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393章

作者:月麒麟

听了于谦的疑问,胡濙深深的叹了口气,似乎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片刻之后,他方道。

“廷益啊,你这个人,就是过分的操心了,吾辈读书人,虽当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你却忘了一点……”

话到此处,胡濙的声音停了下来,于谦下意识的抬头望着这位大宗伯,却见他老人家脸上罕见的带着几分严厉。

随后,这位历仕数朝的老大人目不转睛的望着于谦,轻声但无比认真的道。

“这天下,是天子的天下,这江山,是朱家的江山!”

声音虽轻,但是落在于谦的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他的拳头紧紧的攥了起来,神色一下子就变得无比复杂。

然而,胡濙却无视他这番变化,不紧不慢的道。

“上一位就不说了,但是如今坐在皇位上的天子,乃是圣明之君,这一点,廷益你应该比老夫要清楚的多。”

“朝堂局势,边境危机,甚至于……都是陛下该操心的事,为人臣者,需谨守本分,在当今天子治下,也必须谨守本分。”

“陛下,才是总揽全局,心怀社稷江山之人,何处该取,何处该舍,他老人家自有分寸,廷益你只需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其他一切,陛下自有安排。”

“这一点,过往一年多发生的种种,难道还不能让廷益你看清楚吗?”

实话实说,如果有选择的话,胡濙实在不想跟于谦讨论这种话题。

一是不符合他谨慎的性格,二是太难受了,于谦的性格,他清楚的很,说好听了要坚持原则,说不好听,就是跟王文一样,又臭又硬的死脾气。

要改变他的观念,必须要将道理一点点的都掰开了揉碎了,说的清清楚楚的,而且,即便如此,也未必就真的有用。

但是,不说又没办法。

要知道,从距离上来讲,十王府距离礼部是更近的。

然而,镇南王却先去了兵部,然后来到了他胡濙的私宅,单是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就足以让心细如发的胡濙注意到了。

待到看见于谦一脸别扭的样子,再听到镇南王说,他昨天进了宫,是天子特意让他去找于谦来做媒,胡濙理所当然的,也就将事情都串起来了。

镇南王早就说了,他的时间紧张,但是,他依旧先绕路去了兵部,请最难请的于谦,自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而是受了天子的嘱咐。

随后他带着于谦两个人,没有奔礼部去,而是来到了胡濙的府邸,然后遣人去将胡濙唤回府中。

那自然也是因为,有些话,在衙门里头是不好说的。

镇南王那等心思通透之辈,自然没什么可让胡濙提点的,那么,要提点的,自然是某个不开窍的兵部尚书。

至于提点的内容,胡濙也不用多想,天子既然找他,那么自然是希望让他帮于谦进一步认清身份和局势。

于谦是个外柔内刚的人,在即将掀起整饬军屯这场风暴之前,他这种刚硬的性格,必须要加以调和。

毋庸置疑,在明哲保身这方面,没有人比胡老大人更有发言权。

这一点,胡濙对自己的认知非常准确。

但是,这委实不是一个好干的差事。

就像现在……

“大宗伯此言差矣,这江山自然是天子的江山,但也是天下万民的江山,身为大明臣子,岂可不为大明尽力,将朝局尽付于君上一人,带来的后果还不够严重吗?”

于谦紧紧的皱着眉头,显然,对于胡濙的这番话不怎么认同。

然而胡濙听了他这几句话,差点气的血压都上来了。

于谦啊于谦,不愧是你,真的是啥话都敢说!

果然,他料的不错,跟于谦讨论这种话题,就是自找折寿!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胡老大人端起茶杯灌了一口,他这下总算是明白了,为啥这些话陛下自己不说,非要拐弯抹角的暗示他来说了。

于谦的这番话,在他面前说了,也就罢了,但是真要是在天子面前说了,那场面可就没法想象了。

联想起去年,好像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于谦因冒犯天子而被禁足在府。

虽然当时胡濙不在,但是,看着于谦这副能噎死人的态度,他觉得自己能明白天子当时的心情了。

冷静,冷静……

长长的呼了口气,胡濙总算是压下了心绪。

好好的想了想,他决定换个方式,问道。

“已经过去的事,老夫不同你辩,你也莫要再提。”

“既然你说要为大明尽力,那老夫问你,当初天子夺你提督大臣之职,你为何不据理力争?”

“或者,你若愿意,明日老夫就上本,举荐你重掌京营,如何?”

这明显是带着气性的话,但是,于谦却忽然沉默下来。

是啊,为何呢?

于谦也在问自己,答案其实不必犹疑,早在心中。

因为,于廷益,到底不是圣人,有私心,会惊惧,会软弱,也同样,会希望自己能有光明的仕途,能有身后清名,能名垂千古。

不愿提督京营,是因为他深恐自己权势太重,引起天子的不安。

尽管他在看到边境糜烂之时,就已经决定将兵部握在手中,做一个朝臣们心中的“权臣”。

但是,这和直接手握兵权是两个概念。

兵部哪怕成了铁桶一般,只要和京营仍是两个系统,不直接提督京营,那么,他和真正的“权臣”就始终隔着一步。

说是掩耳盗铃也罢,说是分寸拿捏也好,这一步,是如今的于谦,绝不肯跨出去的。

“哼……”

上首一声冷哼,于谦抬头,便看到胡濙面带愠色,淡淡的道。

“怎么,不说话了?”

“于廷益,于少保,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明白,天子此时让镇南王府和靖安伯府结亲,为的何曾是别人,正是为了你于廷益的安危!”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胡老大人也就懒得继续打什么机锋了,直截了当的道。

“此次整饬军屯,牵涉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勋贵和宗室,个个都不是好惹的,那帮浑人,仗着天家血脉,丹书铁券,能干出什么来,谁也说不准。”

“你以为你在边境遇到的事情,真的都是什么秘密吗?不过是因为没有成功,朝廷为了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已。”

“整饬军屯,仅凭兵部,或者,仅凭朝中那么些许大臣,能成的了什么事?真的闹将起来,你就算浑身是铁,能打的了几根钉?”

“没有可靠的勋贵和宗室支持,怎么,你是打算办完这件事情就致仕?还是,干脆连命都不要了?”

胡老大人越说越生气,到最后索性站了起来,疾言厉色。

“这件事情背后牵涉的这么大,本就会引动朝廷动荡,怎么,你还要趁此机会掀起文武之争,或者再搞一次削藩?”

“这就是,你于廷益口口声声的为社稷计?”

于谦没有说话,也不知是胡濙的那一句话触动到了他,此刻的于谦,明显神色已经不似方才那么坚定。

胡濙在厅中来回踱了几步,总算又恢复了冷静,伸手一指仍然搁在花厅当中的几大箱子聘礼,冷冷的道。

“老夫来告诉你,为何天子和镇南王,都如此着急,连年节都不肯过,就要将婚事操办好……”

“因为一旦老岷王有个什么闪失,小世子至少要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两府依旧是秦晋之好,不会有丝毫的阻碍。”

“但是,没了这桩招摇的婚事昭示你和两府的亲密关系,没有这次主婚来证明你对勋贵和宗室的善意。”

“你,于廷益,拿什么来招架,即将到来的风暴?”

第579章 你试一试

花厅当中沉默下来,盏中茶水已经只余温热,但是,于谦却没有动。

倒是胡濙,一番话说完之后,重新给自己加了一杯热茶,小口小口的抿着。

不多时,胡府的大公子轻手轻脚的走了进来,道。

“父亲,车马已经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于是,胡濙点了点头,搁下手里的茶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重新将目光落在于谦的身上,问道。

“于少保,你,想清楚了吗?”

于谦的神色有些挣扎,显然,心中在做着激烈的斗争。

诚如胡濙对于谦所下的定论一样,他这个人,一旦认定了的事情,极难更改,和外物无关,只关于心中的信念。

于谦之信念,乃国家社稷,江山万民,为此,虽千万人,他亦可慷慨而行。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慨然赴险是于谦,心忧己身是于谦,为大义舍小情是于谦,但,重情重义,亦是于谦。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体。

于谦又不是木头,从土木之役后,天子的倚重提拔,到朝会之上,天子的支持声援,再到如今苦心孤诣的安排,想要保全于他。

种种关心爱护,于谦岂能感受不到?

君恩似海,肝脑难报。

“可是……”

面对这胡濙的质问,于谦罕见的踌躇片刻,方犹豫不定的开口,然而话说了两个字,就被胡濙打断了。

“没有可是!”

果断的说了半句之后,胡老大人叹了口气,不复刚刚的严厉冷峭,又恢复了循循善诱的口气,声音轻缓中,带着几分艳羡和追忆的口气,道。

“廷益,你可知得遇明主,是一件多么有幸的事情!”

“陛下对你,亲之信之,倚之重之,处处回护于你,君前朝上,你数度冒犯,他老人家皆一笑置之。”

“如此君恩,难道,尚不能换得你于廷益的一片信任?”

说着,胡濙的声音转向认真,接着道。

“自陛下登基以来,挽天倾,保社稷,兴水利,整吏治,开互市,设宗学,迎上皇,查军屯,政务一道,从无疏失。”

“若说律己一途,陛下虽用厂卫,却从不放任他们胡作非为,干涉朝政,早朝经筵,亦不曾废弛,明知有宵小之辈作祟,陛下手握利刃,却从不任意妄为,无故针对,如此胸襟,如此魄力,老夫不知,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陛下,他连你的安危都能提前顾及到,难道还不能证明,他对方方面面都皆有把握,还不能让你相信,他对朝事国事自有安排?”

“你所忧者,老夫自然明白,但是,你可曾想过,或许你的担忧,你的行动,反而在阻碍天子为朝事布局,反而,是让大明蒸蒸日上的阻碍呢?”

这番话,胡老大人口气平缓,没有丝毫的质问口气。

但态度越是平和,便越能让于谦听到心里去。

他过分的操心朝局,反而是大明的阻碍?

于谦有些发愣。

这个结论让他觉得有些荒谬。

为国效力,心有社稷,坚持公正,面对不正之事从不袖手旁观,这是于谦一直坚定不移的,正在做的事情。

可是,现在,胡濙问他,这么做,真的是对的吗?

于谦的眉头拧得紧紧的,他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不过,胡濙也不需要他的答案。

还是那句话,于谦这种人,旁人的话作用不大,他有自己的信念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有些事情,非得他自己想明白不可。

实话实说,胡老大人也懒得当于谦的人生导师。

他之所以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

“不论如何,廷益,老夫希望你试一试,如今不是刚刚发生土木之役时的朝堂了,你,我,还有整个大明,远没有到一次失败都尝不起的地步。”

“且放一放手,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只做你自己该做的事,其余的,交给该操心的人,若最终结果,真的不尽你意,再论不迟,可否?”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于情于理,于谦都不合适再沉默下去了。

微不可查的叹了口气,于谦终于是道。

“多谢洁庵公教诲,谦必谨记于心。”

胡濙摇了摇头,到了最后,于谦还是没有表明态度,不过,他也算尽力了,过犹不及的道理,胡濙还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