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33章

作者:江河大爷

  陈砚此话落下,刘守仁的脸色已经彻底铁青。

  他并非不懂陈砚所说,只是这走私利润之丰厚,让他实在难以放手。

  想要稳住如今的局势,往后还要与焦志行想争斗,就要竭力笼络人心,没有银钱是万万不行的。

  更何况,他是被那些世家给托入阁的,一旦他同意开海,便彻底与背后支持他的家族与大商贾们彻底决裂,此等损失也是他万万不能承担的。

  正因此,他才要拿朝堂局势压陈砚一压,可陈砚根本不上套。

  刘守仁沉重道:“你以为光凭手中的信,逼迫本官同意,你就能开海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哪怕本官为阁老,一旦损害众人的利益,多的是官员跳出来反对。如此筹码,想来你手里也不会有多少,能逼迫几人退让?终究是蜉蝣撼树罢了。”

  “筹码不在多,在如何用。”

  陈砚笑得极和善:“徐鸿渐不愿意配合,下官将他拉下来便是,刘阁老若也不配合,下官也只能让您步徐鸿渐的后尘了。”

  “狂妄!”刘守仁大怒。

  入阁多年,纵使首辅徐鸿渐也不曾如此对他说话。

  今日,他竟让陈砚小儿如此威胁,怎能忍受?

  “是不是狂妄,刘阁老大可试试。”

  陈砚一扬手,将宽大的袖子往外一甩,双手放在膝盖上,袖袍随之缓缓落下,遮挡住双腿外侧。

  只此一动作,锋芒毕露。

  刘守仁暗暗咬牙,却不得不承认此时的陈砚有这等底气。

  谋逆乃诛九族大罪,谁沾谁死。

  分明是宁王靠着养的私兵硬是从他们嘴里夺食,如今却让这陈砚小儿借此大做文章,要挟与他。

  那宁王又蠢又贪,好好的银钱不赚,非要找死,竟将局势推入如此境地。

  若无宁王谋逆之事,陈砚一个地方官,如何能与他这阁老相坐于此?

  刘守仁冷笑一声:“你以为有筹码就够了?殊不知你也许连拿出筹码的机会都没有。槐林胡同,也不过几块砖,几片瓦罢了。”

  想要让一个人消失,有的是不着痕迹的办法。

  说出此话后,刘守仁双眼一眨不眨盯着陈砚,企图从陈砚脸上看到一丝慌乱,可惜他注定失败。

  陈砚笑容不变,眼神却多了几分嘲弄:“下官十四岁进京赴考,所住宅院就被烧了,当时还被不少杀手围攻。好在下官命大,活了下来,到现如今还未查出幕后黑手。下官于此事上学到一个道理,没有与他人鱼死网破的能力之前,绝不可将筹码示人。”

  说到此处,他顿了下,就连脸上的笑容都染上了讥诮:“刘阁老大可猜猜那些筹码究竟被下官藏在了何处,若下官身死,又会有多少家族与下官陪葬?”

  他分明是在笑着,却让刘守仁胆寒。

  刘守仁不错过陈砚哪怕一丝情绪,可他看到的,是藏在这张过分年轻的脸上的要摧毁一切的疯狂。

  为此连命都可以不要。

  “你就不怕死吗?”

  刘守仁终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怎么老有人问他这种问题。

  高坚当年问他时,他是带了鱼死网破的决绝,到了如今,他已能心无波澜地给出同样的说辞。

  “如今到了下官成仁取义之时,更是下官名垂青史的良机,求之不得,如何会怕?”

  读书人常将成仁取义挂在嘴边,可蝼蚁尚且畏死,活生生的人又如何能真不怕?

  但士子们推崇“气节”,更对名垂青史垂涎欲滴。

  在这等巨大的诱惑下,生死也就不值一提。

  而眼前的陈砚,更给刘守仁一种对名垂青史已到了偏执地步的感觉。

  十四岁三元及第,十五岁死谏权倾朝野的首辅徐鸿渐。

  十六岁戳破宁王谋逆之阴谋,招安海寇,助朝廷平定叛乱,尚未受赏之际,又提出开海。

  若此时他被谋害而死,史书上会将他捧到何等高度?

  士林怕是都要将他尊为半圣了。

  至此,刘守仁恍然,难怪陈砚悍不畏死。

  死于他而言,就是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依照陈砚所言,他一旦死了,这些证据会公之于世。

  到了那时,他刘守仁与所有涉及其中的人就会被钉在谋害忠良的耻辱柱上,受万世唾骂。

  他们不过是陈砚名垂青史的垫脚石!

第383章 谈判2

  更让刘守仁惊惧的,是陈砚对这些证物会在他死后面世的笃定。

  放在何处,或者放在什么人手里,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刘守仁脑子里想到的,是一道明黄色的身影。

  陈砚乃是孤臣,所行之事要得到陛下首肯。

  如今陈砚找上门,莫不是圣意?

  想到永安帝手里的口供,刘守仁眸光暗了几分。

  是了,那些东西早就到了永安帝手里,陈砚不过是前来打招呼的马前卒,一旦他不答应,不需陈砚动手,永安帝就直接将证物拿出来,借机把他给扳倒。

  他一倒,刘氏一族被抄家、发派戍边在所难免。

  若他支持开海,损失的是巨大利润,也会得罪背后世家,往后或许也没好结果。

  要是他不支持开海,刘氏一族现在就有巨大的危机,他刘守仁下场只会比徐鸿渐更惨。

  两条都是绝路。

  到了如此绝境,刘守仁很快摒弃一切负面情绪,垂下眼眸思索起来。

  见刘守仁如同入定一般,陈砚并不打搅,反倒是悠闲地将黑白棋分开。

  刘守仁能爬到今日的地位,绝不会如高坚那般好忽悠。

  不过陈砚并不着急。

  今日有许多人看着他进入刘府,他就不信刘守仁敢在自己府邸对他动手。

  刘守仁看似眼前有两条路可选,实则只有一条路。

  他陈砚等着就是。

  只一炷香的工夫,刘守仁就将双手抽出来放在双腿膝盖上,脸色已恢复如常。

  “本官可以支持开海,不过那些信物需还给本官。”

  陈砚抬起眼皮:“刘阁老凭什么以为下官会答应?”

  刘守仁笑道:“你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开海,若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为泡影,你我都会是输家。”

  语气一转,便带了三分冷意:“你陈三元能坐在此处威胁本官,靠的就是手里的信物,换了如胡益那等人上来,你又有什么手段能逼迫他们支持开海?”

  若陈砚为了一举成名,在当众弹劾徐鸿渐,将徐家的信物交上去时,就会一并将其他涉及其中的人也都一并举报了。

  如此举动足以震惊朝野,声名远播。

  陈砚只弹劾了徐鸿渐,一来是为了除掉徐鸿渐,这二来,则是为了杀鸡儆猴。

  杀一个徐鸿渐,再以此来威胁他刘守仁时,就能让他刘守仁退让,最终目的是为了开海。

  哪怕陈砚手头还有其他家的证物,再依法炮制,也绝不会很多。

  换言之,陈砚能胁迫的只有如他刘守仁这样的一小群人,一旦这一小群人都落马,陈砚对再升上来的人毫无钳制,开海必然不成功。

  陈砚一顿,便道:“不愧是刘阁老,轻易就看穿了下官的手段。开海于本官只是一个政绩,于阁老而言,却是整个家族的未来。就算开海失败,下官也可再往别处使力,下官还年轻,等得起,阁老能否付得起代价?”

  “陈三元怕是忘了法不责众的道理,徐鸿渐已因牵扯进此事,整个徐门动荡不安,若牵扯再大,动荡的朝堂让大梁承担不起。”

  刘守仁已是一副从容姿态。

  “既然是杀鸡儆猴,只杀一只鸡若没用,就可杀第二只,哪怕圣上只愿意杀两只,刘阁老又怎能肯定自己不是被杀的那个?”

  陈砚笑容依旧。

  刘守仁确实看透了他的出招方式。

  那八份信物,就是他陈砚真正的底牌。

  参与走私者极多,若都团结在一处,他根本无力对抗,唯有借着这些信物逐一击破,才有机会。

  谁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信物,有哪些家族的信物,如此一来,那些人就会投鼠忌器。

  加之徐鸿渐被他弹劾一事,更是对那些参与走私之人的巨大震慑。

  今日若能解决刘守仁,往后其他家也就简单了。

  刘守仁能在他的步步紧逼下,很快就看透一切,属实是难以对付。

  诚如刘守仁所说,只有留着刘守仁等人在朝堂上,他手里的信物才有用。

  一旦真将刘守仁等人都扳倒了,无论朝堂上谁再上来,他陈砚就再没钳制手段,开海也无望。

  “信物不到本官手里,往后本官就一直被你拿捏,成为你的傀儡。既如此,倒不如此次奋力一搏,纵使本官倒了,也会被参与走私之人力保。”

  刘守仁微微前倾身子,盯着陈砚道:“一旦本官被保住了,你手里的信物也就彻底无用了,且凡是参与走私之人,都与你有仇。只需在底下闹些事,就能让你身败名裂,你所想的名垂青史也会成为奢望。”

  他轻笑一声:“一把生了锈的刀,圣上又岂会再日夜相护?到时,只需随意给你安个罪名,就能置你于死地。”

  最后一句,已带了浓浓的杀气。

  陈砚只淡淡反问:“徐鸿渐已风雨飘摇,保他的人在哪儿?”

  刘守仁笑容凝住。

  陈砚继续问:“刘阁老是被卷入谋逆案,走私集团为何要保你?莫不是自己活不得不耐烦了,要带着全族与你一同赴死?”

  刘守仁那些话看着有道理,实则不堪一击。

  他弹劾徐鸿渐,一句都未提过走私,用的是谋逆的罪名。

  刘守仁牵扯的也是谋逆案,他陈砚又不傻,到处嚷嚷徐鸿渐和刘守仁走私,得罪半个朝堂后再提开海。

  “什么走私,谁走私,下官一概不知,下官只知徐氏族人与宁王勾结,刘氏族人也与宁王勾结,正巧,圣上正在严查涉案人员。”

  说完此话,陈砚又是笑容满面:“下官记性不好,出了刘府大门,今晚所说便一概记不住。”

  刘守仁脸上神情一寸寸龟裂,眼中只余不可置信。

  陈三元,竟如此无赖!

  刘守仁气急,不再跟陈砚兜圈子,只道:“若你将信物还给本官,本官便支持开海;若你不愿,本官就只得和你鱼死网破。”

  说完此话,一股浓烈的屈辱感涌上刘守仁的心头。

  他已位极人臣,竟还要与陈砚一个地方官搏命!

  四目相对,便是刀光剑影。

  一炷香后,陈砚终于退了一步:“可。”

  刘守仁终于松了口气:“信物何在?”

  “待朝堂推行开海,下官自会将信物还给刘阁老。”

  “需提前给。”刘守仁坚持道。

  陈砚再次面露讥诮:“此事由不得你。”

第384章 谈拢

  刘守仁脸色彻底阴沉下来,盯了陈砚片刻,见其目光丝毫不躲闪,就知如此下去不行。

  “若本官保证整个刘门都支持开海,又当如何?”

  陈砚笑道:“如此倒是可以让下官少花费些精力,不过刘阁老在下官这儿实在没什么信誉可言。”

  从宫里出来后,焦志行特意派了人将刘守仁撕了信的事告知了陈砚。

  那焦志行虽有挑拨的意味,可事儿是刘守仁做的,陈砚对刘守仁没有一丝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