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248章

作者:名剑山庄

朱祁镇说道:“长痛不如短痛。”

杨溥见朱祁镇意见坚决,说道:“既然如此,臣以为可以让况钟担任浙江巡抚。”

朱祁镇听了杨溥的话,看了一眼,对杨溥居然推荐况钟,有些奇怪。

况钟是好官吗?

是好官,当今天下有三个人被称为青天,就是于谦,周忱,况钟。

于谦与周忱不用说了。但是况钟已经担任杭州知府十几年了,一直没有挪过位置,这固然是况钟亲政爱民,百姓不想让况钟离去,每每朝廷要将况钟调离,就有数万人向朝廷上书,请求挽留况钟。

宣宗皇帝特别给况钟加衔,以正三品担任杭州知府。而在布政使不过是从二品而已。

但是仅仅是这样,却也说不通。

朱祁镇有几次尝试调任况钟,才发现其中原因。

因为况钟不是科举出身,不是监生出身,也不是军方出身,而是吏出身的。

不过况钟就是以吏出身的。

在明初一段时间,朝廷没有人用,可以说什么人都用,不拘泥于科举不科举的。但是这个时间段很短的,虽然之后还有吏出身的官员,但是都被按得很低,况钟能做到正三品。已经是破格了。

远远超过了吏出身的天花板了。

周忱与于谦都是进士出身,那么于谦的科名差一点,朱祁镇提拔这两个人,阻力并不大。但是想将况钟提拔上来,就遇到了阻力了。

杨溥这样做,只是事急从权。

首先,朱祁镇一心要换掉浙江布政使。换一个人以巡抚的身份掌管全省,可以灵活的调动兵力。

但是大明不是没有有能力的官员,但是大多都在京师。从京师调到浙江,有些太远了。即便从南京调人过去,到时候想要掌控局面也是需要时间的。

唯独况钟是不用担心这一点的。

杭州乃是浙江省会,而况钟担任了十几年杭州知府,又是高配。深得百姓爱戴,在杭州况钟才是地头蛇。

而且他品阶也够,怎么看怎么合适?

至于那些其他的东西,在国家大事之前,杨溥也就顾不得其他了。

朱祁镇说道:“好,立即拟旨让锦衣卫八百里加急,去杭州。”

杨溥说道:“遵旨。”

朱祁镇又问张辅说道:“而今局势变化,方瑾恐怕一时半会儿,是到了不了处州了,只是前线军情紧急,各省各自为战。英国公可有办法?”

张辅说道:“请陛下放心,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有几十个卫所,兵额十几万,纵然南兵不堪战,但是区区贼寇也不足为惧。只需派一员大将统合三省,不能让三省各自为战下去。”

朱祁镇也明白。

他复盘几次,可以确定,叶留宗能有今日,最大的帮手,就是大明的官僚们。

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毫无大局观。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统合三省兵力,统一行动,这才不能让叶留宗个个击破。

朱祁镇说道:“派谁去?”

张辅说道:“魏国公坐镇南京,距离最近,让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朱祁镇心中默默一想,却发现魏国公正是最合适的人了。

首先想要镇住下面的人,这个人可以没有能力,一定要有资历,能镇得住场子,而魏国公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大明中山王嫡脉,下面的人都不敢怠慢的。

当然了,朱祁镇或许让其中一个官挑大梁,比如说焦宏。

一来,朱祁镇也不相信官的能力,二来,朱祁镇不想破坏他登基以来的原则,就是总领大军的帅臣,必须是武将。或者说必须是勋贵。

这不仅仅是朱祁镇的原则,也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祖制。王骥能总督云贵,其实已经有几分破例了。

朱祁镇想了想,发现最快统合三省,却是魏国公最合适了。

朱祁镇说道:“传令给魏国公,让他立即奔赴前线,整合三省人马,朕不想听见叶贼肆虐的消息。”

这两边全部安排好了。

朱祁镇才有心思细细问大疫的情况。

说实话,对于大疫朱祁镇并不是太陌生的,甚至很熟悉,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一般水旱蝗灾后,都有会大疫发生。

朱祁镇甚至都有一些麻木了。

朱祁镇不是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但是比起淹死饿死,死于兵祸,死于劳役的人来说,病死,已经算是善终了。

而且就百姓来说,承受疫病的压力非常强大。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想过,他们得疫病与朝廷有什么关系。

不管是从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看,还是对维护朝廷的统治来看。

治疗疫病这一件事情,与天测量一样,都是重要的并不紧急的事情。贝琳而今在钦天监整理翻译回回历法,并培养学生。

重启四海测量一事,也就搁浅了。而重塑医疗体系这一件事情,也被朱祁镇搁置了数次了。

朱祁镇下决定,不准备再耽搁下去了,他召集太医院使。问道:“天下之间有哪些名医?”

这太医院使姓张,说道:“天下名医具出四大家,而今天下名医都是四大名家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朱祁镇一听,又触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说道:“那四位大家。”

张太医说道:“乃是高祖河间刘公讳完素,以及高祖的弟子,张公讳张从正,李公李杲,还有就是义乌朱震亨。”

朱祁镇一听这四个名字,立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位太医院使,医术高超不高超,朱祁镇并不知道,但是在医学这个圈子里,地位恐怕不低。

随即张太医详细讲解了一下四位大家,还有他们的学术思想。

也幸好朱祁镇这几年被无数翰林教育,国学基础还是不错的,否则上来大量的阴阳经络,朱祁镇决计是听不明白的。

总体来说,张完素提出了五行升降,经络腑脏的中医理论,在这基础上,发展出了以热症凉治的主张,他两个弟子,一个主张攻下,用通俗的话,就是遇见病了,吃一点泻药,泄一泄就行了。而另外一个弟子,却主张补脾。而朱震亨却是主张养阴。

朱祁镇一概不懂,但是从人事关系方面来读,却有另外一种滋味。

第六十六章 大疫

第六十六章 大疫

以张太医之前所言,天下名医尽出四大家门下,看四大家的关系,其中三个有师徒关系,而张太医就是太医院使。

其中的关系,是值得品读的。

朱祁镇说道:“朱震亨一脉有什么名医吗?”

张太医微微一顿,但是不敢不说,说道:“朱震亨一脉有名的有,戴思恭,楼英,只是可惜都已经不在了。”

朱祁镇听了,也没有多说,就打发张太医走了。

朱祁镇对太医院的现状一直是不满的。但是不满归不满。但是没有代替人选的时候,朱祁镇不准备在太医院开刀。

但是眼前这张太医的身份,朱祁镇就能窥见太医院之中更多是论资排辈,想想就知道。这个时代现状,医学都是家传,或者是师徒相传,戴思恭,楼英不在了,真以为这些人都死光了。

是决计不可能的。

朱祁镇立即召来锦衣卫,派下去一个任务,选择戴思恭与楼英两位名医的后人,顺便考察一下,朱震亨弟子之中有没有有出息的人。

既然张河间一脉霸占太医院时间太长了,也可以换人来坐一坐了。

宁波。

本来因为开港变得繁华仅此于杭州的宁波城,此刻就好像是一片鬼蜮一般,城中百姓都躲到了乡下,本来是车水马龙的城市,变得门客罗雀。

唯有地面之上一片一片的纸钱,说明了眼前一切。

城中几个医馆,都有不知道多少簇拥在这里,他们好一点的有亲属陪同,但是不好一点的,只能自己挣扎的来看病。

“呕”忽然有一个人扶着墙头,呕吐起来。

这一声呕吐更是引起了其他人的连锁反应,大片大片人开始呕吐了,一瞬间各种味道弥漫开来。

再加上这疫病的反应不仅仅是上吐还有下泄。等待这里的人也有不少屎尿齐流。

一个老者出门一看,叹息一声,立即召集不少学徒。将这些人给抬了进去。

却见这医馆上面,仁心堂,这个牌匾下面细细的刻着一个字,太宗皇帝御笔。

这老者坐在堂上,一个个看看患者,似乎丝毫没有闻到患者身上的味道,大部分患者的情况都差不多,他下笔匆匆。每开一方子,立即有学徒拿去煎药,在墙角下放着一排砂锅,都在煮药。

片刻一个学徒来到老者身边,说道:“师傅,堂里的药不多了。”

老者说道:“没有了就去买,钱财乃身外之物。我楼家百年名声,却是无价之宝。”

这个老者名叫楼元,他本身出身于医学世家,家中世代行医。又受业于戴思恭。结两家之长。

特别是戴思恭更是太宗皇帝时的太医院使,屡次为太宗医治,到了年七十有八的时候,太宗还不肯放他回乡,只是赐假还乡,甚至还说过,他日有事,还请先生复来。

只是这一去,君臣两隔。戴思恭回到家乡不久就病死了。

所以他这个药堂上面的牌匾,还是戴思恭请的太宗御笔,有这三个字在,整个浙江上下,都对仁心堂不敢怠慢。

“师傅,不是我们不舍得钱,而是已经没有人卖药了。”这徒弟委屈之极。

楼元一听,立即皱眉。

大部分患者,都是上吐下泄,算起来乃是伤寒之症,所以治起来,用的药材大体相同,不过是在分量之上,因人而异。

这样一来,药材消耗就大大加剧了,其他药材的存量还是有的,但是几位发汗,滋补用的药材,却是早早就空了。

楼元一时间也没有办法。

却见外面忽然有一个老者来了,说道:“楼公可在?”

老者一听声音,连忙出门,却见一个老者满头白发,驻着一根手杖,身后跟着几个后生,看气色应该是吃官军饭的。

楼元一见这老者,一掀衣服,就要跪到地上,却被这老者一把搀扶住。

楼元知道这老者的身子不好,不敢硬跪,连忙起身,说道:“况公,你怎么能来这里,你的身子骨,可是承受不住的。”

这老者不是别人,就是况钟。

况钟为官非常清廉,对自己甚至有几分刻薄,三年之前一场大病,就是楼元将况钟的小命从鬼门关之中拉扯过来的。

但是在此之后,况钟就伤了元气。他屡次上书请辞,都被皇帝给拒绝了。

因为况钟得杭州百姓之心,杭州百姓听说况钟辞官,也都联名托人上奏,要挽回况钟。

朱祁镇见此,又怎么能伤百姓之心,不仅仅赐医药,让太医看诊。加俸,还多派到杭州府几个官员为况钟分担政务,仍旧让况钟担任杭州知府。

只是从那之后,况钟在政务上操劳就少了。

并不是况钟不勤政了,而是百姓都知道况钟的身子不好,不到万不得已,都不去找况钟。

况钟说道:“朝廷让我当浙江巡抚,就是为了治理这疫病,我来这里就是问你一句话,这疫病能不能治。”

楼元说道:“能治,只是”

况钟打断楼元的话,说道:“只要能治就好办了,我已经下令封锁宁波城了,凡是得病之人,全部送到这里,让你医治。我坐镇城中,你要什么,钱也好,药也好,尽管找我,你只要开了口,我办不到的事情,我将我这一条老命给填进去。但是什么都到位了,你如果治不好?”

楼元说道:“请老大人放心,先师戴公,还有我楼家百年行医的名声,都在这里,我如果治不好,就不劳大人动手,我自己挂在这仁心堂牌匾之下。”

况钟说道:“有你这一句话,我就放心,我从各地调来百余名郎中,都归你调遣。”况钟说到这里,微微一叹,也觉得自己对不起楼元。

楼元毕竟对他有救命之恩。

但是而今局面发展不妙。虽然况钟来之前,已经封锁了所有去宁波的道路,但是这疫情到底有没有扩散开来。

扩散到什么程度了。

况钟也不清楚,而楼元本身,也算是浙江第一名医了,这个时候,他不逼楼元逼谁?

况钟咳嗽两声,说道:“对不住了。”

楼元说道:“老大人无须如此,老大人能以宁波一府托付,乃是看得起楼某。”

不管楼元是真不介意还是假不介意。都不妨碍楼元提出条件,房舍,药材,人手,热水,等等要求提了出来。

而况钟拖着病躯都一一办了。

其实如果仅仅是这一点事情的话,况钟是不需要来疫区的,但是大疫最可怕的不是大疫本身的杀伤力,而是因为大疫带来的恐慌。

在况钟来之前,宁波府县早已失去了组织能力。

而况钟一来,人的命,树的影,况钟在杭州十几年,名声非常好,他一来,百姓都知道他们就有指望了。而各部官员小吏也有了主心骨。

所以况钟即便什么也不做,仅仅是坐在宁波府之中,就胜过十万大军。

而方瑾此刻就布置在宁波府外围,他也没有办法,本来是因为宁波大疫,暂时滞留杭州,结果况钟一接到圣旨,第一件事情就是征用了方瑾所部。毕竟执行封锁任务,杭州本地卫所根本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