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河大爷
礼部官员将一众考生带到奉天殿,不过一刻钟,文官百官排队从宫外而来,分列考生两侧,立于殿前。
眼角余光尽是朱紫,让得众考生均是大气不敢喘,有些更是被那散发出的官威压得双腿直抖,浑身冒汗。
柯同光强忍着去擦汗的冲动,微微抬头看向前方的陈砚,就见会元郎正垂手而立,仿佛根本感受不到那些官员的存在。
柯同光一顿,便自愧不如。
会元郎实非常人可比。
时辰到,升殿。
永安帝从华盖殿步入奉天殿,鸿胪寺官员高喝“行礼”,官员们纷纷下跪,考生们也随之一同跪下,行五拜三叩礼,并齐声高呼“圣躬万福!”
待起身后,永安帝赐策题,礼部左侍郎董烨将试题置于殿中案上,众考生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跪下行叩首礼,静待宣题。
陈砚跪下后,额头始终贴着地面,不知过了多久,头顶终于传来宣题之声。
待到宣题结束,陈砚终于可以起身,由礼部官员领着入座。
经过如此繁杂的程序,陈砚只觉吃的早饭已经消化了一半,腿也跪得又开始麻了。
此前他倒想过要不要在膝盖上垫软垫,不过为了脑袋和脖子不分家,他还是决定委屈一下双腿。
到了此时,方才是考生正式答题。
殿试只一道题:“有实政无虚谈。”
听到此题时,陈砚心头就是一颤,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永安帝已对官僚空谈极不满。
如今的文官集团沉溺于党派之争,虽开口圣人言,闭口为国为民,可真正办实事的极少。
如东阳府的土匪,多少知府来了又走,却始终无一人为百姓剿匪。
又比如东阳府水灾频发,历任知府都是修筑堤坝,捞得一笔政绩,再往上活络活络便调走了。
毕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哪里有往上送银子升得快?
看来他的想法错了,永安帝并不想安抚徐门,反倒是对徐门极其不满,竟已到了在殿试公开策问考生的地步。
这对他倒是极为有利。
第149章 殿试
若他要做天子的刀,必然要在此次策问上猛力抨击朝中官员结党营私,地方官员不作为等。
他要是真这么写,那就是彻底跟整个士阶级为敌,往后再无转圜余地。先读此卷的朝中重臣,他们肯定不会将指着他们鼻子骂的答卷送到永安帝面前。
就算以后要当孤臣,他现今也只是个贡士,怎么能这般激进。
何况刀太过锋利,用不了多久就会卷刃,没用了就会被丢弃。
若他远远避开,怕是又要让永安帝心生不满。
永安帝真会给考生们出难题。
陈砚静静坐着,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抉择。
因是会元,他坐在第一排最显眼的位置,永安帝一低头就能看到他。
再加之他年纪小,在一众大龄考生中更是显眼。
能从会试中脱颖而出者,多是年纪偏大的,有不少贡士更是四五十了,如柯同光这等二十多的进士实在是少见,更莫说只有十四岁的陈砚了。
永安帝起身,随着他步伐迈动,明黄色的衣摆随之飘动。
陈砚目光直视纸张,眼角余光依旧瞥到那抹明黄的身影站在他身前。
考试时主考官站在面前,无形中就会对考生有威压,何况主考乃是当今天子。
陈砚心想,皇帝不仅出考题折磨他,还要在他尚未有思绪时来干扰他。
此时陈砚无比敬佩温庭筠,若他也能做到像温庭筠那般被监考当面盯着还能帮八人作弊的心态就好了。
他既无法赶走永安帝,那就任由永安帝看着他的空白答卷,反正他没想好,不知该如何动笔。
这般一想,陈砚就拿出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来,反倒将天子带给他的威压冲淡了许多。
殿试策问本是天子为了选才,可这策问一出就变成了考生的“立场”问题。
究竟是选“君”,还是选“师”。
其他人尚有选择的余地,陈砚却是退无可退。
那抹明黄太刺眼,陈砚干脆闭上双眼思索。
读书人在入官场前,哪个不是想一展胸中抱负。
可他们历经磨难,终于通过科考踏入官场,却发觉那些办实事者终其一生也是在地方上打转,而善于钻研之辈却能步步高升,又如何能甘心。
久而久之,这办实事的官员自是就少了。
想要官员真正办实事,不是喷一喷当朝官员们就行的,要有考核,有畅通的晋升通道。
永安帝虽是逼着考生们站队,也没说不能让考生们解决实际问题。
既要选治国之才,那他就当那治国之才。
既已有了想法,陈砚就在心里构思起来。
其实最适合的是明朝张居正对官吏们的考成法。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官员办事拖沓,政务废弛,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明确各级官员职责,提高官吏办事效率,淘汰了一批庸官,推进了后续的一系列改革。
本朝太祖立朝时,为施行仁政,迅速团结文官集团,并未实行此法。
以此时永安帝的权势,想要推行这等严政怕是极难。
不过这是一个思路。
以考成法为基础,在其上进行一些优化,将重点放在晋升通道上,可减轻官员们的反抗。
陈砚细细琢磨着,却不知大殿里的官员们齐齐看向他。
纵使他们早练得宠辱不惊,此刻也不禁有些错愕。
圣上站在会元郎面前,会元郎竟敢闭上双眼?
显然永安帝也没料到陈砚竟这般胆大,眼中闪过一抹诧异,旋即就盯上了陈砚。
他倒要看看这位会元郎能多久不动笔。
这一站就是两刻钟,陈砚始终未睁开眼,永安帝终于没了耐性,转身走向其他考生。
大殿中的考生已在奋笔疾书,只是永安帝一靠近,他们就会心慌,那字就好像写不动,心里只盼望永安帝能快些走。
待人走了,方才再次埋头写字。
在大殿中走了一圈,永安帝就离开了大殿。
天子一走,大殿中的气氛就没那般凝滞,考生们写字都比此前快些。
待到日头渐渐升起,陈砚终于睁开双眼。
一手抓住宽袖,另一手开始磨墨。
殿试虽只一道策问题,可殿试策问都是千字打底,有些考生甚至要写两三千字。
先要在草卷上写完,再修改,最后誊抄,时间很紧迫,其他考生思索出框架就赶忙动笔。
与其他相比,陈砚已耽搁近一个时辰,待他动笔时,大多数考生都写了一两页。
磨好墨,陈砚提笔,道:“官者,吏事君也。君为臣纲,民为邦本。”
心中早已将整篇策论构思好,此时只需往后写。
先是地方官员的困境,再给出考核标准,以及如何晋升。
文章写到一半,便到了午时,考生们纷纷举牌,领了午餐。
陈砚本想写完再吃,肚子实在饿得厉害,也就跟着举了牌。
午饭由光禄寺准备,每人除了汤饭、茶食外,还有果子和酒,种类极丰盛。
陈砚先吃的汤饭,第一口就难吃到让陈砚怀疑人生。
陈砚不禁悲愤,简直浪费粮食。
头一个该整治的就是光禄寺!
秉承粮食不可浪费的原则,陈砚捏着鼻子将汤饭灌进肚子里,再用茶水漱口,这才将嘴里的一股莫名的味道给压下去。
陈砚暗暗责备自己不够专心,若专注于写文章,根本不会察觉饿,那就可不吃这等难吃至极的食物。
又想到京中官员每日吃的都是光禄寺准备的这般难吃的食物,对大殿中朱紫官员们就产生了同情,再下笔又温和了许多。
还是少骂官员们两句吧。
陈砚好歹将汤饭吃了下去,其他考生尝了一口后,就将餐食推得远远的,宁愿饿肚子也不再吃一口。
李景明险些将嘴里的饭食喷出来,好在及时忍住。
这心底憋着的怨气无处发泄,他就一股脑倾泻在文章中。
空谈误国啊!
光禄寺本该是准备可口饭菜的地方,竟如此糟践粮食,实在该好好整治。
到了未时,柯同光头一个交卷。
一时间,殿试众考生均是坐立难安。
陈砚并未受影响,依旧按照自己的速度不急不慢写着。
待文章写完,反复读了两遍,修改了些地方,确认文章不需再改后,陈砚就将其誊抄到程文纸上。
此时天色已暗。
陈砚交了卷后,匆匆离去。
到了城门口,不少考生都是低着头疾步往前,并不敢攀谈。
陈砚上了马车,杨夫子等人并未问他考得如何。
陈老虎本想赶车离开,被陈砚拦住。
几人一直等到李景明出了城,远远互相点了头,这才各自离开。
好不容易考完,陈砚可谓消耗巨大,晚上找了间食肆,饱餐一顿,方才满足。
待到归家后,他终于能好好睡一觉。
答卷已交上去,剩下的就是读卷官们的事,他已无力插手。
考生们尽数离开后,大殿烛火通明,读卷官们的辛劳正式开始。
第150章 判卷
殿试考完后到放榜,中间只有三天时间,可谓时间紧迫,因此受卷官收好卷,经弥封官糊名后,就送至文华殿交给读卷官,并不誊录。
此次读卷官一共有十一位,尽数围坐在一张圆桌前,一人分到二十五到二十六张考卷。
读卷官们需尽快从手中的答卷中选出十二份上卷,再经过十一位读卷官从其中选出十二份答卷上交天子排名。
读卷官们读完一篇文章后,会依据文章质量,用朱笔做标记,圈为一等卷,尖为二等卷,点为三等卷,直为四等卷,叉为最末等。
第一位读卷官做完标记后,在标记下方签上名,递给下一位读卷官,下一位读卷官按照文章好坏做标记签名后再往下传。
待文章在桌子上转一圈,十一名考官都做过点评后,此卷放才算读完。
所有文章读完,按照文章的圈数选出十二份文章,呈给天子,再由天子点出前十二名。
若圈数相同时,则按尖多寡来择。
按道理而言,经过如此多读卷官共同选出,必定是殿试中最上乘的文章,不会被读卷官的个人喜好而埋没。
实际却并非如此。
若第一位读卷官给了这篇文章一个圈,第二位读卷官给了个大大的叉,这第二位读卷官岂不是在嘲讽第一位读卷官连文章好坏都看不出?
同在官场上,众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必要互相留几分脸面。
殿试转桌有了圈不见点,尖不见直的原则,考生们文章的好坏多数还是由第一位读卷官决定。
徐鸿渐一拿起卷子,就知晓是陈砚的。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