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85章

作者:贼眉鼠眼

  顿了顿,赵孝骞突然喝道:“来人,拿下柴若讷,收回他的丹书铁券,派人押解汴京大理寺!”

第606章 朝闻夕死

  柴若讷,柴家,丹书铁券。

  这些都已成了赵煦的忌讳,犯了帝王忌讳的人,下场大概率好不到哪里去。

  柴家若是遵纪守法,老老实实当个富家翁,或许赵煦和赵孝骞都会睁只眼闭只眼,任其子孙后代延续。

  像吴越王钱氏的后代一样,没准若干年后的子孙里培养了一批无双国士,成为危亡华夏的脊梁。

  可惜柴家并不安分,当他们试探了帝王的底线后,开始慢慢成为地方上的毒瘤。

  最可疑的是,柴若讷收容了数百名朝廷钦犯和江湖人士,这个事实比横行乡里更严重,赵煦和赵孝骞也是因为这件事而对柴家产生了警惕。

  也许现在的柴家还只是收容钦犯,但是未来呢?

  谁能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当收容的庄客越来越多,柴若讷还会安心当他的崇义公?

  蠢人和聪明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赵孝骞他活爹赵颢其实也在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赵孝骞都不知道这位活爹掌控的神秘势力究竟是什么底细,有多少人,他们在干什么。

  赵颢仍旧在汴京当他的闲散亲王,每日沉迷酒色,勾搭寡妇,都快活成了汴京臣民眼中的笑话。

  唯有赵孝骞这个亲儿子才模糊地知道,汴京人眼中的笑话,他掌握的力量究竟多可怕。

  抛开忠奸不谈,看看聪明人是怎么做事的,再看看柴家……

  柴家被毫无悬念地拿下了,整个庄子的人都被禁军带走。

  柴若讷单独被装上了囚车,囚车上只能站立,禁军还给他上了重枷,柴若讷一路喊冤,更不甘心的是,赵孝骞收回了他的丹书铁券。

  柴家的保命符被收回,柴若讷顿觉天都塌了,从今以后,柴家恐将不复存在。

  赵孝骞对柴若讷的喊冤置若罔闻,骑在马上回真定府,他一直在把玩着柴家的丹书铁券。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它,说实话,真的忍不住动心了。

  尽管明知丹书铁券这东西,其实根本就是臣子的催命符,仿佛这玩意儿有某种魅惑人心的魔力,明知它催命,可还是令人忍不住想得到它。

  赵煦这次对柴家起了杀心,赵孝骞大约也知道原因,柴家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这块丹书铁券了。

  戏文影视剧里,大宋的皇帝是最惨的,臣子冷不丁就会掏出先帝赐的某件物品。

  比如御赐金锏,比如御赐龙头拐杖,比如御赐节鞭等等,这些御赐的东西很神奇,都能上打昏君,下打谄臣,东西掏出来,臣子比皇帝还牛逼。

  好像大宋的先帝活着的时候没干过正经事,有生之年专门研究如何让臣子对付自己的儿孙了。

  先帝的儿孙招谁惹谁了?一言不合就有人要揍他,而且还是抄着兵器揍他。

  今天掏个御赐玩意儿给你一下子,明天又掏个御赐玩意儿再给你一下子,皇帝活得比普通百姓还憋屈,活脱脱的朝堂霸凌受害者。

  当然,戏文归戏文,大宋的先帝没那么傻,本来巴不得儿孙一代一代巩固皇权,谁会给臣子赐这些玩意儿制约儿孙的皇权,这不是傻缺吗?

  金锏,龙头拐杖什么的,都是瞎编的,但赵孝骞手里的丹书铁券不是瞎编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哪怕它根本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给某个家族保命的东西,这也犯了后代帝王的忌讳,英明如赵煦者,也不容许这东西的存在,让柴家超然于国法之外。

  柴家的覆灭,大部分原因是这块丹书铁券引起的。

  想到柴家的下场,赵孝骞叹了口气,默默地收起了丹书铁券。

  站在囚车上的柴若讷终于不喊冤了,他的表情布满了怨毒,一双充血的眼睛恶狠狠地盯着马背上的赵孝骞。

  赵孝骞毫无压力,朝他淡淡一笑:“不服气?”

  柴若讷摇摇头,突然笑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你布的局,何雄这个人,不过是你用来陷害我的棋子。你要的是柴家覆灭。”

  事已至此,赵孝骞也懒得瞒他了,坦然地点头:“没错,柴家该灭了。”

  “就因为柴家在真定府敛财,害了几个百姓?或者说,因为我对你的失礼,因而被你记恨?”柴若讷仍然不敢置信。

  这些小事为何会导致家破人亡?柴若讷此刻仍不可理解。

  赵孝骞摇头,懒得解释。

  这是三观的冲突,他永远不可能说服别人扭转三观。

  骗百姓钱财,祸害几条百姓的性命,在柴若讷看来不过是不足为道的微末小事。

  人都站在囚车上了,柴若讷仍未放下前朝皇族的傲慢架子。

  赵孝骞突然微笑道:“你要不要纸笔?我可以给你写奏疏的机会,当然,我也保证将你的奏疏送到官家面前,我允许你为柴家自辩。”

  柴若讷眼神一喜,刚要点头答应,然而突然发现赵孝骞似笑非笑的眼神,就那么戏谑地看着他,仿佛一头猛虎不急着吃下猎物,反而想用爪子拨弄猎物玩玩。

  柴若讷呆怔片刻,接着悚然一惊,面如土色地盯着他。

  “不,不是你,是官家!是不是官家?是他,他……”柴若讷好像神智失常,不停地喃喃自语。

  赵孝骞骑在马背上,悠悠地呼出一口气,道:“你总算想明白了。不错,至少死了也不是糊涂鬼。”

  得到赵孝骞肯定的回答,柴若讷几乎快疯了,嘶声道:“为何?官家为何?”

  “你们柴家好几代人,自以为试探出了官家的底线,你们小心翼翼不踩这条底线,觉得就能保世代平安……可是,你们自认为的官家的底线,它果真就是底线吗?”

  赵孝骞摇摇头,带着同情的眼神望向他,道:“其实你们柴家,一直踩在官家的底线上,历任的官家之所以没有收拾你们,是因为不想被臣民诟病,可你们却洋洋得意,自以为百无禁忌。”

  “明知是前朝废帝之后,自己还不懂低调,到处横行霸道,祸害乡邻,自己非要作死,这下官家想不收拾你们都不行了。”

  赵孝骞又掏出了丹书铁券,屈指在上面敲了敲,笑道:“你是不是还想不通官家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别想了,官家的底线,就是这玩意儿。”

  “当年太祖先帝把它赐给柴家的那一刻开始,你们柴家就已踩在历代官家的底线上。”

  “这数十年来,历代官家没收拾柴家,是因为弊大于利,现在官家想收拾你,是因为理由已经攒够了,柴家已有了取死之道,柴若讷,我这样说,你明白了吗?”

  赵孝骞捅破了窗户纸,柴若讷这一刻终于心如死灰。

  他懂了。

  什么朝廷钦犯,什么牵扯谋逆案,什么祸害乡邻,都是表面上给世人交代的幌子,真正的原因还是那块丹书铁券。

  免死金牌不仅不免死,反而是催命符。

  站在颠簸摇晃的囚车上,柴若讷惨然一笑,突然道:“如果我柴家安分守法,不在地方上做那些恶事,官家是否能饶我?”

  赵孝骞微笑道:“柴家若世代安分,官家或许都快忘记你了,怎会对你动手?但你柴家主动挑衅国法,呵呵,挑衅国法即是挑衅皇权,那么嚣张地跳到官家面前,官家若不杀你,都对不起手里的刀。”

  说完赵孝骞在马背上伏下身子,道:“你明白了吗?”

  柴若讷哈哈狂笑起来,表情扭曲且疯狂:“明白了,哈哈,我明白了!”

  赵孝骞对他的疯癫模样不为所动,仍然笑吟吟地问道:“需要纸笔写奏疏自辩吗?”

  “不要了,哈哈,不要了!我柴若讷活该!”

  赵孝骞欣慰地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圣贤诚不欺我,你看,我今日早上打听到了去你家的路,晚上就赶到你家,把你弄死。”

  “柴若讷,此去汴京,应无生机,黄泉路上一路顺风。”

  …………

  西夏都城,兴庆府。

  十七岁的李乾顺面色铁青,恶狠狠地盯着伏首跪地的李金真。

  极度的愤怒令他年轻稚嫩的脸庞扭曲起来,显得狰狞可怖。

  令李金真出使辽国,向辽帝和亲,辽帝也答应了,甚至提出辽夏联盟,多好的事儿,结果半路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啊!

  辽国成安公主,西夏未来的皇后,辽帝许给李乾顺的妻子,如今恐怕已躺在赵孝骞的床榻上,任赵孝骞予取予求。

  对一国君主来说,这是多么大的羞辱。

  老婆被抢走了,怎么办?

  这还用说,打平安县城,救嫂子!

  当李金真灰溜溜回到西夏,告诉李乾顺这个噩耗时,李乾顺当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发兵,入寇大宋。

  十七岁的少年,正是热血冲动的年纪,就在李乾顺下令召集官员入宫议事,准备发兵之时,李金真跪在他面前,突然抱住了他的大腿。

  李乾顺勃然大怒,狠狠踹了他好几脚,满腔的羞愤与不甘,随着这几脚踹出,好像松缓了一些。

  “陛下,不能发兵!大宋已是今非昔比,藩属敢言兵者,灭国矣!”李金真痛哭流涕劝谏道。

第607章 六女齐聚

  老婆被别的男人抢了,这事儿换了普通百姓都忍不了,何况一国之君。

  尤其李乾顺才十七岁,正是年少气盛的年纪,走正常程序提亲下聘,美滋滋地娶了一房老婆,结果老婆连模样都不知道,半路就被赵孝骞劫走了,换谁能不气?

  “赵孝骞!赵孝骞!此贼竟无耻至斯,朕恨不得活寝汝皮,生吞汝肉!”李乾顺拍案嘶声大吼。

  李金真一脸苦涩跪在地上,但双手仍死死地抱住李乾顺的大腿,让他动弹不得。

  “陛下,宋军今已精锐无敌,无坚不摧,陛下擅兴刀兵,惹恼了赵孝骞,我西夏必亡矣,臣请陛下三思啊!”李金真苦苦哀求道。

  “为了一个女人,而毁了祖宗基业,何其不智也!”

  李乾顺喘着粗气坐了下来,双目仍愤怒如喷火。

  “你这个使臣是如何当的?赵孝骞抢辽国公主,你为何没拦住他?为何不以死相逼?”李乾顺盯着李金真怒道。

  李金真张了张嘴,颓然垂头:“是,臣知罪。”

  李乾顺渐渐平复了情绪,这时也觉得失言了。

  人家派铁骑来抢公主,李金真能干啥?他拦得住大宋的火器吗?那种情况下,换了任何人都保不住公主,责怪李金真毫无道理。

  随着情绪平复,李乾顺的理智也重新占领了脑子。

  这时候他自然也清楚,如今宋军横扫天下,举世无敌,西夏若欲兴兵与宋军一战,结果必然如李金真所言,只有灭国一途。

  为了一个辽国公主,而冒着灭国的风险跟宋国打一仗,这事儿肯定不划算,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不能这样干。

  只是赵孝骞抢了他的老婆,李乾顺这口恶气堵在胸腔,实在发泄不出来。

  “所以,赵孝骞抢了朕的皇后,朕一声不吭就对了,是不是?”李乾顺余怒难息地道。

  李金真叹道:“臣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派出使臣直赴宋国汴京,与宋国皇帝交涉,赵孝骞不讲道理,宋国皇帝总应该讲道理吧?”

  李乾顺面无表情道:“交涉之后呢?就算宋国皇帝愿意将辽国公主交还给朕,可她已在赵孝骞身边待了那么久,她,她……”

  李乾顺说着说着,不由悲从中来,带着哭腔哽咽道:“她已是赵孝骞的形状了!朕还能要她吗?”

  李金真也哭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主哭他当然也要哭。

  “陛下,当年夏宋一战,我西夏元气大伤,如今百废待兴,而宋军锋芒渐盛,形势不如人,我西夏只能韬光养晦,以待天时,臣请陛下忍一时之辱,徐图我西夏万世之基。”

  李金真沉默了一会儿,又道:“而且,若为此事与宋国争执,我西夏恐不占理。”

  “毕竟……西夏与辽国和亲一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夏辽欲联盟抗宋,赵孝骞抢走公主,破坏和亲,其实也是对西夏的一次严厉警告,陛下若欲与宋国理论,恐惹宋国杀心……”

  李金真加重了语气,沉声道:“陛下应该已经知道,两月之前,辽帝起十万精锐兵马,三路进犯宋国。”

  “结果在赵孝骞的指挥下,辽军三路皆败,甚至全军覆没,辽帝因此战而惹朝堂非议,如今不得不交出部分权力,令皇太孙耶律延禧监国。”

  “强大如辽国者,尚有此惨败,不仅令辽国元气大伤,就连皇权都已动摇,陛下何苦为了此事,而重蹈辽国覆辙?”

  李乾顺沉默了。

  不得不说,李金真虽然胆魄不足,但他的口才确实很好。

  原本怒火万丈,准备发兵攻打大宋的,在李金真一番剖析后,李乾顺恢复了理智,放弃了兴兵。

  只是想到一国之君竟也要受此屈辱,连道理都没处去讲,李乾顺终究还是满腹不甘与羞愤,黯然流下泪来。

  “陛下,臣以为宋国日渐强大,西夏为今之计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彻底臣服于宋国,从此偏安于此,世代做个老老实实的藩属国。”

  “二是再遣密使赴辽,与辽帝密谈结盟事宜,此行必须绝密,不可再让赵孝骞得知风声。不过此举是一步险棋,恐有灭国之危,臣请陛下三思。”

  李乾顺沉思许久,年轻稚嫩的脸庞上,竟露出几分老成睿智之色。

  良久,李乾顺咬牙道:“强则强,弱则亡。宋国日渐强大,迟早会亡了我西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临危而动,联辽抗宋,方能为我西夏争得一线生机。”

  “就选第二种,秘密遣使入辽,与辽帝商议结盟之事,宋国已数败辽国,下一步必然是觊觎燕云十六州,若赵孝骞起兵北上,夏辽可同时在东西两线挑起战端,令宋国首尾不顾。”

  李金真躬身:“陛下既然如此选择,臣愿为陛下分忧,臣请再次使辽,此行定将谈妥两国结盟一事。”

  …………

  真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