,声音更加沙哑:“趁着年轻才更好培养,难不成等我们老了,快入土了,才好好培养。现在的情况跟三十几年前又不一样,那时候我们都紧着裤腰带,现在条件好了,不舍得了。”

  “年轻才好啊,有精力,脑子还灵光,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可有优势。”

  又是一阵咳嗽声响起,旁边的老人露出担忧的眼神,老院士摆手:“我就觉得好,咱们华国企业人工智能能开发成为第1个,全球也都知道是最好的,那就够了。都是开创者,我看其他候选人也比不上这个。就算是矮个子拔尖,我也觉得这个好。”

  众人沉默了一下,很快也有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院士开口,“陈老的话我支持,古代都有周瑜,诗鬼李贺,霍去病更是21岁封狼居胥,古往今来,惊才绝艳者居多,现代无非是多个苏景澄。”

  “28岁的院士,我们能有,最好是再出个25岁,26岁的院士,那才说明我们华国人才济济!让他肩膀上扛得起责任!现在就是让年轻人扛多一点! 让他们都扛起来。”

  随着这番话讲完,负责人开口。

  “现在,同意苏景澄增选的按绿色按钮,不同意的红色。”

  众人表情复杂,随后有人释然笑了一声。

  一周后,增选名单下来,还未经官方公布。

  但相关的工程院,科学院以及学校皆知晓。

  燕京大学震动。

  燕大校长看着上面下来的通知,直接瞪大了眼 。

  “真成了?!”

  原先谭学松指名推荐苏景澄,他是不以为然,毕竟华国还没有30岁以下的院士,认为今年就要陪跑,反而他认为,最有可能选上的是已经陪跑过三四次的教授老师。

  没想到啊!真没想到啊!!

  “哈哈哈哈——”

  惊讶过后是喜上眉梢的笑容,“院士!燕大又多了一个院士!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