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稳重点 第355章

作者:贼眉鼠眼

  许将微笑:“那么,子安是否该回到正堂,回到你自己的位置上,继续运筹帷幄,尽职恪忠,寸步不离?”

  赵孝骞:“…………”

  我尼玛刚才的道理白说了?

  现在赵孝骞终于意识到,赵煦这特么是给自己派了个政委啊!

  想想前世的经验,李团长是怎么对付赵政委的来着?

  先喝顿酒,交交心?

  然后彼此约定,我管军事,你管生活?

  匆忙的脚步声传来,一名斥候神色疲倦,冲进正堂。

  “报——!禀殿下,前线八百里军报,析津府方向,耶律淳率辽军四万向南开拔,与种建中将军所部遭遇。”

  赵孝骞一惊,默默算了算时辰,两军遭遇的军报到他面前时,种建中应该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吧?

  毕竟这个信息落后的时代,两地相距数百里,任何军报到他这位主帅面前时,正应了那句俗话,黄花菜都凉了。

  这也是赵孝骞彻底给下面的将领放权的原因。

  许将一脸期待地看着赵孝骞,满眼兴奋。

  “子安,快,快说点什么!”许将催促道。

  赵孝骞无语地叹了口气,有气没力地告诉斥候:“告诉种建中,该干啥自己看着办。”

  “对了,再派人告诉东西两路折可适和宗泽,中路析津府已经搞定了,他们可以动手了。”

  许将一脸失望:“就这?”

  赵孝骞肯定地点头:“对,就特么这!”

第562章 潜移默化

  许将自从来到龙卫营后,感觉自己的三观受到了冲击。

  许将是典型的文人,而且还是状元公,古往今来的文人其实都很反差,明明手无缚鸡之力,却偏偏梦想着金戈铁马,上阵杀敌。

  只能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自己一辈子不可能做到的别人的人生。

  许将印象里的一军主帅,那是杀伐果断,坐在帅帐内发号施令,令出如山倒,麾下将士莫不豁命以赴。

  因为主帅的一道军令,将士们上阵舍生忘死,浴血厮杀,而主帅在帅帐内沉静如水,威风凛凛,犹如一头号令群兽的猛虎,令人心生敬畏,忍不住在他面前伏拜。

  这才是许将印象里的一军主帅。

  然而赵孝骞却让他开了眼界,原来主帅这个领域,还有人这么干的。

  调兵遣将的当日,许将还没到,赵孝骞便把兵马派出去了,所以许将没有近距离观摩赵孝骞威风凛凛发号施令的样子。

  等许将赶到大营时,营地内已空空荡荡,赵孝骞像个无所事事的街溜子,在大营里招猫逗狗,到处闲逛,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主帅的威风和气质。

  现在如此重要的举报传来,许将以为这下赵孝骞总该逞一下主帅的威风,下达几道提神醒气的命令了吧?

  然而,赵孝骞只有一句“自己看着办”。

  这特么是一军主帅该说的话?

  你是来拉屎的吧?

  “怎么会这样?”许将一脸不敢置信地看着他:“前线种将军已与辽军交战了,什么叫自己看着办?子安,他们交战了啊!接下来如何安排,你这个主帅总要下几道命令吧?”

  赵孝骞叹了口气,这位政委好像还没从枢密院办事的思维中跳出来,更没适应眼下交战第一线的节奏。

  许将是枢密院副使,朝廷枢密院的办事风格赵孝骞很清楚,所有从地方上送到枢密院的奏疏公文,用句俗话来说,黄花菜都凉了。

  枢密院从设立之时开始,吃的都是凉了的黄花菜。但凡跟军事有关的消息,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消息送到枢密院时,事情已经很严重,或者已经平息。

  这样的情况下,枢密院能做的只有事后找补批示,发几道行政命令下去,告诉地方该如何做。

  消息滞后是一个原因,朝廷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也是一个原因。

  但这样的风气,在前线是行不通的。至少在赵孝骞这里行不通。

  主帅没有身临战场,仅仅从军报的寥寥数语里是看不清战场情势全貌的。

  不了解的情况下,主帅乱下命令,告诉第一线的将士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叫“乱命”,也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人命关天的战场上,主帅这么干是会出大事的。

  所以赵孝骞的指挥风格向来理智沉稳,自己没身处战场的情况下,具体的战术策略问题,他从来不插手,让第一线的将领临机决断。

  许将无法理解,在他的观念里,朝廷王师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由主帅或者更高一级的比如兵部,枢密院直接指挥,上面不指挥,下面的将士不能乱动。

  可以理解,毕竟大宋立国百年来都是这么干的,朝廷对军队的约束,已经到了非常严苛的地步,大宋军队战力不强,不仅仅是兵员胆魄素质的问题,朝廷对军队的提防和制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许将的质疑,赵孝骞摊了摊手:“种建中和将士们在前线干得挺好的,我需要做什么?除了为他们喝彩,以及准备好功劳簿给他们请功,还能干什么?”

  许将皱眉道:“种建中麾下两万龙卫营将士,那可是我大宋最精锐的王师,不夸张的说,这支军队有横扫天下的实力,子安作为主帅,怎可漠不关心?”

  赵孝骞苦笑道:“他们干完了活儿,自然就回来了,冲元先生在担心什么?担心种建中不忠不轨,还是担心龙卫营的将士们对朝廷心怀异志?”

  许将摇头:“老夫没这个意思,但朝廷是有规矩的……”

  话没说完,赵孝骞打断了他:“朝廷的规矩,在战场上不管用,将士们为朝廷征战杀敌,舍生忘死已经很危险很辛苦了。”

  “朝廷要做的是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不是让他们在拼命的时候还给他们身上加什么规矩。”

  见许将还是一脸质疑,赵孝骞叹道:“打个比方吧,比如说,你还是个孩子,在路上被一个闲汉揍了一拳,这个时候你是果断还手揍回去,还是转身跑回家,去令尊面前告状,说有个人揍我,爹我该怎么办?”

  许将不假思索地道:“何以报怨?以直报怨。当然是揍回去再说。”

  赵孝骞笑了:“你看,这不很清醒吗?为何眼前的事冲元先生看不明白呢?”

  “同样的事,咱们说到宋辽之战上,种建中派人禀报,说与辽军遭遇,双方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种建中若是选择按兵不动,先向我这个主帅请示要不要打,等拿到我的命令后再开打,你觉得合适吗?”

  “种建中对朝廷赤胆忠心,没等到主帅的命令前,坚决不动手,哪怕辽军的刀剑砍在将士们脖子上了,但我就是一腔忠心,朝廷不发令,我就是不动手。”

  “最后会是什么结果?辽军砍瓜切菜般把我军将士屠戮干净,这辈子没打过如此顺手的仗,种建中和将士们一枪不发全死了,莫非冲元先生认为这样的结果,才能证明将士们对朝廷的忠心?”

  许将的老脸顿时一红。

  从赵孝骞的这番话里,他终于察觉到自己刚才是多么的不讲理。

  “子安所言……好吧,刚才是老夫糊涂了,身在前线方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多么可贵。”

  状元公不愧是状元公,承认错误很坦然,赵孝骞也很欣慰,这位状元公终究不迂腐,三观也还算比较正,他只是常年在权力中枢当官,难免沾染了一点官僚习气。

  当然,也确实存在着文人对武将的提防与傲慢,这不是许将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年代的普遍问题。

  这两日的相处,赵孝骞对他渐渐比较了解,也对许将这个人定了性。

  小毛病确实有,但总的来说人不坏,这位老同志可以挽救一下,早治疗,早痊愈。

  “子安的气度与格局,老夫不如也,是老夫狭隘了,日后在军中,还请子安多指教。”许将知错就改,很认真地朝赵孝骞长揖一礼。

  赵孝骞急忙回了一礼:“您是长辈,可莫折煞小子,我就是心大,而且对将士们足够信任,仅此而已。”

  许将摇头:“子安不是心大,而是有足够的本事,才有足够的信心,老夫这几日与留守大营的将士们攀谈,将士们话里话外都对子安非常敬仰推崇,忠心爱戴,子安一句话,他们随时能为你赴死。”

  “一军主帅能做到这个程度,汉朝卫霍亦莫如此了。”

  赵孝骞微微一笑。

  他能给将士们的,除了尊重和公正,还有利益。

  在他麾下当兵,不说跨越阶级那么夸张,至少能让全家从贫农升到富农,战场上头铁一点的话,兴许还能当个小地主。

  这样的主帅,谁能不爱戴?谁敢对他们的主帅不利,就是砸他们的饭碗,他们怎会不为了他而赴死?

  赵孝骞对兵分三路的麾下并不担心,主要是对种建中,折可适和宗泽三位主将有信心。

  他现在想做的,是要扭转许将固有的观念,让他彻底融入麾下这支军队,跟上他统御指挥军队的思维和节奏,如果不扭转的话,以后工作中恐怕还会与许将发生矛盾冲突,不大不小也是一桩麻烦。

  “冲元先生,我听说当世诗人词人,莫不向往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那杀敌报国的热血激情,先生也是如此吗?”赵孝骞笑吟吟地道。

  许将捋须微笑:“老夫也不能免俗,常梦想能指挥千军万马,一声令下,与将士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为大宋开疆拓土。”

  赵孝骞眨了眨眼:“先生与我一同戍边,往后大小战事还会有很多,将来方便的时候,先生不妨与将士们同临战场,感受一下金戈铁马的气氛,让你圆一下梦想,先生意下如何?”

  许将立马惊喜道:“真的吗?老夫也能身临战场?会不会拖累将士们?”

  “不会,你站在后军远远看着便是,添不了麻烦,既然先生有意,小子以后找个机会给你安排。”

  “好好!子安费心了,子安懂我,哈哈!”许将欣喜大笑道。

  赵孝骞微微一笑,军队是个大熔炉,战场更是炼金炼心,只要许将亲身参与几场战事,他的思维,他的节奏,约莫就能与龙卫营的将士们保持一致了。

  终于稍微掰正了许将的思路,赵孝骞缓了口气。

  换了旁人,赵孝骞哪来这么大的耐心,谁敢在军中与他唱反调,二十记军棍抡过去,从此见了他都会不自觉地踢正步。

  但这位副使是赵煦的眼线,打不得骂不得,还得罪不得,赵孝骞只好用这种笨法子,悄无声息地改变这位政委了。

第563章 败退追击

  燕云,析津府外,蛇头山战场。

  战事已经快到尾声,胜负毫无悬念。

  这场仗宋军也是有伤亡的,在耶律淳疯狂的指挥下,四万辽军同时发起冲锋,最终还是冲破了宋军的第一道阵线。

  种建中果断下令后撤到第二防线,继续射杀辽军。

  但第一道防线冲破时,许多宋军将士猝不及防遭到了辽军的第一波杀戮。

  从两国将士的体质上来说,不得不承认的是,宋军将士的体质确实比不上辽军,北方游牧民族剽悍的不要命的打法,近身肉搏时宋军将士确实也落了下风。

  辽军骑兵冲破第一防线后,宋军将士当即死伤上千,但他们很快反应过来,换了刀剑与辽军肉搏厮杀。

  近身厮杀后,战场的场景愈发惨烈残酷,双方将士纠缠在一起,拼死互戮,伤亡数字陡然增剧,战场上处处残肢断臂,以及双方将士凄惨的死状。

  种建中作为主将,辽军突破第一防线时他仍然面无表情,只是淡定地下令退守第二防线。

  退守的距离和时间,是留下了一部分宋军将士与辽军近身厮杀,被他们舍生忘死争取来的。可以说,这部分宋军是被牺牲的。

  “慈不掌兵”的意义,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亲身体会得到。

  当一万余宋军退回第二防线时,与宋军厮杀的辽军才察觉到,接着,第二轮射杀开始了。

  这一次,辽军彻底胆寒,他们还想冲破第二防线,就意味着要付出更惨重的伤亡代价,每一步都要踏着袍泽和敌人的尸身鲜血。

  这样的情势下,突破第一防线的辽军竟然又开始出现了逃兵。

  很多人已经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胜利太渺茫,而自己的死亡却是大概率的,这种考验人性胆魄和意志的情势下,出现逃兵并不奇怪。

  这世上终究没有那么多视死如归的勇士,更多的是凡夫俗子。

  正在第一防线与宋军激烈厮杀的辽军,很多人突然杀到一半掉头就跑,一边跑一边崩溃地嘶吼,督战的将领上前砍翻了许多逃兵,可仍然阻止不了规模渐大的溃败逃窜。

  而退守到第二防线的宋军,在将领的指挥下,立马开始对鏖战于第一防线的辽军开始了齐射。

  一阵阵熟悉的枪响,无数辽军中弹倒地,聪明的辽军果断地趴在地上躲避宋军的子弹,然而第一防线上残余的宋军却不肯放过他们,手起刀落又收割了无数人命。

  近身刀剑的厮杀,远距离的火力击杀,刚突破第一防线的辽军已支撑不住,无论将领如何呵斥斩杀,溃逃已无可阻挡。

  惨烈的肉搏战之后,以辽军撤出第一防线为结局。

  宋军将士再次冲上前,重新占领了第一防线,并继续对溃逃的辽军齐射。

  远在辽军后军的耶律淳脸色灰暗地长叹口气。

  这样的结果并未出乎他的意料,早在开战之前,耶律淳便有了心理准备。

  宋军的火器,对执冷兵器的辽军形成的碾压之势,是人力无法改变的。

  事实证明,用人海添油战术确实奏效,辽军付出无数人命的代价后,确实突破了第一防线,可那时的辽军,已然是强弩之末,根本守不住战果,终究还是败局已定。

  看着如潮水般败退的辽军将士,以及宋军阵内一片片枪响收割人命,耶律淳双目赤红,死死地咬着牙,心痛愤怒几近癫狂。

  沙场老将的理智令他不得不冷静下来,耶律淳无法过多苛责将士们的败退,他很清楚辽军将士已经尽力了。

  如今面对宋军的火器,辽军将士几乎是以一种与神对抗的心理,能有勇气拿起刀剑冲锋,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辽军全部败退回来,耶律淳也不多说什么,只是冷着脸下令。

  “传令,收拢全部将士,各归建制,全军原地休整,一个时辰后对宋军发起第二次冲锋。”

  看着聚拢在帅旗下的辽军将领们,他们一个个灰头土脸,有的甚至崩溃大哭,耶律淳却如铁石心肠,厉声吼道:“都打起精神,陛下严旨在此,我们已没有退路!”

  “一个时辰后,继续发起冲锋,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辽军将领们见耶律淳态度如此强硬,不由恨恨一跺脚,转身便整顿麾下将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