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8章

作者:江河大爷

  二公子找来时,高坚正穿着布衣在挖门前的菜地。

  屏退众人,二公子站在他身边,道:“爹,此事若再不遏制,于您将来回朝实在是大大的不利。”

  高坚站起身,一身布衣已沾了不少泥土,他一双眼扫过来便是不怒自威:“我一直教导你,做事需三思,你可曾想过会有今日之事发生?”

  高二公子颇委屈:“不过一个小小的案首,谁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这便是你思虑不周,既想得案首,就要能收拾残局。既已对人动手,就要彻底将其按死,让其再翻不了身。”

  二公子眉头紧皱:“东阳知府王申不是我们的人,此次府试不好操作。再者,如今再去打压陈砚,矛头就直指我们高家,于我们高家名声损害更大。”

  高坚看向地上的一株杂草,道:“世人喜造神,又喜将其拉下神坛,再狠狠踩几脚,以彰显自己品德高尚。”

  弯腰,将那株杂草拔去,放到二公子手中:“到时谁又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县案首?”

第46章 风流债

  外界纷纷扰扰时,陈砚再次将自己关在了客栈房间,埋首做文章。

  除了翻看王申以往的文章,陈砚还买了十多本会试程文集,白日写文章,修改文章,夜晚点灯对比那些程文集,与自己文章对比,找出不足。

  如此高强度的学习,让陈砚疲惫不堪。

  不过文章的进步极快,比之县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三月底,府衙贴出告示,府试于四月初九在东阳府贡院举行。

  府试需两名廪生作保,经过张桨的介绍,另一位名叫郑明泽的廪生愿意给陈砚和周既白作保,只是保费从二两涨到了三两。

  光是两名廪生的保费就要六两,加上住宿、吃饭、买书等,府试还未考,已经花了陈砚二十六两银子。

  这还是陈砚并未有参与任何应酬,要是再跟其他士子一般与人走动,陈砚的口袋怕是已经空了。

  陈砚离家时,柳氏将家里的所有银子都拿出来给他,也不过十六两,还不够考一次府试。

  如此巨大的花销,农家如何能负担?

  也因此,多数农家子都是举族之力来供读书,可谓全族的希望。

  若能中自是皆大欢喜,若是中不了,整个家族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农家子一旦入学,必会十分刻苦。

  即便如此,府试时被录取者多半是大户子弟。

  其一就是考场上的人情往来,其二就是大户子弟能请得起学识渊博的夫子,其三,大户子弟从小受到的熏陶便不是农家子能比。

  农家子想要凭一己之力鱼跃龙门,实在是难上加难。

  此次与陈砚结保的三名士子都是农家子,三人同住一房,每日吃的是最便宜的馒头。

  不过陈砚与他们走得并不近,因此三人敲开陈砚的屋门时,陈砚实在有些诧异。

  三人也颇不好意思说出自己近期读书遇到的困惑,特意来请教陈砚一番。

  那名为刘旭的士子恳切道:“我等无良师指点,多是自己摩挲,虽中了县试,文章却是颇为粗糙,我等都拜服你的才学,还望不吝赐教。”

  此时陈砚方才知道他因与高家对上,后来又在府城和宁余县的士子们一番慷慨激昂的辩论,让他隐隐成了此次平兴县参加府试的士子的领军人物。

  陈砚自是要谦虚几句,然后将自己所知的一一告知。

  三人自是兴高采烈离开。

  至此之后,陈砚的生活再次变成写文章、改文章,此事不过一个小插曲,并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四月初八晚上,陈砚将府试所需的物品都收拾好,早早就睡下了。

  翌日寅时不到,客栈的士子们就忙碌地走来走去。

  陈砚被吵醒后起身将东西又检查了一遍,提着考篮出了房间。

  客栈的送考人与士子们忙进忙出,热闹非凡。

  客栈大堂已经摆满了粥一类的早点,还有“红枣糕”,寓意“高中”。

  杨夫子并不让两人去吃,反倒是将自己前一晚备好的馒头分给两人。

  “这些吃食一直放在大堂,若有人起了歹心,往里面撒点巴豆,这府试必不能中。”

  周既白一晚上没睡好,精神极萎靡,被杨夫子一吓,竟就醒了神,再不敢看桌子上那些散发热气的早点。

  客栈离贡院距离极远,住在客栈的士子只需一人交五十文,就能由客栈的马车送去贡院。

  众人平时再省吃俭用,到了这个时候也都是乖乖掏钱。

  陈砚终于明白杨夫子为何不让他家里人来送考,送个考能把家里彻底变穷。

  他暗暗决定,考完府试后一定要抽时间多画几篇漫画狠狠回一波血,不然下次赴考他就要喝西北风了。

  马车突然一停,整个马车里的人险些撞在一起。

  不等马车里的人询问,车夫已经在外怒骂:“一大早来找死吗?!”

  外面响起一个年轻女子的哀求:“砚郎出来见见我吧,你若再不出来,我就不活了!”

  车内就有人嘀咕:“又是哪位仁兄欠下的风流债,赶紧自个儿去处理了,莫要耽误了我等的赴考。”

  “哪位是砚郎?姑娘都找上门了,总不能躲着不见。”

  马车上众人纷纷出声。

  车外的女声再次响起:“砚郎是平兴县人,名陈砚。”

  马车上的声音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齐齐落在陈砚所坐的方向,心里只有一个词“牛啊!”

  最近整个府城最有名的士子,非平兴县陈砚莫属。

  他虽极少出来,可总有出门的时候,平兴县的士子就会指着他骄傲地对其他人说那就是神童陈砚。

  也因此,整个客栈都认识陈砚。

  这位不足十岁,竟就有了风流债?

  陈砚无语了。

  有人想害他能理解,好歹也用个正经手段吧?

  往他身上安风流债?

  这是不是过分离谱了。

  但凡他再大个几岁,这事儿也不显得太荒谬。

  门帘被拉开,月光的映照下,车夫的脸色颇为一言难尽:“陈老爷,那女子找你,要不你下来见见她?”

  陈砚刚要起身,杨夫子按住他,轻轻踢了周既白一下,怒声道:“枉你为读书人,年纪轻轻竟就犯下如此错事,还不快些下车?”

  周既白只愣了下,很快就反应过来,一言不发地起身,下了马车,站到那女子身边。

  月光下,马车众人能清楚看到男童只到女子的肩膀,那画面实在……诡异。

  因着周既白是背对马车,车上众人倒是没看清他的长相,看这身高倒是差不多。

  那女子泪盈盈地看着陈砚:“砚郎,你我商议替我赎身,我将多年积蓄都给你了,为何你却躲着我了?”

  这话如同平地惊雷,将整个马车的人劈得外焦里嫩。

  这女子竟是窑姐?

  大名鼎鼎的陈砚年纪轻轻竟去了那等地界,还将窑姐的皮肉钱全卷走了!

  才子多风流,流连柳巷也是常事,也是怜香惜玉的美谈。

  可骗走窑姐的皮肉钱,那就实在令人不耻了。

  众人看向车下那个的男童的目光多了些鄙夷。

  周既白道:“我根本不认识你,何时拿走你的银子了?”

  那女子身子一颤,脸上带着不敢置信:“你……你竟装作不认识我?你我春宵红帐,如今竟这般狠心?”

  “你可看清了,骗你的可是我?”

  女子眼泪从眼角滑落,端的是楚楚可怜:“我怎会认错,你就是我的砚郎。你的毫笔上还刻有我的名字暖烟,你将笔拿出来,大家一看便知。”

第47章 府试

  底下的周既白终于开口:“不用看了,我是周既白,并非陈砚,你连人都认错了,还攀扯什么毫笔。”

  女子脸色瞬间惨白,整个人仿若秋风中的落叶,摇摇欲坠。

  周既白也终于转身,借着月光,马车上众人也都看清周既白的长相。

  众士子只片刻就想明白了,此女连陈砚的人都未见过,这是一场诬告。

  女子似乎想到什么,赶紧辩解道:“那一碗天色太黑,我……我只顾着与你情意绵绵,并未看清你的长相。”

  这话听在马车里众士子耳中属实荒唐。

  不少士子也是去过那等地方,虽都是夜间,也是烛火通明,怎可能连人长相都看不清?

  周既白:“那你怎么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

  女子哪里料到会有这等变故,一时讷讷,只能结巴着道:“你太久没来找我,我记不清了。”

  车内响起一阵嗤笑声,有人道:“你连长相和声音都不知道,可见你对其并不上心,为何又舍得将全部积蓄尽数给出?”

  女子脸色更白了几分。

  又有人道:“府试考试在即,竟来当众拦车,怕不是故意阻拦陈神童参加府试,其用心实在歹毒。”

  “竟用如此龌龊手段坑害士子,实在用心歹毒。”

  文人骂起人来,那简直句句往人心口扎刀子。

  女子听着听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女子本就生了娇美,泪眼婆娑地站在月光下,让得不少士子心生怜惜,再说不出责备的话,便都转了话头:“算了算了,莫要与女子计较。”

  “赶紧走吧,别误了府试。”

  有人打圆场,其他人也就慢慢噤了声。

  此时,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若今日不是既白,我的名声尽毁,何能算了?”

  众人纷纷看向说话的陈砚。

  杨夫子也道:“风月之事最难说清,此事必不能就这般算了。”

  有人道:“你我都是读书人,该有气量,何必与一凄苦女子计较。”

  陈砚冷笑:“兄台好肚量,今日若她败坏你名声,不让你参加府试,不知你还能否如此大度。”

  那人道:“俗话说好男不与女斗,何必斤斤计较。”

  陈砚嗤笑一声:“若兄台愿意放弃府试,亲自将她送走,此事我便算了。”

  那人赶忙道:“与我何干。”

  “劝别人时,你倒是圣人君子,但凡损害自己利益,那就是睚眦必报,你这等无耻之徒,我不屑与之为伍!”

  陈砚一番输出,把那人气得直发抖,“你你”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话来。

  车子里其他士子倒是觉得陈砚说得不错,再细想,一个窑姐怎会诬陷从未谋面的士子?

  怕不是背后有人指使。

  如此一来,倒真不能轻易放过她。

  陈砚对杨夫子拱手作揖,恳切道:“劳烦夫子帮学生看住这位女子,待学生府试考完,将其送去报官。”

  杨夫子笑道:“你安心赴考,其余交给为师便是。”

  杨夫子下车,站在了那女子身边,周既白上马车后,马车终于再次动起来。

  随着马车跑远,身后女子的哭声渐渐小了。

  陈砚低声对周既白道了谢,周既白摆摆手:“你我之间何须客气。”

  又凑近陈砚耳边,压低声音道:“我将你那些骂人的话记下来,闲暇时反复研读,今日可算派上用场了。”

  陈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