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530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并不是史料上记载的太监如何不好,那是文人写的史料。

太监再不好,有哪一次亡国是太监的原因?

明朝的东厂、西厂,太监干过多少次害民的事情?他们一直是为了平衡官场,收拾官员。

太监行事有一个原则,别管过程怎么样,保证是为陛下办好了。

李隆基想了想:“太监下到州府协调县里的事情,钱财如何转换?”

“地方税收,按照比例给太监,大唐第一巡查团去监督。只要做到了勤调换,巡查团里外派办事的人就不可能出问题。”

李易并不在乎太监贪不贪,把事情办了,百姓拿到实惠,才是正理。

李隆基考虑的不同:“巡查团的人过去,难道不会收好处?”

“半个月派一次,考科举的许多人都等着安排官呢,让他们去巡查,一拨接一拨,收好处?地方给好处都给不起。”

李易有办法,多派,人多呀,没事派一支队伍出去,哪个贪墨的人想收买,他需要一次次花钱。

花的钱比贪的还多,给少了人家不干啊。

其实根本不存在治理不了的腐败,而是不能彻底去治理。

腐败太严重了,一下子从头往下收拾,官府的运作要中断。

“好办法。”李隆基不用李易多说,想到了关键之处,多派人,一次次派。

“官员贪腐如何能杜绝?”李隆基又问了一个不现实的问题。

“杜绝?三哥,你不如问我怎么快点把吐蕃给干掉,这个我有办法,我甚至亲自出手,把他们的政要全杀了。”

李易使劲摇头,别开玩笑了。

哪一个国家可以杜绝贪腐?他那时世界上最廉政的国家依旧有被收拾的官员。

好处放在眼前,谁来监督?监督的人又是被谁监督?

所有的事情都是依靠人来处理,人就有欲望。

一般人口少,社会福利高,高层次教育普及高的地方,腐败自然就少。

没有必要腐败,该能拿到的都能拿到。

换成大的国家,生活水平又低,贫富差距大,官员不贪,全凭借信仰吗?

“如何缓和贪腐情况?”李隆基换一个问法。

“当然是给钱了,要让官员的收入高于其他人,越是处在低品级的官员越需要钱,他们的俸禄少。

他们需要养家,有应酬,眼看着别的商人赚得多,自己吃个肉都费劲,有人给他们钱,他们就会意志不坚定。

另外是惩罚,咱大唐对军队的要求是,一旦打了败仗,有辱朝廷颜面,就杀。

官员杀的很少,通常是流放,该杀就杀,放外面继续当官,犯罪成本就太低了。”

李易想到了历史上的张知运,正常来说,现在已经死了,不过他还活着,活得很滋润。

降户都被安置到华州和同州了,自然不会叛。

张知运就是让降户把武器交出来,正常生活。

御史中丞姜晦去了,降户跟他抱怨没有武器,有狼啊什么的自己杀不了。

姜晦牛逼,代表朝廷,给,把武器都还给降户了。

然后降户就反了,把张知运给抓起来,要送到突厥去。

张知运被救,朝廷觉得他丧师辱国,杀了。

对武人就这么严,文官反而是贬和流,文官的犯罪成本低,当然敢动了。

“作报告呢?”李隆基还是不想杀文官。

“有几个就够了,其他的杀吧。”李易摆手,都作报告,还是犯罪成本低。

第0770章 地方朝廷成一盘

“杀?”李隆基还是犹豫,尤其是朝堂上的大臣,总见面,说少要杀,感觉下不去手。

一般都是通过频繁调动,折腾,然后对方挺不住就死了。

如此一来,感觉是对方的问题,调动你你就死了,跟朕无关啊。

“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镇社稷。”

李易坚持,他太知道官员的问题了,他就没少行贿和帮官员收拾政敌。

那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医药系统‘自杀’的人比别的系统多。

像跳楼的,最后抢救的时候说‘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这个还有人一顿分析。

其实人家说的是‘我不想跳,可不敢不跳’,为什么传出来说的是‘要’,而不是‘跳’,呵呵!

杀人而已,李易习惯了,按照法律,以前的他被枪毙个三五回,一点不冤枉。

这辈子他决定做好人,那么官员要不要杀的问题就简单了。

他杀人没有心理负担,亲自动手都可以。

“地方官毕竟还是不好杀,有的是招募的。”李隆基说起另一个问题。

“地方招募,应该给朝廷报,然后由朝廷出钱养,而不是地方主官以自己的身份来养。”

李易顺着说起大唐的地方官,尤其是边境的地方,刺史了、节度使了、都督了。

他们自己找人干活,钱呢,从当地出,不经过朝廷。

被招的人只记挂着主官的好,未把朝廷放在第一位。

历史上的杜甫就被招过,去帮忙处理事情。

杜甫干活的时候希望环境配合他,而不是他去适应和改变环境。

人家拉帮结派,他不去,就受到排挤,干着干着不想干了,要辞职,后来人家没办法,让他回家,但依旧给好处。

等那人死了,杜甫就没有人欣赏了,日子过得苦。

给人的感觉是杜甫的一生就是苦闷的一生,考科举不顺利,李林甫把那一次的科举成绩全取消了。

然后干谒也不顺利,整天在长安蹉跎,没有门路,孩子在家里死了。

说是饿死的,其实不可能,是病死的。

再饿,喝米汤也能活,大人有一口吃的,小孩子就不能吃?

像杜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考不上科举,在地方帮别的官员做事。

然后得到的是外流官,大的没有,大的都是朝廷指定。

相当于地方上的一些人没有国家编制,协警了、环卫了,等等,可以地方自己招聘。

可是市政府和市委秘书也没有编制就不对了,他们给谁干活呢?

李易强调这个事情,官员吃谁的饭,给谁干活,朝廷有钱了,不可以让地方官员私招理事官。

李隆基低头吃饭,心中盘算。

过了一会儿,他出声:“非主官,朝廷吏部要纳入考核中?”

“州府负责,吏部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地方官员的情况。”

李易摇摇头,不赞成吏部整体去管。

州府一般就落实了,像公安、税务、统计等部门,市里通常都是省直管。

李隆基还是点头,表示明白,就这么操作,听易弟的没错。

吃晚饭,李隆基去找李旦。

“今年的冬天比去年好。小易那孩子操了不少的心。”豆卢贵妃一说起李易保证夸。

她切身感受到了李家庄子的运作有多厉害,带领整个京兆府的百姓一起动。

“明年会更好,税收落实下去,地方成立专门的队伍,百姓受灾就不怕了。”李隆基壮志在胸。

他一点不担心,李易要推动什么事情,会慢慢来,不是直接上来就干。

比起朝中的大臣厉害多了,大臣们一开口就要直接达到目的。

“叔叔的庄子应该再大一点,前面都是种了东西,帮着聚居区的人,后面买的地,正在种豆子,要养地,继续往东买。”

王皇后抱着睡着的儿子说李家庄子的面积小。

现在李家庄子好大一片了,加起来有五平方公里了,就是两公里乘二点五公里。

围庄子和张家村子转一圈,需要一个时辰,上面还有皇庄,得继续绕。

面积不小了,继续向东,是别人家的地。

再往东,是骊山,皇家的地。

“往后从京兆府开始,又可由河南府那里推广,向着外面修水泥路,牲畜钉掌。”

李旦考虑的是运输问题,他发现冬天的雪橇速度快。

只要有雪,马拉着雪橇,感觉比轱辘的车还轻松。

不是冬天,马热,一跑起来排热不及时,需要放血。

冬天的马跟狗似的,在雪地上跑起来那叫一个欢儿啊。

李旦怎么说都当过好几次皇帝了,对天下的事情有所了解,他希望道路更通常。

修水泥路下雨和下雪天不泥泞,耗费的是蹄铁,得到的是时间。

牛也需要打掌,不然磨损太厉害,而且还要修蹄子。

牛是最有意思的,想杀它的时候,它知道,会哭。

给钉掌的时候,第一次的话,看到别的牛在那钉,它就心里踏实了。

若是总去一家钉掌,牛和马到后来都不用拴绳子固定。

钉掌的人它们认识,知道钉掌有什么用。

干活的人抬手就能把牛蹄和马蹄搬起来,随便挂个绳子,便可以卸掉磨损的掌、修蹄子和钉新掌了。

“明年再说。”李隆基暂时不确定怎么办。

他需要看群臣的想法,更需要问李易。

……

又过一天,羽林飞骑陆续抵达各州,到地方就先找受灾的村子和人,然后给吃的。

帐篷搭起来,里面烧蜂窝煤的炉子,把房子被压塌的百姓安置进去。

羽林飞骑和李家庄子接触的时间长,思维有所改变。

曾经他们认为房子重要,如今知道人才是最重要的,房子塌就塌了呗,钱能解决问题。

人死了,用什么都救不回来。

“大家不要担心,房子的事情而已,你们的房子能被压坏,说明房子不好,给你们盖新的房子,冬天就先住帐篷,地化了以后再建新房子。”

羽林飞骑对住进帐篷里的百姓们喊,房子谁来修,他们不确定,但知道有人管。

失去房子的百姓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来,给他们盖一个新房子,他们的精力就不会放在房子上面。

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即便是种地,也能有不少的粮食。

第0771章 庄子突出当限制

受灾的百姓之前还很难过,等见到了羽林飞骑,纷纷露出笑容。

吃上李家庄子提供的饭菜,他们一点都不怕了。

百姓们并不傻,他们心里明白着呢,遇到羽林飞骑就是李家庄子动了。

李家庄子一动,后续的帮助会很快到来。

据说李家庄子的李东主一直在和陛下合伙做买卖,不但自己庄子能赚钱,还帮陛下赚钱。

京兆府的房子全是户部给修,自己州的房子,户部不管,想来李东主会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