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595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放船喽~~”

三月初一,伴随着喊声,一艘艘脚踏轮船被放到水中。

早两天的时候,船只新刷了一层桐油。

救生设备经过严格检查,送到船上,开始把船驶往各地。

顺流的船只后面拴一串儿船,逆流拴上两三只。

在长安要回去的百姓主动免费帮忙,带着货物上船,再帮串几只回村。

水上撑船的人等了等,发现没人要求自己离开,便放下心,继续接活儿。

在路上扛包走的人发现旁边的水渠有船过来,站在那里等。

船到,问一声去哪,和自己顺路,赶紧到后面的船上帮忙踩。

自从有了水网和船,带东西走路的人显然变懒了。

背五十斤东西、挑一百斤的担子,用腿走,绝对比不了把东西放船上踩着走。

逆流也比自己走轻松,三四个人一起踩,还可轮换休息。

不用操劳工作的富贵人家的子女,纷纷跑到河边看船。

中午的时候,官员们吃过饭,跑出来散步,也一起观瞧。

他们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写诗,看一看大量船只出发的场面,想一首好的诗,这不天热了么,要办诗会。

在鸿卢寺的各国使臣更是要看看,看大唐的繁华,琢磨自己的国家或部族的发展出路。

河面上的脚踏轮船排着队,到现在还没放完。

一般人眼中看的是热闹,稍微有一点政治头脑的人看到的却是经济繁荣。

小船不大,却能解决百姓往来交通的问题。

每天船只跑来跑去,俱是货物流转。

其他地方的使臣看了,觉得大唐确实强大了。

吐蕃和突厥的使臣恨不能所有的船全部沉没,最好是淹死一大群人。

但他们知道,不可能,木头船怎么沉?人的身上还挂着‘救生衣’。

指望小船散架,还是不存在,除非用大船撞。

大唐有榫卯技术,更厉害是船上铁钉,配合榫卯使用,很结实。

之前跟日本打海战,日本的船就撞不过大唐的船,一撞就散,大唐水军就是那样打赢的战争。

“吐蕃河少,不然……那是什么?”伊辛巴在为自己的地方河流不适合用船而难过,突然指着一艘船,吃惊地喊起来。

那是一艘前面是尖的,后面是宽的船,上面同样是有八个人的位置。

四个人的地方能蹬踏,现在船上有四个人,羽林飞骑战士。

他们旁边有把手,一个个抓着把手使劲踩。

那船前面在水面上翘起来了,与此船同一个方向轮船像停在那里没动一样,这船就在旁边蹿过去了。

船的后面泛起水花,船感觉上是贴着水面在飞,当然,这是他们没见过真正快的船。

‘哗~~’岸上观看的人哗然了,什么船啊,太快了。

“老夫知晓,此乃螺旋桨,用的计算出来的桨叶角度,还有新的轴承和曲轴和半轴。

此乃我大唐工业最先进的技术展现,这速度,漂亮,小易有本事。”

毕构给旁边的人讲,李家庄子的技术就是大唐的技术。

宋璟表示服气,至少他不清楚怎么制作出来的,此船的速度是其他船的许多倍。

他盯着船:“打水战,敌人的船只根本来不及调头,在水上运输物资,其他船只望尘莫及。”

另一边的岸上,李易举着望远镜摇头:“太慢了,四个人羽林飞骑一同做功,十节都不到。”

李易嫌弃,太慢了,海上的帆船,风向好时满帆,速度都比现在看到的快。

李易发现小船速度在八节左右,即十三四公里每小时。

换上别人来踩,能保持十公里每小时就不错了。

主要是整套驱动设备已经很沉了,不是柴油和汽油发动机,船身由竹子制作。

在长江上,顺风顺水情况下,螺旋桨船的速度优势体现不出来。

“回头再加个齿轮组,不知道这钢能不能承受得住。”李易知道怎么可以提高螺旋桨的转速。

脚踩一圈,螺旋桨转十圈,和脚踩一圈,螺旋桨转三十圈,速度绝对不同。

与自行车的变速齿轮一样,前面放最大的,后面放最小的,只要有力气蹬,链子承受得住,速度就快。

又看几眼,李易回去重新设计图纸,送去工坊。

李易不怎么满意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却与神迹无异。

他们不去想帆船水流而下的速度,他们看到的是新的船在逆流中的速度。

顺流抱个木头漂难道不行?关键是顶着水上,飞起来了。

打水战,同样是远程攻击,新船始终可以强占上风头。

“怎样能抢来一艘船?”伯讹惦记上了,想弄清楚原理。

轮船已经知道,还亲自踩过,结构简单,难的是怎么想到的。

刚刚看到的小船,没有桨、帆、轮子,水下冒水花,上面那样踩,下面的水花咋冒出来?船为何向前航行?

一连串儿的问题在伯讹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

伊辛巴用手搓搓脸:“只要他们放出来给别人用,我们租一个搬上岸看看。”

“此物不可叫人学去。”宋璟看到了外邦的使臣,尤其是突厥和吐蕃的使臣,他要保密。

“老夫相信,给他们带回去,他们也造不出来,金属强度不够。

用倒模的方法能够铸出来同样形状的东西,组合到一起,就用不了。

蹬两下,把齿轮给磨没了,过两天你看到自行车的车链子便知晓。”

毕构相信这东西不好仿制。

“你去问问李易,可不能叫人学去了。”宋璟还是不放心。

“老夫现在便去。”毕构无奈,带两个人溜达去桥那里,问就问。

其他使臣们各怀心思,有河流的地方,比如说日本,他们希望获得相应的技术。

最快的前头人员已经从日本赶来了,告诉使臣,很快大队人马会抵达。

要在大唐进行交流、学习。

驻大唐的日本使臣把资料进行整理,凡是李易发明的利农工具,他们都画好图纸,还有制作出实物,等着找机会送回去。

别的地方的使臣干着同样的活儿,包括契丹和渤海。

契丹额外知道了怎么制造另一种适合在山地跑的雪橇,李易教,双方关系好。

当然,关系再好,热气球的关键技术也没有。

第0872章 据说飞舟可离地

“事情就是这样。”毕构找到李易,把宋璟的话复述一遍。

“生铁铸的齿轮当然能用了,耐磨方面不错,只是高强度的时候承受不住,庄子里的是钢。”

李易先承认铸铁的齿轮没问题,质量不怎么好,除非换成球墨铸铁。

“在曲轴应用上,生铁铸的就不好了,人力蹬得还行。加上铸铁半轴,整体承受的扭力太大,不怎么好。”

李易介绍螺旋桨船的结构特性和生铁的材料性质。

得出结论,生铁的能用,但容易坏,全人力蹬踏,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既然如此,为何要出租?”毕构想不通,质问。

“啥时候说出租,我试验一下好不好用而已,新的能换档的图纸已交给工坊。

工坊制作出来后,力量和速度之间可以调整,比如逆流时候的水流太急,就需要调整齿轮,不然顶不住。”

李易说的原理和上坡时候的自行车变速一样,不能再用前面大轮,后面小轮。

“不租?”毕构发现大家白操心了。

“那东西贵,谁把船拽上去,东西拆了,我上哪找?新的螺旋桨,未来给军队用,庄子也用。”

李易说大实话,东西太珍贵,不适合出租,怕丢。

毕构放下心:“可装在大船上,更多人踩。”

“不行,材料承受不住那个力量,分散放螺旋桨组建倒是可行,但其本身有重量。

等以后我把蒸汽机制作出来,用蒸汽机驱动,船上装煤烧水。

携带海水过滤装置,在海洋上长久航行,就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李易有全套的技术,在等船,最近一些年,海军被荒废了。

即便不荒废也不行,远洋船要更大,同时带帆。

然后再造蒸汽机船,作为旗舰。

路上可以抛弃船只,用钱来换海员的生命。

到时候这些去美洲又活着回来的海员都是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带更多的人熟悉航线。

主要是现在洋流更详细的地方,还有哪个岛屿有淡水。

实在没有淡水的岛子,带着钻井的设备上去试试。

李易把想法说给毕构听,之前说给李隆基和李成器听过,两个人表示完全支持。

“如此,你心思没放在吐蕃上?”毕构从李易的话中得出个结论。

“打吐蕃几年的事情,动手就直接摆平,还有突厥。

突厥比不上吐蕃,突厥内部不好好发展,四处征战。

打到现在,还有什么底蕴?凭借一股武勇,要技术没技术,要储备没储备。

吐蕃是完全奴隶制社会结构,有养殖、种植技术,有手工业加工技术,武器能自己生产。”

李易看不上突厥,没把突厥当回事儿,倒是吐蕃需要打两年。

现在属于积蓄国力时期,忍一忍,之后打到欧洲。

“只要关键技术不传出去,老毕,咱们能打遍全天下,没人是咱们的对手。”

李易有信心在未来十年内压制住天竺和大食,自己一方损失还会很小。

毕构听到技术,沉吟片刻:“小易,你与我说实话,你庄子不算你用寿命换的东西,现在究竟有多厉害?”

“一代手工车床出来了,转炉炼钢出来了,化学和物理在教学子们。

别看他们出去当官,照样给我学。我会考试,不合格我把他官给撤了。

生物学在教护士们,他们会逐渐完善。

玻璃的生产和慢慢进步的精加工,能够提供基础光学仪器。

六分仪和经纬仪随时能出现,经纬仪今年秋天多生产几个,用来测量地形,比现在的方法好用。”

李易没直接回答有多厉害,他更无法说出领先多少年。

反正基础一直在打,真正厉害的不是他指导下制作出了什么,而是学子们学会了什么。

尤其是庄户和工匠,工匠的名词听着像低级的存在。

实际上庄子的工匠学到的东西有许多,随便一个工匠拿出去都是宝贝。

要理论基础有理论基础,要手艺有手艺,平日里不准单独出庄子,以免被人给抓去。

毕构没听懂,反正觉得不一般,他对技术方面的理解能力有限。

“天暖和了,给老夫多带辣酱,热呀,上火,要吃过水面。”毕构瞬间转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