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412章

作者:名剑山庄

当然了,这会宁伯李咏在京营之中,也是一个排不上号的人物,范广地位未必在李咏之下。但是大明勋贵看上去不少,但是真正分散在各地,却不是每一个卫所都能出一个的。

仗着有会宁伯在京师,李家就是西宁众多家族的第一。

当然了,李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声势,并非仅仅因为会宁伯。

毕竟会宁伯虽然尊贵,但是也调离到京师了,只能作为靠山,如果事事依靠,那也是远水抵不上近渴。

西宁李家之所以这样兴旺,让于谦侧目,就是西宁李家本身的实力就足够雄厚。

因为西宁李家不仅仅在卫所任职,还是土官。

西宁李家,祁家,陈家,都是西宁土司,各自有各自的土地。而当初李英下狱的重要罪名之一,就是李家侵吞民户七百余户。

李家将朝廷的百姓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而七百余户是什么概念。在明代平均一户有四五人。七百户也就是三千多人?而之前官府档案之中,西宁百姓总共才一万五千多口。

也就是李家侵吞了近五分之一。

而且这仅仅是侵吞,还不算李家原来的拥有的人丁。

这也是为什么仁宗皇帝优抚李家的原因,因为在西宁这个地方,李家的人丁未必比西宁卫的人马少。

而李家还在西宁卫中任职。更加自己的影响力渗透进西宁卫之中。

近乎割据的局面了。

朝廷未必对付不了他们。但是实在是鞭长莫及一些。

所以即便不看会宁伯的面子,西宁李家也称得上地方豪强。

甚至不用调查,茶马走私贸易如果能绕得过西宁李家,才是咄咄怪事。西宁李家也是松潘各部惹不起的大人物之一。

西宁李家而今主事者,乃是李家二房李,乃是会宁伯李英的侄子。坐镇西宁倒也是有些战功的。

不过于谦细细探查,李的战功也是多借助李家的实力而已。李的实力用多少能力,倒是未必。只是李在政治上足够敏锐。

似乎与现任会宁伯李咏沟通过。当于谦一上任,他就过来通秉内情,将茶马贸易的内幕一古脑捅给于谦。

以求代罪立功。

于谦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的将走私路线一一封锁起来,其中未必没有李家的帮助。

这却是丘浚所部知道的。

可惜,即便这样于谦也不能放过李家。

倒不是于谦小气,翻脸不认人。而是于谦太明白了。如果朝廷在西宁卫没有足够的话语权,那么茶马贸易而今整顿过后,不过两三年,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之所以茶马贸易荒废。其实与大明太祖对西宁湟一代才用土流杂用,而统治手段也是以卫所为主。

在卫所制度崩溃,各级卫所官员侵吞屯田,卫所几乎成为了世袭军官世袭罔顾的家业田产,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

这样的情况之下,奢求茶马贸易的正常进行,岂不是缘木求鱼?

所以于谦觉得保证茶马贸易,就必须整顿西宁等卫所。

改土归流,这个时候并不合时宜。毕竟大明大敌在北,在青海这里闹出事情来,反而会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但是整顿卫所,却是大明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实在不行,就重新将西宁卫变成西宁州,设立流官管理,恢复最基本的行政秩序,甚至于谦想今后巡视茶马的御史,常驻西宁,形成常态,才能将茶马贸易控制在一点规模。

并不是不会有人偷税漏税走私贸易了。

而是朝廷在这里看着,他们即便是偷税漏税,也必须给皇帝那边一点面子吧。这才能保证茶马贸易中朝廷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收入。

否则即便茶法改的再好。也不过是无根之木而已。

历史上弘治年间名臣杨一清也改革过茶马贸易,但是结果不过两三年之间,人亡政息,其原因何在?

是茶法有什么弊端?

但是茶法经过唐,宋,元三代改良,实行引税制,即便上已经是比较完善了,或许有缺陷,但还没有让整个制度推行不下去的缺陷。

就是河湟一带的行政权力,早就被当地土司土豪给瓜分殆尽了。朝廷向从里面分一杯羹,要问他们愿不愿了。

即便有名臣在位,一阵强力推行过后。不过数年就会反弹。

于谦正是看见了这一点,故而即便是李家已经提前投诚服软,甚至可以交出大半茶马贸易的渠道,但是于谦依旧不能能放过李家。

这是政治立场的问题,倒不是于谦对李家有什么态度。

不过,就看李家能不能识趣到底了。

如果他们真能识趣到底,于谦也能给李家一些好处,让李家回京师发展,并在皇帝面前说好话,让会宁伯这个爵位能够长久一点,甚至李家一门双爵,也未必不可能。

但是如果不识趣。

于谦也只能用雷霆手段了。

不将西宁最大的地头蛇,也是侵吞卫所最多的李家给收拾了,于谦下面的手段,就无从谈起了。

时势使然,政治就是如此,并不是于谦想顾及情面,就能顾及了。

李家现在还不知道于谦的打算,正在欢天喜地的准备迎接于谦。

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

第八十二章西宁读书人

虽然大明很多城池都是洪武年间修建的,但是西宁卫城并不是。

西宁卫城乃是一座古城,汉代就有建城,隋唐时期为湟水县城。宋代荒废,在元代为西宁州城,明初也为州城,后来改西宁州为卫,也就是而今的西宁卫城。

周长八里,并不是太大。

但是此刻西宁卫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外拱手而立。

西宁李家二房李,也是西宁卫指挥佥事,李氏土司的族长与西宁指挥使祁成。已经各地土司纷纷在西宁城东门等候。

西宁卫指挥使祁成与李微微拱手,两人皮笑肉不笑。

全西宁城的人都知道祁家与李家不对付。而祁成就是李英想要让自己侄子夺取的祁家嫡子。

有这一层渊源在,两方关系能好了才怪。

不过,在官职上祁家压过李家一头,但是在实力上李家胜过祁家一头。

祁家的威势仅仅在西宁卫这弹卵之地,外边的人未必知道西宁祁家,但是李家的伯爵,在大半个中国都能吃得开。

这也是朝廷故意营造的一种制衡。

内阁也不会让下面一家独大的。

于是西宁卫内部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两强争雄,但是本质上来说,李家势力在祁家之上,不过是碍于朝廷体制,不敢做的过分而已。

否则祁家早就不在了。

等于谦到了。

对这样的官场接迎,于谦很熟悉。不过,还真想让于谦发现一些出乎意料的人。

于谦指着眼前的人说道:“他是?”

李说道:“此乃西宁儒生之首,也是西宁书院的祭酒张。”

张长揖到底说道:“学生见过大人。”

于谦看向张,他看得出来,张质彬彬,衣服上还有补丁,但是神色很好,筋骨不错,在于谦看来,在西宁这个地方,见到这样的人,有些稀奇。

西宁虽然不能说蛮荒之地,但是总体来说,也是不通什么人的地方,读书人很少。能有一个就不错。

于谦伸手扶起,说道:“你是何出身?”

张说道:“学生惭愧,监生出身。曾为山西太原吏目,家母意老,归家奉养,教授子弟。”

如果在其他地方,张万万不会入于谦的眼,这个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不过当了一任吏目。

吏目是什么官?

还真不好说,类似于办公室主任,不同地方的办公室主任品级自然不一样,即便如此吏目最多不过从八品,最低是从九品,甚至是不入流。

于谦无疑歧视,但是几乎能站在于谦面前的人,最少有一个秀才前程。

不过,于谦看到张,心中却感到一个计划。说道:“张朋友,本官也是第一次来西宁,可否为本官向导。”

张自然是大喜过望,说道:“故所愿也,不敢请尔。”

于谦就让张为向导安排这一行人。

张还是有些才能的,将大队人马都安排好了,当然了,大军在城外扎营,于谦带着几百亲卫入城休息,并占了西宁卫指挥使衙门。

于谦告诉众人,原来疲惫,有事平日在议不迟。却将张留下来,促膝而谈。

张受宠若惊,坐在于谦面前,如坐针毡。根本不能有片刻安稳。于谦也看出他的紧张,于是先询问了一些,无关要紧的事情。随即将事情转到圣贤之道上。几句话下来,张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了。

于谦问道:“朋友久在西宁,却不知道西宁有进士前辈吗?”

朋友,前辈,这些话其实并不是现代的意思,而是科举化下的术语,朋友就科名的士大夫对没有功名的人来称呼,而前辈也是指科名在前的士大夫。

张说道:“惭愧,西宁荒凉,有史以来没有一个进士。”

于谦对此并不没有多奇怪。在他看来,这也是大明对西宁这一带失去控制的原因之一。

虽然士大夫坐大,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但是如果当地这些土官,豪强坐大,他的威胁要比士大夫坐大更加严重。

于谦之所以对张另眼相见,就是因为张代表了西宁士绅。

虽然这一股势力而今还很渺小。但是如果这一股势力壮大之后,也是会让西宁对北京产生更多的向心力。

不管怎么诟病官集团,但是有一点却不能否定的。

那就是官集团是大明的根基,也是最维护大明的势力之一。

于谦问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张说道:“在下惭愧,虽然有心读书,但也算不得名师,没有名师自然也没有高徒,而西宁又是卫所,掌管西宁多为武夫。他们不懂读书之妙,连西宁卫学,也是永乐末才建的,一直一来师生都不多。”

“实在是条件有限。”

于谦心中暗道:“看出来了。”

国子监监生在太祖太宗年间,还是校规严苛,出来的学生还是有几分真材实料的,但是问题是国子监建立的本意,却不是为了科举。

国子监监生在明初作为单独入仕的一条途径,国子监监生所学的都是一些实用的,能为朝廷办事的技能。

比如丈量土地,比如登记黄册,修缮水利,等等。明初很多大工程都是大批国子监监生参与进去的。

而今国子监出仕道路渐渐不行,也没有人认真学习了。

张虽然气度上有些读书人的样子,但是真才实学有几分?于谦并不抱大希望,虽然于谦是科名再后,但也是从杭州这样的死亡学区之中考出来的,而西北总体来说,比江南科举简单太多了。

张都考不上,可见这种整体性的化断层,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

张叹息一声,继续说道:“也不全是这个原因,在西宁多蛮夷,回回多读教经,不愿意堵圣贤书,而藏人佞佛,下官也是没有办法的。”

西宁本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乃是儒家影响力的边陲的地带。藏传佛教,还有回回教都是比较兴旺的。

而且西宁也没有出几进士,甚至连秀才举人都不多,否则也不会让张这监生出身,担任西宁卫学祭酒。

大家都对考进士能升官发财,改换门庭表示怀疑。自然也就不会努力下功夫。没有投入,自然也没有产出了。

西宁卫学也是惨淡经营。

于谦说道:“我有一件事情,却需要你去办,只有能成,对西宁儒学大有好处。”

张说道:“大人请讲,在下洗耳恭听。”

于谦说道:“我准备在西宁设州。”

张微微一惊,说道:“可是撤销西宁卫吗?”

于谦说道:“不,卫州同城。不管西宁卫所管辖的民户却要到洲里来。”

这就是于谦的第一步计划。

于谦作为大明高层,对最近的政治局势也是很了解的。

虽然朱祁镇没有大鸣大放,宣之于口,但是该知道也都知道,朝廷对很多地方的卫所将会撤销或者改易。

但是西宁毕竟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地处边陲,卫所制度虽然有缺陷,但是还是要保留的。

但是也要加强管理,也要建立起官统治,自然是州卫同城了,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省份其实也不是太少见的。

张自然是大喜过望,既然有了西宁州,自然有流官治理,这流官自然是读书人出身,对张来说,天然的自己人,如此西宁士绅的力量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发展,西宁张家作为当地名门,自然也是受益最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