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人才!这员工我招定了! 第709章

作者:东风胡

  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就算研发出点东西,那我起码研究资料都比对方厚。

  王校长这边把麻烦劝走,总算松了一口气,面对学校这些科研教授,他实在是没办法,脾气大点就供着,学校国家级项目审批还需要他们。

  不过,陈老师这种埋头研究人情世故,丝毫不讲的,也难啊。

  评选院士还是得要点人情世故。

  与此同时,学校专属实验室,年迈的老人坐着,他戴着老花眼镜,隔着桌子和对面年轻人聊天。

  “你的论文我看过,方向很新颖,研究数据也论证下来,含金量不低,过资料审查问题不大。”

  “麻烦您写报告了。”

  苏景澄露出郑重的表情,对面的老者失笑,“这都是该写的,不会差你一字半句。你有这份研究,我可以有好些东西可以写。倒是你,另一个名额找到了吗?”

  想要推荐成为候选人,一位院士可不够,需要两位院士同时推荐,而且要求同一个专业领域或者相近领域。

  燕大就他的领域与苏景澄电池方向相近,这个推荐可以推。

  “腾盛那边,我有一个名额。”

  笃定的话语,苏景澄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谭学松有些恍然,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想当初他在这么大的时候,可丝毫没想过,评选院士的事情。

  “也好、也好……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以前强多了。”他笑了笑,“你找的是哪个?”

  “翟嘉实院士。”

  腾盛研究所可没有院士,但是里面的研究员人脉很广,知晓之后,硬生生给苏景澄要了一个推荐。这也是他下定决心,想今年试试的原因。

  他的计划也是,今年候选,两年后,即是他30岁的时候,再次候选,当选几率更大!

  “他呀。”谭学松点点头,“他推荐倒是符合流程,不过我还以为你会找一个人工智能方向。”聊到这,苏景澄露出了一个年少轻狂的表情,“人工智能还没有院士,如果有,我将是第1个。”

  作为第1个开发人工智能并且开发到如今程度,掌握800亿实际测试数据结果,嚣张的讲。

  人工智能第一人,他当之无愧!

  这也是他把握有几率当选的重要研究方向!

  而就在这时门外一阵冷哼声。

  “你还想成为院士!年纪轻轻想的倒是很远!!”

  随着陈东河打开门,大步跨进来,看了一眼苏景澄,又看了一眼谭学松,语气稍稍恭敬些,“谭院士,今年的推荐名额,您要不再想想。我的弱磁电流磁液,已经得到论证,实验结果,用在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极大程度改进我国偏远地区的供电。”

  “中科也已经跟我联系过,预计这周就会刊登。谭院士,您推荐我,成功几率更大。”

  苏景澄眉毛微皱,陈东河则是直直的看着谭学松,谭学松则是平静的摇头,陈东河急了。

  “谭院士!!你选这个小娃娃也不选我!”

  “陈教授,报一下你的论文名字。”

第1108章 提报1个

  陈东河目光总算分给苏景澄,语气不善,“弱磁电流磁液与机组额定量反正对比。”

  苏景澄果断打开知网搜索,很快找到对应的论文,在目录中看了一眼,确定核心数据,翻到对应页数,看着提炼出来的公式以及测试数据,“还可以优化。”

  “陈教授,你研究的应该是这个方向。”

  苏景澄在手机的文件夹翻了一下,点开一份资料递给他,“弱磁电流,磁通量减小,电机转速与磁通量成反比, 通磁量越低,机组转速越快,相应电量提供更高动力。”

  陈东河半信半疑接过,低头一看,这数据有些类似,再翻一翻,“不可能!”他眼睛直勾勾盯着资料,手指快速的滑动。

  这份资料的数据比他更全面,甚至说是研发到更后面的地步,方向虽说些微的调整,等他再次抬头,已经是十几分钟后,表情有些恍惚:“你……研究过这个方向?”

  “我有12项电池专利,有些专利的论文我没有公布。”

  要知道腾盛汽车的核心就是电池,腾飞为何比其他市面上的电车续航更久耐热耐低温,全都要归功电池研发,当然除了电池,电动机组也是很重要的部件。而这些机密知识绝对是保密。

  “……”陈东河沉默了一下,随后深呼一口气,认真的开口:“小娃……苏教授,这份资料可以发给我一份做一下参考吗。我保证不抄数据。”

  随着手机嘟了一声,陈东河如愿以偿,他看着资料清晰的数据,又看了看,跟他儿子差不多大的苏景澄,苦笑一声。

  现在年轻人都这么厉害了。

  “谭院长,名额我不争了。该给他的就给他,我去测试了。”随着中年人大步跨出,苏景澄

  的资料研究方向大体确实和他类似,不过后面有些分叉不同,这份资料给了他很大的灵感。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去论证这份资料的数据。

  此时,依旧待在房间内的两个人对视,谭学松失笑,“陈东河是轴人,不过学术方面态度还是认真的。”要不然凭他的人情世故,去年的推荐名额都轮不上他。

  全国各个学校、科学院、工程院,以及部分企业同时提交候选名单。

  燕大提报候选人11位。

  腾盛提报候选人1位。

  而随着全国候选人名单提交完毕,严苛的评选制度开始。

  院士增选需经过多轮评审,推荐、资格审查、初选、复审和终选等环节。

  不是说提报的名单候选人,就是有效的还要经过院士和学术团队对其的学术成果进行考察,确定达标才为有效候选人。

  随着第1轮资质审核。

  宽敞的会议室内,36位学术团队对689位提交的候选名单,开始审查。

  尽管每人都知道资质审核很严格,但每一届都有心怀侥幸的人。

  “曹敬怀推荐人专业不符,电气专业推荐材料方向?这差的也太远了!刷掉!”

  “这学术结果站不住脚,淘汰。”

  “有人举报何盼巧学术不端。”

  “有证据吗?”

  “派人查一下,真有问题就取消掉。”

  随着689位候选人,淘汰了97个,剩下592。

  按照往年的比例,10%,这届可能会增选59位院士。

  但想要的几百个人科研成果出众的人才中,筛选出最优秀的一批人,对学术团队也是个考验。

  接下来初选,包括实际论文发布量和含金水准,以及在相关领域做出的成就,推荐院士评价,周边通讯评价。

  接下来的一周,全国各院士陆陆续续收到访问电话。

  “你对翟伟奇这个人怎么评价?”

  “董雪平时怎么样的?做项目积极吗?带学生学生什么感官。”

  “苏景澄年纪轻轻,你为什么会推荐他?”

  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还接到好几个电话。

  谭学松回答:“苏景澄年纪虽小,但他在学术方面成就超过了很多人,为人刻苦,他在电池方向研究很多,也实际参与过,他在腾盛当研究员,和目前国内很火的青春手机腾飞汽车的电池,很多都是运用了他的研发,市场反馈很好,带动了行业的进步。”

  访问人员微微点头,在苏景澄的评价表,飞快记录下几条特征。

  【研究落实】【年轻刻苦】【电池方向】

  随着不同访问人员将评价表汇聚在一起,第1轮初选。

  总共592再次淘汰222人,剩余370人。

  进入会议审评阶段。

  接下来一个月,全国各地相关专业专家教授,以及全国院士皆得到通知,参加本届的院士会议审评。

  10月15号。

  大会堂周围,足足有四队军队巡逻,现场看守严密,穿着齐备的军人立定拿着枪站的笔直,

  接下来要赶到的现场是华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华国科学的基石。

  1813位院士。

  除了个别原因,不能赶到现场,几乎全员出动。

  大会堂的门口陆陆续续有坐车赶来的院士,他们大多衣着朴素,很多人头发都是乱糟糟的,唯有目光清明。有人穿着布鞋大步的往里面走,还有几个走着走着开始叙旧,有人一边埋头走路,一边手拿着笔在巴掌大小的本子上记录。

  而相比他们,其他各行业专家教授穿的则是比较讲究,面带着红润,一个个步伐走得相当挺直。

  等进了大会堂,并没有座位要求,随意坐下后。

  原先未开的灯光尽数亮起!

  负责这届评选的负责人:“送报候选人名单689人,资质审查后余592人,初次筛选余370人。特,邀请各位,进行庭审!”

  “资料名册如下,各位请查看。”

  随着早就放在桌上的资料,院士们轻驾熟路地翻看,负责人则是继续开口:“本次专业涉及,生命科学、地学、信息技术、技术科学、高分子工学、化学工程……”整整三十几个方向,一口气说完。

第1109章 第1位候选人苏景澄!

  “根据相关领域,由对应院士和专家采取推荐,通过全体投票模式,半数超过者,进入复审。”

  “庭审开始。”

  “首先是生命科学,请大家查看相关资料。”

  随着在座的所有人开始翻看资料,资料根据统计,按照不同的方向罗列出相近领域的候选人。

  比如生命科学,相近领域五位候选人。

  大多数候选人名单,名字都是耳熟能详,上一届都能看到。

  同样是生命科学方向的院士和行业专家教授作为推荐的主力,看得更加仔细,每位候选人备注的多位成就,是否获得过获得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发明、技术进步),被评选为杰青、长江,带过多少个国家级项目,并且获得过显著成果,论文发布含金量等等。

  平均每一位候选人下方的奖项都相当长。

  【包文光 46岁

  研究方向:分子微生物学

  奖项: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华国杰青、华国药理专利奖……

  主要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放线菌次生代谢调控分子理论”,自然期刊公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测序。发布学术论文12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人。

  论文:β亚基“铰链区”点突变……

  头发半白的院士看过资料,微微点头,去年他就推荐了包文光,可惜当时的候选人,有华波鸿,刚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研究取得巨大的突破。

  今年,他应该得上了。

  “包文光,他也参加了三届的候选,上一届科研成果已经够了。今年,我还是推荐他。”

  “我赞同。”

  “他去年带了两个国家级项目,做出了巨大的突破。”

  “包教授是我一直崇敬的人物,他在生物学领域毋庸置疑,我推荐他。”

  “我觉得项温韦也不错,细胞结构三线结构,对我国医疗的发展会取到巨大的改革。”

  随着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院士纷纷开口,庭审负责人也根据候选人名单顺序,开始集体投票。

  很明显其他领域的院士和专家,会优先听闻对应院士的推荐,随后根据候选人的成就作出自我的评定。

  随着5位候选人全体投票结束。

  包文光,通过率78%。

  项温韦,通过率53%。

  柳夏瑶,通过率18%。

  “包文光、项温韦进入复审。”

  “接下来,地学。主要分科,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古生物学,候选人27位。”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候选人估计大部分都要淘汰。每个研究方向,增选人数都是恒定,增选院士至多1~2位。

  同一个领域,如果只有3~5位竞争选手,选上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像这种27位,淘汰的候选人估计都要参加下一届。

  推荐名字也繁杂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