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来了个年轻人 第23章

作者:半江瑟瑟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对蒋,要逼他拿出抗日的诚意;对张,要迫他回到党的路线上来。而你们十五军团坚定的立场,就是我们斗争的最大底气!”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深沉,“海东同志,我认为革命不是占山为王。同志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陕北的窑洞虽小,但装的是中国革命的大希望。你徐海东,十五军团的同志,还有所有的党和红军的同志,都是革命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夜深了,油灯的火苗跳跃得更欢快了些。窑洞外,清冷的月光洒满黄土高原。李润石走出窑洞,翻身上马。徐海东站在院门口,久久凝视着主席在夜色中远去的背影,那背影有些模糊,却给人一股安心的力量。

  如果此前,徐海东还有什么想法的话。那么现在,这个红军悍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有毛主席在,陕北的天,塌不下来。

第五十四章 教案

  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 保安 杨家岭

  “砰!砰!砰!砰!”

  五六半低沉的射击声在靶场上不断响起。这是一营的战士们在进行来之不易的实弹射击训练。

  在原时空,长征过程中的红军经历了极为频繁的战斗,弹药消耗巨大。据《中国工农红军战史》记载,长征期间红军平均每次战斗消耗弹药约数百发子弹、数十枚手榴弹,而补给渠道几乎完全断绝。纵使在东征战役后,红军缴获了部分的晋军武器,如步枪、轻机枪和少量自制弹药,但整体弹药储备仍严重不足。

  再加上原时空陕北根据地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基本不具备生产子弹、炮弹等现代弹药的能力。有限的边区兵工厂,如吴起镇主要能复装子弹,但复装子弹的数量有限、质量不稳定除此之外修理枪械、制造手榴弹和地雷(威力极低),无法满足主力部队大规模作战的弹药需求。

  在历史上长征后期的战役,部队弹药存量的窘迫已经开始影响到红军的战法,主动进攻的策略往往会被取消,有限的步枪和机枪子弹会被用于防御工事或伏击战中。以及在战斗中,革命战士们会优先使用缴获的敌方武器以及型号不通用的弹药,用这样的方式来减少自身储备弹药的消耗。

  目前为止,卫辞书带来了大量的后世弹药武器,但其中储备最多的7.62×39毫米中间威力弹与目前红军主力部队使用的7.92×57毫米的全威力弹药并不通用,而目前红军的弹药储备仅能维持数日的战斗需求,其中以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为主,步枪子弹严重短缺。

  由于弹药稀缺,红军极少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士兵主要依靠模拟射击,如木制枪支、沙袋靶子或战场经验提升作战能力。这一现象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一场战斗中神射手能拿二十到五十发子弹,但大多数八路军战士只能拿三到五发,打完了就吹冲锋号,这也是“三枪八路”称号的由来。

  但是对于一营来说,当前的弹药情况要宽裕很多,目前两千万发7.92×39毫米的弹药储备,一营满打满算不到四百人,每人五十发的实弹训练量,加起来也就不过两万发。为了更更好的体现新式武器的威力,这些弹药中央军委完全批的起。

  当然,一开始各位大佬给的预算是二十发,但是在卫辞书和毛泽民首长的要求下,才改成了每个战士五十发。听说一五军改之后,一线野战军的战士们能打枪打到吐,但当下的红军战士们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

  卫辞书和林育蓉走在一营的作训场上,战士们实弹射击结束,收队擦枪的命令声传到耳边。

  “林总,今天把我从医院那么着急的喊过来,是有什么事情?”

  “关于战场医疗兵的相应培训,要喊你来帮忙。”

  “战地医疗兵?那个不是在一个月后吗?我大纲才只写了一半啊。”

  “来不及了,现在中央着急打通宁夏线路,时间要在国民党的下次反围剿之前。所以一切行程都要加快。”

  相应的资料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卫辞书下意识的吐出一个名词:“宁马?”

  “对,宁马,主要是马鸿逵、马鸿宾的168师和独立第十旅。加起来两万多人,大部分还是骑兵。”

  “打通宁夏线路……这么急?”卫辞书眉头紧锁,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关于宁马军阀的资料:马鸿逵、马鸿宾,盘踞宁夏多年,以凶悍的回族骑兵著称,战术灵活,作风剽悍,尤其擅长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长途奔袭和侧翼包抄。对付这样的敌人,红军步兵为主的部队在开阔地带会非常吃亏,伤亡必然惨重。历史上西征的惨痛教训,如同阴云般浮现在卫辞书的心头,西路军的战士们……董振棠将军……

  “时不我待啊,辞书同志。”林育蓉停下脚步,目光扫过远处射击场上正在认真擦枪的战士们,“东征虽然补充了些弹药,但你也看到了,真正能支撑大战的还是你带来的那些新步枪。可7.62弹和7.92弹不通用,老枪的子的弹还是紧巴巴的。中央判断,老蒋绝不会给我们太多喘息时间。打通宁夏,连接国际通道,争取外援,是打破封锁、积蓄力量的关键一步。我们的队伍必须在国民党新的围剿部署完成完成之前打出去。”

  说到这里,林育蓉的语气顿了顿,随即带着些许的紧迫感开口道:“宁马的骑兵是块硬骨头。啃这块骨头,只能拿出我们最精锐的部队。但战士们不是血肉之躯,战场上免不了流血牺牲。以前我们缺医少药,很多好同志不是倒在冲锋里,而是倒在了抬下战场的路上,或是简陋的救护所中。你来了,带来了药,带来了设备,带来了很多其他的未来物资,这很好。但目前我们拿得出手的只有后方医院,这还不够。你带来的那些书我看了一部分,战场救护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我们的战士一旦受伤,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让旁边的同志直接进行紧急处理。”

  卫辞书明白了林育蓉的意思。红军传统的战场救护模式,主要依靠连队的卫生员。这些由略懂草药的战士兼任的卫生员,对负伤战士们进行极其基础的包扎止血,然后由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将伤员抢运下来。这个过程耗时漫长,效率低下,且卫生员缺乏系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面对稍重的伤情往往束手无策,许多本可能有希望获救的战士们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说时间吧。林总,我什么时候上岗。”卫辞书深吸一口气,靶场上残留的硝烟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钻入这个顶尖外科医师的鼻腔。

  “马上,越快越好。”正在走路的林育蓉停下了脚步,眼睛直直地看着卫辞书,“大纲写了一半,就已经可以开始了。把最紧要的、能救命的先拿出来教。一营、还有几个即将作为突击尖刀的连队,要优先配属你培训出来的医疗兵。他们不需要像你那样精通开刀做手术,但必须能在枪炮声中做到快速识别致命伤,例如大出血,气胸……还要熟练使用止血带、加压包扎,正确固定骨折,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知道如何安全搬运伤员,以及合理使用你带来的那些急救药品。”

  面对着刚来保安一个月出头的年轻人,林育蓉掰着手指,一项项地列出了中央军委的要求,条理清晰,直指战场救护的核心痛点。显然,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对卫辞书带来的后世资料和相应物资进行了深入研究。

  “培训周期呢?”卫辞书感到肩上有了一股强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有使命感在熊熊燃烧。

  “最多两周!”林育蓉斩钉截铁,“两周后,第一批受训的战士必须能拉上去!教材就用你写好的部分,结合战场实例,边教边练,务必实用、管用!物资方面……”他沉吟了一下,“止血带、绷带、三角巾、夹板,我会向中央打报告,让后勤部全力保障。你带来的那些……也要按需配发。但记住,战场消耗大,虽然物资充裕,但还是要省着用。毕竟,将来打仗的日子还长。”

  卫辞书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明白了,林总。我马上回去写教案,明天就开始选拔人员,后天……不,明天下午就开始第一期培训。”

  ”还请林总通知一营的军事主官,每个班派出两名头脑机灵,能识字,军事素质过硬的战士。”

  “好!要的就是这个劲头!”林育蓉拍了拍卫辞书的肩膀,力道不轻,“记住,我们多教会一个战士急救,前线就可能多活下来十个、几十个好同志!”一边说着,林育蓉一边指向那些擦完枪,正列队准备离开靶场的年轻战士们,夕阳在他们的作训迷彩服镀上一层金边,“每个同志都是革命的种子,一个都不能轻易牺牲!”

  陕北五月的夜风,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干燥与微凉,吹拂卫辞书独自居住的小院。小院的房间内,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担任着主要的光源,将伏案疾书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粗糙的土墙上。

  卫辞书坐在一张吱呀作响的旧木桌前,正在对着屏幕泛着荧光的笔记本敲敲打打。

  电量已经消耗小一半的笔记本上打开了多个文件《野战外科学》、《初级战伤急救手册》……以及他之前写了一半的、字迹工整但内容尚未完成的大纲。

  点上了一支香烟,卫辞书看了看自己名为《红军战场急救》word文件编纂进度,给自己点上了一根烟,然后烦躁地抓了抓头,“两周……最多两周……”

  这么多东西,开夜车也写不完啊……不对,林总的要求是有偏向型的:不是培养医生,是培养能在枪林弹雨中把战友从鬼门关门口拽回来的初步维持生命体征的医疗兵!

  想到这里,卫辞书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头的焦躁和沉重如山的责任感。在手术台上磨练出的专业素养让他迅速冷静下来,开始用最严苛的标准审视自己的大纲。

  “不行,太学院派了!”一边低声自语,卫辞书一边删掉了一段关于伤口病理生理的长篇大论。那些理论对此刻的红军战士来说,跟无字天书没什么区别。

  “要最直接、最粗暴、最管用,最好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

  在心中如此想着,卫辞书一边从电子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彩图:动脉喷射性出血、张力性气胸导致的面部青紫、肢体离断的形状……这些战场上最常见的致命多发病,也是医疗兵必须第一时间识别并处理的头号目标。

  敲击键盘和鼠标点击的声音重新响起,卫辞书开始整理第一节课程的教案,大段的文字和理论纷纷被删改而去,而是用干净利落的语言和一目了然的图片渐渐越来越多:

  《红军野战急救手册(第一版)卫辞书编》

  第一章 战场致命伤的识别和处理

  动脉出血:配出来的血,最要命。【图一】像小喷泉一样往外滋,颜色鲜红。找源头,压住!压不住?上止血带!位置:伤口上方,手臂上臂中段,大腿根部!记住:止血带每半个小时松绑一次,上了就要记时间!。

  张力性气胸:主症:喘不上气,脸发紫。【图二】胸口被打穿,吸气时伤口像活门往里吸,空气进肺出不来。伤员会憋死。关键:听见伤口吸气有‘嘶嘶’声,看脖子血管鼓得像蚯蚓、脸青紫、马上用医疗包里的胸贴,或者油布、涂上凡士林的厚布盖住伤口,三边贴死,留一边出气。处理要快。

  开放性骨折:骨头穿过皮肤。别动骨头,不能往里塞。【图三】用干净的布盖住伤口,用能找到的任何硬东西,类似木板、树枝、甚至结实的枪托……固定断肢上下关节,不让断骨头乱动。目标:止血、防感染、减轻痛苦、方便运送。

  低血压休克……

  第二章 医疗包各物资使用方法

  第三章 战场上的搬运与转运

  ……

第五十五章 医疗兵培训

  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 清晨 保安 杨家岭 临时“教室”

  陕北的晨风带着一丝凉意,在舀来清水洗了把脸后,双眼充满血丝的卫辞书走出窑洞。

  昨夜几乎未眠,笔记本的电量用完了两次。最终,他赶在天亮前,将一份名为《红军战场急救手册(第一版·急训纲要)》的简化教案,以及十几页根据电子资料手绘、再由带来的便携式打印机勉强打印出来的关键解剖图和操作示意图,交给了林育蓉派来的通讯员。

  此刻,在杨家岭营地一个相对宽敞、原本用作小型仓库的土窑洞里,临时被布置成了“教室”。几列木桌拼凑在一起,上面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窑洞墙壁的黑板上,用粉笔草草画着几个重要部位的人体轮廓。窑洞中央,三个从青岛大学医学院内带来的医学人体模型静静的摆放在桌面上。

  窑洞门口,一营营长带着几十名战士正肃立等候。这些战士,是昨天紧急从全营各班挑选出来的。他们大多年轻,脸上带着陕北特有的风霜痕迹,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按照要求,他们至少能认识一些常用字,头脑灵活,在各自的班里都是军事技术过硬、遇事沉稳的骨干。

  卫辞书吨吨吨喝完一罐红牛,压下喉咙里的干涩和一夜未眠的眩晕感。没想到自己毕业后还有一天能主动喝一口在本科时期就已经喝到吐的东西。

  在打好了腹稿以后,穿着白大褂的卫辞书招呼战士们来到窑洞内。

  “同志们!”卫辞书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干净清朗的声音在要洞内引起小小的回音,“我叫卫辞书,是红军医院的副院长。从今天起,接下来的两周,我将和你们一起,学习如何在战场上进行伤员救护。以及,如何从阎王爷手里面抢人。”

  没有过多的寒暄,卫辞书直奔主题,指向墙上那个简陋的人体轮廓图。

  “战场急救,不是开膛破肚做手术,那不是你们该干的事情。你们的任务,只有两个字:救命!用最快的速度,保住受伤战友的一口气,让他能活着被抬下来,活着送到后方医院!这就是你们未来作为班排医疗兵最紧要的职责。”

  他拿起一根充当教鞭的木棍,用力点在心脏位置:“心不跳了,人就没了!血流光了一样没命!所以,战场急救第一铁律:止血!保命!快!”

  “现在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个医疗包,这是以后我们红军的通用类型,在上战场前,每个人都能拿到两份。”

  “现在同志们都把自己面前的急救包打开,你们会看到止血带,止血辅料,鼻腔止血器,弹力绷带,烧伤敷料,几个型号的导气管,胸封贴片,针头减压装置,注射器,抗生素,应急保温毯,野战用剪刀,记号笔,碘伏……还有三个绑在一起的小药瓶,那是一套药物,镇定剂,强心剂,以及医用吗啡。”

  “我们的任务是在两周内,学会这些急救器材和药物的使用,让我们先从医用吗啡讲起……”

  “医用吗啡。”卫辞书的声音在土窑的拢音效果下显得格外清晰,他拿起那三支绑在一起的小玻璃瓶中最显眼的一支,里面是淡黄色的澄澈液体。“这是战场上对抗剧烈疼痛最有效的武器之一,能让重伤的同志暂时脱离地狱般的痛苦,保持安静,避免因剧痛挣扎而加重伤势甚至休克死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专注的脸庞,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知识的渴求,也带着一丝面对如此“神药”的敬畏。

  “但是!”卫辞书的语气陡然陡加重,开始给战士们打起了预防针,“它也是双刃剑!用好了救命,用错了害人。除了对重伤员外,这东西是危害性超过鸦片百倍的毒品。”

  卫辞书这句危险性超过鸦片的话让战士们心头一凛,下意识地挺直了自己腰杆。

  “记住三条铁律!”卫辞书竖起三根手指,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一,只用于剧痛难忍的重伤员!至于那些擦破皮、崴了脚的,想都别想!疼得嗷嗷叫但意识清醒还能骂娘的,就让他忍着。吗啡是用来对付那种疼得浑身抽搐、说不出话、快要昏死过去重伤员的,明白吗。”

  “明白!”窑洞里响起整齐划一的回应。

  “第二,严禁过量!”卫辞书举起那支小瓶,“看清楚,这一小瓶,是10毫克的标准剂量。一次,只允许注射一支!注射位置,首选上臂外侧肌肉!其次是静脉注射!但三个小时内只能给重伤员打一次,大多了会抑制呼吸,让伤员在睡梦中停止呼吸,那就是谋杀而不是救人。”

  听到“谋杀”二字,几个战士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

  “第三,密切观察!注射后,必须守在伤员身边,盯住他的呼吸!呼吸变慢变浅,嘴唇发紫就要立刻报告,这是中毒。需要紧急处理。还有,要注意重伤员的瞳孔,注射后瞳孔会像针尖一样缩小,这是正常反应。但如果瞳孔散大,说明伤员病危,抓紧后送……”

  卫辞书一边说,一边快速在墙上的人体轮廓图上标出注射位置,并亲自表演了一下呼吸急促和缓慢的区别。

  “报告!”

  “讲。”

  “教员,我有问题。在战场上,很多受伤的战友会犯困,好多同志一睡过去就醒不过来了。请问这个有什么解决办法?”

  “简单的话,用手。”

  “用手?”

  “对,直接上去就是十几个耳光,用力点,这样他一般就不想睡了。”

  卫辞书那句“十几个耳光”让窑洞里陷入一片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哄笑。提问的战士,一个脸颊带着长长疤痕的年轻小伙子,先是愕然,随即也挠着头嘿嘿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

  “笑什么?”卫辞书板着脸,但眼中也掠过一丝无奈的笑意,“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哪来那么多温’的办法?记住,重伤员昏迷或极度嗜睡,往往是失血过多、休克或者颅脑损伤的信号!打耳光,是用剧烈的痛感和声响刺激他的意识,让他保持清醒,争取时间,这总比看着他睡死过去好得多。当然,这只是应急手段,根本还是要尽快处理伤口、补充体液、后送医院。”说到这里,卫辞书话锋一转,语气重新变得严肃,“现在,收起笑容,我们继续。吗啡的注射,谁来复述一遍要点?”

  “报告!我来!”一个身材敦实、眼神精明的战士立刻站起,声音洪亮,“一、只给疼得说不出话、快昏过去的重伤员用……

  接下来的时间,土窑洞变成了一个上了发条的填鸭场所。卫辞书摒弃了所有理论赘述,将《急救手册》的核心内容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到极点的动作指令,然后大声对战士们讲解,示范着要点。

  “止血带……”

  “加压包扎……敷料压住伤口……”

  “张力性气胸……”

  下午的课程在高度专注和反复操练中飞逝。当夕阳的余晖再次染红黄土高原时,卫辞书的嗓子已经沙哑,但窑洞里的战士们却收获感满满。

  他们初步掌握了止血带、加压包扎、胸贴的使用,了解了休克早期识别的要点,例如皮肤湿冷、脉搏细速、意识模糊,以及安全搬运伤员的基本原则。

  “今天就到这里!”卫辞书抹了把额头的汗,“明天我们练骨折固定、搬运,还有战地心肺复苏!解散!”

  战士们齐刷刷起立,向卫辞书敬礼,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位具有精湛医术教官的敬佩。看着战士们整齐的列队而出,卫辞书疲惫地靠在土墙上,看着空荡荡的窑洞和散落的教具。身体和肩膀的酸痛让他分外难受,两周……才第一天……

  想到这里的卫辞书捏了捏眉心,大班授课好累啊……

  “卫教员!”门口传来一营营长的声音。

  “啊,咋啦,我在。”

  “林总派人送来了这个。”进门的一营长递过来一个粗布包。

  “啥玩意?”

  “不知道,但林总说,一定要我交给你。”

  “应该是啥指示或者问题吧,我知道了,麻烦一营长了。”

  “客气了,卫教员。”

  送别了帮忙转交东西的一营长,卫辞书打开布包一看,里面是几盒崭新的哈德门香烟,还有一小包陕北特产的、硬的像石头一样的黑糖块。布包底下,压着一张折叠的便条,上面是林育蓉那特有的、略显瘦削却力道十足的字迹:

  辞书同志:

  烟提神,糖顶饿。保重身体,即是革命本钱。

  第一批物资已批下,明日送达。务必精训,大用就在眼前。

  林 即日

  捏起一块黑糖,放进嘴里,那粗糙的甜味带着一丝土腥气,却瞬间驱散了喉咙的涩痛。

  “妈的,有点好吃怎么说。”陕北某不起眼的窑洞内,一个后世来到这里的青年抽了抽鼻子,开口笑道。

第五十六章 不批准

  “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及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恩格斯·《反杜林论》

  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保安 杨家岭

  “行军背包,干粮袋,子弹袋,头盔,凯夫拉防弹衣,陶瓷插板……”

  一营营长顾鸿的声音在临时充当装备发放点的打谷场上空回荡,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新奇与凝重的气息。

  土黄色的凯夫拉防弹背心被一件件分发到即将作为突击尖刀的一营战士们手中。战士们好奇地摩挲着这后世带来的奇异织物,感受着其质地的坚韧和内置陶瓷板沉颠颠的手感。崭新的钢盔取代了布帽,反射着陕北五月下旬略显灼热的阳光。

  每个战士都配备了四个塞得鼓鼓囊囊的备用弹匣袋,里面装满了黄澄澄的7.62×39mm中间威力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