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郑知常的家人,流放海岛的应该立即召回,”
“打为官奴的应当复为常人。”
“否则的话,我没脸去见旧友。”
“自该如此。”金富轼道。
至于郑知常的妻妾女儿,
是否已经被某些权贵睡过,
这个大家都自动无视不去讨论。
....
张叔夜也升官了,
从山东调回中央,
担任知枢密院事。
在今年的军改当中,
大元帅府与枢密院正式合并。
枢密使:赵渊。
枢密副使:张镗。
知枢密院事:张叔夜。
同知枢密院事:王禀、王渊。
签署枢密院事:杨惟忠、杨志。
杨志虽然调回京城,
战功和资历都足够,
但他处理案牍工作够呛,
必须跟着前辈们多学习历练。
张广道和李宝都在前线,
他们如果回京的话,
枢密院排名肯定靠前。
而张叔夜,
若非在大明新朝资历不足,
他直接做枢密使都是够格的。
此人做过地方主官和佐官,
做过三省官、通事官和六部官,
还担任过边疆太守,
提举过六路弓箭手。
既在山东剿过匪,
又跟金兵交手过,
就连防备西夏的西安州城都是他建的。
可以说,张叔夜熟悉从中央到地方,
从民政到军事的各个环节。
而杨志这样的纯粹武将,
其实更适合在枢密院十二房任职.
第三千一百一十三章 汉中四郡
比如枢密院北面房,
现在专管山西、河北军务。
又如枢密院河西房,
现在专管陕西军务。
这些办事房的主官,
相当于全面掌控一个战区的中枢重臣。
另有枢密院教阅房,
负责全国兵马的征召训练,
兼管全国的漕军、驿站和递铺.
张叔夜进枢密院之后,
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就是把折彦质调去高丽,
统管驻高丽的两支明军,
担任李成和赵立的直属上司。
理由很简单,
李成和赵立二人有私仇,
长期在山东做一把手的张叔夜最清楚。
而折彦质跟他们两个都认识,
还有族妹嫁给皇帝做侧妃,
足以压制缓和两人之间的矛盾。
这种事情,赵渊还真没有想到,
很快肯定了张叔夜的提议。
于是乎,折彦质成为大明驻高丽的最高军事长官,
带着妻儿兴冲冲坐船前往平壤。
见到许亢宗,
一番寒暄问候,
折彦质问道:“敢问许相公,此间详情如何?”
许亢宗详细讲述道:
“从这里到鸭绿江,”
“最大的城市有三座,”
“分别为平壤、安州、保州。”
“平壤和安州被金兵洗劫一空,”
“饿殍遍地,无人赈济。”
“他们也曾揭竿而起,”
“但没有兵甲,被高丽朝廷击败后,”
“多逃入山中为匪,”
“靠挖草根啃树皮度日。”
“而保州及江东六城,”
“一半以上百姓是渤海族。”
“这些渤海族军民,”
“被金兵给带去辽东,”
“充实辽东那边的人口。”
“平壤、安州、保州都适合耕种,”
“经此一役人丁稀少。”
“我已上疏献策,”
“经略高丽的第一步,”
“是调几万石粮过来,”
“救济幸存的平壤、保州百姓。”
“第二步,分兵屯驻安州,”
“救济幸存的安州百姓。”
“估计分兵过去之时,”
“安州百姓已饿死六七成。”
“第三步,把三地驻军的家属,”
“迁徙过来分给土地。”
“都是肥沃土地,”
“按人口来分田,”
“每人至少三十亩以上。”
“军衔越高,家属分地就越多。”
“四口之家,一百二十亩起步,”
“连小兵也能做地主。”
“第四步,招纳山东移民,”
“只要愿意过来,”
“落户就每人十五亩地。”
“如此四步,可保证三城周边有十万汉人,”
“并且全都拥有肥沃土地可耕。”
“当然也要安抚本地大族,”
“确认划分那些大族的土地,”
“再给他们一些经商的特权。”
“另外就是收服小民之心,”
“这里的小民多无姓氏。”
“若无姓氏,即无土地,”
“只能做佃户、农奴和帮佣。”
“朝廷可用陛下、皇后、太子妃的姓氏,”
“赐予这些无姓小民,”
“再随便给他们一亩半亩地。”.
第三千一百一十四章 收高丽之法
“本地小民必然踊跃落籍,”
“从此自认为大明子民。”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