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末日前:我的后盾是国家 第21章

作者:零点有雨

  “是。

  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战场之上每一辆坦克、装甲车、运输车、火箭车、单兵系统、导弹、火炮、无人机、机器狗、轰炸机等等,每一个作战单元的每一个摄像头、红外探测器、雷达等等,所有数据全都会接入天机系统,并接受天机系统的调配。

  天机系统可以知晓战场的每一处细节,并依据战场数据做出最合理精准的指挥。”

  他望向大屏幕:“就像是现在这样。”

  江阳感受到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原本以为前几世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已经完全足以展现国家的力量。

  没想到,自己之前的眼界还是小了。

  之前自己还在担忧森山中微子望远镜与青湖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能否如期完工的问题。

  毕竟有些事情不是单纯堆人力和资源就能解决的。

  人越多,组织难度便越大,反而可能越混乱,导致工程延误。

  但如果有这一套系统,将每一个单元全都有序组织起来的话,那么便能真正做到“人多力量大”,绝不会发生内部混乱的事情。

  “这么好的东西,前几世怎么没见你们拿出来?”

  “哦?前几次循环没有拿出来么?”

  顾常山顿了顿,平静道:“那只能说明任务难度还不够高,规模还不够大。”

  “行吧。”

  江阳问道:“超纯水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此刻对于工程进度相关问题,见识了“天机”系统伟力的江阳已经毫不担心。

  但超纯水问题却属于技术问题,不是堆人力就能解决的。

  天机系统再厉害,也不可能凭空在十天之内建成一座大型水净化工厂。就算能建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足足五万吨超纯水。

  依靠现有超纯水工厂生产,然后向中微子望远镜基地那里运输,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但偏偏运输过程又会导致超纯水被污染,这就有些难搞了。

  “已经有方案了,应该很快了。”

  “那就好。”

  ……

  东山材料实验室。

  夜色之下,灯火通明。足足几十名研究员在满是精密设备的大厅之中忙碌。

  “编号11526-11889号材料已经验证完毕,不符合需求,排除。

  编号11890-12270号材料已送达,请在五个小时内完成检测。”

  数百个材料样本送入到了实验室之中。

  这些材料有的是金属,各自泛着不同色泽,有的似乎是塑料,同样具备各自不同的性质。

  实验员们取过这些材料放置到检测设备之中,逐一开始检测它们的稳定性、离子迁移率等关键性能指标。

  唯有足够稳定的材料,才能在盛放那些超纯水的过程之中,尽可能降低对它们的污染。

  以往并没有运输超纯水的需求,符合要求的材料便只能从现有材料之中现找了。

  首先基于理论指导框定一个大概的范围,之后,分散在几十座城市的上百家材料实验室便开始了对符合标准的材料的搜寻。

  不知道试验了多少种材料,某一座城市的某一家实验室之中,一名操作员猛然间抬起了头。

  “编号66548号材料符合需求!”

第39章亿

  一个大大的提示框出现在了末日七号基地,顾常山面前的电脑屏幕之上。

  “66548号材料么……”

  他向天机系统发送了检索指令,有关该材料的信息立刻展现在了他面前,包括这种材料的化学式,制备方法,成本,原料等等。

  以及最为重要的,该材料在国内有哪些工厂具备生产能力,该工厂的产值、规模、工人数量,等等。

  之后,他同时发布了两个指令。

  第一条指令传递到了在各个城市待命的行动小组。

  刹那间,几十支车队轰鸣着从各地的军营、国保等部门驶出,向着名单之上的工厂冲去。

  “立刻召集所有工人,停止现有所有生产,进行生产线检查保养与维护,然后紧急调整,将全部产能用于生产这种材料?”

  工厂负责人满是难以置信的看着面前的卫兵:“这,这,我们工厂生产任务很重,我们签了合同,有违约金的……”

  “一切事宜,我们都会解决。”

  面前的卫兵神色仍旧冷峻,话语仍旧充满了不可动摇的威严和坚决:“违约金,我们赔付;

  如有法律纠纷,我们应诉;

  一应费用和成本,我们会在原有基础上溢价不低于两倍支付;

  按照法律规定,紧急时刻,我们有权征用一切民用或非民用设施。

  现在,这家工厂已经被我们征用了,立刻执行,这是命令!”

  “……是!”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一家又一家工厂之中,进度则实时反馈到了顾常山面前的电脑屏幕上。

  他将注意力从这上面移开,转移到了第二条指令的实施之中。

  单单只是在实验室之中通过筛选,不意味着现实中就一定可以应用。

  现实之中的环境和变量要远远超出实验室环境。要真正使用这种材料,还需要在现实之中进行实验才行。

  提前征用那些工厂并进行生产,不过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已。

  某家工厂实验室,一个采用这种材料制作而成的容器已经成型。

  它是一个长度有2米,半径有0.9米的圆柱体,看起来就像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白色大塑料桶,扔到大街上人们恐怕都懒得看一眼。

  但参与此次试验的人们心中却清楚,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塑料桶,其造价便高达五万!

  因为它具备几乎绝对的稳定性。盛放纯水的时候,组成它的那些粒子几乎不会扩散到水中去,仅会对水体造成一丁点可以忽略不计的污染。

  此刻,提前制备好的纯水便在高度无尘室之中,慢慢灌注到了这个巨大的白色塑料桶之中,然后紧紧封闭。

  它被放置在了一个实验平台上。

  完成了封口,这试验台立刻随机、无规律的抖动了起来,时而平缓时而快速,时而剧烈时而轻微。

  这是在模拟真实环境之中的运输过程。

  一直摇晃了两个多小时时间,试验结束。一众穿着白大褂,带着防尘帽、眼镜的实验员立刻围拢过来,取出水体标本开始分析。

  检测结果实时呈现在顾常山面前。

  “150分钟的模拟运输试验后,水体中平均杂质粒子浓度为26ppb,相比起实验之前22ppb的浓度提升了约18%,小于30%的上限值。

  实际模拟验证显示该材料符合需求!”

  看到这个结果,顾常山再度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另一部分。

  他看到,名单之上总计36家工厂,此刻已经全部完成了征用,且已经开始了生产。

  预计一个小时之后,第一批50个单个可以盛放1吨纯水的塑料桶便要生产出来了。

  之后,还会有1.5吨、2吨,一直到5吨等各个不同型号的塑料桶生产出来。

  当然,这也是实验室之中得出了可用的结论后生产才会继续。

  否则的话,现场工作小组会立刻告知工厂方面停止生产,解除征用,赔偿损失支付费用后撤离即可。

  一架又一架直升机轰鸣着起飞,降落到了各自工厂厂房之前。等第一批塑料桶生产出来之后,立刻便将它们吊装起来,运向之前便已经确定的,距离森山基地较近,且具备纯水生产资质的另一些工厂。

  纯水通常用作科研价值,市场上也具备一定的需求,对应的生产工厂数量也不少。

  当然,这些工厂之前所生产的纯水距离中微子望远镜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容器也不符合要求。

  此刻再度提高纯度标准,其产能便大大降低了。但没关系,这可以通过多征用工厂,再开足马力,提供足够的人力和电力、后勤支撑即可。

  一架又一架直升机降落在提前确定好的工厂之中,灌装随之开始。

  高度无尘室中,几乎完全透明的纯水进入到了塑料大桶之中,缓慢、稳定的将其内部空间全部占据,挤出了内部的所有高纯度空气。

  封口之后,它被放置到了一个完全按照其体型打造的钢制大桶之中。

  塑料大桶虽然纯净,但毕竟强度不足,容易破裂。套上一层钢制大桶提供支撑便没有问题了。

  纯水加容器,总重量达到了六吨。

  重型直升机呼啸着飞起,拉着这大桶径直向数百公里之外的森山基地飞去。

  必须要使用直升机吊装的方式运输,而不能使用大货车。因为道路再平稳也会有颠簸,而这会导致杂质浓度超出限制。

  单次最多只能运输五吨纯水。而顾常山知道,中微子望远镜那里需要的纯水质量是五万吨。

  算上损耗等,己方需要运输足足六万吨的纯水,以平均一架直升机单次可以运输2吨纯水计算,这便意味着需要3万架次的直升机。

  以一架次直升机平均运输成本为40万计算,3万架次,便是总计120亿。

  这还没有计算之前征用工厂等一系列费用。

  但……

  无所谓。

  这些付出,值得。

  一个又一个有着钢质外壳的塑料大桶放到了森山基地地面大楼之外。

  五台货运电梯一刻不停,疯狂穿梭着,将这一个又一个大桶堆放在地下基地中微子望远镜主体旁边,短时间内便堆成了一座小山。

第40章 战略级武器

  此刻,中微子望远镜主体仍旧在紧张的施工之中。

  它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一个硕大的圆球,其直径足足有24米。

  这意味着它具有足足8层楼的高度。其截面积则有450多平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

  这样一个硕大无朋的圆球此刻已经建设到了约20米高,再有四米的高度便要封顶。

  在它内部,数百名特种焊接工人正穿着全身防护服,聚精会神的焊接着一块又一块的钢板。

  这是望远镜主体的主要承压部分。其不仅具备极高的纯净度,对于纯水的污染度极低,还具备极高的抗压强度,足以将后期足足五万吨重的水封锁在内部。

  已经完成焊接的钢板之上有更多的工人在忙碌。

  他们将一条又一条管线、线缆、传感器、制冷器等安装在上面。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光电倍增管了。它是中微子望远镜除纯水之外的另一个核心部件。

  再之外则是制冷器,它们负责将这些纯水降到极低的温度,尽可能减少任何内部的热运动。

  偌大的地下基地之中一片忙碌,但一切都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因为天机系统已经连接到了每一个工程小组,甚至每一名工人身上。

  每一名工人都清晰的知道自己此刻应该做什么,大约要做多久,多长时间之后去休息、吃饭等等一切事情。

  就像是战场之上的战士一样。

  这些信息清晰呈现在了末日七号基地顾常山面前,让他能明确知晓,此刻中微子望远镜基地的建设已经进入正轨。

  所有技术难题都已经被解决。接下来需要做的仅仅只是维持资源和人力的投入而已,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如期完成建设已经是可预见的目标。

  他的视线放到了另一个地方,青湖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同样基于国内庞大的全工业门类产业链,在不计成本、不计投入的动员之下,所有障碍也全部解决,建设进度正在稳步推进。

  同时,国内已经投入运行的罗洪中微子望远镜已经由专门小组完成了接收。

  国内的事情已经完成,那么,该着手国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