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十九
把叶子举到嘴边。
吹出不成调的声响。
能当低音声部。
苏淮笑着接过叶子。
示范着吹出段音阶。
你看要这样卷起来。
像给声音搭个小喇叭。
中午有人送来台老式唱片机。
黑胶唱片转动的沙沙声。
像给合唱团加了层磨砂滤镜。
这是我爷爷的。送唱片机的人说。
指着唱片上的划痕。
每道都是他听音乐时留下的指纹。
苏淮把唱片放在唱片机上。
当《声音合唱团》的旋律从唱针下流淌出来。
黑胶的颗粒感里。
老录音机的喇叭也在响。
两个时代的声音撞在一起一.
第425章 演出在即!舞台细节藏满巧思
像杯加了奶泡的咖啡。
修鞋匠说:这味道很奇妙。
像在喝时光煮的茶。
排练间歇时。
苏淮给大家讲声音的故事.
说不同材质的喇叭会给声音穿不同的衣服。
老录音机的喇叭是粗布褂子。
唱片机的是丝绸衬衫。
现代音响是运动服。
但好听的声音穿什么都好看。他说。
女生举着口琴“六五零”点头。
就像我们的合唱团。她说。
有老有少。
有新有旧。
凑在一起才热闹。
陈默把这段对话录下来。
说要当纪录片的旁白。
林溪正在给演出海报上色。
她用绿色的颜料画梧桐树。
黄色的画老录音机。
红色的写演出日期。
我要在海报角落画个小彩蛋。她说。
笔尖蘸了点蓝色。
是那个卡顿的磁带符号。
懂的人自然会懂。
演出前一天。
大家在舞台上做最后的调试。
修鞋匠的铁皮背景板立在中间。
阳光透过孔洞洒进来。
在地面拼出声音树的形状。
苏淮让每个人站在光斑里。
录下自己的声部。
这样就算有人临时来不了。他说。
把录音存进备用文件夹。
声音也能留在舞台上。
女生突然对着铁皮孔吹奏。
琴声从不同的孔里钻出来。
像场声音的烟花。
这是天然的混响器。她说。
老录音机被摆在舞台中央。
修鞋匠做的架子刚好卡住它。
旁边放着盛满樱桃的瓷碗。
画眉鸟的笼子挂在梧桐树枝上。
陈默的摄像机架在台下。
林溪在给每个话筒套上彩色的布套。
红色是高音区。她说。
蓝色是低音区。
黄色给老录音机。
小男孩提着装满弹珠的饼干盒。
在舞台上跑来跑去。
弹珠碰撞的声响里。
他说:我找到最好听的节奏了。
苏淮走过去听。
是弹珠落在铁皮孔洞上的声音。
叮咚作响。
像串会跳的音符。
这得加进结尾。他说。
让陈默赶紧录音。
像给歌曲系了个铃铛。
走多远都能听见.......
夜幕降临时。
舞台的灯亮起来。
透过铁皮背景板的孔洞。
把声音树的影子投在幕布上。
苏淮站在舞台中央。
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说:明天见。
老录音机的喇叭里。
传来三十年前的童声。
像在回应他的话。
林溪把歌词本放在每个座位上。
陈默检查着摄像机的电池。
修鞋匠在给铁砧加固。
女生的口琴放在舞台边。
月光落在琴孔上。
像谁撒了把星星进去。
演出当天清晨。
有人在舞台周围摆了圈石头。
每个石头上都画着音符。
是社区里的孩子们做的。
苏淮蹲下身。
指尖轻轻0.1碰了碰石头上的蜡笔痕迹。
颜料还带着点黏性。
是昨晚趁我们离开后画的。他说。
抬头看向活动室的方向。
窗台上晾着的蜡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得给这些小艺术家留个位置。他对着身后的陈默说。
摄像机正对着石头上的音符。
演出时让他们站在舞台边.
第426章 观众提前占位,老人小孩齐盼演出
手里举着自己画的石头。
女生抱着口琴走过来。
琴盒打开的声响里。
她指着最前排的石头说:这个音符画反了。
像只倒过来的小蝌蚪。
苏淮拿起那块石头.
对着晨光看了看。
这是独有的休止符。他说。
就叫没说出口的期待。
把石头放回原位时。
他的手指在( 备用2群893地9)面划出段旋律线。
刚好能嵌进合唱的间隙。
上一篇: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