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839章

作者:名剑山庄

少府在朱祁镇的手中,承担是同样的责任,深入工商业之中,保持皇家的影响力,但是朱祁镇选择的大多少产业,都是那中重资本,重资金,或者关系国家命脉,朝廷有必要掌管在手中的产业。

钢铁业,机械制造业,也就是蒸汽机的制造。还有银行业,金银矿。等等产业。

这种产业布局,虽然非常赚钱,但是如果理解为仅仅为了赚钱,那就大错特错了,而太子做了什么?

第一百零四章 未来的忧虑

第一百零四章 未来的忧虑

太子将商业不过当成一个提款机,当成钱袋子,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

而今看来,分明是滥用权力,用权力来剥削商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

朱祁镇不在乎,太子的钱袋子里面有多少钱,甚至也不是太在乎太子这些钱袋子到底犯了多少事,在乎太子对商业的看法。

朱祁镇又是制定《商律》,又是健全府县治理体系等等,就是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尽量让商业更加公平,因为只有商业竞争才能促进科技发展,而如果大规模政商垄断,反而会阻碍社会进步。更加进一步。那就是朱祁镇作为大明皇帝,天然不喜欢一个大规模垄断集团的出现。

因为这是会威胁大明江山的。

当然了,朱祁镇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皇帝,早已没有了政治洁癖。也明白,商业与政治很难完全分开,否则也不会有政治经济学这一门课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家要成为大垄断集团的头子。

这是不一样的。

朱祁镇这个岁数,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但是大明还有很长的未来。对于大明的未来该怎么安排?

朱祁镇是有最基本的路线的,皇帝要为大明底层百姓发生,尽可以提拔底层百姓出身的官员,尽可能提高百姓生活标准。

在军中,用寒门出身的军官代替勋贵的军官,当然了,这并不是要将勋贵消灭干净,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每一个出色的军官都会变成勋贵,这本质上,是保证军中上升通道畅通,保持军中新陈代谢。也是保障军中的战斗力。

在政府之中,尽力提高吏员出身的官员地位,让与科举形成制衡。因为吏员的教育是与实学或者科学教育是相通的,朱祁镇将很多科学思想植入实学一派,而将实学一派的概念,却植入大明所有的中学与大学之中。

而且吏学要学的东西,没有太多的四书五经,也没有不知道多少大儒层层加码,变得复杂深奥无比的儒学。

这是一种另起炉灶。

毕竟儒学在中国已经是根深蒂固,深入血脉骨髓之间。即便是后世的人,口中说的打倒孔家店,但是举手投足,大脑思维之中,却没有杀死孔夫子,也杀不死的。除非不当中国人。

当然了,朱祁镇也没有想过将儒家连根拔起。

这也是不现实的。

朱祁镇只是想一打破思想封锁的现状,让思想界进入百家争鸣之中。一代一代的思想更新,再加上未来的西方思想输入。还有蒸汽机铁路的发展,总就会让大明思想界给出一个对于现实的解决方案。

朱祁镇也想过,进行举例的思想革命。

但是他早已否定了。

无他,世界上做难做的事情,就是说服别人。而人一旦成年思想就开始固定,想要改变是非常难的,历史上太多的思想更迭,并不是新思想说服了旧思想,而是秉承旧思想的人死光了而已。

让朱祁镇无奈的事情,他就与很多一大批老顽固一起走进历史。

时间将他们一起淘汰了。

而且这也是唯一的办法。如果朱祁镇借助手中的权力将不成熟的思想强行规定为官方思想,其中反噬会他死后来的分外猛烈。

世界上大多少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顺应规律,事半功倍,逆之,则则难度加倍,很容易失败的。

这是朱祁镇对未来的安排。

他一直觉得大明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未来可期。甚至会将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提早个好一两百年。

但是朱祁镇此刻忽然发现,他想的未来,或许不是太子心中说想的未来。

更让他难过的是,未来并不是在自己手中,而是在太子的手中,时间已经厌恶他这个老头子了。

纵然他而今权力滔天,也不过越到几十年之后,去惩罚不听话的儿子。

就好像太祖皇帝不能来惩罚他一样。

他忽然觉得,他这些年一直锻炼太子的能力。但却忘记了与太子沟通思想,此刻他不知道,未来太子会走向何方,是不是见工商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在大明岁入之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就将屁股从地主士绅这边,坐在工商业主这边。

朱祁镇细细分析太子的支持,却发现了大量海商。如果说大明士大夫是基于祖制才支持太子的,而太子身后的大量海商,却很能说明问题了。

其实,这也是朱祁镇安排。

毕竟大明在南洋的征服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就是这些海商,大明军队为这些海商打倒了敌人,开拓了市场,甚至一路从南洋到印度,都是大明商人的地盘了。这其中代表的不知道多少金钱。

而且海商本来还牵扯着沿海不知道多少商人的力量,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他们拥有了财富,自然要找政治上的代言人。

朱祁镇对此早已预料。

甚至是有心理准备的。

毕竟政治就是将敌人做少,自己人做多。

商人既然有实力,就应该被大明朝廷纳入,分与一些权力,长治久安。但是完全倒向商人那边,却是完全不可取的。

之前朱祁镇一直以为太子不会这样做。只是此刻他才发现,太子对商人的纵容,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太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朱祁镇一边强行压制头疼,一边思考。只是此刻,他似乎才想起来,他好长好长时间没有与太子详谈了,他在脑海之中的太子,还是好几年前的形象,而今的太子内心之中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完全想不出来。

父子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墙隔开了。

此刻朱祁镇内心之中有一丝丝悔意,暗道:“的确,我将太子放在外面太长时间了。”他随即想道:“而今也不晚,这几年我还有精力,也不用急着内禅,让太子先监国一两年,也也就教好了。”

朱祁镇在内心中,如此自我安慰,一时间头疼居然有几分自我缓解了。

怀恩对朱祁镇最了解不过了,小声问道:“陛下,好些了吗?”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好多了。安排下去,让锦衣卫东厂将冼家与陆家,还有东南海上大商人,全部给我查一遍,还有对这些年引用商律的所有案件卷宗给整理好,我要看。”

怀恩说道:“奴婢明白。只是南京的锦衣卫与东厂,恐怕要慢一些。”

朱祁镇也知道,锦衣卫对北京的控制,与南京的控制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南京而今也不能与北京相比了。南京六部已经裁撤了,只剩下一个南京留守,南京留守虽然有干涉各省的权力,但是这个权力是虚的,就看南京留守是什么样的人了。

这这个比较虚的权力在不同的人手中,会发挥出不同的程度。

但南京留守衙门却是远远不行了。

最少朱祁镇要的东西,相当一部分都要从北京各部之中找原始资格,再加上朱祁镇而今精力不济,大不如前,在之前,洋洋洒洒数万字,数十万字,事无巨细各种卷宗,朱祁镇自己都能在几天之内看完并找出重点出来。

朱祁镇对大明天下了如指掌,天下群臣都瞒不过朱祁镇,就是建立这样的高强度工作的基础之上。

但是而今的朱祁镇却没有这个精力与能力。

所以锦衣卫那边上报朱祁镇报告,必须是在原始资料上整理缩减出来的。最多几万字,这也是需要时间的。要详细的斟酌,面面俱到,在中立的程度上压缩不必要的细节。

不过是收集各地人物,实时更新的资料库,还是养在锦衣卫经历司中不知道多少文牍好手,都不是南京锦衣卫千户所能有的,要么从北京调人调文档来南京,实体考察之后编写,要么直接在北京完成,再送过来,都免不了在两京之间走一趟,一来一去,再加上业务时间,最少也要一个月。

朱祁镇说道:“不急,太子回来还要一段时间。”

太子安顿好西洋南边,回到南洋之后,估计还有一两月的时间才能到南京。

怀恩答应下来,小声的问道:“陛下,要不,就在南京等太子回来吧。”

怀恩明显的感觉到了,这数万里的跋涉,朱祁镇虽然没有说,但是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朱祁镇摇摇头说道:“好容易出来一趟,又怎么能待在南京啊?我估计没有下一次出惊动机会,将来有的时间去修养,按之前安排的来。休息几日,就下江南。”朱祁镇微微一顿,苦笑一声说道:“那王老倌,固然识大体,绝对不会说出去言及太子,但是他绝对不服气,一定会找时间再来劝朕,朕真不好拂了忠臣之心,却也受不了他那种锲而不舍的脾气,还是远远躲开为好。”

朱祁镇对王恕预料一点不错,王恕之后数日,日日求见,与朱祁镇说话,谈旧事,不管王恕扔出多长的线,最后收紧还是在这一件事情上,旁敲侧击,隐喻暗谏,各种劝谏手法,都用了一边遍。朱祁镇实在忍不住了提前离开南京,并命令王恕在南京打扫宫室,等他回来过冬。

第一百零五章 江南的产业发展

第一百零五章 江南的产业发展

出京的时候是春日,到了河南的时候,已经是夏末了,而今到了南京已经是秋日了。

江南各时节有各时节的好。

而秋日之中,却有别样的味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渔歌唱晚,碧云暮合。

此地又是大明最繁华的地带,百姓富饶,甚至这些年江苏的报业已经胜过了北京。原因无他,北京虽然是政治中心,有天然优势,大明各地都有买京师报纸了解大明政治变化的需要,但是苏州报业与北京也大有不同。

固然有一些政治内容,但似乎都时候捎带的,真正让苏州报业繁华,是各种话本,才子佳人,神佛志异,纯粹是市民消费性的学作品,更是有各种,一时间大盛。

朱祁镇也看过一些,总体上来,还是泥沙具下,大为粗糙,还没有后世他看过的明清好看。

这也是自然。

毕竟后世还保留下的明清,是不知道当时多少作品之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东西。是经过了时间的磨砺与挑选的作品。而不这些东西。

不过,朱祁镇感觉他说创造的这个时代,精品一定要比历史上明清时代要好太多了。

无他,一来大明国力更强,而且体,也上得了台面,朱祁镇在创立明报的时候,就留了板块。而明报是大明的喉舌,单单是这一点,很多人就不能将当成下三滥。而且报业发展,与活字的推广。也让化产业大规模发展。

有时候不得不说,利益是推动进步的最好工具。

在刚刚的时候,全天下只有宫中有一套活字,整个成本要二十三十万两,全部用铜。

但是报业的繁荣,促使大量人投入这个行业。

其实铜活字从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历史上明代就有。只是得不到发展而已。那是因为木活字性价比更高。

朱祁镇明报对铜活字使用,保持了报业最低成本,也让很多报业眼红,有好几家报业出钱,一起打造一副铜活字。但还有财大气粗的暴发户们在,就打造一部铜活字,只为了一件事情,就是为了给自己家打造藏书。

如此等等,大明境内的铜活字已经不仅仅少府一台了,最少有三四台,有些私人打造的,仅仅是为自己打造藏书这样大富豪,在市场上很难推算出来,而今后铜活字只会更多,更多。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各种技术的发展,铜活字价格也下降了不少。

别的不说,而今大明铁价下降了十倍不止,甚至还在下跌之中。单单这一项,就要节省不少银子。

这让朱祁镇既是欢喜,又是感到无奈。

欢喜是欢喜化产业的发展,将大规模推进大明识字率。朱祁镇推广教育,建立了不少学校,但是总就不能推行义务教育,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钱的问题,教育从来是最花钱的,如果仔细看现代国家的开支,很多时候教育经费都在军事开支之上。

而大明养兵经费,托这些年没有大战的福,大明每年之军费开支,压制在一千二百万两上下。

而大明养官员官吏的开支,修建修缮水利工程的开支,等等等。已经将大明岁入分的差不多了,根本没有钱推行义务教育。

第二是思想的问题。

义务教育的话,以什么样的思想体系为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思想中的战争,甚至比现实的中的战争更加残酷。

大明思想解放这个工作,没有做成之前,大规模推广教育未必是好事。

其实大明并非没有推广过教育,比如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就推广社学,也就是建立在村里的学校,教授的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这些学校后来都衰败了,一方面是财政无法维持,另外一方面就是传统的教育,只能为大明科举道路上增加一个人,本质上对大明社会进步,并没有什么推进作用,甚至有反作用。

生员秀才越来越多,他们都是为做官而读书,而官位就那么多,竞争越发内卷,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明末的秀才生员大部分都是一副无耻面目,也就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不解决儒学结构性的问题,推广义务教育,到底是利是弊,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事情。

但是朱祁镇却不需要权衡了,因为时间没有给他机会了。

以而今朱祁镇的精力,是不能保证他掀开这个风暴,能够自己安安分分的收尾的。

所以,他对江南化产业,能够让识字率提高,是乐见其成的。

让朱祁镇感到无奈的是,他对北京投入了很多心力,北京在报业上有先发优势,北京有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学校,在加上有很多名儒在北京,已经形成了北方的学术中心,但是在化上,北京已经比不上江南。

千年底蕴,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法战胜的东西。

甚至随着,朱祁镇对商业上开发原则,江南越是繁华,江南化产业,就越是兴旺,而天下舆论权,就越发向江南转移,这是让朱祁镇无奈的事情。掌控财富与舆论的江南,与掌控权力与军事的北京,恐怕是将来大明内部的两大派。

这种经济基础总要反应在政治上的。

而今其实已经有了。

那就是南人与北人之争,只是而今很多人没有想到,朱祁镇掌控朝廷大权,压制了很多矛盾。未来如果有一个弱势皇帝话,这种矛盾必然爆发。

“兜兜转转,我还是消灭不了东林党。”这是最让朱祁镇感觉无奈的地方。

唯一让朱祁镇自信的,他为北京准备了足够铁与马。真要有两方争斗那一天,或许斗北方胜不过南方,但是真要撕破脸了,就看看北方的钢铁,火药,战马,能不能战胜南方风花雪月了。

朱祁镇索性不去多想了,江山留于后人愁。

如此一来,朱祁镇反倒是对写,有一些兴趣。

他要写的当然,不是当时这些才子佳人,神佛志异,世俗艳情,而是科幻。

一方面是为退休之后,找一点点事做,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投入科学之中。

如此他的晚年过的倒也不算寂寞。

这些,也仅仅是朱祁镇在江南看到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