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64章

作者:贼眉鼠眼

  信使垂头战战兢兢地道:“是的,都败了,其中耶律斡特剌全军覆没,三万兵马被宋军全歼,北平郡王耶律淳四万兵马折损大半,他带着剩下的一万余兵马固守析津府,宋军最终不得不退兵。”

  “萧兀纳所部被宋将折可适率两万兵马截击,一番恶战后,萧兀纳所部折损一半,带回了一万五千余人……陛下,三路皆败了。”

  耶律洪基身躯颤抖得更厉害,脸色一片苍白。

  十万大军意气风发地分路而进,结果回来的却只剩了两万余人,被宋军歼灭了七万余。

  大辽立国以来,何尝有过如此屈辱的败绩?

  在他耶律洪基的治下,竟然出现了如此惨重的失败,他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耶律洪基颓然坐了下去,一瞬间,他仿佛苍老了几十岁,脊梁都变得佝偻起来。

  “宋军……已不可敌矣!”耶律洪基喃喃自语,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这场他亲自策划的大战,不仅没达到他预想中的战果,反而以如此惨痛的结局收场,此战的后果是怎样的严重,耶律洪基比任何人都清楚。

  前后与宋军的三次大战,辽军共计折损十五万兵马,这个数字何等的触目惊心。

  哪怕耶律洪基是辽国皇帝,这个结果他也承担不起。

  不算战败对国内的负面影响,仅仅只从军队数量来说,辽国的三次大败,已损耗了太大的国本。

  辽国如今的常备兵马总计五十余万,毕竟是游牧民族立国,各部落可以说是举国皆兵,但真正算在军队编制里的,只有五十余万人。

  这五十余万军队里,其中包括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属国军等等各个兵种。

  兵种繁多,难免战力良莠不齐,宫帐军和京州军算是精锐,部族军和属国军便差了点意思。

  辽国与大宋最近发生的三次大战,耶律洪基动用的兵马大部分是宫帐军和京州军,掺杂少部分的部族军和属国军,所以辽国折损的十五万兵马里,其中大部分都是辽国的精锐。

  精锐折损如此严重,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战败,耶律洪基如此骄傲的人怎么接受得了?

第576章 捷传天下

  耶律洪基在历史上算是个争议人物。

  为辽国干过一些实事,但也耗损了辽国的实力,英明与昏庸掺半,有点类似于唐玄宗,越老越昏聩。

  生平干过的糊涂事不少,唯独这一次干的糊涂事,可以说是大伤元气了。

  举国五十余万常备军,三场大战下来,折损了十五万。

  前两次大战或许能解释耶律洪基不知宋军实力,是不得不吃的大亏,可是这一次大败,耶律洪基明知宋军火器厉害的情况下,偏偏存了投机取巧的心思,想趁着赵孝骞被宋廷免职而出兵收复失地。

  出兵的初衷,原本就存了太多的得失心与侥幸心,在十万辽军集结之时,便已注定了这场失败无法挽回。

  此刻的耶律洪基真的快晕厥过去了,这场大败不仅折损了兵马,也动摇了耶律皇族的统治。

  自古为何有“兵危战凶”的说法?

  不仅是战争残酷的原因,更残酷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反过来说也成立,战争的结果更影响政治的走向。

  今日之败,辽国朝堂上必然有臣子直谏帝王之过,朝野舆论也将把耶律洪基淹没,对耶律洪基的皇权威严更是极大的打击,说不定还会有人渐渐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这都是一场大败的严重后果。

  “召,召……耶律淳,萧兀纳,耶律斡特剌三人入上京!”耶律洪基两眼赤红,咬牙切齿地道。

  信使垂头道:“陛下,耶律淳和萧兀纳已率部后撤数百里,但耶律斡特剌……”

  “耶律斡特剌怎么了?”

  “黄河岸边被宋军伏击,耶律斡特剌不仅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宋军俘虏了。”信使越说越胆颤,殿内极度的低气压令人窒息。

  耶律洪基脸色更苍白了几分:“耶律斡特剌,被俘虏了?”

  “是的,陛下,宋军在黄河边设伏,耶律斡特剌与三万将士退无可退,将士全部战死,他本人也被宋军宗泽所部俘虏。”

  耶律洪基身躯又晃了一下,紧紧闭上眼,脸颊上的肌肉不住地抽搐。

  “耻辱!我契丹人的耻辱!耶律斡特剌为何不殉国?为何!”耶律洪基突然歇斯底里地咆哮起来。

  信使垂头不敢答话。

  一名宫人从殿外匆匆进来,禀道:“陛下,萧兀纳刚刚赶回上京,宫门外求见。”

  耶律洪基浑身一震,脱口道:“萧兀纳回来了?快,快宣见!”

  没多久,一身甲胄未卸,满面风尘和伤痕的萧兀纳进殿,见面便跪地痛哭出声:“陛下,臣万死!”

  耶律洪基抿了抿唇,眼神闪过一丝犹豫,还是上前扶起了他。

  “萧兀纳,你受苦了。”

  “臣被宋军折可适所部截击,兵败失身,残部收拢于大同府后,臣星夜不停赶回上京,向陛下领死!”萧兀纳痛哭流涕道。

  耶律洪基脸上的神情稍稍缓和了一些,长叹口气。

  三路大军已败,但相比之下,萧兀纳这一路已经算是情况最好的了。

  三万将士逃回来一半,相比全军覆没的耶律斡特剌,差点被攻下南京的耶律淳,怎么不算好呢?

  同样是兵败,萧兀纳至少在兵败之时能够尽最大的努力保存实力,只折损了一万五千余人,相比其他两路,萧兀纳真的已经非常优秀了。

  更重要的是,看看人家萧兀纳的态度。

  兵败之后收拢残部,便马不停蹄赶回上京,明知会被严惩,仍然心甘情愿领死。

  看着伏地痛哭的萧兀纳,耶律洪基的眼神不由柔和下来。

  至少,朕的身边还是有像萧兀纳这样的忠臣,朕没有输得太彻底,不是吗?

  “萧兀纳,朕不怪你,兵败是朕的责任,是朕小看了宋军,小看了赵孝骞,”耶律洪基黯然叹道:“朕的过错,怎能让臣子背负耻辱之名?”

  “陛下,是臣的错,臣无能,害了一万多契丹勇士的性命,臣愿领死!”萧兀纳大哭道。

  耶律洪基眼眶泛红,哽咽道:“不必争了,你没错!”

  “你能回来,朕便心安了,折损兵马不要紧,朕只是担心你的安危,你若无事,大辽就垮不了。萧兀纳,你比千军万马重要。”耶律洪基动情地道。

  萧兀纳感激涕零,嚎啕大哭不已。

  “此次兵败,皆朕之过也。朕会向臣民下罪己诏,并且明日着令北枢密院征召新兵,”耶律洪基满脸疲惫地道:“从今以后,大辽收缩防御,派出使臣与宋国……议和。”

  然后耶律洪基望向萧兀纳,道:“朕任尔为北枢密院副使,顶替耶律斡特剌之职,即日上任,征召新兵一事也由你主持处置。”

  萧兀纳一怔,脱口道:“臣……顶替耶律斡特剌?”

  耶律洪基语气渐冷,道:“耶律斡特剌……已被宋军俘虏,此生不复归矣。”

  萧兀纳震惊地望向耶律洪基,不敢接话茬儿,急忙垂头一脸羞惭地谢恩。

  耶律洪基柔声安慰了萧兀纳几句,并嘱咐他好生休养,萧兀纳告辞感激地退出了大殿。

  偌大的殿内骤然空荡,耶律洪基的心仿佛也空了下来。

  他望向殿外灰蒙蒙的天空,沉思许久,突然道:“来人,派禁军赴耶律斡特剌府邸,查抄家产,……全家老小诛除!”

  …………

  大宋,汴京。

  一骑快马飞驰入城,背负一只红翎黑匣,一手握缰绳,一手挥舞着一面小旗。

  守门的禁军见是八百里军情信使,立马主动让开了道,任信使直驱入城而不敢拦。

  信使入城后,稍稍放缓了马速,手中的小旗挥舞不停。

  “捷报!捷报!辽军十万大军犯境,河间郡王率王师抗击,歼敌寇七万余,辽军溃败,王师大捷!”

  一边大吼一边飞速冲向延福宫,马儿如秋风席卷大地,从汴京的街市上呼啸而过。

  所过之处,汴京市井顿时沸腾了,百姓们愕然怔忪,接着大喜过望,人群飞快聚集,议论纷纷。

  “王师大捷?又是河间郡王?”

  “是那位楚王世子吗?”

  “这都不知?当然是他!勾栏里的先生说了那么多河间郡王平辽的故事,你没听过?”

  “郡王殿下又立新功了?歼灭七万辽军,啊呀!可了不得!”

  “咱大宋是不是跟往年不一样了?”一名百姓显然是懂得深思的,一脸琢磨地道:“往年咱们大宋可没有这般扬眉吐气过,听到的都是辽人袭边,屠我边民,朝廷每年送出岁币……”

  “啥时候开始,大宋反击辽贼如此厉害了?每战皆胜,还反过来占了辽人土地,杀辽贼动辄数万,如屠狗尔,大宋……啥时候变成这般模样了?”

  另一名百姓笑了:“再想想,去年官家遣河间郡王殿下戍边开始,是不是捷报就多了起来?”

  “再往前想想,两年前的宋夏之战,最后西夏求和,咱们大宋占西夏六城之地,这个便宜大不大?也是河间郡王和龙卫营的好汉们干的,如若不是他,西夏肯签下这份和议?”

  周围的百姓恍然,一人喟叹道:“大宋有福,百姓有福,有这么一位英雄好汉,咱们有生之年怕是真能看到天下太平的光景。”

  捷报入宫之时,赵煦正抱着怀里的皇子赵茂逗弄,看着小小的人儿吧唧着小嘴儿,眉眼弯弯朝他笑,没牙的嘴咯咯笑得开心,赵煦的心都仿佛被融化了。

  “小东西,笑得那么开心,等你再长大一点点,朕还给你更多开心的,册封你为太子好不好?开不开心?”赵煦食指逗弄着他的小下巴笑道。

  赵茂咯咯笑得更大声了。

  赵熙大乐,哈哈笑道:“你也想当太子对不对?等你长大了,等父皇老了,朕会交给你一座盛世江山。”

  “那时的大宋啊,天下一统,万邦朝贺,咱们的社稷跟汉唐比也丝毫不逊,你就安安心心做个太平天子,多好。”

  “快了,快了,再给你那子安皇叔几年时间,约莫就快了……”

  父子俩交流得正开心时,郑春和突然匆忙奔来,脚步踉跄,脸上却露出狂喜之色。

  “官家,大捷!北疆大捷!”郑春和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喘息道:“河间郡王殿下报捷,五日前,我大宋王师击溃三路计十万辽军,歼敌七万余,龙卫营种建中所部差点打下了辽国南京!”

  赵煦浑身一震,差点脱手把未来的大宋太子扔出去,幸好眼疾手快拽住了襁褓。

  “子安又胜了?”赵煦惊喜地起身,将怀里的赵茂塞给旁边的奶娘,父子感情瞬间清零,赵煦的眼里只有满满的惊喜。

  “是,郡王殿下又胜了,这次斩敌可不少,一战计斩七万余,大宋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胜,奴婢恭喜官家,一统天下之日不远矣!”郑春和笑吟吟地说着逢迎话儿。

  赵煦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在福宁殿内来回搓手踱步,满腔兴奋喜悦之情简直不知如何宣泄才好。

  “子安……壮哉!我大宋将士壮哉!”赵煦突然大吼起来。

  “干得好!朕要赏赐将士,重重的赏赐!”赵煦一招手,道:“快拿捷报过来,朕看看。”

第577章 辽夏欲盟

  胜利本在赵煦的预料之中。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只要是赵孝骞领兵出征,赵煦便下意识笃定此战必胜,他都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莫名其妙的信心。

  偏偏赵孝骞从来没让他失望过,确实是每战必胜,最近一两年,汴京收到的捷报都快令赵煦麻木了。

  然而纵是再麻木,今日这份捷报还是令赵煦欣喜若狂。

  毕竟战果太大了,阵斩辽军七万余,大宋立国以来确实从来没有过,而且还是赵孝骞以寡敌众,双方兵力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获取的大胜,更令赵煦由衷地感到得意。

  “子安如此争气,朕都不知该如何赏赐他才好,”赵煦搓着手兴奋地在殿内来回踱步,脚步突然一顿,道:“封个亲王吧,郡王终归不足彰其功,楚王叔也加恩太子太傅……”

  旁边的郑春和陪着笑,他是阉人,如今的大宋对宦官的约束还是颇为严厉的,不准宦官干预朝政。

  赵煦说着打开了赵孝骞和许将联名送来的报捷奏疏,展开看了几遍,赵煦合上奏疏,露出深思之色。

  “子安在奏疏里说,此战皆是三军将士豁命以赴,他在其中未立寸功,请朕厚赏将士,而他却不要任何封赏……”

  郑春和不失时机地道:“郡王殿下战功彪炳,难得的却是不贪功,品行高风亮节,殊为可敬。”

  赵煦嗯了一声,阖目沉思。

  赵孝骞在奏疏里特意声明不要封赏,赵煦隐约明白他的心思。

  短短两三年里,赵孝骞的爵位一路封到郡王,纵是功劳傍身,有目共睹,但难免也惹得群臣非议。

  毕竟爵位升得太快,官家偏袒宗亲的心思不要太明显,眼红的人已在背后窃议赵煦不公了。

  这次赵孝骞固然又立了大功,但如果再升亲王,朝堂上不知又会闹出多大的风波。

  而且赵煦此时满心都是燕云十六州,这一次大胜若封赏了赵孝骞,亲王已是最高的爵位,待他收复燕云后,赵煦又该封赏什么?

  不如依了赵孝骞,把封赏留到收复燕云之后,这么大的功劳在身,想必朝野间也没人敢质疑了。

  “罢了,这次就不封赏了,郑春和,传朕旨意,赏楚王府黄金两千两,丝帛万匹,楚王叔和子安二人食邑各增千户,可免王府名下田产商铺赋税五年……”

  赵煦微笑着,情不自禁地望向旁边奶娘怀里的皇子赵茂,道:“派人告诉子安,待朕的皇子成年,便遣他去军中历练,子安还要做茂儿的师傅,给朕教出一个德品端正的大宋太子。”

  郑春和微微一惊,这话的信息量比较大,官家分明是提前预定了赵孝骞顾命托孤的位置,换句话说,将来赵孝骞的地位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赵煦没注意郑春和惊讶的表情,径自冷笑道:“辽国经此一战,约莫再也掀不起风浪了,耶律洪基只要不蠢,就只能选择收缩防御,而子安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有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