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949章

作者:张围

  “关中正在兴建的作坊还有四十余座,再等两年关中数十万人皆有劳作。”

  “劳有所得?”张玄弼摇头道:“骊山将世人囚禁在劳作中,再无上升之路。”

  “非也。”李治又驳斥道:“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人的智慧能够提升技术,这也使得生产力更进一步。”

  张玄弼道:“在老夫看来,骊山为了利益罔顾世俗礼教,当骊山面前放着更大的利益时,张阳会抛去所有的良心与忠诚,自古以来行商之人便是如此,一切道德和良心都阻止不了他们对利益的驱使。”

  听着李治与家父的辩论越来越激动,张柬之也放下了手中的葡萄,心中念想着这场辩论可以早点结束。

  李治又道:“难道一定要在修生养息和竭泽而渔之间选择吗?”

  “或许对老先生来说,这是无奈之举,你们更希望土地可以继续兼并。”

  张玄弼笑道:“这些话你说与老夫听也就罢了,你对外面的儒生说,他们会听吗?骊山奴役世人是事实,这无从可辩。”

  李治语气坚定,言道:“人力是生产力,生产力便是财富,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老先生且再看四年,看看这关中大地会如何变化?”

  “好。”张玄弼冷哼道:“若不答应,外面的人会说老夫是如何欺凌幼小,那就等四年,四年之后再看看关中是何景象,老夫以为四年之后关中人才凋敝,笑看关中子民如失了魂的躯壳模样。”

  一老一少订下了四年之约。

  张玄弼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他正低着头看着桌案。

  再仔细一看,儿子是在做什么?

  这一回总算是看清了,他竟闲得开始数葡萄核了。

  “咳咳……”

  听到咳嗽声,张柬之终于是坐正了。

  对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张玄弼又觉得疲惫,低声道:“晋王殿下师从骊山,还在协理官学署办事?”

  “嗯,皇兄安排的。”

  张玄弼颔首道:“可否让柬之也去国子监入学?”

  “啊?”

  “嗯,若是此子能够入国子监读书,相信定能入仕,老夫家这孩子其实天赋异禀。”

  李治看着张玄弼的态度峰回路转,一边摆出大儒的风范要来辩驳骊山之学。

  现在又拿出了张柬之,好像是个求人办事的。

  李治喝下一口茶水,忘了自己坐在张玄弼的案前,碗还是人家的,刚说得有点多了口渴,没多想就喝了一口。

  惺惺地将茶碗放下,李治又道:“这个怕是……”

  张玄弼忧愁道:“若是不行,老夫只能将这个孩子打入大狱,让他在狱中苦读,他天赋异禀,只是他不好学,若好好辅导,将来也是个栋梁之材。”

  说罢,这老先生抚须笑道:“晋王殿下以为呢?”

  李治尴尬一笑,“柬之确实天赋异禀。”

  “嗯,老夫本以为这一次他能够科举入仕,不承想此番落榜,后来才知这孩子与晋王殿下,狄仁杰等人厮混,才会这般,是老夫少有管教了。”

  李治闻言头皮一紧,连忙道:“回去之后,就去拜会孔颖达老夫子,让柬之兄进国子监入学。”

  “嗯,好友之间除了厮混,也有互相帮衬,往后这小子还要多让晋王殿下照顾。”

  “那您呢?”李治反问道。

  “老夫……”张玄弼颔首道:“老夫要走一趟齐鲁之地,会一会当初的好友。”

第八百九十五章 劳动的智慧

  李治心头暗暗计较,张柬之是个不靠谱的,张柬之的爹张玄弼又是好游玩的。

  老匹夫,都爱算计人,没一个好人。

  不愧是大儒,果然是朋友遍布中原各地。

  “那本王这就去安排。”

  张玄弼满意点头。

  “小子告退。”

  “老夫就不送了。”

  李治与狄仁杰起身行礼,与张柬之一起走出了这处宅院。

  狄仁杰看了眼张柬之,这家伙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便问道:“晋王殿下,怎就答应了?”

  李治挠了挠头,“本来不想答应的,可若不答应恐怕想走都难。”

  狄仁杰叹道:“若是张柬之来年还落榜呢?那还是要怪晋王殿下。”

  李治懊恼道:“应都应下了,举手之劳。”

  三个少年带着烦恼走出了这处宅院。

  正堂内,张玄弼又给自己倒上一碗热水。

  往偏房走出一位老者,他拄着拐杖道:“与晋王殿下谈话,你还让着他吗?”

  张玄弼抚须道:“老夫的立场与你不同。”

  崔仁师叹息道:“若真要辩驳,以神匡的本领,不必与晋王定四年之约。”

  “晋王还年幼,给他四年又如何?”

  崔仁师摇头道:“你动摇了?”

  张玄弼道:“老夫从未动摇过,且再看四年。”

  崔仁师喃喃道:“老朽已是古稀之年,不知能否再活四年。”

  这一次晋王去见大儒张玄弼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陛下的耳中。

  李世民笑道:“将稚奴召来。”

  “喏。”

  一个时辰之后,李治这才匆匆回来,自从太子一家去了高陵县,这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围着晋王转。

  “张玄弼见过你了?”

  “儿臣与他论述了一番。”

  看这个儿子还很自信的模样,李世民又道:“你且说说与他都说了什么。”

  向父皇解释了见张玄弼的前因后果。

  李治又道:“眼下的事就是这样,儿臣与他订下四年之约。”

  “四年……”

  李世民笑道:“张阳建设关中这才刚刚开始,你就与他老人家定下了四年之约?来得及吗?”

  “父皇,为了建设关中,骊山准备多年,是厚积薄发,从长安城十二县的变化就能够看出来。”

  这孩子言语谈吐充满了自信。

  这样的孩子缺少磨砺,李世民心中有了打算但没有明说,他还没及冠,等往后再议论。

  等李治告退,李世民看着地图思量,西方的战事还在继续,辽东那边至今没有消息,漠北让阿史那杜尔镇守着。

  长孙皇后带着肥皂而来,“这是骊山送来的肥皂,他们的家业分给其他村县了,但还是会自己造肥皂自给自足,正是夏季,是用肥皂的时节,就给宫里送了来。”

  李世民看着地图道:“朕想让稚奴去历练历练。”

  “历练?”长孙皇后狐疑道:“去何处历练。”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地图上,从地图一直往南看去,“这孩子太过骄傲了,是骊山养出来的心气,朕打算让他走出去,有些事情要经过历练才会明白。”

  “如果骊山所学真是好的,那么他一定能够从历练中表现出来,要是骊山的学识是错误的,他自己会明白的。”

  长孙皇后又道:“嗯,依陛下所言。”

  李世民沉声道:“再等两年如何?”

  “也好。”

  李治浑然不知,皇后与陛下已对他的人生作出了规划。

  让张柬之去国子监入学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李治一边安顿李慎在崇德殿好好读书。

  又急匆匆去请孔颖达老夫子帮忙。

  “听完晋王殿下与张玄弼定下了四年之约?”

  刚与父皇说过这件事,见过张玄弼之后,前前后后不过两个时辰,现在孔颖达老夫子也知晓了。

  说不定长安城内都在传闻此事。

  孔颖达又道:“晋王殿下能与大儒之流走得近,是好事。”

  李治叹道:“怎么听着像是一件坏事。”

  谈到了张玄弼又想到张柬之,;李治一手撑着下巴道:“还请孔颖达老夫子,让张柬之入学国子监。”

  “张柬之?”孔颖达抚须道:“老夫看过他的策论,满口夸夸其谈,不着实际。”

  孔颖达老夫子也是科举的阅卷人。

  李治不知道那家伙到底在考卷上写了什么策论,又道:“他现在弘文馆读书。”

  “本来国子监的名额就不多,既然晋王殿下答应了此事,若不办好恐又会被张玄弼这等大儒名流拿出来说笑。”

  “嗯。”孔颖达抚须沉吟道:“那就请晋王殿下将自己的名额让出来给张柬之。”

  李治欲言又止,心中一横还是答应了这件事。

  拿着国子监的文书交到张柬之的手中,李治叮嘱道:“这一次要是科举再落第的话……”

  “某家去西征军。”张柬之信心百倍,“既不能入仕就入行,某家熟读兵书,统兵三万不在话下。”

  李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可真是天赋异禀。”

  身边有个痴迷读书的李慎,又有个天赋异禀的张柬之,再有一个整日与不良人为伍的狄仁杰。

  李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疲惫,好想回骊山。

  关中纷纷扰扰,长安城十二县很忙碌,骊山要建设两千亩的书院,这件事至今没有着落,有许多人认为骊山野心太大,这件事多半又会无疾而终。

  李承乾虽是太子,他来到高陵县之后,开始与这位县丞一起做事,与县丞一起修缮沟渠,一起用饭,与乡民畅谈。

  太子离开东宫有一个月了,陛下也没有将其召回的意思。

  赵节与纥干承基两个东宫右率的统领看着当今太子吃力地扛起一个麻袋,脚步缓缓移动,两人心中同情之。

  太子殿下亲耕农事,很是感动人。

  赵节暂且放下了对纥干承基的成见,低声道:“你说陛下还会不会召殿下回去。”

  纥干承基依着一棵树而立,回道:“陛下对太子殿下是寄予厚望的,不用太久就会召太子回去。”

  “是不是太子殿下做错事了,才会被罚到这县里来?”

  “端是不会,这些年太子一直严于律己。”

  于志宁是东宫右庶,自从太子从东宫搬到了这里来,他也跟着来了。

  与赵节,纥干承基等人不同,于志宁是文官,早年前又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深受陛下器重。

  据说此人很快就要升迁中书侍郎,是个默默无闻做事的人。

  来到高陵县之后,于志宁开始安排村子里的治理,他治理得颇有成效。

  东宫众人对于志宁很是信服。

  于志宁对俩人道:“你们不该在这里议论太子。”

  赵节笑着回道:“卑职这就去安排护卫。”

  纥干承基知道得罪不起于志宁,也悻悻离开。

  高陵县还要再开一个肥皂作坊,现在肥皂的秘方不值几个钱,因现在的肥皂很便宜,一块肥皂只要十钱。

  只要当地县丞允许,各县都可以开辟肥皂作坊。

  李承乾将麻袋堆放起来,他坐下来歇息,擦着汗水道:“肥皂在关中不值钱,可运送到关外价值可以翻几倍。”