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513章

作者:名剑山庄

而朱祁镇刚刚登基的时候,权力其实很受限制的。而今通过一系列对外战场,对内改革,凝聚人望。

而今朱祁镇的威望之高,或在太宗之下,但却在宣宗之上了。

在大明体制之中,皇帝是可以完全不讲道理的,而今就是如此。宣宗时候,派到江南的熊概做的事情,就是与寇深一般的事情。

只是熊概做得没有寇深狠而已。

朱祁镇真要给他们一巴掌,难道这些江南士绅还能做什么事情?他们如果敢来一个类似五人墓碑记所言的事情,朱祁镇就敢让军队进入苏州城。

只是这样的结果,是谁都想见到的。

只是从这一件事情,已经朱祁镇从太子,以及其他方面情报的得到的消息。才越发明白他要 面对的敌人,是什么样的。

士大夫集团入则为官,退则为绅,在朝掌控朝廷的权力,居家则掌控家乡当地的最基层的权力。

更不要说在意思形态的优势。

即便不认识字的老农,也知道尊重读书人,读书人有学问。而这种学识与见识,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了。

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朱祁镇反而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反而是一个寄生虫。寄生虫在庞大的士绅集团之上的。

如果说,朱祁镇刚刚开始扶持勋贵集团,是一种抓兵权的本能举动,但是此刻,才发现这是一个招妙棋。

无他,只有一个政治集团,才能对抗另外一个政治集团。

勋贵乃大明三百卫所的代表,而今经过朱祁镇的改革,军方从下面到最上面,虽然弱于士绅集团,但是单单看他们也是一个庞然大物。

总体上来说,勋贵集团的势力多在北方,九边,与河北为最。

特别是河北,很多河北人因为从军改换门庭,在江南是士绅掌控乡间权力,在河北却是有功名的士绅与有军功家庭平分秋色。

只是因为大明京营改组的时间还短,积累不足,如果这样模式不变,大概几十年之后,河北定然会出现世代从军的家族。

但是这种分化,并不能让朱祁镇满意。

什么是泥足巨人。

而今大明的情况在朱祁镇看来,就诠释了这个概念。

大明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是统治根基却建立在大明士绅与之合作之上。

这个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想想就知道,大明百姓在供应整个大明数万官员,数十万军队,乃至皇室之外,还有供应这几千个遍布郡县的大大小小的家族。

以科举为中心,官场与地方为进退。

所有人都习以为常。

不过,朱祁镇应该庆幸,而今还没有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太祖皇帝当初大开杀戒,不知道迁徙了多少豪强地主,可以说拥有三千亩地以上的大地主,都被太祖皇帝扫荡一空。

当然了,未必是杀了,只需将他们从本籍迁移出来,他们就能体会到什么是人离乡贱。

所以,而今大明自耕农还是有很多的,但是极具下降的趋势,却也是很明显的。如此下去,无须几十年,天下之间,恐怕没有自耕农多少生存空间了。

为什么秦国几百万人能供应六十万大军灭楚,到了清末一场八里桥,朝廷就没有兵了。

这种发展在清代已经到了极致。

而且士大夫集团之中,并非没有明眼人。

就好像李贤,李贤为什么支持清丈,其实就是遏制土地兼并的一种手段,但是更多的时候,割别人的肉容易,割自己的肉却难。

李贤更多协调各方。居中而断,保持大明上下安堵的情况之下,让各地士绅吐出来一些利益。

这种手段,在朱祁镇看来太软了一些。

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镇也不能不用李贤。

正因为看清楚,所要面对的是什么,朱祁镇越发慎重之极。

无他,不要看大明士绅分成这个派那个派,李贤,刘定之,刘球,王,每一个内阁大臣背后都是一大批人。

但是真正触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比如说科举。比如说道统。

朱祁镇要面对的绝对不是如此和风细雨的反对。

就连清丈土地,陆永几乎用一死来抗衡,来向朝廷鸣不平。等真到了完全触及他们的利益,到时候,即便是李贤刘定之之辈,对朱祁镇来说,也是君臣咫尺,却为敌国了。

这就是为什么,朱祁镇一直想要儒家道统之中寻找自己的改革思想,也是为什么对内阁诸位大臣很是尊重,或者说是某种程度在忍让。

无他,实力使然。

政治这东西,最讲实力。朱祁镇也极其务实。

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局面,不管朱祁镇承认不承认,都是事实。纵然朱祁镇能将内阁从头杀到尾,从六部杀到都察院。

也不可能改变这个事实的。

局面如此,该如何破局?

朱祁镇这一直在想的事情。如果他此刻不想改革的时候,与百官之间和谐相处,这太平可得,天下可治,后世称之盛世也不为过。、

只是这却不是朱祁镇想要的。

但是面对如此大局,稍稍不对,就是一个天下鼎沸的局面,朱祁镇也只能一步步一点点的试探,并前进。

希望能润物细无声。

在不知不觉之间,天下已变。



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

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

从江南传来的这一件事情,其实仅仅是一个插曲。

在安南战事,天下清丈的时候。朱祁镇也没有闲着。

大明会典的编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之前,王恕所编撰的更类似于大明以来朝廷掌故的整理。但是现代已经进入实质阶段,李贤正式介入,被任命为大明会典的总编撰。

如果朱祁镇不准备有什么改变,不过是对多年来朝政变化的一个确定。

李贤可以推荐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即可。李贤并不用亲自介入。想想就知道内阁首辅可不会闲着。

相反,忙得要命。

多年下来,朱祁镇早已不干预具体庶务了,除非是大事,都是内阁处置,朱祁镇不过是检查一遍内阁的意见而已。

不满意的打回去,满意就令人用印即可。

即便下面有什么不满,也是内阁与下面打擂台,朱祁镇更多是裁判。

所以大明天下的运转都是以内阁为核心的。

李贤绝对要比朱祁镇忙上好几倍。

但是朱祁镇想要在大明会典之中夹杂私货的态度,如此明显,李贤不得不插手其中,为了朱祁镇把关。

毕竟身为内阁首辅,就要承担起大臣的责任。

朱祁镇此刻就将注意力放在大明会典之上,问道:“百官条例编撰的怎么样了?”

李贤说道:“已经有了初稿。”

朱祁镇说道:“哦,让朕看看。”

李贤立即让去取了。

所谓的百官条例,就是规定大明朝廷结构政务流程,乃是每一个官员的职责范围,受到什么样的限制等等。

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行政法。

这也是朱祁镇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之一。

既然正面强攻风险太大,那么就迂回进行。

朱祁镇也很明白,只要不是涉及到他们的利益根本,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即便是李贤也不会硬与皇帝对抗的。

就好像是只有不是降你工资,大多数时候,你对自己的上司都是说是。

朱祁镇打开之后,只是看目录就不满意了,说道:“为什么内阁条例不是第一?”

百官条例的体系,乃是以六部五军都督府然后九卿衙门一个个排下去。内阁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附属在翰林院之中。

这其实就是内阁在大明体系之中的位置。

内阁本身就是太宗皇帝从翰林院之中挑选出来的秘书。也正是有这样的渊源,才有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潜规则。

而且内阁从朱祁镇登基以来,一步步抬高,几乎要到了唐宋政事堂的地位,但是在大明正式件之中,他依然是一个隶属于翰林院的一个特别机构。

李贤说道:“此乃祖宗之意。”

其实李贤也知道,这一点一定会改的。

但是呈给上司的东西,既不让问题太大,左看右看都是问题,但又不能让上司挑不出错来,如果一点错误都没有,如何让上司显示出自己的权威?

李贤内阁上的问题,就是留给皇帝发挥的。

无他,李贤是内阁首辅,他固然知道内阁在大明政体之中,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也想将内阁的地位写进条例之中。毕竟他身为内阁首辅,也是要为自己的部门争取利益的。

只是内阁首辅不仅仅是内阁之首,也是百官之首,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要避嫌。

与其他李贤做出修改,不如一字不动,让皇帝来动。

朱祁镇果然在其算中,朱祁镇没有细想,就说道:“思祖宗本意,用肱骨之臣治国理政,只是当时祖宗没有看到内阁之用。”他微微一顿,说道:“内阁大学士列为一品,并去除其他加衔。并每一个大学士设值房列中书舍人为用,从翰林院之中选取。左右制诏房,也一并列为内阁下辖。”

李贤大吃一惊,说道:“陛下,太祖不许立丞相?”

朱祁镇说道:“这哪里是丞相,不过是大学士而已。”

李贤自然知道,朱祁镇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太宗皇帝置内阁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不是重设丞相,故而,太宗皇帝对内阁有几项限制。

第一,就是内阁大学士是五品官。没有看错,是五品官。当然了,为了保证内阁的权威,在三杨时代,就有一个办法来加强内阁大学士的权威,就是兼官。

内阁大学士一般可以兼各部尚书,或者加太傅太师等三公。也就是说,内阁大学士本身大多时候是一品,但是他们的一品官职,并不是大学士本身。

看似大学士不过是一个五品的加官而已。

而今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改回来,确定内阁大学士一品。再加上内阁承担的责任,内阁在制度上确定乃是大明政治体系的核心。

这一点,李贤是有准备的。

毕竟,内阁职务与权力倒置,已经被各种加官弥补了,反而不如名正言顺。

第二个限制,就是内阁大学士没有专门的属官。

古代丞相,可不是一个人。是一个机构。如诸葛亮所言,宫中府中,具为一体,其中府中就是说丞相府。

在唐宋还有隶属于丞相的下属机构。

所以为了防止丞相擅权,故而内阁不设属吏。

也就说,内阁大学士在渊阁处理公务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必须亲力亲为,没有人打下手。

纵然有中书舍人帮忙,但是这些中书舍人没有说专门隶属于某个大学士。

而今朱祁镇这样做的意义。今后大学士就会自己的属吏。大学士的权力外延,又由延伸。

如此一来,朱祁镇几乎放开了所有对内阁的限制。

内阁虽然写做内阁,但是与汉唐之丞相在权力上有所差异,或者说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来说,说是丞相,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太祖当初的铁律,朱祁镇也不敢正面对抗,自然是装糊涂了。打字上的机锋。

李贤一时间,有些沉默。

他心中权衡利弊好一阵子,说道:“谢陛下,老臣下去就做出修改。”

李贤对祖制来是很尊重的,他想了半天。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威。只是他依然觉得,大明没有丞相,并非是一个优点,而是一个弊端。

不是那一个皇帝都能勤政如太祖皇帝。

即便当今这位每日早朝不辍。接见大臣,但是真正对比他与太祖皇帝的工作量,却是天地之差。

他预感后世的皇帝,恐怕连当今也未必能比得上。如此一来加强内阁权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固然有私心,但是公心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