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193章

作者:名剑山庄

但是对一下小官就不好说了。

他们俸禄本来就少,一退休,运气好的能得一笔钱,运气不好的,只能孤身还乡,依附子女了。

虽然大部分官员晚年并不凄凉,但并非没有过得凄凉的大臣。

所以一般来说,官员都愿意死于任上。毕竟死于任上,朝廷会给抚恤的,丧事也会派人主持。

一般来说,衙门会管的。

该给的规格都有。而回到家中,这都要靠自己家底了。

如果家底厚实,儿子有能力,回去做老封君,自然不在乎。但是而今的大明,并不是晚明,晚明的时候,你家里没有钱,就不要想考进士这一回事。只需看各级官员,几乎考上进士都是官家子弟。

或许是教育资源的问题,或许是人脉的原因,是科举舞弊,或者是老论调,寒门难出贵子。

但是这个时候大明朝廷之中,却有很多官员家中都相当清贫的。

如吏部尚书魏骥就是其一。魏骥告老还乡之后,虽然为家乡做了很多事情,也不过是粗衣布食而已。

这种情况自然是需要改善的,但正如杨溥所言,现在并不合适。

朱祁镇只是想进二退一而已。他淡淡说道:“施礼之事,是朝廷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如果是普遍现象,那么处罚施礼自然是不妥的,朕之意,就派中官伺候施礼终老,但是朝中的情况却好好处置一下了,如果是个别现象,却是施礼欺君枉上,治家不严,他难辞其咎。”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

杨溥怎么不清楚,这是朱祁镇给他的选择题。

要么就将施礼无罪,乖乖的开始让大量年老的官员致仕。要么就是施礼个人的问题。处置施礼一个人就行了。

杨溥说道:“老臣明白,施礼的病情,第一时间就该告诉朝廷,让朝廷派人接任,他欺君罔上,治家不严,当令礼部追回出身字,明正典刑。”

朱祁镇说道:“就如此办吧。”

出身字就是施礼的士籍。他考取的所有功名都剥削掉,类似于开出党籍,剥掉政治权利终身。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任何大官被处死之前,都有这一出。

朱祁镇说道:“会昌伯治家不严,交接匪类,夺爵。至于下面从党,让三法司会审,绝不姑息。”

朱祁镇这样做,也是给官一个面子。一个台阶。

对会昌伯来说,恐怕觉得夺爵这个处罚,比杀了他还严重,原因很简单,杀了他,不过杀他一个人而已,但是夺爵,却是将孙家世袭罔顾的爵位给夺了。

对孙家来说,从此门第硬生生降了一个台阶。

其实,朱祁镇对这一件事情,一直是有想法的。

钱婉儿识大体,不求封父亲爵位。但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公。凭什么孙家出了一个皇后,就有爵位,而钱家也出了一个皇后,就没有爵位?

朱祁镇能挡了一时,能挡一辈子。

所以,他心中早就想将孙家的爵位给剥夺了。

倒不是朱祁镇嫉恨当初孙家不肯帮他。而是他想维护大明爵位制度的圣神性,非功不的封爵。而任何一个爵位,在待遇上就能与一品大员,分廷抗礼。

只有爵位的圣神与稀少,封赏的时候,才能让下面的将领感到珍贵,否则嫁一个女儿,就能与人家沙场搏命功劳相比,这岂不是说,铁血军功比不上裙带关系。

正在准备与瓦刺打仗的朱祁镇,对会昌伯这三个字不顺眼已经很久了。

看朱祁镇登基以后所封的两个爵位,一个是定西伯蒋贵,一个威宁伯方瑾。蒋贵为朝廷效力数十年,白发老将尤沙场搏命,以少胜多,这才有定西伯,而方瑾乃是父子两代人征讨麓川,方政更是力战不屈,冲象阵而死,这才有威宁伯方瑾,这威宁伯与其说是奖方瑾阵斩思任发之功,不如说是奖励方政对大明的忠心耿耿。

会昌伯工部一小吏而已。何德何能?与这两者并列。而今朱祁镇不过是顺手为之而已。

杨溥听了之后,这才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这一下子,我就好办多了。”杨溥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说道:“这事就说到这里了,先生回去催一下刑部,大理石,都察院,让他们快一点便是了。而今说一说,这些银子的问题吧。”

杨溥说道:“这事情,大多是周忱负责,臣以为应该宣他进来说话。”

朱祁镇点头,对身边的张环,说道:“请周尚书进来吧。”

张环点头,立即下去了。

不过片刻,周忱就到了。一番行礼过后,周忱小心翼翼的落座。首先就说起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周忱说道:“陛下,太仓银库,仅仅有银子二十万两,朝廷乏银,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请划入太仓银库之中。”

朱祁镇有些犹豫。

周忱这一段时间,并非什么也没有做的。

他将朝廷在北京的仓库全部整合了一遍。

首先划分出两个仓库体系,一个是内承运库,也就是内库。一个是太仓库,也就是户部。可以说是国库。

北京城中,大大小小的仓库,不可计数,即便是宫中仓库,也是以甲乙丙丁直接排十几个字后面了。天干都不够用了。

所以,周忱所做的,并不是将这些仓库里面的东西,来回捣腾。而是重新理清了关系而已。

分一个侍郎专门负责所有仓库。

从之前皇帝什么都能管,变成了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内承运库,必须通过户部才能管理太仓库。

不过是将之前潜规则确定下来而已。

最大壮举还是敲定了太仓银库,所有仓库之中,唯有这个仓库,是新建立了。

有人要问了?

之前没有太仓银库,大明的银子往哪里放?

是在内承运库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太皇太后能在合理的情况之下,为朱祁镇攒下三千多万两银子的原因。因为大明绝大多数银子都在这里了。

大明法定货币是宝钞,虽然大家都知道宝钞不能用了,但是在之前规定之中,金银乃是如果珍珠一般的宝货,自然是划分到了内库体系之中。

如金银珠宝,各种奇珍都是划入大内的。

户部下面没有银库的。之前户部尚书都是用别的名目存银子。毕竟上有政策下用对策,朝廷又不能真不用银子,只是刘中敷这个户部尚书,乃是太皇太后的死忠。

于是乎,情况可以想象了。

而今周忱建立太仓银库的举动,未必不是对太皇太后之前的行为,无声的抗议。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就依周卿之意吧。”

太皇太后毕竟是担心幼主临朝,下面人有别的心思,固然在政事,人事上放权,却私下将财政捏的紧紧的。

反正是罢一切不急之物,除却必须的政务之外,各种花银子的事情,都停下来。朝廷也不用花那么多银子。

但是而今,情况不一样了。

朱祁镇要做事情,一个健康的大明财政是非常重要的。而今大明财政内外失衡的厉害。

而且周忱这个人,不是一个强项令,朱祁镇真想要银子,周忱这个人只会乖乖的将银子准备好,并亲自押送入内库。

决计说不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话。

如此放在户部,与放在内库又什么区别?

而且王振有些小动作,朱祁镇未必不知道。再让王振揩油?

周忱心中松了一口气。

周忱本质上,不想与朱祁镇硬抗的,但是他想将大明财政确立在银本位上,那么户部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银库,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他虽然滑头,但是本质上,他所有一切伎俩,都是为了办事,而并非相反。他的外柔之内,还有内刚。

周忱连忙说道:“陛下圣明。”

朱祁镇说道:“好了,银币铜钱准备的怎么样了?”

周忱立即说道:“臣以为办好了,样钱就在殿外。”

朱祁镇说道:“呈上来。”

随即有太监端着两个红木漆盘,上面铺垫一层红布,而红布上面,分别有一枚铜钱,与一枚银钱。

这铜钱与银钱样式上一模一样,都是外圆而内方。

一个上面写着,正统通宝,乃是铜钱,一个写着正统重宝,乃是银钱而已。

朱祁镇过手一看,掂量两下,就示意杨溥看看,杨溥也掂量了一下,说道:“这铜钱早就有一定之规,只是这银钱,却是如何说法?”

正统年间虽然很少铸造铜钱,但是还是有一点规模的正统通宝在世面上流通,杨溥早就见过了,也就是朱祁镇从来手不沾钱,觉得稀奇而已。

杨溥的目标一开始就是放在银钱之上。

周忱说道:“按陛下的意思,七分银,杂以它物锻炼而成。一枚值一两。”

杨溥说道:“如此说来,钱息三分?”

周忱说道:“不足三分,户部宝源局还是需要钱的。”

朱祁镇说道:“唯一一点不足,就是铜钱之中有方孔,却是为了用细绳贯穿,一贯千枚。而今天下有多少百姓,能有千两家私?无用之极。”

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

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这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

如果按大明这个时候最低粮价,一两银子可以卖四石粮食,一石粮食九十二公斤,也就是三百六十八公斤。

淘宝上二十五千克面粉一百元上下。我抹去零头,四舍五入,也不过是一千五百元。

即便忽略了,精粮与粗粮,大明的粮价也不是长期维持在在二百五十一石的水平上。这个估计也是相当不靠谱的。

别的不说,在很多明代的记录之中,一个仆役不过几两银子而已。很多百姓娶妻有两三两银子就足够了。北京的四合院也不过几十两银子而已。已经有人抱怨,房价腾空,居大不易了。

所以白银的价值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海外白银还没有大量流入之前,价值更高。到了明末才一路贬值。

所谓万贯家财,算起来是铜钱,如果换算成白银,也不过是万两,甚至还不足。

大明赤贫的百姓,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白银,至于将一千枚银币挂起来的做法,不管是多土豪也不会做的。

周忱做恍然大悟状,说道:“圣明不过陛下。臣这就去改。”

朱祁镇说道:“既然如此,这两淮的白银送到京师,就在由户部负责铸造成银币,今后大明皆用银币,暂且可以用银。将来再说吧。”

周忱说道:“是。”

朱祁镇说道:“从今之后,宝钞朝廷不再发行,折合给百官的宝钞,全部放银币。此为定制。”

周忱说道:“臣代京城百官叩谢陛下。”

朱祁镇说道:“这些年苦了百官了。这事情朕也知道,只是朝廷而今财政困难,今日得了这一笔横财,才敢如此,务必让百官知晓朝廷苦衷。”

杨溥心中暗道:“如此一来,满朝上下,敢说盐商一句好话,都会被群起而攻之了。陛下轻重拿捏十分合适。”

大明俸禄微薄,这一件事情,似乎被传为真理了。但是总体来说,太祖皇帝也不是那一种一定要饿死百官的皇帝。

他非常务实。

百官中最小的官吏九品,乃至于不入流,在他的安排之下,其实也足够养家的。当然了,不高也是事实。

但是大明官员的俸禄,是怎么样一步步到了绝对不够用的地步。

首先,就是宝钞。

就好像是朝廷用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向灶户收购盐一样,朝廷也用这东西代替了官员一部分俸禄,据说一阵子是全部代替的,后来宝钞不值钱了,变成了一部分宝钞,其余的钱粮。

而正统年间,就是这个局面。

但是宝钞乃是大明法定货币,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宝钞不能用了,但是朝廷决策上宝钞依旧是钱,哪怕民间一两百贯宝钞只能换几百铜板,但是在朝廷计算之中,一贯宝钞就是一千铜钱。

这种情况下,大明官员本来不高的俸禄硬生生被打了折扣。

至于后来官员排场越来越大,开销大增,白银大量流入,连白银都不值钱了,物价腾高,洪武年间定下的规格,能适应得了,才是怪事。

所以,朱祁镇这个命令,一方面固然是想让宝钞冷处理,朝廷不说废,但是从此朝廷不再用,不出数年,这宝钞就会推出流通领域。

其实而今也差不多全部退出了。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为百官,特别是京官一次普遍性的加薪。

宣宗皇帝在的时候,就意思到百官尤其是京官俸禄太少,毕竟地方官还有一些外快,但是京官没有的。

宣宗皇帝当时也想过加薪。但是最后不敢轻易改变祖制,不过,宣宗皇帝的做法,是不加工资,加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