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373章

作者:名剑山庄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朱祁镇从小练习弓马,所以郕王也学习朱祁镇,练习弓马,而在北京城之中,除非出城,否则大片骑马射箭的空地,还是在宫城之中来找。

郕王毕竟是王爷,身处嫌疑之地,他也有自知之明,不想随意出城。免的他不舒服,东厂也不舒服。

所以常来宫里。

当然了,也未必不是想在朱祁镇面前凑个近乎。

毕竟朱祁钰很清楚,他的前程就是在他兄长的手中抓着。为了将来自然要在皇帝大兄面前多表现一些。

朱祁镇来到箭台,这里要通过中海,在后来中南海西边一点。他来没有来到箭台,就看见两匹马在奔驰着,上面一个大人,一个孩子。

朱祁镇远远的看过去,不由的皱眉。却是太子朱见浚居然也在射箭,叔侄两个人好像在比试一般,纷纷射在箭靶之上。

总体上来说,自然是朱祁钰更胜一筹,朱见浚毕竟还小,身体还没有长成,他所骑的也不是一匹战马,而是一匹温顺的母马。

“胡闹。”朱祁镇厉喝一声。

朱祁钰与朱见浚听见之后,纷纷下马来到朱祁镇面前,行礼说道:“拜见皇兄。”“拜见父皇。”

朱祁镇冷冷的对朱见浚说道:“你难道没有读过孝经,你说说什么是孝?”

朱见浚而今十二岁了。已经长大虎头虎脑,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此刻被老子逮个正着。只能垂头丧气的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朱祁镇说道:“我不是不让你骑马,而今你身体尚未长成,驾驭不了大马,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第一要义,你难道不知道,等再过几年,我送一匹好马。”

“真的。”朱见浚猛地抬头说道。

朱祁镇说道:“自然是真的,不过让你抄孝经,也是真的,不多,就是十遍。”

“啊”朱见浚说道。

朱祁镇也不理他,说道:“将这事告诉皇后,让皇后检查他的功课。”

“是。”范弘立即低声答应道。

朱见浚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朱祁镇忙于政务,见孩子的时间少,故而皇后操心更多一点,所以朱祁镇见了几个儿子女儿很少训斥,但是皇后却时时处罚,一时间变成了严母慈父了。

所以朱见浚更怕母亲。

“皇兄,就不必了吧。”朱祁钰小心翼翼的说道:“太子不过是贪玩了一点而已。”

朱祁镇狠狠的瞪了朱祁钰一眼,说道:“我还没有说你的。”



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

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

朱祁钰顿时一缩头,不敢说话了。

朱祁镇看着朱祁钰眼神有些复杂。

说实话,他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朱祁钰还是一个小娃娃。几乎是朱祁镇看着长大的,虽然朱祁镇没有怎么照顾朱祁钰。但是朱祁钰的时候,他也一直放在心上的。

甚至朱祁钰是按照朱祁镇安排大明皇族教育流程教育出来的第一人。

在大本堂与功臣弟子一起读书,然后在武学待了三年,谈不上武双全,但是经史子集,弓马骑射都有涉。

对战争,也不是太陌生的。

而原本历史上的事情,让朱祁镇心中有一个疙瘩。

虽然他明明知道,历史早已不一样了,但是朱祁镇也发现自己似乎得了皇帝的职业病,那就是多疑。

虽然他现在还能自我克制,将这种没有来由的怀疑,压制在心中,不吐露出来而已。

朱祁镇此刻忽然没有教训朱祁钰的心思,一摆手,让人将太子送回去,兄弟两人一前一后,信马由缰的在湖边逛着。

朱祁镇说道:“一晃这么多年了,当年在父皇灵前,仿佛还是昨天,你就长大了,连见浚也比我当年大了。”

朱祁钰说道:“父皇如何看见皇兄现在,一定会很欣慰的。”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欣慰什么,我就不想了,只要父王不骂我就行了,罪己诏还在太庙的,不说我了,今天是来说你的事情的。”

朱祁钰说道:“我的?”

朱祁镇说道:“朕将襄王叔封到了麓川,听闻他最近过得并不是挺好的,缅甸也是今年才算安静下来,南方的气候让我们这位王叔吃尽了苦头。”

“现在又将西北四位王叔迁到北京来,只是让他们闲居,每年万石俸禄,比之在封地,落魄了不知道多少倍,连子弟如果没有功劳,连一个郡王都没有了。”

“外面人说朕苛待诸王,已经到了容不下的地步,简直是荒谬。”

“朕既是大明的皇帝,又是朱家的族长,岂能不为我家着想,父母之爱子为自己计长远,而镇身为一族之长,也要为家中计长远。”

“天下没有不亡之国,我大明亦然,而今所谓之藩王不过是囚徒而已,不仅仅不能给国家带来好处,反而是朝廷的拖累。”

“寻常百姓之家,还不养闲人的。而且这不是养不养闲人的事情,一旦我大明天下有土崩瓦解之时,而今之藩王谁能为光武?”

“恐怕谁都不可能。”

襄王据说已经命不久矣,却是南方的天气让襄王这个在北方长大的人吃不消,更不要说,大战不多,但是小战不断,襄王操劳过度。久在床榻之间。

而今已经是襄王世子秉国政了。

而西北四王,却是瓦刺与大明交恶之后,也先见宣大之间攻之不动,也就息了一战而定北京的心思,反而转攻西北,西北打了一阵子,虽然战事规模不大,但是西北四位王爷就有一些吃不消了。

屡次请求迁藩国到潼关以东。

朱祁镇自然不愿意了。

就拖着。

最后四位藩王答应朝廷,从此只领藩王俸禄,至于藩王以下,要藩王负责。也就是除却藩王嫡子继承之外,其他儿子就没有爵位了。

同样朱祁镇也同意四家王族子弟出仕。

毕竟这四位藩王,都是太祖封出去的,距离皇家血脉太远了,不管皇帝怎么变动,都论不到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反而比近支皇室可靠。

当然了官方面,暂且不好说。毕竟没有功名,想当上大官是不大可能,倒是这些藩王子弟都进入大本堂到武学,现在还没有培养出来。

但是将来,朱祁镇估计大明高级将领之中,有宗室将领的一席之地。

这也算是巩固皇权的另外一个措施。

之前朱祁镇仅仅是截留了藩王俸禄,而今通过西北四王,打开了一个缺口,看下面藩王的反应,对于朱祁镇来说,大部分藩王,朱祁镇都准备迁回南北两京,有些实在不想回来的也行,不过俸禄没有那么多了。

朱祁镇对于大明的藩王制度,一直在矢志不渝的推进,随着朱祁镇的大权在握,这速度在一点一点的加快。

郕王说道:“臣弟明白皇兄的深意。皇兄是想让大明藩王封在远服之地,将来中原有变,各地藩王还有勤王之功,这是太祖之本意。”

朱祁镇说道:“我不指望他们有什么勤王之心,只求将来真有那么一天,有人能为光武就行了,实在不行,做刘备,也算是对得起我们这些泉下之人的良苦用心了。”

“朕之前一直没有让你就藩,不是准备让你在京城当富贵闲人,而是想让与襄王叔一般,为我大明镇守一方,之前是朕没有开疆扩土。不知道该将你封到什么地方?今日却是一个机会。”

朱祁钰立即会意说道:“是朝鲜?”

“对。”朱祁镇说道:“就是朝鲜,我这一次最后一次问你,你如果不想去,也可以不去,但是今后却只能在京城,与西北四王一般了。”

“臣弟去。”朱祁钰说道:“臣弟从小跟随皇兄练习弓马,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为大明效力,臣弟明白皇兄的苦心,如果让臣弟困在一座城池之内,一辈子当富贵闲人,臣弟宁可死。”

只有尝过权力的滋味的人,才知道权力的可贵。

郕王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从小就在权力场中长大,如果他一辈子就注定与权力无关,他也没有那么多想法了,但是当他知道,他有一天能够接触到权力。

他心中野心就按捺不住了。

就好像历史上一般。

朱祁镇说道:“好,有些事情,你要往外面说,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你就能住进汉城之中,因为朝鲜李家会绝嗣,到时候你就是朝鲜王。”

“你的任何很重的,朝廷要对付瓦刺,不可能留很多精兵给你,而朝鲜又是海西的大后方,将来很多人力物力都要在海西征召,你要安抚百姓,为大明所用。你都要用心。”

朱祁钰说道:“臣弟明白。”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有一件事情我要先说明白,那就是你这个朝鲜王当不了多久的,朕不是小气,而是朝鲜距离北京太近了。”

“从朝鲜到天津,不过一两日水程。朕自然不担心你,甚至你侄儿也不会担心你这个王叔,但是我们都会老会死,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

“对谁都不好。”

“朝鲜以东有一个国家,将来会是你的封地,在那里,你家可以万世一系。”

朱祁钰说道:“可是日本?”

朱祁镇说道:“正是。”

朱祁钰还没有到朝鲜,对朝鲜也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故而丝毫不在意。说道:“臣弟明白。”

朱祁镇两人走纵马而行,朱祁镇忽然看见一处农庄,乃是他当时建立的试验田,他所有关于农业的想法,都在这里实验。

朱祁镇说道:“走,我们去看看。”

两人下马,进入庄子,立即有主管太监出来行礼。

朱祁镇丝毫不以为意,只是一挥手,就大步走了进去。却看里面各种庄稼长得相当旺盛,还有各种各样的菜蔬,各地新奇作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朱祁镇看了一遍,知道下面的人还是挺用心的,朱祁镇忽然问道:“青贮之事,进展如何?”

这是朱祁镇一直心心念念的农业技术,也是朱祁镇心中用来征服草原的神兵利器之一。

所以每次到这里都会问上一问。



第二十一章 青贮

第二十一章 青贮

“回禀陛下,已经有成效了。”一个太监说道。

朱祁镇眉头一挑,说道:“哦,去看看。”

青贮这项技术,说简单也简单,据说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这一项技术了。甚至在中国古代农书之中,也有相当多的类似原理的记载。

但是在中国大规模运用,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了。

青贮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朱祁镇心心念念,将他视为与羊毛纺织一起作为统治草原的两大神兵利器,胜过十万雄师。

青贮说起来神奇万分,其实就是一种牧草发酵储存的技术。

可以让草原上在夏季储存好牧草,到了冬季让牲口食用。而且经过发酵的牧草饲料,会更有营养。

看起来,并不是神奇的技术,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这是战略级别的技术。

在草原上各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按季节迁居,形成一道游牧的路线,但是有了这种技术,各部落就能在夏季储存牧草,在冬季食用。

换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草原上有了定居的可能。

游牧民族之游牧,并非他们喜欢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一切习俗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每当冬季,游牧部落就不知道有多少牲口饿死,甚至人员饿死,每一个冬季对于蒙古各部来说,都是一个难熬的关卡。

一旦有了这个技术,草原上生产力就有大大增加,甚至草原上人口承载力,也会大大增加。

对朱祁镇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这样的基础技术,是很难保密的。

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他宁愿对付一个因为青贮技术有极大发展蒙古帝国,也不愿意面对而今由一个个游牧部落构成的瓦刺。

原因很简单。

一旦游牧部落发现定居的好处,就不可能轻易迁徙了。

那么他们的中心城池在西伯利亚上,只有一个决战之地,如果太宗皇帝还在,决计能将这个地方打穿。

朱祁镇就是耗尽天下财力,也能取得一场关键性决胜。

而不是满草原与蒙古人做迷藏。

更不要说,蒙古部落有了定居的能力,大明朝廷就可以在草原之上修建几座雄城,掌控草原。也就是列郡漠北成为了可能。

有时候生产力的进步,反而造成了某些战略优势的丧事。

有了这项技术,朱祁镇对瓦刺,不再像汉之对匈奴,唐之对突厥了,而是一种新的战略模式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