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夫债妻偿,大蜜蜜一字马 第187章

作者:商十九

第297章 林夏震惊:童谣旋律竟与情歌音阶一致!

真人秀播出前,苏淮带着录音笔去了趟老城区。

石板路上的青苔沾湿了帆布鞋,他蹲在修鞋摊前,看着锥子穿过皮革的瞬间。

“师傅,您这手艺传了几代了?”他把录音笔放在工具箱旁.

修鞋匠的锤子顿了顿:“到我这儿第三代,没人学喽。”

锥子穿透皮革的声音,在录音笔里留下清晰的纹路。

巷口的糖画摊前围了群孩子。

老师傅舀起糖浆时,铜勺与石板接触的瞬间发出嗡鸣。

“这个声音能录吗?”穿校服的小姑娘举着刚做好的糖龙,糯米纸在指尖沙沙作响。

苏淮把录音笔递过去:“你拿着录,更清楚。”

73

回到工作室时,林夏正在整理观众来信。

信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邮票,有的还画着简笔画。

“有个中学生说,”她举起其中一封,“看了预告里的织布机片段,想让奶奶教她纳鞋底。”

苏淮把新录的声音导入电脑:“把这些街头录音,做成真人秀的片尾彩蛋。”

剪辑师看着屏幕上的音轨,皱起了眉:“这些杂音太多了。”

“不用修。”苏淮指着糖画摊的录音,“你听,里面有孩子的笑声。”

那些未经修饰的背景音,像给老手艺裹上了层生活的糖衣。

真人秀首播当晚,苏淮和林夏坐在工作室的监视器前。

弹幕像瀑布一样流过屏幕:“这是什么新花样?”“皮影戏那段好炸!”

当织布机节奏和女歌手的歌声同时响起时,弹幕突然密集起来。

“我奶奶家也有这个声音!”“原来我妈织毛衣时总哼的调子,是从这儿来的?”

李师傅的皮影戏片段播出时,苏淮的手机震动了。

是特殊学校的陈老师发来的视频:小远和同学们围在电视机前,对着屏幕学皮影戏的手势。

林夏忽然捂住嘴,肩膀轻轻发抖。

苏淮递过纸巾时,发现自己的指尖也在发烫(bgab)。

午夜时分,收视率数据传了过来。

非遗环节的收视峰值,比竞技赛段高出三个点。

投资方的祝贺短信接连涌入,苏淮却点开了另一个文件——是各地观众发来的录音合集。

有陕北窑洞的纺车声,有江南水乡的摇橹声,还有老北京胡同里的鸽哨声。

“苏导,”林夏指着最新收到的邮件,“博物馆想和我们合作,做声音展厅。”

苏淮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告诉他们,我们有足够的录音带。”

博物馆的老馆长戴着白手套,翻开泛黄的乐谱集。

“这些民国时期的曲谱,”他指尖划过纸页上的音符,“早就没人会唱了。”

苏淮把录音笔放在谱集旁:“我们找到三位还记得调子的老人。”

笔里传出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有的带着颤音,有的节奏缓慢,像从不同的时光里飘来。

展厅的设计图改了七遍。

林夏坚持要做互动区:“让观众能用织布机的节奏,自己编一段旋律。”

施工队的师傅敲着墙:“这得加钱。”

苏淮拿出真人秀的分红报表:“加。”.

第298章 声音档案为何爆红?

声音展厅开放那天,入口处摆着二十台老式收音机。

每台都连着不同的录音:修鞋摊的锥子声、糖画摊的铜勺声、老茶馆的评书声。

穿校服的小姑娘拉着奶奶的手,在织布机互动区停下。

“就是这个声音,”老人摸着机器的木框,“我年轻时在纺织厂,~天天听。”.

苏淮站在展厅角落,看着观众们戴-上耳机的瞬间。

有人皱眉,有人微笑,有人掏出手机对着喇叭-录音。

林夏递过来一杯热可可:“您看,它们真的被听见了。”

第二季真人秀开拍时,嘉宾名单里多了几个陌生名字。

有学古琴的大学生,有唱地方戏的退休教师,还有做手工纸的匠人。

“这不符合流量逻辑。”执行制片把名单推回来,咖啡渍在纸角晕开。

苏淮播放了段录音:是第一季播出后,古琴教学机构的报名电话录音,忙音持续了整整三分钟。

执行制片的钢笔在名单上圈了圈:“加两个流量明星带带。”

录制现场,学古琴的男生有些紧张。

手指落在琴弦上时,总像怕碰碎什么。

说唱歌手忽然走过来:“我教你个招,”他拍着男生的肩膀,“把琴弦想成麦克风线。”

当古琴泛音混着说唱节奏响起时,录音棚的玻璃都在微微震动。

手工纸匠人带来一摞桑皮纸。

女歌手摸着纸张的纹路:“这能做什么?”

老人拿起纸卷成筒,对着话筒轻轻摇晃:“听,这是树的声音。”

沙沙声在音响里散开时,全场忽然安静了。

收工时,学古琴的男生抱着琴站在门口。

“苏导,”他手指绞着琴囊的带子,“我能把您录的老琴师音频,做成教学素材吗?”

苏淮看着他眼里的光:“我们可以一起做。”

整理旧录音带时,林夏发现了盘没有标签的带子。

磁带边缘已经发脆,放进播放器时发出吱呀的摩擦声。

“这是什么?”她按下播放键。

一阵电流声后,传来孩童的笑声,还有模糊的童谣——是《月光光》的另一个版本。

苏淮突然站起来:“这是盲眼大叔的那台录音机!”

·······求鲜花0·

他们翻遍工作室的储藏柜,终于找到那个贴着胶布的录音机。

机身的磨损处,还留着盲眼大叔的指温。

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围着录音机坐成圈。

当陌生的童谣版本响起时,小远忽然站起来,用手语比划着什么。

...............

陈老师翻译道:“他说这是他太奶奶唱过的调子。”

苏淮把录音笔递给小远:“你唱一遍,我们记下来。”

夕阳透过窗户,在录音笔上投下金色的光斑。

孩童的歌声混着老式录音机的杂音,像两条溪流汇在一起。

林夏忽然想起苏淮说过的话:声音和手语,都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声动青春》收官夜,直播现场的舞台被改成了微型声音博物馆。

观众席的每个座位上,都放着副特制耳机。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苏淮按下播放键。

修鞋摊的锥子声、糖画摊的铜勺声、织布机的咔嗒声……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声音,在体育馆里交织成网一.

第299章 真人秀幕后:录音笔里的非遗保卫战

直播结束后,投资方的代表举着酒杯走过来。

“下一季要不要搞个国际版?”他领带歪在脖子上,香槟沫沾在嘴角。

苏淮看着远处正在和李师傅合影的年轻观众:“先把国内的声音录完。”

回到工作室时,已是凌晨。

林夏在电脑前整理新收到的录音,屏幕光映在她脸上.

“有个在国外留“五八七”学的姑娘,”她指着其中一段,“录了唐人街洗衣店的熨斗声,说像她姥姥家的缝纫机。”

苏淮泡了杯热茶:“我们的声音档案,开始有新的章节了。”

声音博物馆的扩建工程开始了。

新展厅要做手语与声音的互动装置:当观众打手语“月亮”时,会响起不同地区的《月光光》版本。

设计师拿着图纸皱眉:“技术上很难实现精准识别。”

小远忽然走上前,用手语比划着“太阳”“星星”“河流”。

林夏恍然大悟:“我们可以用孩子们的手语数据做样本!”

采集手语数据的那天,特殊学校的礼堂里摆满了摄像机。

孩子们对着镜头比划着各种词语,指尖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

李师傅带着皮影来帮忙,当孩子们比划“飞翔”时,他就让皮影在镜头前盘旋。

苏淮蹲在地上调整机位,忽然发现每个孩子的手语都带着自己的小习惯——有的喜欢先抬左手,有的指尖会微微颤动。

“这些细微的差别,”他对着录音笔说,“就像每个人说话的口音。”

林夏把这些差异记在本子上,画成小小的音符形状。

整理老艺人资料时,苏淮发现了封未寄出的信。

信封上的邮票已经泛黄,收信人地址是“市戏曲学校”。

“能拆开看看吗?”林夏戴着白手套,指尖悬在封口处。

信纸展开时发出细碎的响声,字迹娟秀却有力:“听闻贵校要取消皮影戏专业,特寄唱腔录音一盘……”

他们根据信封上的日期,找到了当年的戏曲学校。

如今已改成艺术中心893,走廊里挂着现代舞96的446零海报。

“皮影戏专业?”档案室的老人推了推老花镜,“三十年前就没了.......”

苏淮忽然想起李师傅说过的话:“有些声音,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回去的路上,林夏忽然说:“我们可以做线上声音档案馆。”

她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刚注册的网站域名:“这样就算学校没了,声音还在。”

苏淮看着车窗外掠过的街景:“还要教大家怎么保存这些声音。”

线上档案馆推出“家庭声音档案”活动后,收到了上万条录音。

有奶奶择菜时的唠叨声,有爷爷修理旧钟的滴答声,还有全家围坐时的筷子碰碗声。

林夏戴着耳0.1机逐条听,时不时停下来记笔记。

“这个有意思,”她推了推苏淮,“有个姑娘录了她妈妈织毛衣时,哼的跑调流行歌。”

苏淮点开音频文件,织针碰撞的声音里,混着九十年代的老歌旋律。

“我们可以做个特别企划,”他忽然说,“把这些家庭录音,和对应的老物件一起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