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392章

作者:名剑山庄

只是,这一件事情,也不是好办的。

凡是做一件事情之前,朱祁镇首先要判断的是,谁是自己的敌人。

首先东南这边,即便是朝廷法度再松,寻常百姓也不会不敢偷税,所以敢这样做的人,一般都是有大背景的。

不管什么时候,从别人的口袋之中掏钱,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朱祁镇还不将这些人放在眼里。

毕竟,茶叶产业虽然不小,但是不足以让江南士绅全部联合起来。而且这些江南士绅虽然有声望,或者官场之上有人。但是而今也不是明后期,朱祁镇决计能够镇压下去。

在朱祁镇想来,他们多半会服软。毕竟朱祁镇要的仅仅是钱,不是命,按照太祖定下的税制纳税,其实也没有多少钱。

而且,王直还在南京,以王直的手腕,做这一件事情决计没有问题的。



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

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

至于第二个问题,这是制度的问题。

显然国初的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了,周忱的全面折银的改革在这一件事情上,反而起了反效果。

所以,这制度一定要改革的。具体怎么改,朱祁镇并不在意,毕竟刘定之敢提出来,就一定有腹稿了。

朱祁镇只需听刘定之怎么说,与朝中大臣商议自然会有一个结果。

朱祁镇从来知道,在指导思想上,朱祁镇的想法或许有先进的一面,但是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具体的章程,十个朱祁镇也比不上内阁这些官僚们。

朱祁镇最担心就是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走私了。

首先,朱祁镇担心查禁走私的问题。这么多年走私没有被查禁,显然在边境处,就形成一个集团了。朱祁镇很担心,当地守军都参与其中了。

这个担心,一点也不多余,就好像是九边走私的情形一样,朱祁镇即便严厉查处之下,依然有人铤而走险,大多都是各地卫所。

其次,就是能形成这么大的规模,如果说他们在朝廷之上没有一两个奥援,朱祁镇都不大相信,但是这个奥援是谁?

是军方的,是官的?

找不出这一根线来,朱祁镇就不好处置。

朱祁镇倒不是真要将这个后台给除以极刑,毕竟这么多年的情弊了,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误,而是代代相传的。

朱祁镇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正错误,并不是为了杀人,当然了,如果这个幕后奥援的力量不足与朱祁镇达成平衡,朱祁镇不介意顺势杀人抄家。

只是朱祁镇的战场在京师,找出这个人,或收编,或干掉,但是陕西延边的事情,却不是朱祁镇能够够得着的,他必须要一个德高望重,手腕强硬,能得朱祁镇信任的大臣坐镇才行。

这个人,该是谁?

朱祁镇心中默默盘算着自己的夹带。与刚刚登基的时候不一样,此刻的朱祁镇夹带里面已经有足够的人手了。

朱祁镇心中闪过不知道多少念头,起身踱步,说道:“如此一来茶马司恐怕不堪用,这法度要变,卿有什么想法吗?”

刘定之说道:“为政务简,这是周忠之遗意,臣以为既然川陕官茶都已经折银,不如放茶户归民,臣在福建见过灶顶之苦,在京师也见识过匠户之苦,臣以为能缓上一分便是一分。”

朱祁镇轻轻一叹,说道:“我知道。只是你想让川陕官茶一用东南之成法?”

太祖皇帝在大明户制上,虽然为百姓好,想让百姓世世代代子承父业,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小农经济体制。

但是问题却是不可能的。

灶丁,匠户,矿顶,茶户,其他各种户籍限制,乃至于贱民,实在是大明体制之中的一大弊端。

只是碍于太祖皇帝的声望,朱祁镇也不敢公开说什么,不过是悄悄的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户籍一律日放为民户。

朱祁镇希望有一天能够让大明百姓在户籍之上,只有军户与民户的区别,其他区别都不会有了。

毕竟卫所制度在边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可能尽废。

刘定之说道:“商人逐利,犹如水之就下也,茶马贸易,实在是利源,臣欲以海关制度,在西北开关,任凭百姓皆可来之,只要纳税即可,朝廷也可用关税直接购买马匹,转运京师,为朝廷所用。”

“只是其中有两个问题,臣尚且存疑。”

“茶马司品级太低,不足以震慑宵小,臣以为当如盐法,派出茶马御史,监察诸府,不得于番人私通,只是臣在京师,对于千里之外,情形如何,不能遥制,这巡茶御史,非精明强干之人,不能用之。”

“其次,臣担心西番情形,而今金牌早已不行,各部对我大明未必不是心怀观望之意,并与瓦刺有联系。其中情弊,臣一时间难以计算明白。”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茶马御史,自然要好好斟酌人选。不过第二个担心,却大可不必,如果西番与瓦刺相通,而今我朝又与开市,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刘定之眼睛一亮,说道:“陛下的意思是?他们反而会在瓦刺与朝廷之间中立,转运物资。”

朱祁镇说道:“不错。”

刘定之说道:“只是如此一来,朝廷封锁瓦刺用意,岂不是落空了?”

朱祁镇叹息一声,反省道:“以而今的情形来看,是朕太过天真了,与瓦刺贸易,利弊兼有之,与瓦刺在九边贸易,我是断断不许的,但是如果在西宁,瓦刺千里转运,我也没有什么意见。”

在九边任何一个边塞开一个口子,朱祁镇都不会同意。

毕竟他或许见惯了一边打生打死,一边将自己国家生产的武器卖给对方,这种秀底线的行为。所以不能将武器卖给祖国的敌人,就不是好的军火商。

但是对下面士卒不好交代。

让大明将士死在大明造的武器手中,是一件很伤士气,也伤军心的事情。

但是朱祁镇不得不承认,大明需要瓦刺的战马。

在西宁贸易,就免除这一点了。毕竟这不是朝廷专卖给瓦刺的,二来拉长瓦刺后勤线,瓦刺即便是买到了朝廷的物资,也会先向西转运到哈密,绕过甘肃,再运输到漠北。

这样长的道路,限制了瓦刺交易数量。

而且这里的交易品主要是茶马盐粮食,连铁都不多。大明需要的只是战马而已。如果用这些东西,能换到战马。

简直是再好不好了。

打归打,有时候留一个透气孔,还是很有必要的。

刘定之说道:“圣明无过陛下。”

朱祁镇也不知道刘定之是真没有想明白这些道路,还是在拍马屁。或者是这些事情,他不好劝谏,只能拐弯抹角让朱祁镇自己领悟。

朱祁镇并不是太在意这一点,他说道:“这一件事情,你下去之后,细细推敲一下,内阁内部商议一下,再呈给朕。”

刘定之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说道:“记住,陈循毕竟是首辅。”

刘定之额头微微见汗,说道:“臣,明白。”

虽然陈循是内阁首辅,但是大明的内阁首辅毕竟不是宰相,很多时候,他们掌控权力,是靠威望手腕,而不是政治地位。

大明六部尚书,侍郎,内阁大臣,五军都督府,各省总督,巡抚。都察院。地方总兵官,乃至镇守太监。

这些人的奏疏,一般是不通过内阁,直接到朱祁镇手中,朱祁镇看过之后,再转到内阁去的。

特别是内阁大臣,有密奏权,能够不通过司礼监直接到朱祁镇手中。

所以,某些内阁大臣如果与皇帝关系亲密,是能绕过首辅的。将首辅架空为纸篓。却是可以的。

朱祁镇不知道刘定之有没有这个心思。但是他却要提醒刘定之。

原因很简单,大明朝廷之上有一个正常的秩序,本身就是朱祁镇的权威所在。

如果陈循真不能胜任的话,朱祁镇也不会留陈循多长时间,但是在此之前,内阁首辅应该有内阁首辅的权威。

这是朱祁镇所建立的大明体制所赋予的。

只是陈循混到这份上了,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不够。只是换相是一件大事,朱祁镇不愿意轻易换,特别是在大战的时候。

朱祁镇说道:“明白就好。”随即朱祁镇让刘定之离开了。

此刻他心中默默想着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河道总督于谦。

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

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

此刻的朱祁镇已经不想将于谦调入京师做首辅了。

当时的朱祁镇孤立无援,急需一个内阁的强援,对抗靖难勋贵,洪宣辅政集团。

而今时间替朱祁镇做好了一切,三杨等老臣,已经靖难勋贵,都已经风吹雨打去了。而今朱祁镇对朝廷的掌控,或许比不上太祖太宗,但是自己觉得自己不逊色于宣宗皇帝了。

这个时候,让于谦入京成为内阁首辅有什么好处?

刷新吏治?吏部做得不错,都察院在刘球这个老臣的带领之下,虎视眈眈,一心想要办大案子。

大明吏治维持的不错。

主持政务?也不用,虽然陈循比起之前的首辅要无能一些,权威小一些,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官僚,在处理庶务上,陈循也是一把好手。

下面每一件事情,只要有先例,有掌故,他都能安置朝廷的先例,或者旧事处理妥当。胜了朱祁镇很多心思。

至于用兵?更不要说了,朱祁镇对于谦是否真的支持他用兵,也一直存疑的。

于谦是忠于朱祁镇,但并不代表没有他自己的想法。

朱祁镇不得不假设一件事情,如果于谦反对自己的决策,他要怎么办?

于谦虽然不能说没有政治智慧,但是很多时候,还是秉承本心,不会因为外面风色如何,就改变的。也不会因为朱祁镇的压力而动摇的。

朱祁镇一来不想伤害于谦,毕竟于谦在他更亲政的时候,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其次也有于谦在历史上的名声。总是要保全于谦。三也就是最重要的是,朱祁镇发现,于谦入朝之后,朱祁镇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于谦。

有人说,过皇帝喜欢用贪官,不喜欢用清官,因为要对付清官找不到把柄,但是对付贪官,什么时候不想用,就能以贪污的名义处置了。

朱祁镇并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他太明白吏治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了。

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是在高层选择上,朱祁镇一般都是选择品行过关的,起码也是伪装成清官的。否则被锦衣卫私下调查出来,会不会立即处置,这个要看当时的政治环境,但是决计是到此为止,不可能再高升了。

但是即便如此,并非所以清官都不好对付。

政治上的问题,不一定是贪污的问题。

但是于谦就好像当初的杨溥一般,一身正气一点擦边球都不用,最明显的就是于冕了。于冕在读书上资质不大好,于谦每天抽空都要培养于冕,但是于冕在科举上就好像没有开窍一样,连个举人都考不上。

说起来,于谦只要动一下人脉,进士不敢说,但是举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于谦怎么做?

他让于冕去水利学堂。

虽然水利学堂出来也能当官,但是一般都会沉沦下僚,一辈子也不会超过五品官的。

这样的前程,对于普通百姓可以说是光明了,但是对于于谦来说,却是根本不能承得起于谦的政治遗产。

想想就知道,于家在于谦之后,必然没落。

于谦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对别人更是铁面无私。不论公私都处理的井井有条。朱祁镇看锦衣卫传过来的情报,就知道除非朱祁镇违背政治原则下手,否则真不好找于谦的茬。

所以,朱祁镇觉得,于谦还是在外面比较好。

最近几年,于谦一直在河道总督任上。完成了黄河新河改造,完成了运河新河连通,完成了洪泽湖初步治理,已经淮河下游疏浚。

当然了,后两个才开了一个头而已。

因为黄河的提前改道,运河黄河淮河纠缠在一起的关系,还没有酿成严重的生态灾难。比后世要好太多。

最少黄河旧河道,还可以勉强让淮河入海。

但是下游河道比上游还高,已经成为事实了。

如果想修河,非要费大力气不行。

只是而今朝廷心力都在瓦刺身上,根本抽不财力,就好像应对河北水利一般,专心淮河治理。

所以于谦只能用手中仅有的资源,对危险的地方,进行了一次修补性的修缮,并给朱祁镇上一了本,河道总图。

将淮河运河之间高下姿态,隐患,乃至需要修建的工程,一五一十的说明白了。虽然于谦没有直说。但是朱祁镇也能读懂于谦言下之意。

无非百姓困顿如此,朝廷还想开疆扩土,还不如老老实实的修整水利。

只是朱祁镇只能当做看不懂,奖赏一番,就没有下了。

于谦在河道总督任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简直如同闲置,而今西北情况却需要一位能够镇得住场面的大臣。

不单单是茶的事情,还有马政的问题。

西北的马政烂成一团泥了,战马数量不足,已经成为朱祁镇的心病了。

朱祁镇也不是没有派人去处置过,但是这一件事情内情太过复杂,很多马场都是卫所在官,而朱祁镇之前正在清理京军卫所,不好在西北也大动干戈。

在改革的时候,朱祁镇尽量缩小自己的打击面。

京营改造完成了,今年灭朝鲜,破瓦刺,朱祁镇声威大震,自然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