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376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前往高丽册封国王。

  郑知常被任命为副使,

  还捞到一个鸿胪寺右少卿的官职。

  高丽使者大惊,

  但使节团被严密监视,

  根本无法私下把消息传回去。

  行至山东,

  赵立带着登莱府兵马,

  与使节团坐船直奔平壤,

  而非第一时间赶往开京。

  驻扎在河北的李成一部,

  也接到调令坐船渡海,

  立即前往高丽的保州城驻扎。

  见大明使者和军队,

  居然在大同江口的南浦港登陆,

  高丽使者崔焕惊问:

  “不是去开京吗?”

  担任正使的许亢宗微笑回答:

  “高丽既然归附,”

  “大明自当出兵相助。”

  “为防金人再次南下,”

  “大明打算在保州和平壤驻军,”

  “以确保高丽国今后的安全。”

  崔焕瞠目结舌,

  他请求大明出兵相救,

  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真实目的仅是请求大明册封国王。

  一句客套话而已,

  大明还真就当真了?

  许亢宗紧接着又来一句:

  “当然,大明驻军的军饷,”

  “大明朝廷自己会出。”

  “但大明驻军的粮饷,”

  “还得高丽提供粮食才行,”

  “毕竟军粮不能从山东大老远运过来。”

  还得给明军提供粮草?

  崔焕感觉朱皇帝疯了,连忙问道:

  “大明打算出兵多少?”

  许亢宗说:“不多,两万人而已。”

  崔焕慌道:“高丽全国,也不过才数万兵马,”

  “两万明军怎么养得起?”

  许亢宗说:“所以陛下仁慈,”

  “只让高丽提供军粮,”

  “钱饷就不劳烦高丽君臣了。”

  “只给粮食也不够啊!”崔焕哭穷道。

  许亢宗皱眉质问:

  “不是你们请求大明出兵的吗?”

  “现在大明真正出兵了,”

  “为何你又推三阻四?”

  “难道伱暗中勾结金人,”

  “是藏在高丽国的奸细?”

  崔焕望着南浦港,

  海风吹得他精神恍惚。

  .....

  高丽国内的常备军,

  其实有十五万之多,

  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部分。

  当然,这个数字只停留在纸面上。

  近几十年来,

  高丽即便举国出征,

  也就几万部队而已,

  并且基本控制在两万以内。

  占绝大多数的高丽地方军,

  已经沦为文官武将的奴仆,

  他们吃空饷的本事不比宋朝官员差。

  在北宋初年,

  高丽国进行了一次改革。

  其地方行政区划,

  采用已故大唐的全新版本.

第三千一百零六章 四散而逃

  官僚制度方面,

  引入三省六部,.

  引入科举考试。

  官名跟唐代早期差不多,

  职权则跟五代北宋类似。

  土地制度方面,

  模仿唐代早期的均田制,

  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名义上)。

  中国均田制的核心,

  是不承认土地私有。

  而唐代的府兵制,

  又必须以均田制为基础。

  均田制的崩溃,

  造成唐代府兵制崩溃,

  节度使们纷纷割据一方。

  高丽吸取了唐朝的经验,

  一开始就默许土地私有化(其实是被迫默许)。

  于是均田制在高丽的崩溃,

  不但没有形成节度使割据,

  反而催生出独具特色的门阀文官制度——大概类似掺杂了科举的南北朝门阀政治。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的高丽国土,

  被全部划为浿西道,

  平壤即为浿西道的统治核心。

  道御史为行政长官,

  节度使为军事长官。

  “李御史,那些饥民又来了。”

  节度使朴纯义一脸便秘表情。

  道御史李继仁呵斥道:

  “不是早说过吗?”

  “让本地大族出粮赈济,”

  “赈济不过来的全部驱散。”

  “让他们到大同江捕鱼,”

  “让他们到山里去打猎,”

  “朝廷免除今年赋税,”

  “已经对他们格外开恩了!”

  朴纯义欲言又止,

  只能应诺称是,

  头大无比的去执行任务。

  让本地大族出粮赈济?

  扯淡呢。

  别说什么大族了,

  平壤地区但凡富裕的家庭,

  都被金兵给抢得一干二净,

  大族上哪儿去弄粮食赈济百姓?

  面对城外越聚越多的饥民,

  朴纯义害怕酿成民乱,

  硬着头皮带兵出城驱赶。

  “李御史有令,尔等速速离开,”

  “不得在城外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