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192章

作者:名剑山庄

他细细想来,会昌伯所说,或许偏激,但是未尝没有道理。

会昌伯不过再怎么不是,他也是外戚,是自己的舅家。在古代这关系,是剪不断的。而且朱祁镇也明白,这一次,刘球横扫一下,打碎了不知道多少瓶瓶罐罐的。影响了不少人的利益。

这些人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会昌伯身上,或许也是有的。

不过,朱祁镇即便想明白了,也是不会庇护会昌伯的。

原因很简单,与自己的名声相比,会昌伯一家的生死,在朱祁镇心中根本就无足轻重。甚至朱祁镇保住会昌伯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对会昌伯有多少感觉,而是在古代道德观感之中,亲亲相隐也是很多人认同的。

朱祁镇真将会昌伯给明正典刑了,且不说后宫之中的麻烦,但这样做,并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甚至显得比较冷酷。

仁君,仁君。

杀了自己外公,能叫仁君吗?

所以,这自然是高高的举起,一番做唱念作打之后,然后留会昌伯一命。然后会昌伯幡然悔悟,从此悔改,这才符合核心价值观。

如何处置会昌伯,这仅仅是需要这一场大案之中,需要善后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南京问题,比如施礼的问题,都需要大概善后。

在北方五月,冬小麦也开始陆陆续续的收了,虽然河北一带并没有什么高产,但是勉强维持住了口粮。

大量精兵强将派往各地,也将蝗灾给压制下去,不能说各地都没有蝗灾,但是都没有扩大。

而刘球也将扬州十大盐商,一个也没有露,全部给抓起来了,连同施礼一家都送往京师,但是而今还没有到。

但是大致上,已经尘埃落定了。

结果让朱祁镇有欢喜又是担心。

首先牵连的人太多了,最少有一百多个官员,两淮盐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漏网之鱼。

但是关于盐政的官员,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其次,就是战果丰厚。

不说,那些不容易变卖的田产宅院,都留给了扬州知府处置,让扬州知府一下子成为最富的府。

单单说现银,就有一千二百多万两。

这一大笔钱现在还在扬州,估计下半年,才头押送进京。虽然还没有见到现钱,但是朱祁镇就已经松一口气,有这一千多万两银子,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的治水经费就有了着落了。

但是大量问题,也都出来了。

最少大明的盐政体系,几乎完全崩溃。重新建立起盐政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毕竟盐乃是百姓生活的必须品,也是离不得的。虽然因为这个时代的交通运输问题,各地的食盐都会有一定的存量。

一时半会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朱祁镇先召见了杨溥。

如果说这一段时间之内,谁最累,那一定是杨溥。

河北治水与两淮盐案这两件事情,几乎占据了杨溥的所有时间。

其实河北治水本身就有一定之规,杨溥并不用多操心才是。

只是因为朝政看似平稳,但是实际上杨士奇的影响力并不会那么容易散去,而河北方面又是有于谦主持的。

在外人看来,于谦就是杨士奇一派一面旗帜。

杨溥在朱祁镇面前保证过,一定会全力支持于谦治水。所以他不得不存最坏的心思,关于河北治水的任何事情,他都要一一过目。

他倒不是担心于谦会做什么。而是担心,有人会在他与于谦之间做些什么?

杨溥此刻可没有与于谦硬磕的心思,自然存心谨慎之极,不要出任何事情,才是最好。至于两淮盐政,杨溥更是步步跟进。

对刘球大力支持的同时,也在朝中暗暗做了调整,将与盐商牵扯比较深的官员,大部分都调了闲职。

更不要说,除此之外,大明各方面的事务都压在杨溥身上。关于朝廷四面八方的大事,都要与杨溥商议。

比如,朱祁镇刚刚与杨溥商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藏经六千多卷的印刷。都是内廷出钱的。

朱祁镇觉得财政有些困难,想将这一件事情该砍掉。毕竟朱祁镇并不信佛。

所以杨溥知道之后,立即来劝说。

所说的不是别的,就是大明对西藏地区的治理。大明对各偏远地方治理,一般来说,都是因俗而治。

元代藏传佛教,就在西藏占据了统治地位。大明对这种情况,是继续承认,封西藏土官,僧官,由他们统治西藏。

所以,这大藏经的编纂,固然有太皇太后笃信佛教的原因,其实还有不少政治原因的,比如这大藏经很多都是要赐给西藏的。

甚至朝廷也在北京郊外,专门修建寺庙,供奉喇嘛。就是有这样的原因。甚至松潘之战中,就有和尚在松潘土司与朝廷之间来会奔波,才算是缓和的双方地方关系。

所以,对股政治势力,花一定的钱,也是必要的。

朱祁镇这才打消了消减大藏经经费的想法。

随着朱祁镇越来越自信,对朝廷官员掌控也比之前深了,朱祁镇更多的将自己从庶务之中抽离出来,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至于其他奏折都由内阁代拟了,他每天就看个节略。让朝廷政事不出格,不出自己的掌控之外,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朱祁镇轻松了不少,但是内阁的事情就更加多了。

只是这样沉重的政务折磨之下,杨溥一点也没有懈怠,甚至朱祁镇觉得杨溥的精神头,越发好了。

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有余。

果然,对有些人来说,权力就是最好的春药。

朱祁镇召来杨溥首先问的,却不是两淮盐案,而是广西的兵事,说道:“柳溥那里还没有消息吗?广西官员怎么说?”

而今大明大体上是比较和平的,襄王与南疆各土司有大大小小的摩擦,王骥在云南休养生息之余,已经小心翼翼的向南疆试探,准备对孟养发动进攻。但是毕竟还没有打起来。

除却云南之外,还有广西的战事,并没有结束。

虽然局限于几个山头之间,但是官军依旧没有犁庭扫穴,将那些山中乱事给扫荡干净。

当然了,朱祁镇知道,这一件事情,朝廷是要承当一点责任的,因为李时勉几乎将两广粮食抽空了。直接导致了广西军事行动取消。

让这些人在山中休养生息一年,变得有活跃起来。

但是朱祁镇对柳溥还是不满意。

不管怎么说,这些乱匪虽然在山中,整个活动范围并不大,敌我对比明显。但是柳溥却总是搞不定。

固然是疥癣之疾,但是总不能一直由他们继续闹下去吧。

当时山云镇守广西的时候,可是没有这种破事的。

杨溥说道:“陛下,此事易缓不易急,王翱已经上报了,柳总兵军中纪律不行,如果陛下催得急了,恐怕还要出反效果。欲速则不达。”

总体来说,明军的军纪很一般。

在开国的时候,还能称得上仁义之师,比起其他义军,总体来说明军还比较好的,太祖皇帝总结取天下的经验,就是以不杀人而取天下。

但是太宗靖难的时候,北军军需匮乏,太宗皇帝不得不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

只是很多东西,一放松,就是一日千里。

根本回不到从前了。

特别是军中情弊增多,很多军令都执行不下去,这军纪也就更不好了。

所以,如果朱祁镇督促柳溥速战,柳溥为了激励将士,能取的办法,本来就不多,纵容劫掠,恐怕是最容易的。

而造反的,大多是苗人,汉人不将苗人的性命当一回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是这毕竟是国内征战,不管是杨溥还是朱祁镇,都想着是广西长治久安。朱祁镇是想广西当成大明的基本盘,上面的百姓,即便是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自然不能横加杀戮。

这与境外打仗不一样的。

但是杨溥或许没有这个想法,毕竟明朝的中国,与后世中国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明朝的中国就是古代汉人活动范围之内,在云贵很多地方,大明人其实并不将他们当做中国范围之内。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反对征麓川的原因。

从本质上,他们都觉得这些不是中国之土,是无关紧要的。

杨溥与这些士大夫想法差不多,他当然不会将大明的版图分割出去,但是却不想在这上面投入过多的资源。

种下杀戮,必将收获杀戮。两边仇深似海,恐怕广西会屡平屡乱,到时候就不大好办了。

朱祁镇说道:“就以先生之意,派人宽慰柳溥,让他步步为营,不得浪战即可。”

杨溥说道:“老臣明白。”

朱祁镇话音一转,说道:“两淮盐案,而今查得差不多了,先生觉得该如何处置?”

杨溥对此,心中早有准备。说道:“陛下,臣以为何渊这一次差事做得极好,正可以调任两淮,授御史衔掌管盐政。当务之急,就是速速建立重建盐政体系,不能误了天下百姓吃盐的大事。”

朱祁镇说道:“何渊,不错,就他了。”

何渊这个人,虽然在很多事情上,与朱祁镇的意见不合,但是大体上还算是一个好官,也是从地方官之中做起来的,在温州知府任上,被温州百姓怀念不已。

而且论事从来以百姓为重,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那种。

虽然朱祁镇未必不知道杨溥是不想将何渊调入京师,毕竟何渊这一次在山东灭蝗,功劳最显赫,是外派所有大臣之中,办得最好的。

这种小九九,朱祁镇就当做不知道,只要这个人合适就行了,说道:“传令让何渊立即南下,不必来京了。先处理盐政事务,恢复食盐生产,暂且一切如旧。”

新盐法已经磨了好几遍了,但是依旧是草稿。朱祁镇依旧觉得想缓一缓。反正而今盐政体系之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被一扫而空了。

一两年之内,是恢复不过来的。

稍稍迟一点,不会错过最好的时机。

朱祁镇说道:“施礼怎么处置?”

杨溥说道:“陛下,施礼乃是靖难功臣,社稷老臣,而今经过太医会诊,已经完全失智,不过浑浑噩噩而已。”

“此事,都是他儿子做下的。陛下总要给士林一个体面。”

朱祁镇对于这一件事情,朱祁镇其实很不满意。

只是大明官颇有兔死狐悲之感。

本来施礼是死定了。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走漏的风声,施礼的现状被传了出来。

一时间,到处都是为施礼所情的人。

说施礼已经都是这样,朝廷再杀一个浑浑噩噩的老人,未必有些太残忍了。

只是朱祁镇却一定要杀施礼。

因为朱祁镇明白,这一场争论,重点完全不在施礼身上。

毕竟谁都看出来,纵然施礼不死,又能活几年?

他在南京毕竟是养尊处优,不知道有多少仆役伺候,但是而今施礼或许免去一死,但是施礼的儿子,施家与这一件事情有关系的人,估计是一个人也活不了。

到时候,一个失智老人。又怎么能活下去。

他们在乎的是,施礼的身份。

施礼乃是正统进士出身。也是士林之中的老前辈。今日朝廷的刀斩在施礼身上,明日这刀也能斩在他们身上。

所以,能缓上一分,就缓上一分便是了。

朱祁镇说道:“施礼之事,其情可悯,这样吧,朝廷指定致仕章程,如施礼这般大臣,就不应该在朝中。也算是两全之策了。”

杨溥一听,立即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先生,为何如此?”朱祁镇说道,他声音似乎带着一丝阴阳怪气,说道:“哦,先生是担心自己的年龄,请先生放心,朕一刻也离不开先生,自然不会让先生离京。”

杨溥说道:“老臣不是贪恋权位之人,只是满朝臣之中,有不少年纪如施礼的大臣,臣恐怕,陛下之言一传出,朝野就一片大乱。而今陛下欲治河北水利,又要办两淮盐政,不是朝廷之上大起波澜的时候。”

朱祁镇自然明白,这事情不能这样做。这就是大明臣从洪熙年间一直稳定到杨士奇致仕的后遗症。那就是朝中有大量的老臣。即便内阁之中,杨士奇有意挑选了一些年轻的阁臣,但是杨溥本身就是这个政策的获益者,至于在其他位置上,六十七十大臣,大有人在。

即便朱祁镇调整六部,将周忱调入,但是周忱也将近六十了,放在满朝武之中,居然还能算得上比较年轻的。

这些重要位置上,比较需要充沛的精力。没有充沛的精力是坐不住的。但是其他地方一些清闲的位置上,就不一样了。

很多官员都七老八十了。

这一点,也是朱祁镇在施礼之事爆发出来,才做得年龄调查,他没有想到。大明官员平均年龄如此之高。

总体来说,这是因为朝廷并没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原因。也没有完善的退休后待遇。

杨士奇能潇潇洒洒的走,乃是太皇太后加恩,朱祁镇准他食原俸。还有一堆赏赐,再加上杨家本来就是江西大族,家里也是有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