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966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还有兔皮,李东主总是想着法子教咱们赚钱。”

“听说李东主不在庄子里,出海了?”

“别乱传,被有心人听到怎么办?”

“我知道,我媳妇儿老家在海州,他们说李东主变出来一艘很大很大的船,乘船到海外去给咱们找亩产好几石的种子。”

百姓们围观中议论纷纷,基本上都想养。

……

芳林园里,考场外的地方李隆基一行人在溜达。

此处养了兔子,不同地方抓来的野兔子颜色、大小不一。

一个大的笼子中关一只公兔子和七只母兔子,天还有些冷,笼子中铺了许多稻草。

喂兔子的是苜蓿草,还有不是很凉的水。

有苜蓿草,兔子就不怎么吃稻草,但需要喂骨粉和石灰石粉末。

芳林园养兔子,顺便看看怎么弄出来新品种,最好是生长速度快、不容易生病、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兔子。

李隆基吸吸鼻子,还行,没有特殊的难闻气味,说明平时总打理。

“诸卿,苜蓿草喂羊,比不上喂兔子的出肉量,多饲养兔子,可缓和百姓对肉类的需求压力。”

李隆基讲解养兔子的好处,吃草,兔子肉的转化比高,比牛羊高出不少。

他不说牛,因为牛还能耕地、拉车,而羊耕地,理论上可行,就是搭的人力太多,闹着玩儿还成。

“陛下,臣有一想法,可短时间内筹集到许多钱。”

毕构看着兔子,琢磨百姓养兔子的事情,冒出个主意。

李隆基看毕构一眼:“毕卿若是想说百姓养兔子留下押金,等不养的时候退给百姓。

或者是留抵押金,养出多少兔子后,可以得到一定的利息。

这样的话就不要再提了,易弟不同意,说容易出现诈骗行为。

比如把百姓的钱拿去放贷或做买卖,一旦资金周转出问题,还不上百姓的钱,要出大事儿。”

毕构:“……”

他好不容易想出来的,结果直接被否,都不等自己把话说完。

他郁闷,小易咋啥都知道?还提前讲出来。

这个哪点不够好?就是怕有问题?

毕构哪知道李易看过多少被骗的人,什么养蚂蚁了、种树了等等。

最开始的时候,养的话,还能赚一次两次的钱,后期就是没钱了。

再之后呢,第一次参与都赚不到钱,直接被骗,骗子一点规矩都不讲了。

甚至还有什么云养殖,你出钱,不用干活,别人帮你养,养完了你赚钱。

介绍的时候说,如果是让你出钱说给你利息,那绝对骗人,但咱们并不是给利息,而是真正的养殖,有技术、有规模、有销售渠道。

这个叫云养殖,骗人连点实物成本都不愿意付出了。

“陛下,兔子多了,兔子肉价格会下降,到时候百姓养兔子所赚的钱是否越来越少?”

宋璟没考虑怎么弄钱,他从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方面着想。

李隆基微微点下头:“养兔子的目的正是要叫肉的价钱便宜,百姓才能吃得起。

如养猪一样,总归有的地方无法养,只要物流足够好,肉就可以卖到别处。

生产技术越先进,相关产业中的商品价格越地,百姓生存压力越小。

至于养兔子是否赚钱,要看规模和技术,现在先养着,待价格降的时候,易弟有办法。”

李隆基一张嘴就是生产技术和民生的关系,老熟练了。

“有什么办法?”宋璟纠结这个事情,他就想知道。

反正他琢磨不出来,嘴上不说,心中难过,自己就那么笨?

“配套产业完善,比如饲料的获取价格更低,包括人工成本下降。

供需关系也是一方面,吃肉的人增加,肉的价钱不会降到成本以下。

当真的要降下去的时候,咱们就减少兔子养殖数量,养其他的东西。”

李隆基也不知道李易最后会给出什么办法,按照他学到的知识,他给一个分析。

“臣怕兔肉数量过多,猪肉卖不上价,还有羊肉、家禽。”宋璟跟着提出个可能出现的问题。

“朕觉得,可保持一定数量,到那时,牛马的繁殖数量增加,当交通工具用,咱们有新的配马和牛的方法。”

李隆基还是自己想,李易提出来的人工配种,朝廷正在安排,主要等李家庄子提供设备。

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眼下暂时不考虑,百姓早着呢,想都吃上肉?

真有那么一天,养什么都不赚钱,说明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

周围的大臣只能点头,他们更想不出来,以前哪会考虑这样的事情,当下都弄不好。

他们根本没想到李易弄回来的种子对饲养的帮助有多大。

第1445章 海外宫内官俱笨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官员的主要职责在于统筹、协调资源。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李易在给官员讲课,闲着也是闲着。

他边讲边录,回到庄子后用来播放,节省他的时间。

游艇上其他的人,想听也可以听。

永穆公主就听得津津有味,小兰拿个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作笔记。

“目前咱们大唐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种植为主,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捆绑在一起……”

李易语速不快不慢,吐字清晰。

告诉六个官员,需要官员到地方上喜欢修水利,正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范围中,生物资源是生存的根本,种的粮食、养的牲畜、家禽。

哪个地方能够获得亩产更高的粮食作物、生长周期短又出肉率比高的肉食生物,哪个地方就比其他地方富裕。

将来随着技术的提高,矿产资源会加速地方经济发展。

技术的提高涉及到社会资源中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故,在无法增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前提下,谁的技术高,谁就生活好。

技术如何提高?看官员的行政能力,不管是利用自身资金鼓励研究人员,还是吸引资金,研发工作不能停。

“眼下会种田的人、会饲养的人、会制作好工具的人,需提高其社会地位,使更多人效仿……”

李易话题一转,说起读书人垄断的问题。

一个工匠技术好,最多给个流官,不可能当上七品流内官。

商人的地位更低,商人不想个办法把孩子弄到别人的名下,孩子不允许考科举。

商人有钱,能够进行技术研发投资,在商品流通环节中起到绝对作用。

“李大夫,我老家夏州,如今养殖家禽人数多,又配合他们养猪,这个属于社会资源?”

一个官员等李易停顿的时候,赶紧询问。

他家乡在夏州,长安北面,万里长城的外面,属于准军事州。

突厥要是打过安北都护府,朝廷组织兵员,保证抽调夏州。

夏州在长城外面,没有长城帮忙,以前当地的百姓日子苦。

之后打井、种绿洲,同时种植与养殖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在发展。

“嗯!”李易颔首:“社会资源,人为因素改变。挖井的钱没有回本,是个长期过程。

余怀德余掌柜他们养猪发放的子猪也没回本,今年就可以了。

百姓拿到一部分钱,养自己的猪,家禽的养殖困难在哪里呢?”

李易说着突然抛出个问题,看六个官员。

“鸡吃食儿,鸡不能总吃草。”一个官员回答。

“鸭子下水后丢了,不回家,被野兽吃掉。”另一个官员跟着说。

“粪便气味大,收拾费劲。”

“冬天冷,要不盖好圈,大雪一下,冻死了。”

“耽误种田,养多了得有人照料。”

“天热不下蛋、生病。”

六个官员一人说一句,把家禽养殖中的问题说出来,至少他们认为是个麻烦。

“是销售,卖不出去,都自己吃?”

双手托着脸的小丫头突然出声,清脆的声音中竟然有种鄙视的意味。

官员互相看看,忍了。

“怎么解决?”李易又问官员。

这次六个人一同摇头,表示不知道,怎么解决?能解决吗?

“这个时候考虑两点,一个物流,修路,包括航运,在无法短时间内解决时,考虑加工保存技术,比如风干。

而蛋的长时间保存,只有两种,变蛋和咸蛋,平时百姓自己可以多吃点蛋,对身体好。”

李易给出办法,强调技术的重要性。

六个官员开始称赞,表示支持,好像都学会了,之后去地方当官能用上。

“风干的家禽难道就有人买?有活的,为什么要买风干的?”李易还有问题。

六个人:“……”

咋那么多事儿呢?风干的莫非不是肉?有肉吃就行呗!

李易根本不指望他们回答,自己说:“所以咱们要研究关于风干的家禽怎么吃才好吃的技术,让风干的变成美味,大家才愿意买。”

“哦~!”官员发出同样的声音,他们没人问怎么做才好吃,这点对李家庄子不属于问题。

“游艇上就有风干的鸡,我要发开,然后做成菜,大家尝尝。”李易不玩虚的,上干货。

有现成的东西,吃一吃就知道好不好。

……

长安的科举考试进行中,今天第三天,中午。

考生们吃饭,大部分愁眉苦脸的,很想找个人交流一下。

贴经题、计算题等常规的都答了。

诗跟赋也写了,各自觉得不错。

到了时务策,麻烦喽。

说什么逻辑自洽,这个好办,就怕答的内容不符合大唐的要求。

参加考试的同窗那么多,竞争压力大。

李隆基在搭建的高台上吃火锅,春天的风透骨,吃鸳鸯锅合适。

透过玻璃窗户看考场,看每一个考生,他的眼中都带着期许。

有的考生已经考了好几年了,大部分败在了时务策上。

往日考生接触不到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信息渠道。

找当官的吃饭,通常写诗论赋,互相吹捧。

谁没事儿敢妄议朝政?被抓住把柄,会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