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507章

作者:志鸟村

第843章 关键点

  凌晨。

  一众人等驱车百余公里,抵达月洋村。

  一部分警员负责将能找到的监控视频都尽可能的找到,再派车送回刑侦支队。剩下的人,部分继续找监控,打电话联系人,再取监控。部分跟着江远重新勘察犯罪现场。

  现在基本已经可以认定,本案就是一起正常的含有运气成分的刑事案件了,柳景辉也就没有额外叮嘱增加人手之类的话,就是吃饱了等在图侦大队的办公室里。

  偶尔,柳景辉也会愿意去犯罪现场看一下的,这有助于他建立犯罪构想。但这一次的犯罪现场也是被仔细勘查过的,江远二次勘察,实在没什么花头,或者说,江远有可能看出来的东西,柳景辉是绝对不可能看出来的,他也就不去凑热闹了。

  夜色深沉。

  图侦大队的办公室里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

  图侦的刑警们也是被临时喊过来的,对于大队这个级别的图侦刑警来说,这也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了,熬夜加班通常只有大案要案,以及领导的朋友丢了包包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平常时分,级别越高的单位,作息就越规范,到了支队一级,基本都能做到正常坐班了。

  除非,是江远这样的超级专家参与侦办案子的时候。到第一批监控视频取回来的时候,余温书都赶了过来,其他民警就更不用说了。

  所谓身体力行,就是不要看领导开会的时候怎么说,要看他会下面怎么做。领导要是下面喜欢找漂亮的女下属聊天的,那漂亮的男下属的机会就……要从中介身份寻求……领导要是平时非常尊重某名技术员,那下属们套小鞋的时候就会多想想。

  余温书花了那么多的钱在江远身上,还反向借调了那么多的精英警员到江远积案专班里去,这份投入放在任何一个支队里都是肉疼级别的,这本身也能说明余温书的选择。

  凌晨两点。江远返回长阳市,径直来到图侦大队。

  他在往返的车上睡了两觉,此时精神尚可,进到办公室,喝了两口水,就道:“李彦民的住所,不排除是第一现场的可能。”

  这个话,听起来跟之前的判断没有区别,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在场的民警都懂得“不排除”是技术警的黑话,稍微翻译一下,就是有可能,但我也找不到证据。

  听起来有点不合理,但实际上,证据本身就是一个高要求,是民众基于保护自己的需求,而对警察做的要求,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没有证据就断案,肯定会有冤假错案的形成。但身为人的民警,并不是只能基于证据才能做出判断。

  这就好像一名学生,听了一个学期的课,即使找不到确定无疑的证据,他还是可以做出轻松的判断:XX是个煞笔!

  又或者一名职场人,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就可以不需任何证据的指出:XX和和XXX以外,剩下的都是纯沙币!

  柳景辉听到没有证据,反而振奋起来,道:“详细讲讲。”

  余温书和马继洋等人,也都坐直了听讲。

  江远斟酌了一下语言,道:“就现场勘察来看,受害人所住的卧室,很可能有张地毯,就铺在床边。因为地面的印记不是太均匀。我猜测,李彦民挨了一记之后,正好倒在地毯上,凶手则是将之一卷,就给整体带走了。”

  江远说到这里,又摊开手,道:“但这一点没办法确定,相隔的时间太久了,他那个房间的日照时间还挺足的。”

  “受害人身上有没有纤维证据?”柳景辉也是懂行的。

  “如果是羊毛地毯的话,在芦苇荡里,也存留不下来。”江远道:“这么长时间,基本都分解掉了。羊毛这种天然高分子纤维,本身就容易在湿热环境中分解,再加上断续几日都有雨,残留的羊毛也很容易被冲走了。”

  “羊毛地毯不少钱吧,结果就是越贵的材料越没用啊。”马继洋不禁感慨一声。

  牧志洋代为回答:“可能是买羊毛地毯的人,也没有计划死在地毯上。”

  马继洋翘起拇指来:“你这个话说的还蛮有道理的。”

  “另外一个关键点。”江远强调了一句,道:“虽然李彦民的卧室里,曾经有铺过地毯,但他死前这段时间,是否还有铺地毯,没人知道。李彦民本人跟亲戚交往的极少,少数谈过的女性朋友,也几乎没有发展成女朋友的。”

  “那他的生理问题怎么解决。”柳景辉立即注意到这个关键问题。

  江远愣了一下,对现场略做回忆,道:“没看到有自用的东西,倒是有两盒套子。自己解决?”

  “也许是有什么隐秘的老相好?”柳景辉不知想到了什么,笑了一下,再严肃脸,道:“奸近杀,赌近盗,他总不能是无缘无故的被人杀掉的话。要是跟人通奸的话,就很好解释了。”

  “通奸的意思,女方是有夫之妇,这么刺激的?自己不找女朋友,找别人的?”王传星想想都觉得刺激。

  “兴许就是真爱呢?”牧志洋杠他一句。

  “真爱就应该离婚啊,这都什么年代了,离婚有什么了不起的。”

  柳景辉“哼”的一声:“也许是兄弟叔伯的老婆呢?唐玄宗是那么好当的?”

  “还可以这样的?”王传星想说不理解,但唐玄宗的例子都出来了,又有什么不理解的,只是满心不解的恍然大悟。

  “所以,别以为村子里只有鸡毛蒜皮的事,那是你们对村子里的事情了解不够深。了解的足够深了,你们就会知道,村里有的是因为鸡毛蒜皮之事,也有辱父夺地,鸩兄图嫂、欺娘戏妹的生死大仇。”柳景辉也是给年轻民警开拓视野,说的浅尝辄止。

  缓了缓,柳景辉再道:“当然,这起案子,从熟人作案到陌生人作案,现在看来,很可能又要回到熟人作案了。目前来说,还是只能先看监控视频,等明天一早,再走访村里人问一问,看看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那就开始看监控吧。”江远抱着一壶参茶,坐到显示器墙的后面,由着图侦的民警开始操作。

  江父偶尔会研究研究养生的问题,晚饭的时候打电话给江远,知道他今天要熬夜工作,立即就打电话给长阳市熟悉的茶店,给煮了参茶送过来。

  江远自然不会拒绝,就一边喝着茶,一边等着看监控视频。

  村里收集来的监控视频,素质更是千差万别,且不说清晰度如何,许多监控安装的位置根本就不合适,有的甚至连车牌都拍不全。

  图侦大队也有相应的软件去读这些视频,尤其是车辆相关的视频监控录像,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了。常见的有识别盗抢车辆,未悬挂号牌的车辆,或者车牌被遮挡的车辆。

  另外,像是车辆的轨迹也是判断的标准之一,比如有的车突然减速,或者在某一个地方绕行,又或者多次经过某个路口等等,这在人工观看的时候,都是比较难以发现的,但由软件去读的话,不长时间就能列出一票可疑车辆。

  江远也是优先看这些可疑车辆,看罢,又筛出几个嫌疑车辆,将之记录在一旁,再细细看当日下午的车辆。

  他现在对死亡时间有一个更明确的预估,但并没有说出来,因为这具尸体的死亡状况过于复杂了,预估的准确性最多只有七成,但这并不妨碍江远首先在这个时间段,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吸……

  溜……

  江远喝着参茶,不时的将有怀疑的车辆的车牌号记下来。怀疑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车辆来往的方向,车辆的种类,车内的人员数量等等。

  而他记录下来的车牌也多达百个,等到早晨天亮了,民警就会循着这个名单,再次走访这些车主。

  假如此次走访没有结果的话,说不定就要喊徐泰宁参战了。

第844章 圈

  清晨。

  清风拂面。

  清亮的露水还挂在风骚的柳枝上摇曳,青白色的路基还为无人践踏而孤枕难眠,青绿的小草才从老牛的嘴下劫后余生,余温书就坐上了座椅冰凉的比亚迪,前往月洋村走访。

  名单上的一百多家是余温书最后的希望了,这一百多家人里面,要是筛不出嫌疑人的话,江远就要动用徐泰宁了。

  这种情况下,哪怕早就不用出现场了,余温书还是亲自带队上了车。有他没他的调查方式可能是差不多的,但认真和细致程度绝对是不一样的。

  而到了调查走访的阶段,认真细致这件事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余温书用手轻轻的拍拍这辆新买的比亚迪,心里万分的舍不得。

  做警察的没车是不可能的,案子都不要做了,买了好车……余温书现在自然是不敢买好车的,堂堂支队长,就买一辆十几万的车,都害怕被黄强民盯上。

  但这些都建立在刑侦支队还有预算的基础上。否则,徐泰宁一来,预算消耗殆尽,那就别说是买车了,维持车队的开销可能都变成负担了。

  可要说不用徐泰宁……这样的话,余温书是绝对不认可的。

  刑侦支队是做什么的?刑侦支队是给全省各级刑警支队做兜底的。他们破不了的案子,很难侦破的案子,还有重要的、恶劣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案子,都可以交给刑侦支队来做。

  可以说,刑侦支队就是山南省刑侦系统的威慑力。没有威慑力的警察队伍就是垃圾,解释的理由再多都是苍白的。

  所以,刑侦支队是必须要保证战斗力的。至少在余温书看来,这是刑侦支队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哪怕经费都花光了,哪怕队里的车都卖完了,余温书都有办法东山再起,唯独不能侦破案件,才会真正的滑落到失意之路。

  嗤……

  “江远,你身体怎么样?累不累啊。”快到地方,余温书感觉有点累了,于是打开对讲机慰问一番江远。

  江远睡的懵懵懂懂的,睁眼看看位置,搓搓脸,道:“还行,就是熬夜了有点不舒服,咱们先从哪里查起?”

  “我看你给标了一二三级,那咱们就从三级的,嫌疑最高的查起?”余温书全程都是商量的语气。

  “听您的。”江远突出一个人在纪律部队。

  “那就从编号301开始。”余温书也不用一直客气,咔咔的在对讲机里下了一通命令。

  停车后,十几名刑警立即集合,涌到了余温书和江远身后,并陪伴着二人一起出发。

  纪律部队,自然是要讲究纪律的。

  这十几个人都是要跟着余温书和江远一起做走访的。

  如此多人一起做走访,自然是有点浪费了,正常的走访都是两人一队的模式,追求的是尽可能多的走访——什么,需要走访的户数少?那你减人增效啊,多派人抢时间算什么英雄好汉。

  不过,支队长出战的标准还是不一样的,刑侦支队已经是标准的大单位了,余温书下面一层都有不少机关民警,而他这次出门,身边带的好几个人也都是机关民警,此时该搞宣传的就拍照,该捧哏的就捧哏,该表现“老子当年也在一线干过”的就一马当先。

  江远身边跟着的牧志洋等人,也是该做事的做事,该提盾的提盾。牧志洋更是第一时间就将陶瓷插板插到胸口了。

  这玩意儿,据说伊拉克的普通美军都不爱用,因为行动不便,重量也大,但不爱用的都是没挨过枪子的,挨一次枪子,而且就挨在陶瓷插板上的再问问,都说“爱我”。

  咚咚。

  一名本地派出所的民警上前敲门。

  喊了几嗓子后,门被打开,一个身着T恤的男人走出门来,接着就在门口呆住了。

  十几个警察,全员制服,震撼力绝对是超标的。

  “这是……”男人笑都笑不出来的样子。

  “李朝新是吧?”民警也不是要逮捕他,就先把名字问了出来。

  男人连连点头:“是我,这是怎么了?”

  “你前几天开车从路口多次经过,有印象吗?”民警不可能顺着他的话说,接着就问问题。

  编号301的李朝新,他的嫌疑度之所以被提到了三级,其中就包括车辆多次频繁过车,并有昼伏夜出的嫌疑。此外,他用的旧款汉兰达上,经常都坐有两人甚至三人,人数和车辆型号,都足以搬尸。

  昼伏夜出不用说,是有避开公众视野,降低曝光频率的意思的,但有的人正好就是晚上用车,也只能作为其中一项怀疑。

  频繁过车的嫌疑度则要更高一些,从警方的考虑来说,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嫌疑人踩点、盯梢的时候。图侦现有的软件,画出作案目标区域和被害人住址等目标区域,软件就会根据设定的过车频率阈值,时间段等等信息,自动就会分析出活动异常的车辆。

  所以,李朝新做了被走访第一人,不是没原因的。

  李朝新有点慌,但还算正常的道:“你说的是不是7号,8号的晚上?我接兄弟们去了。”

  “说详细点。”

  “就一起喝点酒,院子里烧烤烧烤的,我开车到前面高铁站接一下他们几个……”李朝新的心理素质不错,说着说着,语气就稳定起来:“高铁站也不远的,就是人来的时间不一样,吃完喝完,就客卧里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吃点东西,我就又给送走了……”

  月洋村离长阳市东站是比较近的,开车不到30分钟的路程,这边如此热闹也跟高铁站有些关系,许多小厂子都因此更好招人。一些工人老家在高铁沿线的,早上出门,两三个小时就回家了,也就更愿意来这边打工。

  派出所的民警感觉李朝新的描述比较符合当地的生活,又问了一句,就不动声色的看向旁边。

  在旁等着的刑警接力询问了几分钟,才在一众大佬的目光下,退了下来。

  “最近不要出城啊。”临走前,大队长马继洋给了李朝新一句。怎么说都是聚了好几项嫌疑的,甚至可以说是这次名单中排名最靠前的人了,回头再找他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到时候,他要是不见了,嫌疑度可就更高了。

  一行人于是接着往编号204去,前面的编号302,303,以及编号2的嫌疑人,都已经有其他队的刑警去询问了。

  走访令人疲惫且烦闷,偏偏还都得打点着精神来处理。

  余温书也有阵子没做过一线了,但也没有打退堂鼓的意思,跟开会比起来,这活儿还算是轻松了。走访本来就是一家一家的用腿走过来的,许多可能看资料时,嫌疑没那么重的嫌疑人,在走访中露出马脚,也是常有的事。

  总而言之,走访调查和排查类似,只是排查是有明确的目的和圈定的方向的,走访调查则是还在调查的初期,需要的主动性还非常多。

  江远也是跟着学。法医原本就不用做这种最基础的工作。事实上,在县局一级,法医算是顶舒服的岗位了,除了法医以外的技术民警就不行了,技术该做的得做,人手不够的时候,照样得做最基层的工作,而在县局,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人手不够的状态。

  倒是江远,接触最前线的机会越来越少,心态反而不同。

  这样一家家的走下来,到了中午时间,排查已到了编号135,属于是名单很后面的人家了。

  开门的老头看着就很倔的样子,见是警察,先是皱眉,接着才烦闷的问:“什么事?”

  敲门的派出所民警为了保持在领导面前的形象,给老头笑了一个,才问道:“我们注意到你有有一辆农用车,前几天晚上开了出去,当时是去做什么了?”

  “前几天是哪天啊?”

  “8号吧。”

  “8号是周几啊。”

  “周三。”

  “那就是弄粪肥去了。”老头撇撇嘴:“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种地是怎么回事了,那化肥种出来的东西,味道都不一样了……”

  “你经常弄粪肥?”这也是从侧面印证真实性的问题。

  老头“嗯”的一声,道:“偶尔去弄一点,沤肥到我自己吃的菜园子里。”

  “你当时车上还有人吧。另一个人是谁?”民警一边问,一边做记录。

  “我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